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环境伦理思想解析
作者:王宇祯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
摘; 要:《淮南子》以老子“道”生万物思想为基础,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理论为依据,提出了“阴阳和合而万物生”的观点,将“阴阳相济”拓展到万物之“和”的层次,将天地之“道”展开,明细万物之“德”,以此说明“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淮南子》继承了庄子“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的生态伦理观点,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他提出的“物我同存,物我共生”的观点,强调了万物存在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使人与万物真正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平等,力图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淮南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将“人为”纳入“无为”,指出了“无为者,道之体也”与“执后者,道之容也”的理念,以“无为者,道之宗”的超然态度,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遵天之道”“循天之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不因己之私欲对自然横加干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因此,《淮南子》还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倡导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达到人与万物自然和谐的目标。《淮南子》的环保思想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淮南子》;道;阴阳相济;物无贵贱;道法自然;生态伦理;生态保护 一、《淮南子》的生态整体观
《淮南子》在吸收先秦诸子百家宇宙生成论的同时,批判性地继承了老子的“道”生万物思想,提出了“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的观点1,把“道”看作世间万物发展的基石。《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而分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2 《淮南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来自混沌宇宙中初始的“一”,即“道”的原生状态。世间万物都由“道”的发展演化而生成,“道”既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源头,亦是天地万物本身。
《淮南子》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3,并着重强调了“和”的意义。老子把“道”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个体,认为其自身孕育了阴阳两种气体,阴阳二气在分合交感中达到了一种自然稳固的状态,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诞生。万物背阴而向阳,以“道”为准则,在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诞生出新的和谐生命体。《淮南子·汜论训》认为:“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天地中的阴阳二气,清者为天,浊者化地,二者和谐共存。世间万物都会按照天道意志有序地生长,真正做到“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阴阳二气的和谐共存才是万物生长的根源,一旦阴阳二气出现混乱与冲突,那么天、地、人都必将受到伤害。天地万物间的生息繁衍、循环往复,都依赖于一个“和”字。寻求万物的和谐共存,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必须遵守的客观原则。《淮南子·精神训》有言:“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淮南子》认为,人的精神来自上天的启迪,肉体则来自广袤大地的馈赠。人本身与世间万物别无二致,都是源自“道”,在阴阳二气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调和之下,与万物一起和谐共存。因而,我们人类需要了解宇宙诞生的本源,通过观察四时的变化去体悟“阴阳相生相济”的规律,从而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存。
然而,《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2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需要“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自然天性发展,人类即可高枕无忧,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自身欲望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上天之“道”去警醒自己,在人与万物之间寻求“德”的平衡。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貴德。”3天道孕育了世间万物,万物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意愿自由发展,世间万物没有不尊循天道,而崇尚德的。天道产生了万物却不纳为己物,推动事物发展却不居功自恃,不对万物强加外在的干预,才是最深远的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又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认为,德分上下两种:上等的德绝不是刻意追求所得,而是自然行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而下等的德却为德而德,容易拘泥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具体道德,往往产生较小的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实质上是无德。 《淮南子·本经训》中指出:“故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机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4统治者做到心神合一、形性相调,才能静感上天之德,洞察万物之理,与自然之性产生共鸣,遵守阴阳和谐的规律;这样,民风才会淳朴,万物祥和生长,国家亦会长治久安。
因而,“道”成就了万物之德,而“德”则体现了天道的宽广胸襟。“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1《淮南子》认为,“道”产生并引导万物的发展,“德”扶持教化人的本性,“仁义”则作为人的社会生存的基础,这三者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察道持德,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是这样一个以“道”为根基的井然有序的生态系统。人与万物密不可分,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员,离不开万物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只有遵从“道”的指引,以“德”的态度去对待世间万物,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长足的发展。2只有真正领悟到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之“道”,才能做到人与万物和谐共处。《淮南子》构建了以“道”“德”为核心的生态主义整体观,为其生态伦理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淮南子》的生态伦理观
《淮南子》继承和发扬了庄子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点,提出了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庄子·齐物论》有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为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世间万物均出于“道”,从物的角度虽然会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在道的眼中万物平等,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淮南子》提出了“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思想。《淮南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体,都在“道”的影响下共同发展,人与万物是密不可分的。《淮南子·精神训》认为:“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3世间万物虽然所属不同群体,但是究其本质都是由相同的物质资料不断运动变化所构成的,具有普遍联系性。“我”与“物”只是指代属性上的差异,万物本质并无不同,这是因为物质本身存在的客观实在性,造化产生了“我”,也产生了物,“我”即是物,物也是“我”,两者处于平等地位。既然“物”“我”是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本身构成相同,又同为“一”的组成部分,那么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基础就是牢不可破的。4所以,人类只有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与万物和谐共处,才能真正领会“道”的真意。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本无是非大小之分、贵贱之别,这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来看的,其价值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人因为有了“成心”,在主观上就产生了偏见,万物也就有了高下之别。“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庄子·齐物论》指出,彼此俱无,无以为对,无可无不为,此即所谓“齐物”。庄子也认为,万物的“齐”与“不齐”只是单纯的个人观点和态度,物本身并不受他物的影响。
庄子提出了“爱人利物之谓人”的观点。“爱人”和“利物”是处于同样的道德要求,世间万物生灵的价值都是相当的,“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在庄子看来,只有各种物种相互尊重对方的生命立场,才能做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秩序,才能指导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和谐共处。
《淮南子·精神训》有言:“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1安静淡泊是精神的家园,虚无寂静是大道的住所。如果只注意外部,那么就会失去内部,同理只注意内部的坚守,则会忽略外部的作用。那么如何能真正地理解“道”呢?《淮南子》认为就如同处理树根与树梢的关系一样,抓住事物的共相,从根本处着手,则万物归“一”,莫不相随。《淮南子》强调,世间万物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我们既不能对事物流于表面的观察,也不能只注重内涵而忽视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只有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人与万物和谐共处,才能真正领会“道”的真意。
《淮南子》在继承了道家自然无为说的同时,结合汉初的新思潮对“无为”理论作了新的探索和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因顺利导法。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道法自然”就是要顺乎自然,以“自然”为法,以自己为法。在效法自然、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淮南子》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融入了传统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系,使天人关系的重心由天转入了人。《淮南子·诠言训》指出:“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容。”2人类在面对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环境时,要顺应天地之道,无为而治,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去面对世界、改造世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之大德、大用,是支配天地万物的最根本规律,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更是真正的处事生存之道。《淮南子·原道训》道:“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3《淮南子·主术训》说:“无为者,道之宗。”4天道是“无为”的,人必须“遵天之道”“循天之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听之任之,相反,人应当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才能取得生存的条件。
