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三毛笔下有生命力的语言

2020-09-19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三毛笔下有生命力的语言

作者:李诗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

摘 要:三毛,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最出名的作家,吸引读者目光的不仅仅是她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字,更有穿插在文字中的亦真实,亦梦幻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她的小说还是她的散文,还是她的游记,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都能让读者对她当时的遭遇和境地感同身受,无所谓真实或是编造的故事,因为文字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只要读者能够从文字中间获得快乐,满足启发就好。本文正是通过对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的解读,让我们又一次进入到三毛笔下那惟妙惟肖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三毛;语言;结构;撒哈拉沙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三毛可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红的臺湾女作家,不仅仅因为她充满传奇色彩的求学成长经历,更因为她充满坎坷的爱情、婚姻等个人生活。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感情经历后,三毛决定嫁给愿意陪她到西属撒哈拉沙漠生活的荷西,就是在那里生活的时间里,三毛写出了让无数读者爱不释手的《撒哈拉的故事》。作品中鲜活的人物,活泼的情节,既不失文学色彩,也不失生动真实。

并非说是此书有何等高深,恰恰相反,不论是从任何角度而言,其语言优美性与辞藻华丽性,甚至比不上当今文坛中一些小文人的笔墨文章,而这也正是三毛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一、语言乃是文章之基——平平淡淡才是真

若从成文上而言,以文章结构为骨架,那么那奔涌赤澄的血液便是语言。对于此书,正如三毛在给读者的信中写道:此书是以“朴实而简单的文字”,记下“生命中的某些历程”。就我们所看见的文章本身而言,没有堆砌的优美文字,取而代之的,是语言能够极力描绘出来的素净的生活场景。在沙漠里安居,本身就是一件与众不同的事。三毛的一字一句里,藏着的是能够与是知己又是爱人的荷西生活在自己梦寐的地方的欢喜。从不远千里去办理结婚,用车子拉水回家,再到招待荷西的同事吃饭,甚至用波澜不惊的语言描述了荷西送给她结婚纪念品的情节,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是那么理所当然。

全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三毛对于父母和故乡的眷恋之情。虽然不曾从正面进行描述,但从三毛的母亲不远千里给她邮寄家乡特产,以及她将书稿寄回台湾这些情节的描述中并不难看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撒哈拉沙漠里真实的生活,其实是相当艰苦的,然而读者看到的却只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大概三毛用她的文字证明了“有情饮水饱”这句话吧,跟荷西的生活充满了自由与欢乐,也正是在这种欢喜的冲击下,让三毛在失去荷西之后宛如失去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失去了自己精神力量上的支柱。从此在她的作品中很难看到欢乐俏皮的语言。 二、分开是砂砾,聚拢是沙漠

《撒哈拉故事》的写作结构,与一般的散文并不太相同。表面上看去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但彼此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从三毛、荷西以及荷西的同事,再到邻居,这些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让一切发生的故事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他们像是电影里面的一帧帧画面,又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砂砾,串构起了三毛永远定格在过去的回忆里的撒哈拉沙漠。与常见的时间顺序行文的结构不一样,正是这种逐个分开又连成通篇的方式,给了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三毛自身也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爱好者,这种写作方式于她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

正因为有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使得三毛落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翩然纸上,读者若能够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观察三毛的生活。不论是撒哈拉威女性的装束,甚至其表情神态,都活灵活现,让读者真切体会到沙漠里的生活是喜乐掺忧,又令人啼笑不得的。然而,并非所有作者都适合这样的创作方式,因三毛是切身经历过的,与胡诌出来的小说并不比肩,在真实生活以上的创作正是艺术的一大体现。 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对于这本书,还有一种不同的看法,道“此书部分为三毛虚构”而并非纯粹生活记录。其实此书是否为真实创作,我们难以知晓。我们只能看见的,是三毛写出的这本书正是其创作的高潮,是其人生的巅峰。虽无去撒哈拉之前时的安逸日子,但是对于三毛这个幼时便心系沙漠的疯狂女子,也许真正踏上沙漠之后,感受到那苍茫,才真正回归了真我。正如三毛本人所言,“至于别人如何评价我……是伤不着我半分的。”于此看来,是不是虚构又如何?读者只是作者生命的观望者而已。

其实在三毛去世多年的今日,和三毛一样去过撒哈拉的人很多,但真正如同三毛的人很少。飞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制约下,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脚步跟上这发展的社会潮流。是挤地铁时被挤歪的领带,是袖口洗不掉污渍的衬衫,是廉价的二手西装。是被咖啡电脑禁锢的梦想,是被生活奴役了的期望,是每一天的碌碌无为虚度时光。很少有人再去提及自己年轻时候对未来的一切畅想与期待,是羞于唇齿的过往,是从未想过要去实现的未来。

而这也是三毛的异于常人,放弃自己在柏林的上流生活,和自己的男友一起,去撒哈拉掰着手指头数柴米油盐过日子。只是因为,三毛固执到有些偏执的认为,自己的根在撒哈拉,所以一定要去。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难以想象,一个念头的力量竟然大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许是旁人的无法理解,也许正是三毛独有的个性。她的一生几乎都在漂泊,可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只有在此书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个名叫陈平的女子,在大漠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寻寻觅觅几十年,兜兜转转几十圈之后,那个沙漠里的坟场区的家,成了这个奇女子心里永远的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