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材处理
摘要:有效的教材处理是真正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而有效的教材处理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一是教师树立“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二是教师具有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三是教师具备有趣、有效地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 钻研教材 优化处理
有效的教材处理是真正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理念,二是教师一定要具有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三是教师要具备有理地、有趣地、有效地设计课堂学生活动的技巧。也就是说,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的活动,教师讲析的主要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请看余映潮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主导教法是美读。 第一步,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教师范读并提示: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韵脚。学生自读。第二步,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教师启发:《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者小结,讲析诗的表达内容。
第三步,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师在范读带读的基础上启发:诗的情感,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漾的感情,浅吟低唱的韵味。请读出第一节的惊喜,第二节的赞美,第三节的欢乐,第四节的甜美。第四步,引导美读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两首诗中的韵味和风格,要求读出《蝶》豪放雄浑的气魄。最后,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是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者设计的四个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和对教学过程的贯穿作用。教师要善于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频繁的问答,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再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杀死杨修么?请根据课文说说理由。”学生a说“要杀死杨修的,因为他恃才放旷”,学生b说“我不杀他,因为他聪明能干,是一位很好的谋士。”这是从杨修的性格角度来说。也有学生说“杨修就是聪明过人,遭到曹操的嫉恨,因为曹操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不想别人超过他,也害怕他‘丞相’的位子不保。”这是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来说的,也有学生说“杨修不该帮曹植杀人,不该打小报告,,如果帮曹丕就好了”这时候也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帮曹丕的话,也是必死无疑的,无论他帮谁,他已经陷
入了‘夺位之争’的政治漩涡中了,曹操已经感觉到他对自己构成了威胁,怎么可能坐视不理,如果我是曹操,我一定会杀他的。”这位学生分析的十分透彻,不仅联系到人物的性格,还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说是做到了有理有据。这时候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种方法在于口开得好,设问小中见大,具有启发性,线索清晰,重点突出,课堂讨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问题点,凸现精彩点,能够引情激趣,掀起小高潮。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手脚,释放他们的心灵,让学生这一主体,有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有效的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完成了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够对新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总目标。 现行教材的很多文本,编者为了成全某种编辑的意图,总是对文章的原文进行改编,或者添加一些东西,或者裁掉很多东西。但是,具体到我们使用教材的时候,这些改编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需要。不能在“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的口号下,淹没了我们的需要,对于一些不适合教学需要的东西,要大胆剪裁,以成全整个教学的需要。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要将一篇经典课文讲完整,讲清楚,讲透彻,的确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初中教材里的一些经典的名著里的节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等,可是在我听过建兰中学李明老师上的一节课《香菱学诗》后,这种疑惑完全消除了。他在短短的45分钟里能够完美的优化了课堂的结构,找准切入口,精选细节。紧紧抓住香菱的不同情境下的“笑”,有
香菱学诗时的向黛玉请教时的笑,就可以感受香菱这个人物的勤奋好学的性格,结合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再来品味这个“笑”又可以品味出人物命运的凄凉,再来从人物的命运结局来看这个“笑”又可以读出人物的悲苦。教师没有讲满,没有讲全,仅仅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优化结构,该省略地的省去,该删除的可以删去,精选“笑”细节,该细节的部分则讲深,讲透,这一直以来是我想追求,又很担心达不到的境界。课前让学生充分的预习,先让学生自我感悟,主动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内容和信息。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就是要剔除无效的教学环节,精选细节,恰当剪裁,以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教师在备课时所收集的一些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适当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其它作家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其他作家对作者的评价,名家名言警句等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辩证文本,甚至提升文本。当然,这类的整合不仅仅是类似背景的介绍,而是辩证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进行知识教学和人文熏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鲜霞,《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原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6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