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No.6,2010
General.No.118
论曹操的文学贡献
简慧君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他的一生留下了诸多颇有摘要: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影响的诗歌和表章式、令教式散文。他的诗歌古直悲凉,散文清峻通脱,他又是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曹操;古直悲凉;清峻通脱;文坛领袖I206.2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1009-395806-0039-02文章编号:(2010)
Caocao'sLiteraryContribution
JIANHui-jun
China)(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wersity,Chongqing,400067,
Abstract:CaocaoisafamousstatesmanandmilitarystrategistinthelateEasternHanDynasty,whoisamanofgreatintellectinlitera-ture.Hecreatedmanypoemsandprose.Hispoemshavethecharacterofold,directnessandsad.Hisprosehavethecharacteroflucidandfree.HeledtheJiananLiteraryworld.Caocao'sliteraryworkscontributedmuchtoChineseliteratureandhavefar-reachingeffectonlatertimes.
Keywords:Caocao;old,directnessandsad;lucidandfree;leaderofliteraryworld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
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
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建
思想家、文学家。立了曹魏政权。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间诗文的一大家。
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当时的汉丞相,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因为战乱而散处各地的文士吸纳罗致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一、曹操的诗歌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关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说:“曹操今存诗歌,计得二十二首,包括作者有疑问的三首。其中四言、五言、杂言大约各
[1]
占三分之一。”
曹操的这二十二首诗歌,均为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2010-10-15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简慧君(1981———),男,河南省淅川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韵文学。
曹操的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
《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又有了很大的突破。近人黄侃在
[2]
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
[3]
”(《古诗源·卷五》)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桓以下纯乎魏响。
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和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这是曹操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这种革新体现在:
(一)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曲题与歌辞具有统一性。而曹操却利用汉代旧曲,自创新辞。这种旧瓶装新酒,古调写时事的写作方法,为后来文人的拟乐府诗创作,提供了范本。如《陌上桑》本写罗敷的故事,曹操改为写求仙;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卷中》中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而曹操却增加了及时行乐和求贤的内容。又如《薤露》和《蒿里》,崔豹《古今注·卷中》中说“《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而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故而朱乾在《乐府正义·卷五》中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二)从形式上看,汉代乐府诗的曲与辞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曹操的乐府诗则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既有在汉代旧曲内作辞的做法,也有自创曲辞的做法。如《善哉行》古辞为四言,曹操新辞亦为四言;《蒿里》古辞为五、七言句式,曹
—39—
操新辞为五言句式;又如《步出夏门行》古辞为五言,曹操新辞则为四言;《薤露》古辞为三、七言,曹操新辞为五言;而《度关山》、《对酒》曲辞全系曹操新创。
曹操的诗歌题材广泛。曹操的诗作一部分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和《短歌行》。还有一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突破了汉乐府民歌只反映个人生活层面的题材范围,转而反
“大我”,被誉为“汉末实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反映历史中的[4]
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卷七》)。
钟嵘在《诗品·下》中赞扬曹操的诗歌是“曹公古直,甚有
[5]
悲凉之句”,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征。清人刘熙
[6]
载说:“曹公诗气雄力坚,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冯班说:“魏武文体,悲凉慷慨,与诗人不同”“魏祖慷慨悲凉,,自是此
[7]
公文体如斯,非乐府应耳。”的确,慷慨悲凉正是曹操诗歌的风格特征,也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的体现。总起来说,曹操用质朴率真的语言来反映现实,抒发感慨,于悲凉之中多慷慨之气。宋敖陶孙《诗评》说:“魏武帝如
[8]
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确切评价。
二、曹操的散文
曹操散文现存154篇,多为表奏、令教及书信等实用文体。这与曹操的政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曹操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这是针对东汉以来的文风而言的。由于受辞赋的影响,散文出现骈偶化的趋向,一般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讲求对偶,注重用典。如同时代的蔡邕、仲长统、卢植、荀悦等的文章都有这样的倾向。而曹操的文章体式自由,以散句为主,较少雕琢痕迹,并且不避俗言俚语。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所以曹操的文章平易畅快、气势强劲,
对于曹操的文章的特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很能打动人心。
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写到: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
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尚刑名。……因此之故,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9]
曹操文章的“清峻”、“通脱”,主要体现在《让县自明本志一文中。令》
这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掌握了汉朝政权,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就在他为进一步统一全国而作努力时,有人说他将篡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为此,他写了这篇令(令,上告下的文书)以明心志,并奉还了大部分食邑(让县)。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剀切感人。他说自己起初只想作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阜,也不想多拥兵马。———如此再三说明白己的志向本不广。然后,他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封地可退,兵权不能放弃,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曹操的文是独特的,这正如他的人一样。于平易通脱中显示了他“能臣”与“奸雄”的双重性格。曹操的文章并非人人能做得出来。尽管如此,曹操仍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东汉以来的文风,展现了建安散文的崭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于建安文学集团形成的贡献
,曹操攻占邺城,使这里成为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许昌之后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在此基础上,曹操进一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真正统一了北方。曹操在邺城的时期,正是建安文士相继归附曹操麾下的时期。诚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所说: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
吾王于是设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10]
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这些文人与曹氏父子一道,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文学史上的“邺下风流”即形成于斯。
曹操并不像一般的统治者那样对这些文人以“俳优”蓄之,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他们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且鼓励这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建安文人或为曹操的文学幕僚,或为丕、植兄弟的文学侍从。悠游邺下,赋诗作文,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一切与曹操的提倡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四、小结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一枝独秀,掀起了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并以”建安风骨””汉魏风骨”享誉诗史,而吴蜀则”吟咏靡
,一片凋敝。这与曹操的身体力行和积极提倡是分不开闻”的。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
[11]
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
[12]
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的确,曹操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文创作,影响和带动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的宏大格局,也给文学史上留下了“建安风骨”的审美范畴。
曹操在历史上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他于戎马倥偬之余的诗文创作同样可以流传千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评价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曹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1999:人民文学出版社,33.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注引黄侃《诗品讲疏》)
1962:87.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4][5][6][7][8]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30.16.4.44.25.8.
[9]鲁迅.鲁迅全集·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02-503.
[10]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3.
[1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7.
[12]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8.
□编辑/李超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