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2024-06-26
来源:步旅网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张 强 内容提要 运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学是一门以运河为 基本研究N-象的学问,通过研究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认 i7.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以及它N-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 运河 漕运运河城市 运河学 张 强,淮阴师范学院运河文4E,研究中心教授 223300 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又有开挖时间最 早的运河。经过千百年的开挖,中国运河形成了贯 穿南北的交通能力,乃至于一些运道至今还在发 挥着经济效益。如山东济宁以南的京杭大运河航 不同时期的运河有不同的称谓。唐宋以前,运河 主要有“沟”、“渠”、“溪”、“浦”等称谓。唐宋以后,因 道不但继续保持着运输能力,而且还是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的运道。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一 个国家像中国古代那样重视运河。如果以运河为 流动不断的线索,追寻沿岸遗存的物质文化与非 运河在维护国家安全、供给京师、稳定社会秩序、繁 荣经济、发展农业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 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此有了“官河”和“运河”之称。 《寰宇记》引《元和郡县图志》佚文:“合渎渠,在县东 二里。本吴所掘邗沟以通江淮之水路也。昔吴王夫差 将伐齐,北籍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 物质文化的旧踪,我们完全可以发现运河在古代 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当下,正处在申报中国 运河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 沟,谓之邗江,亦日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今谓之 山阳浊。”川据此可知,“官河”之称唐已有之。《新唐 书・五行志三》:“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21据 此可知,将人工开挖的河流称之为“运河”发生在唐 要关口,在这一节骨眼上,考察运河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不但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研究 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为申报运河为世界物质文化 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第一手 资料。为此,我们主张深入思考运河学涉及的范 围,以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代以后。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开成二年为公元 837年。如果考虑到欧阳修、宋祁完成《新唐书》的时 间发生在宋仁宗嘉裕五年(1060),那么,“运河”这一 ----——228-・-——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综合研究 称谓出现的下限应在公元1060年之前,即最迟在北 出现星罗棋布的商品集散地、联结陆路成为水陆交 通枢纽时,运河不但形成了新的交通运输能力,而且 改变了原有的陆路交通布局。从这样的角度看,深入 考察运河与水陆交通枢纽的关系,考察运河形成贯 穿南北的水上交通运输格局后给交通带来的变化是 运河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宋时期已有“运河”这一称谓。 以运河为水上交通大动脉联结陆路,以运河城 市为水陆交通枢纽,大大地加强了运河流域与非运 河地区的联系。在历史的进程中,运河对中国古代的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与日常生活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平心而论, 从开挖区域性运河到联结不同地区的运河;从发展 第三,重点研究运河与古代城市的关系。在运河 沿岸城市出现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大都依天然河流 水路交通到建设运河使之成为陆路交通相辅相成的 大通道;从认识运河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到积 极地从事运河水利工程建设,古人在利用运河及探 而建。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 市的布局。如明清两代上规模的工商城市有33个, 其中,大运河沿岸的工商城市有l7个。本来,城市选 址与运河没有关系,由于漕运在维护国家政治与安 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给城市选址和建设注入 了新的内容。城市选址及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 是在隋炀帝兴修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之后。此前,运 索运河功能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面的探索。遗憾 的是,长期以来,运河学一直受到冷落,甚至被人遗 忘。进一步关心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 系,对于发现运河的价值、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有着重 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是运河学?它的研究对象和范 围都有哪些?