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祛湿名方

2021-02-14 来源:步旅网


1. 茯苓薏米赤小豆最利湿莲子,薏米,最具有去热燥湿的作用,莲子山药也是健脾祛湿的食疗。荷 叶茅 根健脾去湿首选白术,还有苍术,陈皮,半夏,砂仁,茯苓,扁豆,黄芪,藿香,佩兰

2.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

苍术-----苦温性燥,除湿运脾 君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

陈皮-----理气化滞 佐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使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

本方所治诸证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所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湿邪所困,则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脾阳不运,故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浊阴上逆,故呕哕恶心,嗳气吞酸;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脾不运湿,水湿下走肠间,故常多自利;水湿泛滥,肢体肌肉失养,则身重怠惰。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皆湿盛气阻所致。法当运脾除湿,以其振奋被困之脾阳,温化中焦寒湿。宜用辛香温燥之品,去其湿滞、理其脾胃,使中运得复,则诸证自除。

方中苍术苦辛温燥,“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

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月真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义》)”最善燥湿健脾,重用为君;臣以厚朴,苦温行气,燥湿除满,助苍术加强健脾燥湿之力;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健脾和胃,协厚朴下气降逆,散满消胀,且陈皮、厚朴二药气味芳香,能辅助苍术醒脾调中,开启胃口。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俱为使药。且炙甘草能补能和,可制苍术、厚朴、陈皮之燥烈太过,使本方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使湿去而土不伤。诸药相合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者。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

中成药治疗: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1。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便溏

,手足不温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5参苓白术丸: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健脾祛湿首选《参苓白术散》

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香砂六君丸、六君子、参苓白术散等都可以!,

建议:,平时可以用薏米、茯苓熬粥喝,少吃辛辣、油腻的、油炸的食物!多运动运动!

健脾祛湿食疗: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

3、和中化湿汤

材料: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4、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初冬养生粥道之一,生姜大枣粥养生保健效果最好,鲜生姜或干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2~4枚。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米、枣同煮成粥。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但阴虚者或孕妇慎食。

初冬养生粥道之二,胡萝卜粥适合冬季滋补,新鲜胡萝卜50克,粳米200克。胡萝卜切成小片,与粳米同煮。先用旺火煮开,再用文火慢慢熬。有健胃补脾、助消化作用。 初冬养生粥道之三,甜浆粥

对于体虚病人有养身之效,取新鲜豆浆适量同粳米100~150克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再煮沸即可。早晚温热服食。这种粥有健脾养胃、润肺补虚之功效,适用于体虚消瘦、血管硬化、久咳、便燥等症。

初冬养生粥道之四。板栗粥帮助我们冬季强身壮骨,取板栗15个,去壳与糯米煮粥而食。栗子性甘微温,具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养胃平肝、活血化瘀之功效。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

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白扁豆 山药 白茯苓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健脾祛湿 选用这5种中成药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并且常常与他邪夹杂致病。健脾祛湿选用哪些中成药呢?专家指出,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主要有木香顺气丸、健脾丸、归脾丸等药。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中药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二: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健脾祛湿中药三: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

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湿中药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以上是常用的健脾祛湿中药。凤凰中医提醒,湿气重及湿疹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发物食物。

参苓白术丸

补充:

1.如果是想要祛湿的话,可以试试龟苓膏。

2.胃阴虚:胃脘部有灼烧样隐痛,有嘈杂感,饥不欲食,呃逆,吐酸水等;

胃阳虚:喜吃热食,吐清水

3.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

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4.常见气虚症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所以气虚有很多种。

5.补阳类食物主要有:鸡肉、猪肝、羊肉、洋葱、香菜、粳米、糯米、小麦、南瓜、红枣、茴香、姜等。

6.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类食物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

7.补肾壮阳类食物主要有:小米、核桃、韭菜、等。

常用药物。主要有:当归、熟地、黄芪、人参、灵芝、山药、芡实、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等。

既能滋阴又能调理脾胃的食疗方:

(1)生地黄粥:生地黄汁150毫升(或干地黄煎浓汁150毫升)、大米100克。大米煮粥,粥熟加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2)天门冬粥:天门冬60克、大米100克。天门冬煎浓汁去渣,加入大米煮粥,作早餐食用。

(3)百合粥: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大米煮粥,将熟时放入百合,煮熟,冰糖调味后食用。如无鲜百合,可用干百合粉30克,与米同煮粥亦可。

健脾祛湿粥

做法是: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中医认为,是由于暑湿困脾,使胃肠功能虚弱,同时阳气被困,出现乏力疲倦的情况。在这个食疗方中,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建议可以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的味道能够醒脾化湿、开胃。中药方:参苓白术散加生地,石斛,麦冬

滋阴降热、健脾祛湿的药膳:可用生地黄15克、桑椹子12克、茯苓10克、薏米100克熬粥服用,即可滋阴降热、祛湿升阳。主要针对因阴虚内热严重导致脾虚生湿邪引起的不适感。此方滋阴降热为主,健脾祛湿为辅,可极大程度发挥药力来调理阴虚内热脾虚湿重问题。滋阴降热生地黄、桑椹子,健脾祛湿茯苓、薏米.

【丁香姜糖】

配方:白砂糖50克,生姜末30克,丁香粉5克,香油适量。

制法:白砂糖加少许水,放入砂锅,文火熬化,加生姜末、丁香粉调匀,继续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度。另备一大搪瓷盆,涂以香油,将熬的糖倒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作50块。

功效:温中降逆,益气健脾。

用法:可随意食之。

【鸡内金饼】

配方:鸡内金10克,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面粉500克,白糖300克。

制法:将鸡内金、红枣、白术、干姜同入锅内,加瑙水用文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备用。将药汁倒入面粉,加白糖、发面,揉成面团,待发酵后,加碱适量,做成饼。将饼置于蒸笼上,武火蒸15分钟后即成。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益胃。

用法:早晚作点心食用,可常食。

脾胃虚寒,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中,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症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

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脾胃虚寒痛:鲜姜 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 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 (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 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 直至好为止。

孩子(1.5周岁)腹泻,消化不良,听说了一个小偏方,姜粉炒生淀粉炒黑加红糖,我们又改变了一下,改为姜粉馒头末炒焦加红糖,因为焦馒头除湿健胃的效果更好,吃了一次孩子大便形状有改变前面成形后面还稀,第二天又吃,大便就好了。冲一小碗,平常便溏的症状也好了。此方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腹泻、便溏、消化不良,甚至脾胃虚寒型的胃炎也会有好处。如果是菌莉,可吃烧大蒜喝米汤,效果比较好。这些偏方的烧或者炒,都是不能加油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