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设计方案(说明书)

2020-06-03 来源:步旅网


xx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设计方案

(说明书)

xx有限公司 xx年xx月

目 录

1 综合概述 ........................................................................................................... 1

1.1 项目名称 .......................................................................................................................... 1 1.2 业主单位 .......................................................................................................................... 1 1.3 项目性质 .......................................................................................................................... 1 1.4 设计单位 .......................................................................................................................... 1 1.5 设计依据 .......................................................................................................................... 1 1.6 设计原则 .......................................................................................................................... 2 1.7 设计内容 .......................................................................................................................... 2 1.8 主要工程量表 .................................................................................................................. 2

2 项目建设条件 ................................................................................................... 4

2.1 项目区环境概况 .............................................................................................................. 4 2.2 项目区概况 ...................................................................................................................... 4

3 现状分析与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 5

3.1 现状分析 .......................................................................................................................... 5 3.2 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 5

4 工程设计 ........................................................................................................... 7

4.1 清淤工程 .......................................................................................................................... 7 4.2 截污工程设计 ................................................................................................................ 11 4.3 生态修复工程 ................................................................................................................ 18

5 总图运输 ......................................................................................................... 24

5.1 场址概述 ........................................................................................................................ 24 5.2 设计依据 ........................................................................................................................ 24 5.3 平面布置与竖向设计 .................................................................................................... 24 5.4 道路设计 ........................................................................................................................ 25 5.5 场区截洪排水 ................................................................................................................ 25 5.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6

6 土建工程 ......................................................................................................... 27

6.1 建筑设计 ........................................................................................................................ 27 6.2 结构工程 ........................................................................................................................ 29

7 水土保持 ......................................................................................................... 32

7.1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32 7.2 水土保持措施 ................................................................................................................ 32

8 消防、节能 ..................................................................................................... 35

8.1 消防 ................................................................................................................................ 35

III

8.2 节能 ................................................................................................................................ 36

9 环境保护 ......................................................................................................... 39

9.1 设计依据 ........................................................................................................................ 39 9.2 环境现状 ........................................................................................................................ 39 9.3 污染源分析 .................................................................................................................... 39 9.4 污染防治措施 ................................................................................................................ 41 9.5 环境监测 ........................................................................................................................ 45 9.6 环境管理 ........................................................................................................................ 46

10 投资估算 ....................................................................................................... 51

10.1 编制范围 ...................................................................................................................... 51 10.2 编制依据 ...................................................................................................................... 51 10.3 编制方法 ...................................................................................................................... 51 10.4 投资估算 ...................................................................................................................... 52

11 项目效益分析 ............................................................................................... 55

11.1 经济效益 ...................................................................................................................... 55 11.2 环境效益 ...................................................................................................................... 55 11.3 生态效益 ...................................................................................................................... 55

III

1 综合概述

1.1 项目名称

xx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

1.2 业主单位 1.3 项目性质

新建

1.4 设计单位

单位名称:xx有限公司

1.5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起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8)《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 319-1999); (9)《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 (10)《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11)测量资料及业主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

III

1.6 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河流清淤疏浚和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确定合理的场址、清淤工艺,严格控制二次污染,为xx的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3)工程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4)堆场建设因地制宜,尽量节省工程投资、节省用地、节省能源、降低运行成本费用。

(5)三同时原则:执行环保、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原则,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卫生水平,保障安全生产。

1.7 设计内容

主要工程建设项目有:清淤工程、截污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1.8 主要工程量表

表1-1 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1 1.1 1.2 2 2.1 名称 清淤工程 河道环保清淤 箱涵清淤 截污工程 箱涵内部截污干管 单位 m3 m3 m 数量 222897.5 5710.6 625 备注 混凝土包管 DN300 的HDPE管702米,DN200 的HDPE管803米,DN160的UPVC管395米 2.2 新建管网 m 1900 2.3 2.4 检查井 污泥堆场片区 III

座 m3 115 260845 沉泥井31座,检查井84座

2.5 3 3.1 3.2 4 4.1 4.3 淤泥转运临时道路 生态修复 岸线道路 其他附属工程 绿化工程 水生植物 地被植物 m2 项 项 m2 m2 8750 1 1 57275 32408 III

2 项目建设条件

2.1 项目区环境概况 2.2 项目区概况

2.2.1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行政区划、用地以及人口2.2.5 其他

III

3 现状分析与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3.1 现状分析

3.1.1 污染源分析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了解,xx富营养化严重,水质情况较差。现状河道植物残体和漂浮物较多,部分河段形成边滩及江心洲,出露在现状水位以上,严重影响河道容貌。目前xx段淤泥淤积严重,河道过水断面严重缩窄,淤堵段植物腐烂散发腥臭味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

3.2 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建设用地受城市规划控制

xx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不仅受流域规划控制,还受所在城市规划控制,城区河段治理工程设计前,河道两岸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范围已被划定,河道两岸滩地一般被规划为滨河绿地,有的规划为城市公园,有的被规划为滨江公路或其他基础设施等,治理工程两岸的生态护坡工程布置范围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2、周边交叉管线多

过去城市的建设缺乏规划,市政管线根据需要随地铺设,缺乏统一管理,导致xx城区河段两岸无规则的分布许多管线,如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道、通信和电力管线等,这些空间交叉的管线,使该河段治理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使原本技术难度不大的工程变得非常复杂,设计时必须要慎重考虑工程范围内穿插的管线保护。

3、生态景观要求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问题也上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城镇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美。而该河段易受到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染,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是该治理工程的

III

重要任务,xx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在工程设计上应最大可能的考虑生态景观亲水要求。

III

4 工程设计

4.1 清淤工程

4.1.1设计原则

(1)污染底泥的环保疏浚坚持局部重点区域重点疏浚的原则; (2)以污染底泥有效去除和水质改善为工程直接目的,以疏浚后促进生态修复为间接目的;

(3)在设计河道清淤方案时,同时考虑生态护坡及其他相关工程设计的协调与配合,综合设计,分段实施;

(4)河道清淤与安全处理处置并重,避免重疏浚、轻处理处置,避免环境二次污染;

(5)综合考虑工程效益与投资。 4.1.2 河道清淤技术

河道清淤是采用水力或机械方法挖掘水下的底泥,并进行输移处理的一种工程措施。河道清淤工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疏洪排涝、利于农耕;二是浚深水道、利于航运。随着国家对河底污染源认识的加深,疏浚的环保功能也逐渐显现,并衍生出环保疏浚工艺。环保疏浚被世界上各国普遍认为是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清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河网密集、内河众多的省份在进行河道环保疏浚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目前清淤方式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干河清理与水下清淤。

(1)干河清理。把河道截成几段,每段将水抽干,采用机械挖掘,由压力管道或汽车将清理出的底泥输送至堆场进行综合处理。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清淤彻底,但需造坝排水,且需要采取可靠的施工导流方式。

(2)水下清淤。在水面采用专用机械进行挖泥吸泥,不需将河水导排干净,常用的水下清淤工具是清淤抓斗船或绞吸式挖泥船。水下清淤的优

III

点是施工简便,节省投资,但容易搅动底泥,造成污染物扩散。

根据现场调研,本工程河道清淤范围属于哑河,水体流动性较小;底泥深厚,有些区域已经陆化;交通便利,周边地形开阔。因此,本方案拟采用“排干清淤”的方式。运用小型挖掘机械对底泥进行开挖并运送至底泥堆场。 4.1.3 清淤对象

