莩东‘拜亩 2o06年第7期 谶纬的起源 ◎曾德雄 【摘要】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兴起,以为汉政权确立合法性依据。谶纬几乎同时产生,其主旨与经学相 类,只不过多了许多怪诞的成分。王莽篡汉,大量利用谶纬,光武中兴,以谶纬为国家意识形态,谶纬得以 最终定型。 【关键词1儒学 经学 谶纬 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7—0092—06 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奇特的思想形态。长期以来,它被目为怪诞妖妄而不受重视。事实上, 在其初期,它一度与经学并称,东汉时甚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固然,它的内容具有相当程度的怪诞成 分,但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存在,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思想史研究对象的价值,其怪诞或许更激起探究 的兴趣:如此怪诞的思想,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精神世界中产生并发挥如此巨大作用的?它与 所谓正统的其他思想形态具有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勾联和结构关系?如果我们要窥探中国思想史的全貌, 谶纬便不应被忽视。本文拟通过对谶纬起源的探讨,来初步明了谶纬的性质和面相。 一、谶与纬 人们习惯于将谶纬合称,其实谶、纬别为二途。 据《说文解字》,“谶,验也。”[ ]‘ 其含义有二:有 征于前,有验于后。某件事在其发生之前就有征兆; 某些怪异的现象是某件事将要发生的预兆,这些都 可称之为“谶”。实际上二者是一体两面,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一般认为,战国时已经有谶出 现,[2]( )汉兴,谶继续流行。汉季灾异之说盛行,实际上,灾是灾害,异是怪异,二者实有不同。但不 管怎样,灾异都是一种征兆,预示着将来的重大事件。董仲舒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 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若说祥瑞预示大吉,灾异往往预示大凶,前 者为人主所喜,后者为人主所恶。 事必有征,异必有验,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共识。对于汉初的人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大的事莫过 于汉代秦立,诚如陆贾说南越王尉佗日:“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 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 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汉书・陆贾传》)大一统、异姓受命、布衣天子,桩桩件件,惊天动地,向 所未闻。这样的大事,如果先前没有预兆,是无法想象的;预兆如果没有被发现,儒生和方士也是失职 的。而统治者也非常需要见到这样的预兆,以证其得天下是事有必至、理有当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五经得以独尊,经、谶相杂,纬于是出矣。 据《四库全书》,“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s]显见纬在经后,必先有经后有纬。纬书本来就是经 的支流,只不过顺着经学的理路走得更远而已,尤其是在谶这点上,更多了许多妖妄怪诞之言。其实, 经学里也存有大量的谶记,如说孔子为汉赤制。而纬书里孔子为汉赤制也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就这点来 说,经纬同源。如果说经学与邹衍说合,[ ]( ’谶纬也与邹衍说合,即以阴阳五行而论,除了申论终始五 作者简介 曾德雄,《开放时代》杂志社副主编(广东 广州,5104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德之意,其他万事万物,其秩序和特质无不统括于阴阳五行。帝有五帝,位有五方,色有五色。时有五 时,脏有五脏,职有五官,山有五岳,星有五星,等等。而且各相对应,不使有差。不止阴阳五行,其 他如名山大川、九野九州、神州赤县、穹隆沧海、邃古往史、天人相感诸说,也与邹衍的说法十分类 似,有的表述甚至几乎一样。因此之故,陈檗先生认为,“邹衍为方士魁首,秦汉间方士胥为邹之传人: 作谶纬者方士,其书由于方士所依托之河图洛书衍变而出,内容与邹衍之学说一一切合。然则谶纬为 书,虽直接原于‘海上燕齐方士’,谓间接出于邹衍,或邹衍学说之化身变象,无不可也。”[s](P131) 如此看来,经学与谶纬均出自邹衍之阴阳学,然则经学与谶纬岂不异名同实?事实上,也的确有径 称经学著作为纬书者: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 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它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 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E3] 依其说,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繁露》其实就是纬书,只不过其作者明确,不好如其他纬书 那样伪托是孑L子所作而已。这类经学著作或许不能归于纬书之列,然其与纬书具有相同的思想渊源则无 异议: 周秦以还,图篆遗文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篆,入儒家者为谶纬。