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简言之, 运河学实际上是一门以运河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 问,通过研究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等 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价 河虽与城市发生联系,但开挖运河的目的是为了解 决军事运输、农田灌溉和防洪防涝等问题,因此没有 改变城市依天然河流或湖泊而建的格局。运河具有 与陆路交通分庭抗礼的能力以后,运河城市的异军 突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城市的布局。这一时 期,运河通过沟通不同的水系建立起新的交通网络, 值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具体地讲,运 河学研究有十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加强。 第一,重点研究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开挖的历史。中国有世界上开挖时间最早和最长的 运河。所谓最早,是指中国开挖运河的历史远远超过 世界各国;所谓最长,是指经过长时间的开挖,中国 有了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运河穿越南北、联系不同地 区的能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运河是一个广义的概 念,是指不同时期兴修的运河。其中包括隋代以前不 使沿岸形成一个又一个商品或货物集散地即水陆交 通枢纽。这些集散地形成后,为运河沿岸城市的迅速 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冲击了一些城市原有 的交通枢纽地位。如山东聊城原是不起眼的小城,京 杭大运河通航以后,聊城迅速走向繁荣。后来火车等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及交通路线发生变化后,聊城 又随之走向衰落,乃至于有“殷商大贾晋省人为最 多。昔年河运通时水陆云集,利益悉归外省,土著无 同地区的运河、隋运河、隋以后没有纳入隋运河系统 的运河。也就是说,运河研究的对象远远地超出了元 明清三代在隋运河基础上兴修的京杭大运河。从运 河的主要功能看,开挖运河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发展 水上交通。然而,不同时期的运河有特定的目的和功 与焉。迄今地面萧疏,西商俱各歇业,本地人之谋生 为倍艰矣”_31之说。这一生动的例子恰好可以说明交 通布局的改变、新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个城市兴衰 的作用。城市的兴衰及迁徙与它的交通地位上升和 下降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当运河形成强 大的水上交通运输能力,当运河沿岸城市成为水陆 能。如先秦时期的运河或解决军事运输,或与农田灌 溉、兴修水利、防洪排涝、屯田等联系在一起。这就是 说,研究运河的历史需要把不同地区不同航段的运 交通枢纽以后,运河对古代城市选址、建设、布局遂 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样的角度看,研究运河与商品 河、运河的综合功能、开挖某一运河的初衷及特点、 运河与水利工程等纳入研究视野。 第二,重点研究运河与古代交通的关系。伴随着 集散地的关系、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比较运河沿岸城 市与非运河流域城市的不同特点自然是运河学不可 或缺的内容。 区域性运河长度的延展和联结,运河的水上交通运 输能力越来越强,开始显示出与陆路交通同等重要 第四,重点研究运河与古代政治的关系。自运河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生命线以后,运河给古代政治 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运河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重 的势态。由于水运有便宜、便捷的特点,当运河沿岸 ・-・——229。__——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要的角色,如汉、隋、唐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需 要依靠关东地区的粮食及物资。北宋以后,政治中心 东迁、新的区域政治中心的形成等都与运河有着密 时期,伴随商品流通,运河流域的农村改变了单一的 粮食生产结构,开始大面积地种植经济作物,成为手 工业壮大与发展的原材料基地。随着手工业的发展, 切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关注运河实际上是关注 国家政治中心迁移、新的区域政治中心形成的历史。 运河城市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手工业 工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沿岸城市规模上的扩 第五,重点研究运河与漕运的关系。从汉代起, 漕运成为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考察中国封建社 会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强盛的大一统政权始于汉 代。刘邦定都长安建立汉王朝以后,为防止西北游牧 民族入侵、维护京师的安全和保障供应,特别重视漕 张提供了动力。进而言之,城市扩张的动力来源于商 品经济,当城市由单一的消费功能向生产、消费等多 种功能转变时,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非农 业人口则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规模以及物 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与此同时,流通领域中确立起来 运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承接两汉漕运的余绪,隋王 朝以前所未有的行政能力强化运河的漕运功能,为 的商品意识又反过来加速了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的 转型。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萌芽于唐代,成长于宋 代。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全国人口为四 千一百四十一万,天宝十四年(755)即安史之乱前 夕,全国人口为五千二百九十一万14]。据《新唐书・地 后代以漕运维护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铺平了道路。 