本项目清淤对象为xx污染底泥,即高氮、磷污染底泥。 4.1.4 清淤范围及工程量

一、箱涵清淤

据城防处介绍,该项目治理区域共有7段箱涵,箱涵内存在大量的糊渣、垃圾等沉积物,一方面对县城的排水有严重的隐患,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老城区活水工程会将箱涵淤泥冲至xx,对xx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箱涵内的清淤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没有收集到箱涵的设计图纸,箱涵走向以及长度暂未明确,本次方案箱涵清淤工程量为估量。

表4-1 箱涵清淤预估量

箱涵名称 长度 尺寸(m) 淤泥深度(m) 淤泥量(m3) 备注

图4-1 箱涵走向示意图(蓝色段)

二、河道清淤

本项目河道清淤属于生态清淤,主要是为了治理xx富营养化内源污染,其目的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xx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河道清淤范围内的淤泥工程量采用方格网统计,主要针对xx进行环保清淤。

本项目清淤量为xxm3。

III

4.1.5 底泥处置 一、底泥脱水工艺比选

底泥脱水工艺主要有自然干化法、机械脱水法和土工管袋法。 (1)自然干化法

主要构筑物是底泥干化池,干化池周边设置砖砌挡墙,底部铺设碎石导流层,并在导流层内铺设余水导流管,依靠下渗和蒸发降低流放到场上的底泥的含水量。含水率75~80%的底泥,下渗过程约经2~3天完成,可使含水率降低到70%左右。此后主要依靠蒸发,数周内可降至60%左右。底泥干化场的脱水效果,受当地降雨量、蒸发量、气温、湿度等的影响。一般适宜于在干燥、少雨、沙质土壤地区采用。该法占地大,但投资较少,运营成本较低,能耗低,适用于用地宽裕的地区。

(2)机械脱水法

通常底泥先进行预处理,改善脱水性能后再脱水。最通用的预处理方法是投加无机盐或高分子混凝剂。

机械脱水法有过滤和离心法。过滤是将湿底泥用滤层(多孔性材料如滤布、金属丝网)过滤,使水分(滤液)渗过滤层,脱水底泥(滤饼)则被截留在滤层上。离心法是借底泥中固、液比重差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倾向达到泥水分离。

过滤法用的设备有真空过滤机、板框压滤机和带式过滤机。真空过滤机连续进泥,连续出泥,运行平稳,但附属设施较多。板框压滤机为化工常用设备,过滤推动力大,泥饼含水率较低,进泥、出泥是间歇的,生产率较低。带式过滤机是新型的过滤机,有多种设计,依据的脱水原理也有不同(重力过滤、压力过滤、毛细管吸水、造粒),但它们都有回转带,一边运泥,一边脱水,或只有运泥作用。它们的复杂性和能耗都相近。

离心法常用卧式高速沉降离心脱水机,由内外转筒组成,转筒一端呈圆柱形,另一端呈圆锥形。转速一般在3000r/min左右或更高,内外转筒有

III

一定的速差。离心脱水机连续生产和自动控制,卫生条件较好,占地也小,但底泥预处理的要求及能耗均较高。

(3)土工管袋法

土工管袋法一般用于泥水混合物的脱水处理,高强度、可渗透的土工管袋能截流底泥并同时允许水的排出。在泥浆进入土工管袋之前,可提前加入聚合物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减少脱水周期。水分从土工管袋的小孔隙中排出,并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土工管袋脱水周期较短,并且相对于重力脱水法,脱水处理后的底泥具备更低的含水率,有利于填埋处理。但土工管带法投资较大、所需运营费用较高。

各底泥脱水工艺的特点详见下表。

表4-2 底泥脱水工艺比选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比较项目 占地面积 场地防渗要求 能耗 干底泥含水率 脱水周期 投资 处理成本 自然干化法 大 较高 低 高 长 低 低 机械脱水法 小 较低 高 低 短 高 高 土工管袋法 较大 较高 较高 较低 较长 较高 较高 综上所述,自然干化法占地大、干底泥含水率较高,脱水周期较长,但能耗低、投资节省,因此本项目本着投资节省的原则,选用自然干化法进行底泥脱水。

二、 底泥脱水的工艺设计 1、处理规模

本项目的底泥脱水系统处理的对象为清淤底泥,处理总量为22.9万m3,密度按1.4t/m3考虑,合底泥量32.5万t。结合整个工程的处理周期,确定底泥脱水处理时间为2个月,与底泥清淤工程同期,均安排在枯水期内。日处理规模为5420m3/d,底泥的干化周期按20d考虑。

III

2、处理效果

清淤底泥的含水率为75~80%,本项目按80%考虑。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农用泥质》,污泥农用时,起含水率应≤60%,因此,本项目底泥经脱水后的含水率降至60%。根据计算,脱水后干底泥量为19.5万t,产生滤水13.0万t。 3、底泥干化场的设计

拟在xx西北侧沿河设置底泥干化场6座,将xx清淤后的底泥就近运至干化场进行自然干化。

底泥脱水规模为5420m3/d,干化周期为20d,经计算,共设置6座底泥干化池。干化池为半地上式,底部敷设1.5mmHDPE膜,平面面积为13.04万m2,干化场平均有效深度为2.0m,干化池有效容积26.08万m3。

为了确保干化场的安全,减少进入场内的地表水径流量,从而减少二次污染,在干化场场区修筑截洪沟,截洪沟尺寸0.5×0.5(m)。 4、底泥干化场工程量统计

底泥脱水系统主要工程量见下表。

表4-3 底泥脱水系统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堆场有效容积 抽水量 清杂扫障量 施工便道 排水沟 参数、说明 堆场1、2、3、4、5、6 抽水面积120681m2,抽水深度1.5m 清杂清表面积76011m2,平均清杂清表0.5m 3.5m宽单车道级配碎石路面 单位 m3 m3 m3 km m2 数量 260845 177453 29600 2.5 328 4.2 截污工程设计

4.2.1 污水管网设计原则

a)满足排水专项规划的要求,原则上雨污水分流排放,部分无法实现完全分流的片区采用总口截留进行排放;

b)污水管道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不设或少设污水提升泵站,

III

以节省投资和能源。当污水管遇有翻越高地、穿越河流、长距离输送等情况,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采用压力流;

c)综合选择管材,合理地确定控制点管道的埋深,管道坡度及管径大小,尽量降低整个管线的造价;

d)管道布置方案的确定充分考虑可实施性,建设时尽量对周边社区和其他公共设施的影响降到最小;

e)保证现状支管,化粪池接驳管连接顺畅; f)尽量为今后的维护管理提供便利。 4.2.2 污水管道设计

(建设内容)

一、设计参数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遵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6)的规定。

(1)污水管道设计充满度

表4-4 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表

管径(mm) d≤300 350≤d≤450 500≤d≤900 d≥1000 最大设计充满度 0.55 0.65 0.70 0.75 (2)最小设计坡度

表4-5 最小设计坡度一览表

管径(mm) 300 400 500 600 III

最小设计坡度(‰) 塑料管 2.0 1.4 1.0 0.9 混凝土管 3.0 2.0 1.5 1.3

700 800 900 1000 1100~1200 d>13000 0.8 0.7 0.6 0.5 0.5 0.4 1.1 1.0 0.9 0.8 0.7 0.6 (3)检查井间距

表4-6 直线段检查井最大间距一览表

管径或暗渠净高(mm) 200~400 500~700 800~1000 1100~1500 1600~2000 雨水(合流)管道 50 70 90 120 120 污水管道 40 60 80 100 120 二、污水管网管径选择

