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形成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关键词:农村中学 学生心理 现状及对策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德育现状仍然存在着众多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和缺陷, 如心中无德, 唯我独尊;柔弱无助, 意志脆弱; 自卑闭锁, 封闭心灵, 行为怪诞;知行背离, 屡教不改; 坏习惯很多, 好习惯甚少, 品德较差,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肯定是学生品德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一、 学生心理问题是其品德问题的根源
当前农村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1]、中学生们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达到40%—50% [2].而品德与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学校情境中预期的品德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是教育者单向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么,目前初中生的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单纯,本地居民的子女占大半,也有外乡来的孩子,由于地处城镇,校园周边的居民复杂,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并且网络的普及也造成了很大的隐患。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网络管理的
不完善,非法的不良的网站、网吧林立,一些肮脏的性、暴力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充斥网络,而这些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还很差,这就自然产生了许多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问题。可网络对我们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可抗拒的。校内不能上网,学生就往校外跑,导致学生逃学比例的增加。这其中的种种现象和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学生在接受新的信息同时,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二)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影响着孩子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我县经济较穷,孩子们的父母都去沿海边打工,导致隔代溺爱严重, 这在农村尤为突出, 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 这样的家庭的孩子, 有 1/4~1/3 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 品德不良。例如新时代的新名词 “留守儿童”,就是这一形式下的产物。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我国现在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79.2%;其次是隔代监护,占16.9%。很多报道显示: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再次,留守儿童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据有关的资料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
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还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这些家长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 说谎当聪明,打架当勇敢等。更有些家长其本身的言行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例如,如今有不少家庭离婚,我校不少“问题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三)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学校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学校产生的。首先,由于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校内科任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学校、教师人为的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中等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与学生抑郁、偏执、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行为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盲目对学生施控。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又干涉过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
(四)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教育目前在我国还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缺乏正确的系统的青春期知识。还有现在的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提供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很不健全。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刺激来源增多,学生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学生的成长。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以至学生在懵懂之中偏离了正常的航向。学生中各种各样的早恋(也说交往过密)、非正常交往等情况就应运而生,还导致学生的不良性倾向、性格忧郁、自闭等恶性结果。
二、强化教师工作中心理关注的一般性思考及对策
心理关注首先要求教师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用心理学的立场、观点去审视教师工作,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教师工作观。具体说来,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德性是精神的核心,作为精神关怀者,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废止、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例如侮辱人格、强迫反省、心里施压、精神威胁等等。
第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开学的时候让班级同学组织一些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可以提问,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大家很快的进入集体里面来。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只知道一味照顾他,所以,交流的比较少,这样的孩子不太愿意和别人一起交流,就是自我封闭。这样的一些孩子就要通过一些活动方式让他们来做。比如他们初一进校时,我的第一课专门讲“人”字,从各个方面讲人生,然后让他们作自我介绍,让孩子们尽快容入班集体。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快乐的氛围,娱乐孩子们的身心。
第三、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里话信箱” 和心理健康辅导网站
“心理咨询室”是最有效的心理咨询地方,开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室”和“心里话信箱”,能给孩子们一个缓解心理问题的一个场所,就像是人病了去医治马上好的感觉一样。特别是在初三。初三中考前夕的几个月,同学特别的烦燥,心理压力特别大。如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果使学生的烦燥心理停下来,这是所有初三班主任中考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里话信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当然, 心理指导,双方要达成默契,让孩子们信任你,愿意与你倾诉,这样他才能把心里话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当前各校园网的开通又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网站,开通电子信箱和在线交流方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首先,网站可存贮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较系统、科学的青春期知识库;其次,访问网站的方式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选择,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隐私权。第三,发送电子邮件和匿名在线交流提供了灵活及时的辅导方式,保密性强。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