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嵇康《声无哀乐论》再识

2021-02-24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6月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un.2006 第25卷第2期 Jjaox五an _Journal of xi,粕Conserva’tory of Music Vo12.5No.2 中图分类号:J609.2.35;601 文献标识码:A ・争鸣园地・ 文章编号:1003—1499(2006)02-0039-04 ●徐文武 嵇康《声无哀乐论》再识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理论上确立了“自然之和”、“平和”作为音声之“体”与 “善恶”的绝对意义。凸现了音声对于哀乐、音乐与情感之间“无常”的关系。表现 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就是肯定审美个体特征多样化的合理性,强调“乐之为体以 心为主”的思想主旨。这要比单纯肯定人对音乐的被动接受,具有在教育中强 调、发挥受教育者更大的主动性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声;乐;音声;名;实;心;物 “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完密,神解入微, 当以叔夜此作为冠”(何焯《文选评》),而这其中最具 思想史价值的当首推《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 1997年夏至2003年间春。我曾有幸在嵇康的故 乐论》虽然非鸿篇巨制,是“无韵之《离骚》”(鲁迅 乡淮北平原如今那个叫柳 的地方生活和漫游过, 语),却因其是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本身的 在一次一次地穿梭历史时空的时候,我逐渐真实地 价值和对后代的影响,都是不能小视的。《声无哀乐 感受到无论选择生或死,嵇康一生的岁月注定都要 论》之重要,对嵇康来说,是他人生(音乐)实践与美 在引人瞩目中度过。 学思想的宣言书;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来说,是一面 之所以引人瞩目,并不是嵇康刻意而为之,我想 招风的旗帜。 他是想过安稳日子的。他说过“今但愿守陋巷,教养 说他重要,是由于《声无哀乐论》用简易、终极的 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 哲理推究,为音乐的存在、为音乐与情感寻根探源, 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此话肯定是发 而终将“乐通情感”推究到了“声无哀乐”。有趣的是, 自肺腑。可实际上,历史选择了他成为魏晋时期文化 近几年来正当国中学人为有关存在的问题,为音乐 界的领袖,他被公众推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 的本体及其意义忙碌得不亦乐乎时,嵇康却在一千 文学家与音乐家,不管他愿不愿意,反正大家都这么 七百多年前。就用一种“离奇古怪”的心境与方法写 看他。 出了《声无哀乐论》,词语简洁,道理却讲得明白。嵇 与古琴文化的关联,是嵇康留给后人最为鲜明的 康若地下有知,或许也正忙着使自己的视线离开现 印象。他一生与琴为伴,既是当时杰出的琴家又擅长 代人浩如烟海的讨论音乐存在的报刊书籍,那放弃 作曲。相传“嵇氏四弄”就是他的作品。这样的音乐体 阅读邀游冥想的心情一定会使他十分松弛。 验.自然使他创作的音乐诗赋、文论的音乐思想史价 说他沉重。是因为千百年来很少有人真正读懂 值比其同时代人要高出许多。前人评其《琴赋》云: 他的《声无哀乐论》。君不见,音乐本体问题在当代依 作者简介:徐文武(1968一),男,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06--04--06 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6年第2期 然是人们论乐的焦点。而事实上,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竹林隐居的名士饮酒、服药、弹琴、咏诗、清谈的时候, 中对“声”、“音”、“乐”概念的区分.已是稳定的并且相 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斗争已趋明朗.他实际上已经 关的组合性概念之一。从实质上讲,一旦区分了“声”、 意识到曹氏集团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注定失败.这对 “音”、“乐”概念的不同,就已经对“乐”本体的存在做 于与曹氏集团有婚姻关系、并忠于曹魏政权的正统文 出了一个明确的交代。