污水收集管网管径及坡度如下表所示:

表4-7 管径及坡度选择表

管径(mm) 最小坡度(‰) 225 4.0 300 3.0(2.0) 400 1.5 500 1.0 600 1.0 700 1.0 800 1.0 1000 1.0 >1000 0.6 污水管道设计污水量:S--汇水面积;

QK总qS

设计综合污水流量按以下参数进行计算:

城镇人口密度ρ:根据控规对不同地块取不同的人口密度。 单位人口污水排放量q:取110 L/人·d。 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K总:根据规范取值。

根据水力计算,并考虑瞬时变化较大,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设计截污管管径取DN200-DN300。 三、污水管材选用 1、管材的要求

a)排水管道的管材必须满足正常的排水使用功能;

III

b)排水管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外部的荷载和内部的水压; c)排水管道必须具有抵抗污水中杂质的冲刷和磨损的作用,也应有抗腐蚀性能;

d)排水管道必须不透水,以防止污水渗出或地下水渗入,而污染地下水或腐蚀其它管线和建筑物基础;

e)排水管道的内壁应尽量光滑,使水流阻力尽量减小;

f)排水管道应尽量就地取材,并考虑到预制管件及快速施工的可能,减少施工和运输费用。

管材比选

排水工程中常用的非金属管材主要有: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HDPE)、HDPE缠绕管、玻璃钢夹砂管(FRP)等;金属管材有铸铁管和钢管。

HDPE双壁波纹管 HDPE缠绕结构壁增强管

III

球墨铸铁管 钢管

下面将几种常用管材做一比较,见下表。

表4-8 各类排水管材比较表

管材性能 止水性能 施工场地 质量保证 施工进度 验收试验 使用寿命 摩阻系数 玻璃钢夹砂管 (FRP) 好 较大 好 快 一般 长 小 管材单价高,综造价 合单价高,无小口径管道 管材运输 防腐性能 施工设备 承受内压 施工方法适应性 方便 好 简单 一般 开槽、顶管 HDPE双壁波纹管 较好 小 好 快 容易 长 小 无大口径管道,小口径综合单价较低 方便 好 简单 一般 开槽 HDPE结构壁增强管 好 小 较好 快 容易 长 小 管材规格齐全,综合单价稍高 方便 好 简单 一般 开槽 球墨铸铁管 较好 较大 好 快 容易 长 一般 管材规格齐全,综合单价高 较难 较好 复杂 较大 钢管 好 较大 好 快 容易 较长 一般 管材规格齐全,综合单价高 较难 一般 复杂 大 开槽、顶管 开槽、顶管 2、管材的确定

本次设计截污管采用HDPE管,管径DN200-DN300,管材质量应符合满足《埋地用聚乙烯结构管道系统》(GB/T 19472.2-2004)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要求。连接方式为电热熔连接,为保证管道密封性,埋设于明渠段、箱涵内管道采用C25混凝土满包。

周边居民污水收集管采用DN200管道,收集两侧居民污水后汇入截污井。收集管下垂至沟底段为防止雨水冲击,采用混凝土满包,沟底段位于

III

沟底,同样采用混凝土满包。

管道检查井设置

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一般宜按下表的规定取值。

表4-9 检查井最大间距

最大间距(m) 管径(mm) 200-400 500-700 800-1000 污水管道 40 60 80 雨水(合流)管道 50 70 90 污水管道检查井应保证其密实性,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检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许可时宜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算起。检查井井底宜设流槽(沉泥井除)。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径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 四、检查井选型

本项目污水量较小,新建污水管道管径采用DN200-DN300,除截流井等特殊情况外,检查井均采用圆形检查井,检查井选型具体为:

a)本项目污水管道当管顶覆土≤1m时,采用∅700圆形砖砌污水检查井;管顶覆土>1m时,采用∅1000圆形砖砌污水检查井(盖板式),具体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3。

b)污水管道每隔150m-200m设沉泥井一座,管径≤D400管道采用∅1000圆形砖砌沉泥井,具体做法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3。

III

井盖等附属构筑物

1)设在机动车道上、人行道和非铺砌路面上的检查井均采用重型铸铁井盖及井座。井盖均采用防震防盗井盖,沥青路面的井座应设置混凝土井圈,井圈宽度为0.05米,高度为0.09米,标号为C30混凝土。井盖及井座其余施工参照国标14S501-1执行。

2)所有检查井井室壁外0.5米范围内用6%水泥石粉渣分层回填,密实度要求同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

3)井盖应有“污”字样。检查井其余施工详见国标06MS201-3执行。 4)管道沿线设置的沉(泥)砂井,沉砂(泥)井井底比检查井深约600mm,作法详见排水标准图集。

5)排水检查井全部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小于300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

图4-2 球墨铸铁井盖座及安全网

4.2.3 管网工程量

表4-10 工程量清单表(1)

xx片区工程量表 名称 主管网 主管网 沉泥井 规格 DN300 DN200 φ1000 单位 米 米 座 数量 347 103 6 III

材料 HDPE管 HDPE管 备注 257米混凝土包管,90米砂石基础

检查井 φ700 座 20 表4-11 工程量清单表(2) xx片区工程量表 名称 主管网 主管网 接户管 沉泥井 检查井 规格 DN300 DN200 DN160 φ1000 φ700 单位 米 米 米 座 座 表4-12 工程量清单表(3) xx片区工程量表 名称 主管网 主管网 接户管 沉泥井 检查井 规格 DN300 DN200 DN160 φ1000 φ700 单位 米 米 米 座 座 数量 368 334 190 11 27 材料 HDPE管 HDPE管 UPVC 备注 混凝土包管 数量 612 366 205 14 37 材料 HDPE管 HDPE管 UPVC 4.3 生态修复工程

4.3.1 河道生态护坡的定义

河道护坡技术:通过工程和技术措施来保护河岸,达到满足河道行洪、排涝、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生态护坡是“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的河道边坡保护生态工程。 4.3.2 设计原则

(1)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

(2)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3)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坡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4)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

III

适的植物;

(5)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4.3.3 生态护坡方案比选

河道护坡类型按材料分为以下三类:

(1)天然材料护坡(生态护坡),包括草和草皮、合成材料加固的草、芦苇、柳树和其他的树、木结构、灌木、临时保护。

目前采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人工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平铺草皮、生态袋护坡、网格生态护坡、植生产品护坡等。各种护坡技术的优缺点对比见表4-13。

(2)垂直护坡,有钢板桩、钢和石棉水泥沟槽板、石笼结构、混凝土和砖以及圬工重力挡土墙、预浇混凝土块、加筋土结构、其他低造价结构。

(3)铺砌护坡,包括石头中的抛石、砌石、圬工、石笼沉排、灌浆结构;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块、现浇混凝土板、土木织物沉排;土工织物和土工膜的有草复合结构、面层和栅格、二维结构(织物)。 4.3.4护坡方式的确定

本项目护坡对象为自然河道,周边规划配套建设为桃花滩公园,因此,所选护坡工艺需要具有生态和景观功能。为了保护澹水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本工程拟采用生态护坡技术为主,其他护坡形式为辅的方式对项目区域的坡岸进行保护。其中生态护坡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场所,加快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当然,护坡首先要满足防洪功能,就是说护坡主要作用是防御洪水,

III

其他功能都服务于防洪,护坡满足生态需求同样不能因此而削弱其主导功能。根据我公司的工程经验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本工程生态护坡方式确定如下:因现状坡岸较好,生态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状,局部坡面修整,播撒狗牙根草籽。并在坡岸较缓的地方散置砾石,增加其生态景观性。