董刘大儒,竞言 灾异。实为谶纬之滥觞。[ ](嗍 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在西汉前期还没有谶纬的名目,但其思想萌芽已经出现。经学实际上是以儒学 为骨干,辅之以道、法、阴阳而构成的学术体系,其主要落脚点在于论证汉代秦立、皇权独尊之合法 性。为此,经学家们建构了一恢弘广大的宇宙自然秩序,然后将汉代秦立、皇权独尊纳入到此秩序当 中,将其看作是宇宙自然运转的一部分,使之获得充分的正当性、合理性、必然性的形上论证,汉朝政 权的合法性也因之得以确立。其建构宇宙自然秩序的思想资源,则来自于阴阳家。阴阳家本身就具有神 秘诡异的特性,后世谶纬之学正是在此基础上扩而广之,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之在经义而外,更有妖妄 怪诞之言,而其端绪,实已肇于此际。 二、谶纬的盛行 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已有经学为之论证,谶纬岂不是多余?但是,王莽的篡汉却使谶纬成为必须:第 一,王莽篡汉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也就是说,他必须要首先承认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才使自己的“受 禅”变得顺理成章;第二,汉朝的合法性地位由经学为之立论,王莽“继体受命”,显然不能继续沿用 经学,必须要在经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方可确立自己“继体受命”的合法性,于是谶纬的出现就成为 必须。因此,我们可以说,谶纬的出现和流布,当在哀、平之际,因王莽篡汉而起。当时,王莽权力日 炽,权欲日盛,正用尽机心,朝皇帝的宝座一步步迈进。 汉朝是通过对五经的解读、阐释而最终建构政权的合法性的,并且通过独尊儒术将之确立为国家意 识形态。从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到王莽柄政,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如此长时间的浸润,这 样的意识形态当已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思想,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王莽篡汉,决不可能逆天下潮流而 动,另外建构一套新的合法性言说系统。他只能顺着从前的理路,给予新的内容。因此,如果说“董 刘”大儒尚且被看作是谶纬的滥觞,从王莽对于符命如此汲汲以求的态度,我们可以推断,谶纬在王莽 篡汉的过程中,必定大盛,并且起到跟符命一样的作用。这可通过几件事看出。汉朝建立以后,关于汉 为何德曾经引起长期的争论,班固写过一篇文字,加以总结: 汉兴之初,庶事草创,唯一叔孙生略定朝廷之仪。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数世犹未章 焉。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张苍据水德,公孙臣、贾谊更以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 为盛。太初改制,而儿宽、司马迁等犹从臣、谊之言,服色数度,遂顺黄德。彼以五德之传从所不 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 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 赤,自得天统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汉书・郊祀志》)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汉为火德。谶纬也同此说,并以此为依据条列帝王谱系。殊不知这正是王莽篡汉的 重要理据之一.他受命的关键符命铜匮图书上说“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明言汉为火德,色尚 赤。汉为尧后,王莽自诩为舜之苗裔,以应尧舜禅让故事。既为禅让,故不复有征克,五行相克用不上 了。好在还有五行相生,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火生土,于是王莽自为土德,色尚黄。汉为火德创自刘 歆,后来刘歆成为王莽的国师,封嘉新公。以王莽“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汉书・王莽传》)的秉 性,我们可以想见,刘歆必将他的发明奉献给王莽并且深为王莽所喜,更大的可能是他秉承王莽的旨 意,专为王莽发明此套系统。以此言之,说刘歆助王莽篡汉,其敢辞其咎邪?不管怎么说,汉为火德, 王莽时已有定论,以王莽对于其受命合法性依据的渴求,如果说那时谶纬还没有如后来那样风靡天下, 但其骨干已经出现,实不难想象。 纬书中有很多刘邦受命的谶言,往往以“卯金刀”作隐语,以指代“刘”。如《春秋汉含孳》: 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季,天下服。卯在东方,阳所立,仁且明。金在西方,阴所立,义 成功。刀居右,字成章,刀击秦。枉矢东流,水神哭祖龙。_7](蹦 时有玉佩名日“刚卯”,汉钱名日“金刀”。王莽篡位以后,即下令废去刚卯和金刀,他说:“皇天革汉而 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为利,皆不得行。”(《汉书・王 莽传》我们无法证明以“卯金刀”来指代“刘”是不是王莽的首创,但至少可以说,以“卯金刀”作隐 语指代“刘”实已成为当时的风习,这又可作为谶纬已经出现的一个例证。 如果说经学是为汉朝确立合法性依据.那么纬书正因王莽篡汉而大兴。刘师培说:“夫谶纬之书,虽 间有资于经术,然支离怪诞,虽愚者亦察其非。而汉廷深信不疑者,不过援纬书之说,以验帝王受命之 真,而使之服从命令耳。”