考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可 人来说。现实无疑是痛苦的。尽管在竹林,与密友向 以看到,在音乐本体论上,无论是反映儒家音乐思想 秀、吕安共以锻铁、灌园为乐.行为也很谨慎,但当他 传统的《乐记》,还是折射道家音乐思想精粹的《声无 面对现实、回顾历史时.又怎能以一“无”坦然处之,放 哀乐论》,其思想体系都是以“乐”本体为音乐的存在 自己回到幽远的古琴声中?可以说嵇康《声无哀乐论》 而展开的,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乐”的存在的文化属 一文.酝酿准备于曹魏政权危机四伏.发愤完成于不 性上,或有不同,即《乐记》之“乐”是作为先秦儒家传 为司马氏威逼所屈,与之抗争,不为利诱所动之际, 统思想中周孔乐教的“礼乐”之存在;而《声无哀乐论》 “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 之“乐”,则是作为魏晋道家传统中“崇简易之教.御无 济”。在这篇文论中,既折射了魏晋之际那个一直蜇伏 为之治”的礼乐的存在。《乐记》是以“乐者乐也”为其 在主流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异常清醒的学者追求独立 音乐审美情感特征的,而《声无哀乐论》则以“平和”为 与自由的思想光芒.又幽隐笼罩着阴谋与杀戮的历史 其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但在“乐”的存在方式上.其两 之光,更积淀了一个思想清晰、理性的思想家与一个 者并无二致。 心境极为痛苦的音乐家的现实困惑。明知道不可为而 在当代.人们对于“自然之和”也就是“音声之作” 为之的历史悲剧.也许真才凸现出嵇康让后人仰止的 的本体或本质的问题,虽然讨论的很多,但从对嵇康 不可企及的人格美。所以有现代学者说.嵇康身上所 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的本体、音乐审美等课题研究的 体现的“反名教、求自由的战斗精神.是中国国民最缺 印象可以看到,当代一般理解中的“声无哀乐”,往往 乏也最可贵的精神,他的人格精神是高于屈原的。”闼 侧重于以乐音及其音响运动形式的自律结构论。所 l嗍 以,学者在注释上引“声无哀乐”这句文字思想资料 时,一般把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中“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命题所潜伏的实施乐教的人性依据和音乐存在的 本质依据,或轻置一旁,或认为这是嵇康《声无哀乐 魏晋时期.在思想史上有一个转折,思想界在 论》音乐美学思想的“败笔”而不必追问。这一思想常 “有”与“无”的讨论中,“无”被置于优先的位置,这不 常被一些学者接受.如在谈到“声”无关于“哀乐”与音 仅导致了思维角度的大转换.也导致了一种新的生活 乐教化问题,就认为嵇康在此的论述说明,亦如汉斯 价值的建立.在上层文化人中普遍流行一种追求心灵 立克专注于作品之本身。音乐之本体即音乐作品,所 超越与精神自由的人生取向。从音乐角度,汉代,琴学 以音乐的教化问题,并不是音乐自身特性的自然顺 已经具有文人音乐的性质,汉末魏晋时期古琴艺术已 延,而是从外在方面对音乐之社会价值的功能给 走向成熟,当时主流知识分子阶层已普遍接受古琴文 予。 化。这些当时古琴艺术的知识,以及人们在古琴艺术 说他松弛,是指嵇康临终就义,神气不变,从容弹 活动中,对人类的音乐心理、生理的体验,都可能构成 琴,以《广陵散》抒发其实践人生的理想.此时“声无哀 理解“声无哀乐”思想的普遍的知识背景。从许多嵇康 乐”是否暗示的就是,“天下之理,莫不由简易,而各得 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都以“有”“无”为评论思想、事物的 其分位也”,【 I回一切都要在这个终极之处寻找合理 依据来看,除去嵇康之外,在魏晋音乐思想界也可能 性的依据,包括天地的安排,社会的治理,人生的态 有过关于“声有无哀乐”的讨论。在《声无哀乐论》中嵇 度。这种卓越的人生实践,比起他同时代的名士在社 康以其假想的论敌“秦客”之口.对“声无哀乐”进行详 会中的具体行为与品格.真的达到了“得意忘形”的 尽而系统的论证.想来大概不会是空穴来风。 境地。 其实,前人之所以以为《声无哀乐论》的写作“师 不过,如果以为嵇康仅仅是借音乐来发泄自己对 心独见,锋颖精密,”网(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评 司马氏集团的愤激之情,那就太肤浅了。正始末年,当 其《声无哀乐论》,曾云:“嵇康之辩声,师心独见,锋颖 嵇康在竹林,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相继来 精密,人盖人伦之英也”。)恐怕正是部分得益于此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嵇康《声元哀乐论》再识 别出心裁的艺术构思.慎密的逻辑思维,独到的思想 来区别的。首先通过论证哀乐“名”“实”和“心”“物”的  与见解。