III

表4-13 生态护坡方案优缺点分析

序号 生态护坡技术 优点 缺点 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①固土保水能力低,容易形成径流沟和侵蚀; ②施工者容易偷工减料做假,形成表面现象; ③因品种选择不当和混合材料不够,后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冲沟。 1 人工种草护坡 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 ①施工简单、速度快; 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 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 ④适用性广。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①可以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②客土与坡面的结合牢固; ③土层的透气性和肥力好; ④抗旱性较好; ⑤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施工简淡,工期短; ⑥植被防护效果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就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该法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岩基坡面、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道路边坡,矿山,库区以及贫瘠土地 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成坪时间短、护坡功效快施工季节限制少。 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 透水、透气、不透土颗粒、有很好的水环境和潮湿环境的适用性,基本不对结构产生渗水压力。施工快捷、III

2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3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要求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轻微,边坡坡度大的地方,已经长期浸水地区均不适合。 4 平铺草皮 由于前期养护管理困难,新铺草皮易受各种自然灾害,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灾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由于空间环境所限,后期植被生存条件受到限制,整体稳定性较差。 5 生态袋护坡

方便,材料搬运轻便。 网格生态护坡将工程护坡结构与植物护坡相结合,护坡效果非常好。其中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是一种新型护坡专利技术,具有护坡能力极强、施工工艺简单、技术合理、经济实用等优点。 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 6 网格生态护坡 施工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7 植生产品护坡 III

4.3.5 生态护坡工程量

表4-14 生态修复工程量表

序号 一 1.1 1.2 二 2.1 2.2 2.3 2.4 三 3.1 项目 土石方工程 坡岸修整 种植土回填 水生植物类 梭鱼草 香蒲 黄菖蒲 苦草 地被类 狗牙根草籽 参数、规格 蓬径30-35cm 蓬径30-35cm 蓬径30-35cm 蓬径30-35cm 数量 1 1 5624.7 288.9 4743.3 46619.9 32408.5 单位 项 项 m2 m2 m2 m2 m2 备注 满铺 满铺 满铺 满铺 满铺 III

5 总图运输

5.1 场址概述

底泥干化场场址位于xx街道xx沿岸。场区主要为林地、旱地、滩涂地貌。场区及周边地主要为植被或荒山,并有少量的水田(非基本农田)、旱地,附近有少量居民居住、无工业设施。

交通方便,有xx路、解放路、xx路、xx路可达项目施工各区域。

5.2 设计依据

(1)《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2012); (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 (3)建设方提供的现场地形图; (4)业主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5.3 平面布置与竖向设计

(1)功能分区明确,平面布置合理,有利安全,方便生产; (2)满足底泥脱水工艺要求,物料流顺向短捷; (3)结合地形,合理布置,尽量减少工程量; (4)场区运输道路布线合理,有利运输;

(5)争取好的朝向及风向,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法规的规定,符合城市总体布局。 5.3.1平面布置

底泥干化场运输道路由沿江道路接入。干化场沿河岸西北侧呈带状分布。

(1)底泥脱水区

为方便底泥运输,干化场位于河岸北侧。本项目采用自然干化法进行底泥脱水,新建干化池6座,干化池池底及池壁铺设防渗膜。根据相关规

III

范,在干化场周边设置防护隔离带。

为了便于防渗层的铺设、防止防渗膜损坏及方便余水收集,必须对干化场场区进行场地平整,包括清除场区内植被及其根系,挖除表层耕植土,场底平整及削坡处理。

干化场场区整形一般原则为:根据场区地形和地质条件,在不影响干化场的边坡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天然地形条件增大干化场容积,并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同时应考虑边坡修整、防渗膜铺设方便等施工条件。

干化池池底需进行平整和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3%,以达到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5.3.2竖向设计

场地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式,场地标高在35.0~38.0之间,采用排水明沟收集方式排水。

5.4 道路设计

本次道路设计1条运输道路,从北侧沿江道路接入。

运输道路全长2.5km。设计道路路面宽3.5m采用级配碎石路面。 运输道路技术标准: 最大纵坡为8%; 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0m; 汽车行驶限速15km/h。

道路设计力求人流、物流便捷合理,满足交通、消防等规范要求。

5.5 场区截洪排水

为了确保干化场的安全,减少进入场内的地表水径流量,从而减少二次污染,在干化场场区修筑截洪沟,将地表雨水径流引至干化场场区以外。

沿底泥干化场边界线设置环场截洪沟,环场截洪沟根据山体集雨面积及封场后集雨面积考虑,采用0.6×0.6(m)截洪沟。

III

5.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5-1 总图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干化场占地面积 运输道路占地面积 建筑物占地面积 环场截洪沟 干化场区及运输道路土石方工程量 填方 挖方 单位 m2 m2 m2 m2 项 项3 数量 1304230 8750 285.95 328 1 1 备注

III

6 土建工程

6.1 建筑设计

6.1.1设计依据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3)《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5)本院相关专业所提设计条件。 6.1.2概述

xx县xx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筑物为生产管理用房、门卫,均为临时性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53.43m2。建筑物耐火等级均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六度。建筑物防水等级均为二级防水。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戊类,储藏物品的火灾危险性为丁类。

本次设计建筑物见表6-1。

表6-1 建筑物一览表

序号 1 2 建筑物名称 生产管理用房(临时性建筑) 门卫 合计 建筑层数 两层 单层 占地面积 (m2) 257.39 28.56 285.95 建筑面积 (m2) 424.87 28.56 453.43 结构型式 钢结构 (活动板房) 砖混结构 6.1.3 建筑设计说明 一、平面功能布置

生产管理用房:

一层:厨房、餐厅、值班室、办公室、化验室等,建筑面积为257.39m2。 二层:办公室、会议室、值班休息室等,建筑面积为167.48m2。

III

生产管理用房为两层轻钢结构的活动板房,不上人屋面。一层职工食堂及厨房与管理区域分隔开,以保证建筑功能的独立性。

门卫:

一层:值班室,建筑面积为28.56m2。 二、立面造型装饰设计

根据本项目建设特点,以生产、管理、生活提供便利为前提,设计能满足生产工艺及相关专业功能要求,创造出相对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筑简洁、大方的造型,具有工业建筑科学发展的时代感。结合周围色彩识别体系,并细化建筑风格。框架、砖混结构建筑外墙材料以外墙漆为主,各种色彩块面相互组合,生动活泼。门卫配以顶部构架,张弛有度、简洁有力。

建筑装饰方面:地面采用普通的水泥砂浆地面为主;门卫值班室地面为瓷砖地面。厂房门以成品钢木门和卷帘门为主,门卫值班室房间门为高级成品木门,窗为普通铝合金玻璃窗。各房间内墙及天棚为白色乳胶漆涂料墙面;

构筑物露出地面部分外壁采用浅灰白色涂料,栏杆采用不锈钢栏杆。 6.1.4建筑防火设计

本工程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在总平面布局中,场地内设有消防通道,建筑均位于消防车或消防软管能够到达的范围。本建筑设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小于防火规范丁类厂房的最大面积设置要求。各火灾危险性不同的功能房间均设乙级防火门。厂房的人流疏散以平开门为主。建筑的层数、占地面积,疏散距离均符合防火规范表3.2.1,4.2.1及5.1.1要求。 6.1.5 建筑隔声设计