如北宋有四条运河环绕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其 中有两条是漕运的专门通道。又如明清两代,漕运制 度提升了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在这一过程 中,一方面运河沿岸城市成为天下财富的集散地;另 一理志》,唐代超过十万户的州郡约15个。又据《宋史・ 地理志》记载,宋代超过十万户的州郡有50多个。大 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使宋代城市发展的速度与 方面以运河城市为区域经济中心向周边辐射,运 河流域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区域。漕运研究大体上 规模远远地超过了唐代。《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 云:“天禧三年(1019)十二月,命都官员外郎苗稹与 知河南府薛田,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从户部尚书 冯拯之请也。”【 坊郭既指城郭与市街,又指城市居民 的聚居地旧。尽管这一制度没有立即在全国推广和执 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一是国家漕运管理机构的沿 革及运行机制。历代漕运组织机构及职官既有承袭 的一面,同时又有改革的一面。如运河有榷关、钞关 等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管理功能是什么?与漕运有 什么样的关系?其机构的沿革与演变的情况如何?二 行 ,但宋真宗赵恒天禧三年(1019)将城市与乡村户 籍区分开来,则标志着市民作为独立于村民之外的 是漕运与运河沿岸的官仓建设。建设官仓既与供给 京城、国家粮食储备、赈灾等相关,也与屯兵驻守战 略要地、确保国家安全相关;三是研究漕运与下层社 会的关系。古代漕运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业运输和 社会阶层开始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承认旧。运河在承担 交通运输能力时,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选址和建 设、城市人口增长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七,重点研究运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运河既 保护运输的队伍,具体地讲,由漕卒、水手、服役的百 姓等构成,这支庞大的队伍在维护漕运方面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漕运者的构成、工作 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状态;四 是漕运与帮会组织研究。近代秘密社会如青帮、洪帮 的兴起与漕帮的兴衰有直接的关系。 第六,重点研究运河与经济、人口的关系。运河 开挖以后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唐 宋以后,运河一方面担负起商品流通、实现国家财政 收入的重任;另一方面运河沿岸城市成为货物、商品 与商品集散、贸易往来发生联系,同时也与传播传统 文化、时代风尚、统治阶级的思想、学术思想、风土人 情等息息相关。如宋代以后,运河作为经济大动脉不 但创造了沿岸城市的商业繁荣,而且还通过文化传 播满足着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运河城市的优 先发展以及在商品流通中确立起的优势,使城市成 为哺育市民文化的重要摇篮。这一时期,生活在运河 城市的小说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面向市民,在一定的 程度上承担了为市民服务的文化责任。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通俗文学艺术的 集散中心则影响到沿岸人口结构、人口增长速度、运 河沿岸工商城市的繁荣程度、运河流域的社会结构 历史,造就了宋元话本、宋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 辉煌。北宋时期,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说话”有讲 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运河城 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的城市和地区。 如明清两代,运河流域是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这一 史、小说、合生、诨话四家19]。南宋时期,临安(今浙江 杭州)的“说话”主要有小说、谈经、说诨、讲史四家 。 ・--——230---——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综合研究 以汴梁和临安为中心向其它地区传播,深受市民欢 迎的话本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 奇怪,汴梁与临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是依托运河的交通枢纽。宋・陈舜俞云:“今夫诸 经江南运河、邗沟、汴河等运河运道奔赴京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进行贸易,一方面外国商人将珍珠、宝 石、香料、药品、象牙等运往中国各地,另一方面通过 运河,中国的丝织品、陶瓷、茶叶等亦运往国外。更重 夏必取法于京师。所谓京师则何如?百奇之渊,众伪 之府,异服奇器,朝新于宫庭,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 满天下。”[11】北宋名相王安石亦云:“且以圣人之化,自 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 之所面内而依仿也。……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 要的是,伴随贸易往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典章文献、 文学艺术、宗教礼仪、科技、医学等也传往国外。宋元 时期,运河同样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前沿,从沿 海到杭州、扬州等地,沿运河到汴京,运河沿岸城市 成了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重镇。