而这又与嵇康采用的“论”这种文体有关。关 问题.然后逐渐推演到论证“和声无象”与“音声无常”于“论”这种文体,萧统《文选序》说,“论则析理精微”。 这两个音乐生活现象中所存在的典型命题。而“声无 “论”着重在是非。所以“论”的结果往往是做出判断。 哀乐”的论证.则是通过“和声无象”与“音声无常”这 它属于议论文之一种.行文整体讲与“解”、“辩”相似, 两个基本命题所包含的典型的分析在逻辑上层层展 “其文以辩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主”(明代徐师曾《文体 开.逐步揭示出“音声有自然之和”、“声音以平和为 明辨》),但展开议论的方式与解、说、议、辩又迥异,着 体”、“躁静者,声之功”等典型命题,指出“音声”的特 通过假设的“秦客”辩论中的矛盾,来反证 重是非的辨析并做出判断。也正是在着重是非的辨析 殊性。据此,做出判断这个意义层面上.它被称为“论”。如仔细辨 “东野主人”立论的正确。这个推断在形式上也是正确 析,那么,“论”尚有多层次的丰富意义,简单言之,就 的。 在《声无哀乐论》“秦客”和“东野主人”,无论持 乐论》全文分为八个部分,从“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 “声有哀乐”或“声无哀乐”.都承认“心”的重要作用. 是从正反两面来论述是非,并做出判断来的。《声无哀 之音哀以思”的前人思想讲起.引出“声无哀乐”的命 承认人的哀乐情感产生的客观性质,嵇康甚至在《声 题,然后,通过“名”、“实”之辩,“有常”与“无常”之辩 无哀乐论》篇首就引用孔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等,既角度变易,层次分明,又层转层深,浑然一气。 的观点。来说明人对音声的感受。情感与音乐的关系, 若是单从写作看。“声无哀乐论”辩难,实在是难。 确实是音乐审美中的一个大而实在的问题。如果音乐 音乐也就无法被称作情感的艺 其难.难就难在如何界定“声”与“乐”的概念以及是否 审美中没有情感概念.界定的得当准确,且要滴水不漏,否则就要自己拆自 术。列宁说“概念来自本质,而本质来自存在。”【4】概念 己的台了。就现在看来,“音声”这个概念.嵇康的界定 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不通过概念这个思维形式,是无 也是很严格的,“音声”非“乐”,且嵇康的立论也是 法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这是一个认识论的课题。尽管 “(音)声无哀乐论”,讲的是“音声”的存在问题,“音 《声无哀乐论》对此并未深究下去,但对这个问题的认 声”的自然属性(和),是嵇康论证“声无哀乐论”立论 识嵇康可以说是涉及了。通观《声无哀乐论》全文,可 的一个前提性论据。有趣的是很多人都以为嵇康论述 以清楚看到,嵇康所讲的“声”无哀乐,并非是人在 的是音乐美的绝对自律论如何如何。音乐美独立于人 “声”中不能体验自己的哀乐,强调说明的只是,人在 而非音乐的哀乐。 之外。实际上,嵇康并没说“和”的音声就是音乐,嵇康 “声”中体验的哀乐,是自己的哀乐,着重强调“平和之声”加上“平和之心”。才能成就“平 嵇康没有否定情感,所谓“声”有哀乐并不是天与人的 和之乐”,这样看来已不是自律论,不是“音”本体的范 自然本性,“乐”可以表现哀乐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 畴,而是“乐”本体的范畴了。此外,一些同志还由此提 人们在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不是没有缘故的,就比如 出嵇康“养生论”,讲审美自由、审美的自由无碍等问 “哀者或见机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 题,并与康德比较,藉此说明嵇康思想是“音”本体,是 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 自律论。养生论只是生活的态度。也许会影响到审美 生哀,当席而泪出也”。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来源于社会 态度,但其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不在于此,哲学的第 生活的积累,这使得他的认识基本上保持了唯物论的 性问题是“存在”,音乐的存在方式,才是音乐美学 面貌。 的首要问题。嵇康对“音声”(“声”)的存在的认识是唯 关于“名”“实”,嵇康强调其区别。在嵇康看来,音 一物的,但未深入到“乐”本体的存在问题中去,但也有 乐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哀乐之“名”。其实是各有其 涉及。因为嵇康主要论证命题是“声无哀乐论”,虽说 “实”。对于音乐本身,哀乐情感体验之“名”不存在任 主要不是讲“乐”,但也讲到了“乐”的存在。嵇康的 何差异性,所以,音乐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不能以 “乐”的功利性目的是很强的,有教化思想在内的,并 哀乐之“名”指称、对应。