窗为双层普通玻璃窗,加强隔声效果。在平面布置上尽量将人流较多的辅助性建筑远离噪声源,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采用减震降噪措施,控制噪声源的强度。对于噪声教大的建筑,则在室内设置吸音墙面、吸音吊

III

顶,吸收和降低反射声强度,达到降噪效果,同时加强门窗的密闭性,防止噪声扩散,强噪声房间和附属值班室用双层密闭门窗分阁以减少噪声干扰,改善工作环境。 6.1.6建筑节能

本工程为工业建筑,依据规范不需要进行节能设计,但考虑门卫值班用房有人员长期停留,采取节能保温措施。该地区的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四季分明。因此应采用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在保证室内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空调能耗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①外墙做40厚微晶无机保温砂浆,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②屋面采用保温隔热屋面,做60厚微晶无机保温砂浆。

③对于传热异常的窗户部位,采用热阻3.6以上的材料做窗框,窗户采用普通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提高窗户的保温能力。墙和窗框间的缝隙用聚氨酯发泡剂填实,窗框和双层中空玻璃之间的缝隙用三元乙丙填实。

6.2 结构工程

6.2.1 设计依据

一、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及法规

(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III

(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

(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 (10)《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 203-1997);

(11)《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 137-2001)(2003年局部修

改);

(12)《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3)《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二、干化场场地地质概况

拟建场址位于xx街道境内荷包冲村北侧山洼,三面环山,谷口朝向东南,边坡较缓,标高为165.3~175.5m之间,场地内现为荒地和林地。 三、采用的设计荷载

(1)风荷载:0.40 kN/m2 地面粗糙度:B类 (2)雪荷载:0.35 kN/m2 (3)楼面、屋面均布活荷载:

不上人屋面: 0.5 kN/m2; 上人屋面: 2.0 kN/m2; 6.2.2 建、构筑物设计说明 1、基本要求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划分,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及相关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小于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砼环境类别为二a类。

2、建、构筑物结构选型

本工程为xx街道境内xx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各单体建、构筑物

III

根据房屋层数及使用功能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1)生产管理用房

生产管理用房为临时性建筑,两层,采用活动板房。 (2)门卫

门卫为单层,主体采用砖混结构,现浇屋面板厚120mm。 3、基础型式

本工程根据各单体建、构筑物不同的结构形式及所处场地位置,分别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

(1)门卫采用墙下条形基础。 (2)集水池采用整板基础。 4、抗震设计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小于Ⅵ度,非抗震设防。 5、构筑物的防渗作法及抗渗等级

集水池采取在混凝土中掺入高效复合防水剂等防渗措施以增强抗渗效果,抗渗等级均为S6级。 6、 抗浮设计

本工程无地勘报告,暂采用自重抗浮。 6.2.3 主要结构构件材料选用

本工程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建筑物采用C30砼,构筑物采用C30砼,垫层采用C15砼。

结构主要受力钢筋采用HPB300、HRB400级。焊条采用E43、E53型。 砌体采用混凝土砌块,砌块强度等级MU10,砂浆强度等级M10。 采用的石材为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不小30MPa新鲜块石,水泥砂浆M7.5。

III

7 水土保持

7.1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工程因素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回填,底泥干化场使用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覆土植被恢复。取土之后土体松散、坡面较长,加之长时间裸露在外,在强降雨情况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回填及取土等工程行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气候因素

本项目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足,降雨集中,雨季长,强度大,地面受雨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后,由面蚀发展为沟蚀,产生强烈的水土流失。因此,降雨,特别是暴雨将成为水土流失的直接动力。

(3)人为因素

随处开挖破坏地表植被,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随意堆放,一遇暴雨极易产生滑坡、坍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危害,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7.2 水土保持措施

7.2.1 底泥干化场水土保持措施

(1)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期,底泥干化场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场地平整和干化池、余水处理构筑物基础开挖过程中。由于土石方开挖裸露在外,加之处于坡地地形,遇到降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应加强施工过程中临时挡拦,可采用场地下游方向设置装土编织袋临时挡墙,工程完工后立即对其清理,并撒播草籽绿化防护。

(2)营运期管理措施

III

干化场修建临时性截洪沟进行雨水导排,对运输道路采用级配碎石路面,尽量避免水土流失。干化场完成设计功能后,及时拆除并进行生态修复,种植草木绿化,从而进一步降低水土流失的影响。

(3)管理措施

土石方开挖应尽量避开暴雨季节施工,并在雨季来临之前做好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减少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时间,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

7.2.2 道路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1)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选择施工期,尽量避免在雨季开挖各种基础,在不可避免的雨天施工时,为防止临时堆料、弃渣及开挖裸露土质边坡坡面等被雨水冲刷,在其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尽量避免因不合理的施工工序安排而出现重复施工等现象。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影响区范围。为防止土石方滚入界外,应界内设置装土编织袋临时挡墙,工程完工后立即对其清理,并撒播草籽绿化防护。

(2)营运期管理措施

定期检查路基边坡防护稳定性,对潜在存在坍塌、滑坡等水土流失危害路段要及时处置,同时清理路基排水沟的淤物,保持排水系统的通畅。 7.2.3 清淤河道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清淤河道施工期间,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占压河道堤防、树木移栽、表土剥离、铲除杂物等施工活动,这些施工活动都会扰动原地貌,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的风险。

针对上述施工活动,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有:

(1)合理设计,分段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区域,尽可能的减

III

少施工机械对河道边坡的损害,每段清淤完成后即进行生态护坡施工;

(2)清理出的淤泥直接采用密闭运泥车运至底泥干化堆场,禁止随意堆放在河岸两侧;

(3)清淤施工应避开降雨天气,施工过程中如遇大雨天气,应对清理区域进行临时覆盖,并做好雨水导排工作。

III

8 消防、节能

8.1 消防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容易发生火灾。只有在操作失误、违反规程、管理不当及其它非正常情况下,或意外事故状态下,才可能导致火灾发生。因此,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或减少火灾发生造成的损失,根据“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本项目在设计上采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8.1.1 总图消防措施

(1)在总体布局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均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 (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要求,厂区内道路宽度及转弯半径满足消防车行驶要求。 8.1.2 建筑防火设计

本工程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在总平面布局中,场地内设有消防通道,建筑均位于消防车或消防软管能够到达的范围。本建筑设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小于防火规范丁类厂房的最大面积设置要求。各火灾危险性不同的功能房间均设乙级防火门。厂房的人流疏散以平开门为主。建筑的层数、占地面积,疏散距离均符合防火规范表3.2.1,4.2.1及5.1.1要求。 8.1.3 电气消防措施

(1)电气、照明设备的安装,线路敷设及竣工验收必须按照规范要求施

工。

(2)所有电气线路定期进行绝缘检查,防止发生短路,引起火灾。 (3)电气装置外壳、穿线管均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

(4)电气设备应安装有短路、过流、过压、接地等安全保护措施。 (5)所有电气设备均为普通型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III

8.2 节能

8.2.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10年4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 (4)《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5)《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07]15号);

(6)《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月);

(7)《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

委2005第65号);

(8)《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 (9)《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1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改版); (1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第

6号令);

(1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发改环资[2007]199号); (13)《xx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10年3月); (14)《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15)《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 (16)《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 13471-2008); (17)《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 3485-1998)。

8.2.2 能量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本项目的耗能品种主要为柴油、电耗。 1、柴油消耗

III

柴油消耗主要为施工导流、底泥开挖、运输过程中设备、车辆的消耗。 污染底泥采用8t密闭式自卸车运输,该运输车标准油耗为20L/100km,柴油密度取0.85t/m3,底泥开挖后运至干化场过程中油耗估算见表11.2-1。