_6]( 然而汉廷已经有了董刘这样的大儒发明经义,验证了“帝王受命之真”, 何必另立旁支,画蛇添足?必是王莽为了篡汉,经学已经不敷再用,于是别倡纬学,经纬同源,示其顺 受。因此,崔适说:“图谶出自哀章,哀章乃受意于刘歆者也。”又说:“纬书出哀、平间,与古文经、传 同时,皆刘歆与所征千数人作。”[s]( 如此看来,刘歆成了纬书的总导演,“好为大言”的哀章之徒成了 具体的操作者。虽然无法确证其说,但若说谶纬的大量出现正为王莽篡汉,却是可以成立的:“是岁,莽 ……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 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络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 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汉书・王莽传》)可见谶纬这种思想形式在西汉中后期已经出现,被王 莽充分地加以利用和进一步发挥,在其篡汉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三、谶纬的影晌 谶纬发挥巨大影响,在光武中兴。光武以图谶立国,地皇三年,光武起兵于南阳。光武之起兵,即 有图谶推助之功。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 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 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 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易纬坤灵图》有“汉之臣李阳也”,[ ]( )这应该就是李通谶言的由来。它的出现,应该与王莽篡汉时许 多人竞献符命,且明言“献者封侯”一样的道理。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谶纬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所占 的地位: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矫托谶记以为之功。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部从数议上尊号,光武不从,但后来却因为谶记而改变主意。据《光 武帝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行至部,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 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 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 司设坛场于邮南千秋亭五成陌 《赤伏符》见《河图》。『7](n 群臣所言“周之白鱼”,同样是帝王受命之谶:“周武王渡于孟津,中流白鱼 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日:下援右。日:姬发遵昌。王燔以告天,有火白天, 流为赤乌 ”[7]( 《赤伏符》预言刘秀当起,这在当时却引起了一桩公案:刘歆此时早已改名叫刘秀.谶记中的刘秀 到底指谁呢?袁宏的《后汉纪》记载:光武微时,有道术之士蔡少公说:“刘秀当为天子。”有人说: “是国师公刘子骏也。”光武说:“何知非仆耶?”[ ](下 刘子骏即刘歆,王莽封他为国师公。显见当时人们 就对谶记中的刘秀到底指谁有不同的看法。据《汉书・王莽传》: 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 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以语大司马董忠,数俱至国师殿中庐道语星宿,……(刘歆)遂与 涉、忠谋,欲发。 此事发生在地皇四年,其时刘秀已经起兵一年.因此,这些人包括刘歆自己并不认定谶记中的刘秀就指 刘歆。而且当王涉游说刘歆的时候,刘歆尝“因为言天文人事,东方必成”,王涉也计划“共劫持帝 (王莽),东降南阳天子”。南阳天子即指刘秀。在他们的心目中,真命天子是光武。 但时人颇认为刘歆改名是为了应验谶记。据《后汉书・窦融传》,光武即位,时窦融据河西,心思东 归.然犹疑不决,有智者说窦融日: 汉承尧运,历数延长。今皇帝姓号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建明汉 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刘子骏改易名字,冀应其占。及莽末,道士西门君惠言刘秀当为天 子,遂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百姓观者曰:“刘秀真汝主也。” 然而刘歆改名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这年刘秀刚好出生。显然刘歆不可能这么早就预见到刘秀 当为天子而改名“冀应其占”。钱穆先生说:“哀帝名欣,讳‘欣’日‘喜’。(刘)歆之改名,殆以讳嫌名 耳。宣帝名询,兼避‘洵’、‘苟’,改‘苟子’日‘孙子’。以此观之,后世之说,殆不足信。”[m](P83)可见 刘歆改名只是为了避哀帝讳。 但其中的曲折却有深意存焉:刘歆为了避哀帝讳改名“刘秀”;后世有谶记“刘秀发兵捕不道”,显 见刘歆改名是“冀应其占”,而且“其占”似乎十分灵验。这两桩本不相干的事却偶合在一起,恰可互 证,更令人深信不疑。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人的一般思维方式以及谶纬在人们的思想中所占据的重 要地位。 众人以图谶说动光武起兵,又以图谶劝喻其称帝,及至后来,光武自己也以图谶说人了。