如意大利人马 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ll2忭 梁和临安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运河城市,沿着运河进 行商品流通的过程实际上是向外传播京城领风气之 先的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 程。运河城市在造就市民文化的同时,还造就了一批 与市民有着血缘关系的文人。诚如邵毅平所说:“随 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24年,他在《马可・波罗游记》 中既记录了元代运河的交通运输状况、商品贸易往 来、当地的风俗民情等,同时也充分地反映了运河沿 岸及流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明朝郑和下西洋后, 人华朝贡的国家激增。《明史・成祖本纪》:“至其季年 (永乐末年),……受朝命而人贡者殆三十国。”[141当 时,从广州、福建、浙江沿海登陆的外国使节进京时 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活跃,文人与商人之间的关系, 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过去的文学史上,文人一 都要取道运河。外国使节进京一方面把本国的商品 及文化带到了运河沿岸,另一方面运河在接受异域 商品和文化的过程中又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 向远离商人。……但是从南宋开始,这种现象出现了 变化。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动,开始出现了市民化的 文人,或者文人化的市民。”[131当然,市民化的文人和 文人化的市民是否出现在南宋值得商榷,但运河城 市造就了一批自觉地为市民服务的文人却是不争的 事实。当具有经济活力的运河城市群引起了小说家 的广泛关注时,运河城市作为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对通俗小说的承担还表现在长篇通俗小说汇聚成巨 流。进而言之,运河通江达海,既起到了传播不同地 区的文化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在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以运河城市为 原点向外辐射,还承担起接受外来文化、向外传播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第九,重点研究运河沿岸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 大的潮流涌现在文坛上。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经济、 文化、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等因素,但更重要的 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岁月中,运河沿途、运河城市积 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地讲, 生活在运河沿岸的老百姓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运河民 是,还与小说家汇集到经济发达的运河城市勇于承 担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息息相关。文学史的基本规 俗,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饮食、娱乐、居住、庙会、集 市、婚丧、节日等方面。与沿海敬龙王、妈祖等民俗相 比,与长江流域敬江神、鼋神相比,运河沿线多设大 王庙、关帝庙、禹王庙等,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 于了解运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意义。运河是 律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首先 是从某一社会阶层的认同开始。当通俗小说与市民 阶层发生联系并将这一联系延展到其他阶层时,其 艺术生命力因得到不同阶层的认可遂成为动摇旧有 文学秩序的力量。 第八,重点研究运河与中外交流的关系。运河城 市群的经济繁荣,使之成为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条水路不但起到不同 区域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通过时间上的碰撞使运 河沿岸得吸收、融合其他文化的风气之先。如满清人 的前沿。唐宋以后,邻近国家和地区纷纷派遣使团和 商队来中国,在沿海港口登岸,然后沿运河到京城及 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中间,一些外商直接 定居运河城市,从而使运河及运河沿岸城市成了中 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如隋唐时期运河贯 穿南北以后,扬州、杭州等运河城市成为通往世界的 关后,运河两岸百姓的服饰率先吸收了满族服饰的 特点,这些固然与政治风尚相关,但与运河这一传播 文化的载体息息相关。可以说,运河担负起南北文化 交流的重任以后,不但给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 习惯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在文化传播和文 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这样的角度看,深入研究 运河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措 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使节从东南沿海的港口登陆,途 一231—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施,是当前必须关注的大问题。 第十,重点研究运河与自然水系、区域地理及 环境的关系。运河的水源主要来源于自然水系。由 讲,不同时期的运河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从这一意 义上讲。研究运河开挖的历史分为前后两期是远远 不够的。 不同时期的运河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如 先秦开挖关中的郑国渠、中原的鸿沟、江淮一带的邗 沟等,一是有不同的开挖背景;二是流经不同的区 域;三是有不同的走向;四是联系不同的水系;五是 有不同的功能。又如,两汉开挖的关中运河、中原运 于不同区域的运河有不同的水源、不同的走向等,因 此运河与自然水系形成了不同的关系。