底泥开挖区到干化场的平均距离为4.5km,淤泥开挖和运输工期为4个月,则底泥运输量为

150001.4175t/d(湿淤泥密度为1.4t/m3),共有4120辆8t密闭式自卸运输车。

每辆车的油耗为:4.5km[175]220L/100km=10.8L 48即每天的油耗为:10.8×4×10-3m3×0.85t/m3=0.037t 运输底泥总耗油量为:0.037×120=4.4t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挖掘单位立方米底泥设备耗柴油量取经验值为0.48kg/m3,则填埋设备耗油量=0.48×1.5×104/1000=7.2t。

本项目柴油消耗量总计为11.6t,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柴油参考折标系数取1.4571kgce/kg,则本项目建设期柴油折合标准煤消耗量为16.9t,折算到年消耗量为50.71t/a。

2、电力消耗

电耗主要用于余水处理加药设备以及室内照明等。根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推荐的“企业电能消耗量”计算公式,本项目电能消耗量为:4535.82kW·h。

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电力参考折标系数取0.1229kgce/ kW·h,则本项目建设期电力折合标煤消耗量为0.56t,折算到年消耗量为1.12t/a。 8.2.3 节能措施

1、节能措施综述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根据要求配备能源计量/检测设备与器具,并指定专人负责节能管理工作。

III

2、相关专业节能措施 (1)工艺流程节能措施

合理安排作业流程,选用能耗低的机械、设备。 (2)总平面布置节能

根据场地条件,合理布局场地,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物流短捷顺畅。 (3)建筑专业节能措施

①外墙做40厚微晶无机保温砂浆,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②屋面采用保温隔热屋面,做60厚微晶无机保温砂浆。

③对于传热异常的窗户部位,采用热阻3.6以上的材料做窗框,窗户采用普通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提高窗户的保温能力。墙和窗框间的缝隙用聚氨酯发泡剂填实,窗框和双层中空玻璃之间的缝隙用三元乙丙填实。

(4)运输节能措施:选用节能、环保的低油耗运输车辆。 3、节能管理措施 (1)建立节能管理制度

制定下列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在运营中实施。 a)《节能管理机构职责》

b)《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管理制度》 c)《合理用水管理制度》 d)《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 e)《节能奖惩制度》

(2)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指定1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能源管理工作。 (3)能源计量、统计、监测

根据能源进出、分配和消耗等的实际需要,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建立用能信息传递、反馈流程、管理办法。

III

9 环境保护

9.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

月);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5)《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9)《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 (1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9.2 环境现状

本工程项目施工区位于xx省xx市xx县县城,施工区西侧靠近xx北路主干道,沿xx北路向东经支路可直接到达项目区,靠近河岸主要是林地和土路。

通过现场踏勘可知,xx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河水呈褐色、发臭,河面漂有少量生活垃圾。xx两侧多为林地和旱地,交通方便。

图9-1 xx流域现状及周边环境图

9.3 污染源分析

9.3.1 废水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生活污水。 ①生产废水

III

生产废水主要包括底泥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底泥脱水时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悬浮物(SS)、氨氮、磷等。

②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食堂、厕所等,主要污染指标为COD、BOD、SS,污水水量为2.8m3/d。 9.3.2 废气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污染底泥等,主要污染物为粉尘,含NO2、CO、THC(碳氢化合物)等的汽车尾气及臭气。

本项目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车辆运输造成地面扬尘;挖方、填方等作业时产生的扬尘;裸露地面因风蚀而产生的扬尘。

施工期工地上使用的施工机械和底泥运输车辆一般都以柴油为燃料。柴油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颗粒物和碳氢化合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施工车辆尾气主要污染因子有CO、THC和NOx。

xx流域清理底泥主要为高氮、磷污染底泥,河道清淤作业过程中会产生臭气,臭气主要成分为氨气。 9.3.3 噪声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源为机械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主要有装载机、挖掘机、废水处理设备和运输车辆等,噪声值约为70~90dB。 9.3.4 固体废物

本项目主要的固体废物污染物有污染底泥,河道中清理出的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物等及本项目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其中污泥产量为125m3/d,河道中清理垃圾量约为0.05t/d,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0.03t/d。

III

9.4 污染防治措施

9.4.1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废水防治措施包括:

(1)场区的生产废水统一由余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收集后采用槽罐车运往xx县河西污水处理厂处理。

(2)合理选择施工期,避免雨天施工。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挖填方配套作业,分区分片施工;雨天停止施工,并覆盖开挖面。在工地四周设截水沟,防止下雨时裸露的泥土随雨水流进入沟港,造成水体SS增加,泥沙淤积。

(3)运输、施工机械临时检修所产生的油污应集中处理,擦有油污的固体废物不得随意乱扔,集中收集后妥善处理,以免污染水体。

(4)施工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5)底泥开挖时产生的废水,收集运输至余水处理区。 9.4.2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废气防治措施包括:

(1)根据地形起伏进行设计,作好土石方平衡,尽量避免建筑渣土的运入和运出,减少施工扬尘。

(2)及时硬化地面或道路,定期在泥土地面和路面洒水,以减少道路扬尘。

(3)土石方的运输采用专用封闭式渣土运输车辆,施工场地建筑材料堆场均加盖篷布,防止风蚀扬尘。

(4)在项目基础建设期间,在工地出口安装运输车辆冲洗装置,避免车轮粘带泥土对道路造成污染和水土流失。

(5)施工场地应定时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对重点扬尘点(如挖、填土方、装运土、卸灰、拌和、化灰等处)应进行局部降尘;混凝土搅拌站

III

应设于工棚内;施工场地内运输通道及时清扫、冲洗,以减少汽车行驶扬尘。

(6)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场地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减少扬尘产生。 (7)底泥作业和底泥干化场应远离居民集中区,底泥运输过程应全程封闭。

营运期废气防治措施包括:

(1)干化场开挖底泥根据含水率进行洒水防尘。

(2)项目采用密闭运输车将底泥运输至干化场,在连续高温地面干燥时,经常洒水湿润,保持尘土不上扬,装卸时严禁凌空抛散。

(3)底泥脱水完成后,应尽可能快的在干化场种植当地草本植物,减少底泥中残余的挥发性臭味外泄。 9.4.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包括:

(1)施工期清淤工程、底泥运输、建筑材料运进和建筑垃圾运出线路,尽量避开居民集中点,并尽量选择在白天6:00~18:00运输。

(2)在满足建设要求的条件下,选用性能优良、噪声低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

营运期噪声防治措施包括: (1)选用国内先进的低噪声设备。 (2)对高噪声设备进行优化布置。 9.4.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包括:

(1)开挖土方均由施工单位清理至底泥干化场内的空地并覆盖以备用,禁止随意堆放和倾倒,造成水土流失。

(2)施工垃圾统一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3)施工过程中包装袋等均回收利用。

III

(4)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送附近的生活垃圾收集站处理,禁止乱扔乱倒,以免影响周围的卫生、景观。 9.4.5 生态保护措施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包括:

(1)修建施工便道清除地表植被时进行逐片区清除,能进行移植的植被尽量移植。

(2)施工过程中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在施工场地周围设临时排洪沟,确保暴雨时不会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

(3)合理选择施工场地、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上述选址应在水土相对不易流失处,表土集中堆放,覆盖并加以保护,防止流失,结合项目功能设计,封场期进行植被恢复。

