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衔接的探讨
全勇
(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山东青岛266600)
[摘
要]近些年,我国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以服务为牵引,以就业为线索,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之
”另外,要对政策规程进行细化,加速校企合作在院校的执行。在中等院校开设的服装专业中,需以学校为路。
导向的校企共同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岗位,持续对教学内容及其方式作出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使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该专业学生方可满足服装企业未来的岗位选择和需求。
[关
键词]服装专业;企业岗位;中职教学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09-0029-01
[中图分类号]G712
如今,全球各国均可以感受到,国际竞争相当的白热化,国
际竞争体现在教育质量或是技能上。综合国力的提升,除了要恰当地创新人才外,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知识扎实、可以将科技转
我们要处理好如变为生产力的一线劳动者。作为一线教育者,
上问题。在恰当的时候要对教学理念作出转变,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国内服装行业的概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在产业链战争的社会,服装行业有必要塑造本土、特色的服饰品牌。所以,注定要与企业的需求相连。对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或是教学模式进行制定时,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响应市场的需求,让学生掌控市场动态,了解行业信息,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
高素养的服装善于对品牌风格进行表达,从而发展为技术娴熟、
从业人员。
二、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概况(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服装专业本身属于实践工作,理论知识最终也是为实践提供指导。教学活动中,仅仅为简单的理论训练,不少学生去往企业后没有办法满足岗位的需求,特别是推板、放码或是排料等多
这和中职服装专业关注理论、不考虑类技术人才。某种意义上,
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挂钩。
(二)明显的教学脱节)课程内容之间相互脱节,设计、制图二者的结合。如,设(1
计前沿但制图跟不上,学生设计仅仅为一张图或是一幅画,专业课程没有任何的意义。(2)不管教学内容或者教学形式,均和社会、企业之间明显脱节。针对中职院校,“人才出口”才是它们的必然之选。一旦服装专业无法和外界相连,人才输出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入岗后,也可能无法适应岗位的基本需求。到最后,在社会上也没有立足的机会。
三、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衔接的策略(一)借助产学结合,增强学生个人的技能订单毕竟不是稳定的,很多时候员工也没有办法控制真正的保有量。一旦订单增多,员工也会面临短缺,工期则相对紧迫。促进校企间在多个项目上的合作,能够将学生所学和实际情况进行联合,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专业教学活动中,我校利用校内扎实的实习基地,配合集团企业共同来对服装订单进行加工,对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真正联合。不仅缓解了企业由于员工缺乏引起的工期延误,也缓解了实训材料以及订单过少的窘境。如此,学生也具备了很好的岗前适应能力。校企订单联合,某种意义上训练了学生自身的技能。在离开学校前,学生便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理论与技能水平。除了可以处理用工问题外,同时也
能够对职业教育必备的经费进行筹措。校企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找到更为妥当的办学途径。
(二)和服装公司进行携手,让学生熟练操作专用设备规模变大后,专用设备也可以在服装加工中达到更高的档次。根据企业现行的生产情况,本校引入了相对领先的几款专用设备。通过将该类软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效率得以提升,教学
对于今品质也有所改善。学生在校内便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后的岗位也将不再陌生。
如今,很多职业学校均未对学生展开专用机相关的培训。学生来到企业后,企业不得不消耗很多成本来开展培训,专用机工人也很快沦为空白。若学校可以处理上述问题,那么市场空白也
空间。该情可以得到缓解,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宽泛的就业途径、
况下,企业员工不用再经历过长的培训周期。专用机工人扩增后,服装设备也能够全速推广,这对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
服装专用机相对较为独特,院校也无法进行实践教学。因
我校携手此,服装企业必须主动和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实际上,
各个设备供应商早就对专业教师作了技能训练。如果专业教师已基本熟练了对专用机的常规使用,则能够对在校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操作指导,使学生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
(三)和企业进行接轨,提升专业水平
若要学以致用,理应和本地实际服装CAD软件较为多元化,
相符。以市场为中心,促进院校、软件公司二者的统筹。采购软件,由软件公司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教师在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后,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将得到显著地上升。在出校前,便能够学会前沿的制图工艺。通过和毕业生之间沟通,能够将软件的真实情况反馈给学校,提升教育水
这些软件也将得到普平。当学生熟悉和学会了服装专业软件后,
及、推广。
总之,校企合作最为核心的任务在于岗位分层。该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岗位意识,改善教学品质,从而对教学内容作出整合。除了提升学生的热情及其能动性外,教学活动也变得更为实用。学生上岗无需很长的适应期,毕业后就可以上岗,就业毫无困难。
参考文献:[1]焦东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10(19).
[2]冯东海.浅谈中职财会分岗位教学的教改理论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