如果说老子的“無为”淡化了人的主动性,那么《淮南子》则肯定了“人为”的价值,是对“无为”思想的发展。在《淮南子·脩务训》中对“无为”和“有为”的异同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1,这些生产活动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叫做“无为”;“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已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违背自然的任意妄为才是“有为”。“无为”和“有为”的区分并不是主观概念上的问题,而是是否真正做到了按规律办事。2真正做到无为才能自为,做到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和谐稳定的运转。
《淮南子·地形训》提出:“是故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濛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3《淮南子》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尽管会受制于客观的物质条件,但人能够通过学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淮南子·齐俗训》曰:“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4日月星辰按照天道轨迹运转,顺应天时。百姓安居乐业,自由发展,各尽其能。世间万物做到各司其职,那么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局面就会成为现实。 三、《淮南子》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哲学家以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人作为世界的统治者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否具有无限性?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保护又该以何为准则界限?各个流派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做法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层,是保持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核心环节。《淮南子》则在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伦理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类在生态建设方面的行为规范。
首先,《淮南子·主术训》中就提出了用“先王之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强调对自然环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反对“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等不留余地的收获方式,指出人类过分使用自然资源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与带来灾难;强调只有在自然环境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开采使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人与万物和谐共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要根據不同的季节时令,明确规定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和畜养。《淮南子·时则训》中就提出在不同月份中,狩猎和农桑需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劳作。“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5,强调生态资源再生能力是有限度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主张调节生产与自然资源再生力之间的关系,达到物尽其用和用之不竭的长久目标。
最后,回归到人类自身道德素质的要求。《淮南子》认为,只有崇尚节俭,做到知足知止,反对铺张浪费,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并非无穷无尽,然而人之私欲则如无底之洞,永不满足。如果人类放任私欲、任性妄为,那么最终必然会自讨苦吃,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可怕后果。所以要珍惜自然资源,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也可以说这是对老子认同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而主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思想的具体阐释。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越发尖锐的今天,《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思路。
四、《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淮南子》通过对古代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相关政策法令实施的案例解析,向我们展示了其生态伦理思想,这在当今有关治理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问题上,依旧具有深远的意义。
《淮南子》在理论层次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既包含了人类生存生产的思考,也涵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以及整个生物圈之间的联系。
在生态观念上,《淮南子》把万物与人放在了同一高度,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思想不谋而合:都认为人类不应只是合理利用自然,还需要把自然放到与人类同等的高度,敬畏自然,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思想观念上,《淮南子》强调节俭消费、朴实耐用的实用主义态度,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低碳”主义。《淮南子》在研究“天地”万事万物规律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消冰令圆,举以向阳,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把坚冰打磨成凸透镜,对着太阳,聚焦成影,就能使后面的艾草燃烧,水火不容,但坚冰却可以生火而不化。尽管古人并不知道真正的、确切的成因,但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勤俭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为重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使命。它将人和人所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在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将社会生产的物质成果与人类精神成果的有机结合。它以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为主旨,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有序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要求,更离不开人类自觉自律的社会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中国政府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方针,这是对《淮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突破,引领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潮流。 (责任编辑; 张月红)
On Thought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Huainanzi Wang Yuzhen
Abstract: Huainanzi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Yin and Yang combined to produce all things” based on the Taoist theory and Yin and Yang of Lao Tzu. Huainanzi extended the“Yin and Yang” to the level of “harmony ”of all things, unfolded the “Tao”of heaven and earth and detailed the “Virtue” of all things,thereby explaining “the law of following the Tao and conforming to the na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Huainanzi inherited the notion of Chuang Tzu who proposed “Human beings should also be regarded as things and all things are equal without distinction”. He further proposed the ecological ethics view that “human beings are things, things are things, and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ings should be equal, both of which are equally important” ,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t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human beings and things coexist, and human beings are symbiotic with things, emphasizing the irreplaceable and important existence of all things, making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truly equal in the spiritual level, and trying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all things. Huainanzi took “Tao following the natural rules”as the core and incorporated “Man⁃made” into “Inaction”. It developed the concept that “Inaction is the essence of Tao” and “Follow the function of the Tao”. He admitted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with the detached attitude of “Inaction”. Only by “following the Tao of
heaven”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can we truly achieve the goal of “doing nothing” for ourselves. We shoul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nature through our own desires, so as to realize the bright futur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fore, Huainanzi proposed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advocated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natur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nvironmental thought of Huainanzi reveale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 provided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man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Huainanzi; Tao;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equivalence of all things; Tao following the law of nature;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prote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