(4)建设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堆放,防止侵占林地。 (5)区域内土方开挖应避免雨季施工,并采取各项水土流失防范工作。施工便道两侧及干化场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对坡面进行人工夯实等措施。

(6)施工期避开雨季,防止在雨季施工造成地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7)施工期要注重优化施工组织和指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挖方集中堆放,堆置过程中做好堆置坡度、高度的控制及位置的选择。对于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堆置场地,应采取草包填土作临时围拦、开挖水沟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施工期水土流失量。施工时设备堆放场、材料堆放场的防径流冲刷措施应加强,可在堆放场铺盖防水雨布,在周围开挖排水沟等。

(8)底泥干化场进场道路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道路应及时硬化,并作好两边的绿化建设。

营运期生态保护措施包括: (1)底泥干化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选用低噪声底泥运输车辆、场地多洒水,减轻扬尘及作业噪声的生态影响。

III

②干化场四周挖临时截洪沟,底泥随挖随运,防止底泥挖出后零乱堆放于河道两岸造成水土流失。 9.4.6 底泥干化场开挖及运输环保措施

(1)底泥开挖和运输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干化场进出连接道路采用级配碎石路面,对进干化场运输线路地面进行硬化,定期洒水,以减少道路扬尘。

②大风季节及雨天停止开挖作业。 ③对开挖场地扬尘点进行局部降尘。

④干化场场地内运输通道及时清扫,以减少汽车行驶扬尘。 ⑤优选运输线路,尽量避免穿越集中居民点。

⑥运输采用专用封闭式专用运输车辆,运输车辆设置覆盖蓬布。 ⑦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场地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减少扬尘产生。 ⑧底泥开挖后裸露土体经检测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2)干化场开挖和运输线路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干化场开挖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A、底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由余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禁止直接排入附近水系。

B、干化场设置防雨棚,四周设置挡墙,外围设置排水沟和余水收集池。 C、清挖时产生的涌水、淋溶液和渗滤液收集进余水收集池,由余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②运输线路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要求

底泥由清淤现场运送至底泥干化场时,为防止对运输线路两侧的废水造成污染,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A、运输采用专用封闭式底泥运输车辆。

B、优选运输线路,尽量避免穿越河网密布的区域。

C、运输过程中禁止超车超速,在途经河流桥面时减速慢行,防止底泥

III

运输车翻入河流,污染河流水质。

9.5 环境监测

本项目环境监测计划可分为:设计阶段环境监测,施工期间环境监测,施工结束后环境监测及底泥干化场环境监测。

(1)设计阶段的环境监测

目的是了解施工区水域污染程度、范围,以便为疏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疏浚地点、疏浚量及工程造价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也应对底泥干化场进行环保监测,以便了解堆场的本底值。

疏浚区的环境监测项目包括水质监测、底泥回淤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底泥干化场环境监测包括排放水量及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监测、空气恶臭监测、底泥主要污染物含量监测、植被中污染物累积监测。

(2)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测

目的是了解施工过程中水质的变化及堆场的环境状况,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并为环保疏浚施工过程的效果评价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疏浚区的环境监测项目有水质监测、疏浚作业污染监控、水生生物监测;底泥干化场环境监测项目有排水水量及水质监测、渗漏及地下水污染监测、空气恶臭监测、底泥主要污染物含量监测、植被中污染物累积监测。

本项目施工期间在花山渔场入口处设在线监测,随时观察水质变化。 (3)施工结束后的环境监测

目的是对环保疏浚工程的效果评价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施工结束后的环境监测项目为水质监测。 (4)底泥干化场环境监测

底泥干化场的环境监测项目有地下水污染监测、底泥主要污染物含量监测、植被中污染物累积监测。

III

9.6 环境管理

9.6.1 环境保护组织管理

在本次项目综合治理过程中,建设单位应成立工程项目部,并在运营主体内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负责人,负责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并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订预案和应急对策,同时管理部门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9.6.2 环境管理工作职能

项目环境管理工作职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的有关部门环保法规、标准、政策和要求; (2)组织制定运营主体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保护目标;

(3)负责监督“三同时”的执行情况,检查各种环保设施的运行状态,负责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维护;

(4)负责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污染事故的监测、监视和报告;

(5)对本项目的运行和生态恢复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提出建议; (6)负责环境管理及监测的档案管理和统计上报工作;

(7)环保设施建成投入运行后,环境管理部门除了负责巡查底泥干化场的监督管理和安全工作,还应负责与当地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调、报告等有关事宜,组织、编制本工程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发放应急防范措施宣传单。

(8)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岗位环保责任制》、《污染物排放许可细则》、《环保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办法,逐步完善和建立定期环保会议等环境管理制度,对季度环保工作进行总结和布置下季度环保工作,督促检查场区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检查,落实不达标者的整改工作,实施“一控双达标”制度,抓好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杜绝环保污染

III

事故的发生,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9)项目环保设施设计、施工任务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进行设计;施工开始后应派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监督,重点是环保设施处理和建筑物建设过程中施工噪声、粉尘的环境管理,并明确各部门专门分工负责;施工期间应对各施工队伍的施工环保实施计划进行检查监督,对施工中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处理,对发生的水土流失事件或其它污染事故应组织处理,并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地方环保部门报告;施工结束后监督临时施工现场环境恢复原貌,施工单位应及时撤出占用场地,拆除临时设施;环保设施正式营运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保竣工验收报告”说明设施运行情况,治理的效果,达到的标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10)环保设施建成后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经环保部门调查核实达标排放和符合总量指标,发给排污许可证;根据环保局对环保设施验收报告的批复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制定各环保设施操作规程和定期维修制度,加强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并做好记录,监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排放;制定环境监测资料的存贮建档与上报的计划,内容包括:A、污染物排放情况;B、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操作和管理情况;C、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D、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E、其他与污染防治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等,并接受环境主管机构检查;建立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11)项目运行期结束后对场区生态恢复进行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对修复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根据监测情况编制修复报表,根据修复效果总结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III

9.6.3 环境管理计划

(1)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

施工期环境管理是组织实施环保设施的“三同时”和施工过程污染防治,建设单位在施工开始后应配备管理人员1-2人专门负责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监督,管理和监督内容主要如下:

①监督实施环保设施的“三同时”

A、各项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计划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并把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B、建设单位应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全过程环境监理和运行计划,请有资质单位对工程建设和实施进行环境监理,并且严格按照运行计划进行。

C、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经常检查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如有滞后,应立即纠正。

D、在试营运前必须检查各项治理设施完工情况,并向环保审批部门申报营运计划,待批准后营运。

E、竣工验收时必须提交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经竣工验收合格,并发放环保设施验收合格证及排污许可证,方可投入正式营运。

②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实施计划 A、施工期环境管理

a、建设单位在施工开始后应派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监督,重点是地基处理和施工过程中噪声、粉尘及施工居住区环境管理,并明确各管理人员管理内容与责任。

b、施工期间应对各施工队伍的施工环保实施计划进行检查监督,对施工中的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或其它重大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直至法律追究。

c、各施工队伍(承包商)应配备一名环保员,根据承包工程的环境问

III

题提出环保实施计划,并根据审批的计划进行实施、监督、管理,对发生的水土流失事件或其它污染事故应组织处理,并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地方环保部门报告。

B、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

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后,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保竣工验收报告”说明设施运行情况,治理的效果,达到的标准。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营运期环境管理计划