运河在补给 水源时,除了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 大水系发生关系外,还与区域地理及环境等有着密 切的联系。由于这样的缘故,运河与五大水系的关 系、区域地理及环境的关系同样是运河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 河联结黄河,将漕转——保障京师供应及安全放到 了首要的位置;三国曹魏开挖通往华北的运河具有 北征的作用,邓艾开挖的运河开发了淮南,贾逵开挖 的“贾侯渠”起到控制江淮的作用。再如,隋唐两代经 其实,运河学研究的内容远远地超出这些范围, 特别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一直处于交叉或相 互包容的状态。为了充分地说明,现举四例加以阐述。 营洛阳通往长安的运道,突出了广通渠(从洛阳入黄 河,再入长安的运道)在国家战略的作用;北宋开挖 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的运河,维护和兴修中原、江 淮地区的运河通道,维护“守内虚外”的政治路线。宋 首先,谈谈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开挖运河的 历史。一般认为,将开挖不同地区的运河联结在一 起,使之成为与陆路交通相连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发 生在隋代,因此,有学者主张以隋代为分界线,将运 室南渡以后,由于海外贸易成为国家财政及税收的 重要来源,因此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到宁波的浙东 运河遂成为统治者重点经营的对象。元王朝改海运 为漕运以后,重点经营京杭大运河。这时,中原一带 河历史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们认为,隋王朝以 前的运河,规模较小,大都是区域性的,隋以后的运 河才具备了贯穿全国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言之,受 客观条件的限制,隋以前的运河既没有形成相互联 结的势态,同时建设者也没有建设水上大交通体系 的意识。如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的目的是为了北上争 霸;秦开挖郑国渠的目的是灌溉农田;汉开挖关中运 的运河已经废弃,因此运河的运道与隋唐、两宋运河 的运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情况均告诉我们,要 准确地揭示运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功能,作一些 更为细致的划分可能更有利于运河的研究。我们认 为,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可能更有利于揭示运 河开挖的历史。具体地讲,第一阶段为中国运河开挖 的发生期,上限可上溯到史前传说时代,下限至秦统 一河的目的是为了调集中原地区的粮食及物资以拱卫 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建安时期,曹操开挖白沟等 六国之前;第二阶段为关中运河、中原运河开挖的 是为了北征;魏晋南北朝开挖运河的目的或为了农 田水利建设、或为了战略需求。这种情况到隋炀帝兴 修运河时则不同了。隋代开挖运河不但建立了以洛 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改变了旧有的交通 布局,而且提升了运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就是 说,隋运河与前代运河相比,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展开期,时间集中在两汉;第三阶段为中原、华北运 河及江淮运河的开挖期,时间集中在三国、魏晋、南 北朝;第四阶段为运河形成贯穿全国的水上运输能 力的整合期,时问为隋唐;第五阶段为中原运河与江 南运河整修期,时间为两宋;第六阶段为京杭大运河 期,时间为元明清三代(详后)。从这样的角度看,研 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开挖运河的历史有待于 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 其实,运河联结天然河流、形成的四通八达的水 上运输能力是在长期的开挖历史中形成的。从发现 运河水上运输的优势到自觉地利用运河进行漕运; 从单一地追究运河的水运及其他功能到关注天然河 流与运河联通后的综合效益;从提升运河的交通运 其次,谈谈运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运河学研究 是综合性的大课题,传统文化与运河形成的关系渗 透到运河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历史的角度看,传统 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向世人昭示了其稳定性 输能力到重新思考运河在漕转结合中的功能旧;从开 挖区域性的运河到建设联通全国的水上交通运输网 络;从只关心陆路交通到开挖运河发展水运再到改 变以陆路为主的交通运输格局及城市布局,客观地 和变异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 力,表现在延续力、凝聚力、融合力和传播力方面。当 北方及中原地区成为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场所后, ・--——232・—-——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综合研究 不可忽略的是,运河通过强大的交通运输能力,一方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 面为游牧民族提供了农业文明的成果,起到维护其 统治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运河使不同质的文化在 碰撞中得到了交流和互渗。客观地讲,军事上的征服 不等于文化上的征服,相对落后的文化势必要接受 或认同先进的文化。元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保持了 州、杭州、绍兴等城市。与此同时,与运河相通的长 江沿岸城市南京、上海、芜湖、安庆、九江、汉口、江 陵、重庆等也迅速地崛起。可以说,漕运给运河沿岸 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带来了迅速崛起的机遇,为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过去,学者大多从宏观 角度以整个封建国家为视角,探讨漕运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对封建国家产生的作用力。