据《后汉 书・公孙述传》记载,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 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 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 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 动众心。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 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乱臣贼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 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 光武与公孙述辩论权力正统,居然都以谶纬作为思想资源。孔子作《春秋》为汉赤制的说法在纬书中非 常多见,如《春秋演孔图》:“孔子论经,有乌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集书上,化为玉,刻日:孔 9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提命,作应法,为赤制。”[ ](P5 )孔子作《春秋》断十二公,象汉十二帝,公孙述因此认为刘汉“不得再受 命”。又引《河图录运法》、《河图括地象》、《孝经援神契》 ]‘P¨ ∞ 、嘲)为自己权力正统张目。这些篇章,很 可能是当时的人为了取媚于公孙述而制作、奉献,借以邀功取赏。值得注意的是,公孙述还用上了五德 转移的理论,照他看来,汉为火德,火生土,因此新莽为土德;土生金,因此他是金德,金主白,据西 方,恰与成都所在方位相应。后世称成都为“白帝城”,盖源于此。 光武亦以图谶应之,他认为图谶中所说的“公孙”,是指宣帝。据《汉书・眭弘传》、 《汉书・宣帝 纪》所记,昭帝元凤三年正月,上林苑有僵柳复生,有虫吃树叶成文字,日“公孙病已立”。病已为宣 帝名,其时尚在民间,后果立为帝。因此,公孙并不指公孙述,而是指宣帝。光武为宣帝后,因此他自 称“公孙皇帝”。光武依据图谶,认定公孙述当皇帝为不正当。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图谶在当 时的政治生活中俨然已成权力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光武既以图谶立国,复以图谶统一思想。据《后汉书・儒林尹敏传》,建武二年(公元27年),光武 命儒生尹敏校订图谶.并删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 敏对日:“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 阙文增之日:“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日:“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 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滞。 崔发是王莽的说符候,专门向天下宣讲王莽受命的符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符命谶记在王莽 篡汉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而现存的纬书中却见不到这类文字的原因,原来都是光武去除 掉了。尹敏并不认同图谶,甚至制作了一个谶记企图晓谕光武,但光武终于不从,尹敏反而因此而仕途 “沉滞”。 值得注意的是尹敏所造的谶记“君无H,为汉辅”。“君无IZl”,即为“尹”,如果光武相信此谶而真 的擢升尹敏为“汉辅”,其情则与王莽时哀章、王兴、王盛故事如出一辙。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如果不 是尹敏自道其故,光武或许真的就相信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在光武心目中,谶纬具有 绝高的地位;第二,在尹敏这样的人心目中,谶记之来由实不足以为外人道。事实上,这样的事在光武 时真的就有发生。据《后汉书・王梁传》: (光武)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日“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 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王)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 这又是以谶记封侯的显例,与王莽时一样。其实,不仅是封官拜侯,一切大小事务,无不以谶决之。据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记载,“中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览《河图会昌符》,而感其言。于是太仆梁松复 奏封禅之事,乃许焉。--lf辛卯,上登封于泰山,事毕乃下。”[ ](下.P】s, 《河图会昌符》所言即为光武当为 封禅事,其言日: 汉大兴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考五。 7_(P¨ )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九世之王即光武,光武依据谶记而行封禅事。当时颇有一些人如尹敏一样 不信图谶,但他们都因此受挫于光武。据《后汉书・郑兴传》记载: 帝尝问(郑)兴郊祀事,日:“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兴对日:“臣不为谶。”帝怒目:“卿之不为 谶,非之邪?”兴惶恐日:“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兴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 章温雅,然以不善谶故不能任。 