①为确保挖掘、脱水、生态护坡的有效运行,应制定完整的底泥挖掘操作计划、脱水运行计划和生态护坡操作计划以及操作规程、进度计划

②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做好运行记录,及时掌握干化场场区和填埋场场内环境状况和排污情况。

③底泥干化场及运输道路定期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3)干化场修复环境管理计划

①建设单位应搜集底泥干化场及周边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周边植被、居住区等基本资料,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底泥干化场修复工程的绿化形式,如休闲绿地、林地、苗圃地等,按照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原则进行植物品种的选择和配置。最后,按照场区不同功能分区进行建筑物周边绿化、道路绿化、绿化隔离带、绿化小品等设计。

②水土保持是封场的首要功能。因此,需要选择水土保持效果好的绿化覆盖材料,并做好场地排水设计和施工,防止绿化后出现水流侵蚀现象。

③为确保底泥干化场修复工程覆盖系统的完好,干化场修复后应避免再次进行大范围地形调整。

④干化场的修复工程选用耐旱植物有利于节约水费开支,选用低维护费用的当地绿化植被有利于降低后续管理维护费用。

⑤定期底泥干化场修复后的土壤进行监测,实时监控生态恢复情况,

III

并据此调整修复计划。

⑥拟建底泥干化场生态恢复后建议作为绿化用地、林地等。

III

10 投资估算

10.1 编制范围

本项目位于xx街道境内。项目投资估算范围包括xx流域的河道清淤、截污管网建设及生态护坡等。

10.2 编制依据

(1)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要求; (2)《xx省建设工程计价办法》湘建价(2014)113号文; (3)《xx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1年)及相应取费标准; (4)关于调整《xx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费率标准及有关工程计费程

序的通知(湘建价计[2008]22号);

(5)《xx省市政工程消耗量标准》(2014年)以及相应的取费标准。 (6)人工费调整执行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发布2014年

xx省建设工程人工工资单价的通知,湘建价[2014]第112号文,综合人工工资按82元/工日调整,基价人工工资为60元/工日。

(7)设备价格根据有关制造厂家的报价资料,设备价格采用设备厂家的

报价编制,设备运杂费按设备原价的7%计取;

(8)其他费用根据工程性质按建设部《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的

规定计取。计取了建设单位管理费、临时设施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办公家具购置费、基本预备费等。

10.3 编制方法

建设投资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基本预备费等组成。 1、工程费用

工程费用: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等。 (1)建筑工程

III

一般土建:根据xx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按单位造价估算总造价。

公用工程:根据工程量按有关规定估算。 (2)设备安装工程

设备原价按现行工厂询价,设备运杂费已包含设备原价中。

设备安装费、基础费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情况分别按设备原价的百分比计取。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工程建设监理费、施工图审查费、前期工作及技术咨询费、工程保险费、招投标代理服务费等及相关税费。

3、预备费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以及涨价预备费。都以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减去征地费为基数,费率取8%。

10.4 投资估算

本项目工程建设投资1801.63万元,具体详见下表10-1,投资组成见表10-2。

表10-1 投资估算及投资组成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建筑工程 设备配置 安装工程 其他费用 合计 金额(万元) 1417.55 44.00 5.69 334.39 1801.63 占比(%) 0.787 0.024 0.003 0.186 1.000 III

表10-2 xx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概算表 单位:万元

概算价值(万元) 序号 工程项目或费用名称 建安工程费 2920.66 1437.23 1225.94 211.29 466.435 28.125 57 25.3 301.95 54.06 575.04 227.5 287.54 60 441.95 62.7 168 211.25 210.40 其他费 210.40 35.00 10.00 80.00 8.00 14.60 III

第一部分 工程费 1 清淤工程 河道环保清淤 1.1 1.2 箱涵清淤 2 截污工程 2.1 箱涵内部截污干管 DN300 2.2 新建管网 DN200 2.3 砖砌井 2.4 污泥堆场片区 2.5 淤泥转运临时道路 3 生态修复 3.1 岸线道路 3.2 生态护坡 3.3 小品及其他 4 绿化工程 4.1 水生植物 4.2 沉水植物 4.3 地被植物 (二) 第二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 工程监理费 2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 3 勘察设计费 4 设计图纸审查费 5 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编制费 工程数量 占投资比备注 单位造价例(%) 合计 单位 数量 (元) 2920.66 91.45% 1437.23 1225.94 m3 222897.5 55 211.29 m3 5710.6 370 466.44 28.13 m 625 450 57.00 m 1900 300 25.30 座 115 2200 301.95 m3 40260 75 54.06 m2 7950 68 575.04 227.50 m2 16250 140 287.54 m2 38338.93 75 60.00 项 1 600000 441.95 62.70 m2 11400 55 168.00 m2 48000 35 211.25 m2 32500 65 210.40 6.59% 35.00 发改价格[2007]670号 10.00 发改价格[2007]670号 80.00 计价格[2002]10号 8.00 设计费*10% 14.60 工程费*0.5%

概算价值(万元) 序号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程项目或费用名称 概算审查费 工程招标代理费 工程质量检测费 标底审核 结算审查费 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 环境影响评价及验收费 劳动安全卫生评审费 建设单位临时设施费 工程保险费 第一、二部分工程费用合计 第三部分 预备费 总 计 建安工程费 3131.05 62.62 3193.67 其他费 1.46 11.68 8.76 2.92 2.92 4.38 4.38 2.92 14.60 8.76 合计 1.46 11.68 8.76 2.92 2.92 4.38 4.38 2.92 14.60 8.76 3131.05 62.62 3193.67 单位 工程数量 占投资比备注 单位造价例(%) 数量 (元) 清单编制费*10% 计价格[2002]1980号 工程费*0.3% 计价格[2002]10号 计价格[2002]10号 计价格[2002]10号 计价格[2002]125号 0.1%-0.5% 0.5%-2% 0.3%-0.6% 1.96% 2% 100.00%

III

11 项目效益分析

11.1 经济效益

本项目作为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能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如减少现有底泥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土壤、地下水中的量,为区域河流污染治理迈开一大步,消除xx水水源污染隐患,保障居民饮用水源安全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减小经济损失等。

11.2 环境效益

项目实施后,能够有效改善xx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水质。通过清淤工程,能够有效控制内源污染,进而改善xx的水质。同时,清淤工程也可以恢复该河段的正常排洪及生态功能。项目的实施能有效保障两岸居民以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项目清理预计淤泥量22.29万m3,通过实施本项目预计COD减排量1868.6t,氨氮减排量427.2t,TP减排量29.72t,TN减排量512.6t,环境效益明显。

项目实施后,xx湖面貌将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11.3 生态效益

河道疏浚降低了流域富营养化的风险,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破坏了水中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甚至觅食场所,但从长远来看,通过配套建设的生态护坡,能够缓解并逐步为其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护坡以下生态功能:

1、滞洪补枯,调节水位

生态护坡采用透水设计形成可渗透性界面,根据不同水位来进行自动调节。丰水期时,河水通过护岸向地下渗透,补充地下水,缓解洪水;枯水期时,地下水反渗入河流,使河流维持一定水位。此外,护坡的植物也

III

能起到调节水分的作用。

2、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生态护坡的植物能够讲解、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而且护坡材料形成多孔环境,为河流内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及微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场所,可以提高大通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生态作用

护坡丰富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为xx各种水生、陆生动植物提供了适宜栖息的环境,并随季节和水位的变化而形成丰富的小环境,为大量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也是许多水生、陆生生物生活阶段的留处。

4、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护坡提供很好的亲水空间和适宜的景观环境,解决护坡硬化的矛盾,为xx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II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