然而,以 运河城市为视点关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则显得 薄弱。其三,漕运与运河沿线乡镇的关系。乡镇是联 很高的警惕性,公然地将社会群体分为四个等级,即 第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四等 是南人。这样做自然是为了便于统治,但也透露了拒 绝汉文化的企图。很有意思的是,元王朝要维护自身 的稳定必须要仰仗东南财富,必须要仰仗汉民族生 活的广大区域,这样一来,尽管元统治者本能地拒绝 汉文化,但又不得不承认汉文化的地位,甚至连早已 废除的科举也不得不宣布要重新实行。在这一过程 中,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成为元王朝国家政治 系乡村和城市的桥梁,直接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 关系。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深入地 研究乡镇,对于从社会基层研究传统文化与运河的 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再谈谈运河独特的文化形态。运河是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叙述的方便,不 妨把运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称之为运河文化。运河 生命线的同时,还起到了宣扬汉文化、说服元统治者 认同汉文化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讲,中国古代的文明 属于农业文明,经过长时期的积淀,逐步形成了重农 务实、安居乐土的精神追求。这一农业思维固然有着 文化有着极其广阔的范围与丰富的内容,涉及物质 和精神等不同层面,可以说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影。具体地讲,一是运河文化 维护农业文明及生活节奏的传统,然而,如果没有运 河这一大通道联系全国各个地区,恐怕很难想象淮 贯穿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运河文化在研究中国 传统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各国 的文化很少能用一条人工河流的兴废,将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民俗史串联起来。然而,中国的运河做到 了这点。如考察运河在历史上的兴衰可以看清中国 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文化会在更大的范围 内得到交流。进而言之,运河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已经远 远地超出了自身的物质形态。 再次,再谈谈运河与漕运的关系。漕运涉及的 问题十分广泛,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门别类的 研究。明清两代,当京杭大运河串联起一个又一个 封建王朝的兴衰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邗沟、鸿沟等 的历史,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诸侯争霸历史。从关中 至东南沿海灵渠的开凿,似乎可以依稀捕捉到秦始 的沿岸城市时,当这些城市以富庶的农业区、经济作 物区为腹地悄然地兴起各种类型的手工业生产能力 皇统一天下的步伐。隋以后,从中国北方运河及京杭 大运河的兴废可看到中国政治中心与政权的更迭。 时,运河沿岸遂兴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工商城市。这 些城市作为运河沿线的商品集散地,与漕运拧结在 一寻找关中运河、中原运河衰落和江淮运河兴盛的历 史,完全可以看清楚中国古都沿着西安、洛阳、开封、 杭州、北京一线转移的轨迹,甚至可以看到唐宋元明 清的兴衰过程。 起,不但加强了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上的联 系,丰富了沿岸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 在悄然地改变着运河流域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 从经济的角度看,运河似乎串起了中国古代的 经济史。沿着运河进行,似乎完全可以理清中国农耕 文明发展变化的线索,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城市兴 惯等。如研究漕运与沿岸城市的关系时有三个重要 的内容:其一,研究漕运与古都的盛衰及变迁的关 系,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运河与西安、洛阳、开封、杭 衰的缩影,可以看到商品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兴 盛的全过程,甚至还可以说运河沿岸城市的兴盛反 州、北京等的关系上。其二,漕运与运河沿线城市的 关系。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便利的水上交通刺激 了沿线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乃至于运河沿线出现了 批繁华的城市群。如果从京杭大运河北端向南数 一映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全过程。 运河串联了中国民俗的发展史。从空间跨度说, 运河涉及的范围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到南方的江淮流 域;从时间跨度说,运河涉及古今。民俗是在历史的 起,运河沿岸有通州、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宿州、 ・-・——233‘__—— 运河学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时空中形成的,在空间上有自身的丰富性,在时间上 经历了变迁与沉淀。顺着运河的时空去追踪民俗,从 中可以看到婚丧、节日、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发 展演变的历史。通过运河,可以串联起中国的文化 史。隋唐以后,由于运河流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 核心地带,因此,中国的思想文化精英也大都在这条 流和融合,使其流域及沿岸城市、乡村具有了融合南 北地域文化的特点。 注释 [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版,第2447页。 运河上汇聚,并且通过运河把他们的思想传播到全 国各地。 