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桓谭。《后汉书・桓谭传》: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日:“吾欲以谶决之,何 如?”谭默然良久,目:“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目:“桓谭非圣无法,将 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桓谭不读谶,竟然蒙上“非圣无法”的罪名,差点被砍头,可见当时谶纬所占的地位。中元元年(公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4年),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算是正式确立了图谶的意识形态地位。下面这段话很好地总结分析了 光武信谶的原因: 哀帝时,有《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歆遂 改名为秀以应之。至是,帝以己之即位,与谶相应,笃信其说,遂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Ps 东汉后面的几个皇帝如明帝、章帝等也都如光武一样,“笃信”其说。这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吊诡的历史事 实:王莽以符命谶记篡汉,光武继以图谶光复汉室。顾颉刚先生说:“光武帝虽说‘光复旧物’,但在文 化上,他已经认不清谁是旧的,谁是新的。而且他以《赤伏符》受命,固已根本接受了王莽的学说。 ……汉的火德只有用了王莽的历史系统才能说明,而这个系统,除了图谶之外,在古书中只有《左传》 是寻得到证据的,所以《左传》被重视了。”“光武中兴,他自承为火德,虽和王莽、刘歆不同志,但用 的依然是他们定的历史系统。”_】:](PI61、2o9 ̄q:莽以谶记符命篡汉,但其前提却必须承认汉室的正统合法地位, 否则王莽篡汉就失去了立足点。正是此点,恰好可以为光武光复汉室所用。可见谶纬并不笃定,人人都 可以从中各取所需的。只是《赤伏符》并不出于哀帝时,而刘歆改名也不是为了这个谶记。现存纬书中 不见王莽“受命”的谶言隐语,当然是光武命令尹敏删掉了,因此,我们在谶纬中就看不到王莽“受 命”的事,而只剩下了高祖、光武受命于天的种种预言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谶纬的起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儒学独尊,经学兴起。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成为官学。此时虽然还没有谶纬的名 目,但经学却已经在思维方式和思想倾向等方面为谶纬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今文经学的穿凿附会、衍附 缘饰几可说是谶纬的先导。 第二个阶段:王莽篡汉,纬学盛行。王莽篡汉,还是顺着经学为汉确立合法性的理路寻求自己的合 法性,不过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内容,主要是正式确立了汉为火德、汉家尧后等。这些内容为谶纬准备了 思想材料。除此之外,他大量依据符命谶记,以进一步确证其“受命为真”。这两者结合,谶纬大量出 现,在王莽“一异说”的思想整合下,形成了谶纬的完整形态。 第三个阶段:光武中兴,谶纬定型。光武以图谶立国,但删除了王莽受命的言辞,只保留了刘汉受 命的内容,并进一步加以整理完备,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谶纬形态。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2】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四库全书总目・卷六・经部・易类六・附录【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l-N-)【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A].民国丛书(第三编・二)【Z]、上海:上海书店,1990、 【5]陈榘.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A].载氏著.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M].台北:台湾国立编译馆 1991 f61刘师培.国学发微【A1、刘师培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71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It-K-民出版社,1994. 『81崔适.史记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1张烈点校.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1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A].载氏著.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l1]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A].民国丛书(第三编・三)【Z]、上海:上海书店,1991. 【12]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A].民国丛书(第二编・五)【Z].上海:上海书店,1990. 责任编辑:杨向艳 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