把握音乐,而是要通过直觉体 不同于康德。说到这里,很容易明白嵇康在文中,为什 验,方能领略音乐至妙,领略其“自然之和”之意。言 么专讲“音声之体”与“乐之体”的区别与联系的文字 “声”有哀乐之“言”只是指示符号而不是引发哀乐之 了。这是解剖嵇康思想的一把刀子。 “声”的实际意义。人们不应当注意哀乐之“言”的指称 嵇康对“声无哀乐”的具体逻辑命题的论证,是通 符号,而忽略音声之“体”的本质意义,把握“音声之无 过研究概念,研究辨析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不同属性 常”。才能把握音乐的特殊性。这一思想与魏晋名士蔑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6年第2期 视具体语言的哲理与追求超越境界的风气在思路上 之间“无常”关系,表现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就是肯定 是一致的。嵇康《四言赠兄秀才人军》也是如是说:“俯 审美个体特征多样化的合理性。也正是从审美个体特 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 征多样化的特征上讲。嵇康强调了“乐之为体以心为 与尽言”。可见,嵇康很重视个体审美体验。 主”,要比单纯肯定人对音乐的被动接受。具有在教育 重视个体审美体验,在当时讲,其实质就是摒除 中强调、发挥受教育者更大的主动性意义。从音乐教 社会的认同与肯定,肯定追求个体的独立与意义。追 育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也是嵇康音乐教育思想与以往 求超越和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超越和自由的境界。 音乐教育思想相比。其独特价值之所在。 由于可以从“声无哀乐”直接引入人生的实践.所以在 这一点如果与《乐记》作一比较的话,也许会看得 当时,在相当多人心中都引起过共鸣。不仅在当时如 更清楚些。《乐记》是从普遍性的角度谈音乐与情感问 此,据《南齐书・王僧虔传》说,《声无哀乐论》在南朝也 依然是“言家口实”。也正是因此。从政治逻辑上讲嵇 康自然成了司马集团的心腹之患。他日渐盛隆的声誉 招来了司马集团的恐惧。为他日后招来了杀身之祸 由。 从学理上讲。嵇康这种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 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合理性的思路。就是“乐之 为体以心为主”,将“乐”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观念。视 为构成其音乐理想与实践的前提,这一思路反映在音 乐的社会功能上,就是用音乐的“自然之和”、音乐“平 和”的精神来教化、建构社会秩序。在嵇康的心底里, “先王用乐之意也”就是平和之声的平和精神。所以。 嵇康说风俗移易之本不在于“声”而在于“心”。在于音 乐审美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郑声之所以不能用于 教育、移风易俗。皆因其恣情声色。行乐的观念、行为 不能使人“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 迁”,尽管郑声在型态上也是“音声之至妙”,其行为结 果却反而“使人心淫”。他的理论依据正是以“乐”为本 体的存在。 理论上确立“自然之和”、“平和”作为音声之“体” “善恶”的绝对意义。凸现音声对于哀乐、音乐与情感 42 题,而《声无哀乐论》则是从特殊性的角度谈音乐与情 感问题,但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这一观念。我想对于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与思想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会有启 示的。 思忖一下。似乎的确是这样的。当西方人努力运 用中国文明中的进步观念.把进步付诸其思想与行动 时,我们怎能忽视我们文明中的进步观念,怎么能忘 记嵇康与《声无哀乐论》的意义呢?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叫】.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蔡仲德.中国音乐关学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3】【南朝】刘起撰,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 局译.哲学笔记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宝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