f2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五行志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第947页。 [3]清・陈庆蕃修,叶锡麟、靳维熙纂:《宣统聊城县志》,《中 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 29页。 运河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融合力。中国 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强大的生命力,表 现为同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人类历史上多次出 f4]后晋・刘啕等:《旧唐书・玄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 现因为异族入侵导致文化灭绝的悲剧,但在中国却 从来没有发生过。如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入主中 原,建立政权,但他们很快就被中华传统文化同化, 1975年,第189页。杜佑:《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l页。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第6369页。 [6]后晋・刘晌等:《旧唐书・食货志上》云:“在邑居者为坊, 在田野者为村。” 并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进 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分子。如南北朝分裂300年 之后,北方的草原文化很快被隋唐建立的农耕政权 同化。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忽略的是,运河在消 解异质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条运河, 『7] ̄I1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云:“人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 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这表明到宋神宗年间,还 没有在全国推广和实行市民户籍单列制度。 [8]真正把坊郭与村民严格地区别开来,发生在宋神宗 (1068—1085在位)年间。当时,统治者开列税收时有意识地分列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空前地频繁,并在碰 撞中形成新的文化特点。如满族的八旗鼓顺着运河 由北向南传播开来,直接哺育了山东聊城、济宁等地 的八角鼓。 中华文化本来是多元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 平、军事上的封建割据造成了各个区域文化的不同。 先秦以降,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先后形成燕赵文化 了市民和村民两个对应的阶层。如《庆元条法事类》卷四十八《今 供某年夏税或秋税官管额帐・某县・主客户丁》云:“新收开阁逃移 见管,顷内各开坊郭、乡村主户丁各若干,客户丁若干。”(宋・谢深 甫等撰《庆元条法事类》,《续修四库全书》第861册,上海出版社 2003年版,第501页)这一税收制度的执行标志着宋王朝正式承 认市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阶层。 圈、齐鲁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在这中间,运河恰好像 一[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北京]中国 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条丝带将这些文化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独特 而亮丽的运河文化带。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 中从诸子学、经学、地理学、文学诸方面探讨了南北 『1O]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小说讲经史》,[北京]中 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8l页。 文化的不同特点。他在《南北文化不同论》一文中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 方之地,水势汪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尚实际, 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 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161中国的南部和北方有 [11]宋・陈舜俞:《都官集》卷二《敦化五》,《四库全书》第 10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页。 『12]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风俗》,唐式标校,上海人民 出版社1974年版,第380页。 [13]邵毅平:《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着巨大的文化差别,但真正整合南北文化、兼收并蓄 的是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丝带。沿着运河从北向南、 或从南向北一路走来,我们在运河沿岸似乎都可以 【14]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105页。 [15]漕,指水运。转,指陆运。 找到包容其他区域文化的痕迹。从这一意义上讲,运 河这条文化带在融合区域文化的过程中,使自身具 有了不同文化圈的特色,在一定的程度上映现了中 [16]刘师培:《南北文化不同论》,《刘师培全集》第一册,[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557页。 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风貌,并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 [责任编辑:平啸]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