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民间特色疗法

2024-06-03 来源:步旅网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 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

民间疗法总结、分析

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 内一科

【生大黄脐疗】 组成:生大黄粉3g

方法:生大黄粉3g,以50~60度白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外用敷料固定。每日于局部用50~60度白酒5ml加湿1次,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症:中风后便秘。 【醋疗法】 (1)醋蛋方

配方:鸡蛋1个,老陈醋200ml。

制法:将新鲜鸡蛋揩干净,泡在醋内48小时,蛋壳软化调匀,备用。每日清早空腹喝1次(喝时添l勺蜂蜜),分5次服完,连服10次为1疗程。

主治:脑溢血后半身不遂。 ( 2)白芥子醋方

配方:白芥子400g,醋500g。

制法:2味共煎煮,煎至药汁300ml左右,收存备用。每次取药渣及汁适量,涂敷颌颊部。

功效:利气、散瘀、止痛,用于治疗中风口不能言和舌根紧缩等证。 (3)黄芪参归汤

配方: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各15g,丹参20g,红花、石菖蒲各l0g,甘草6g,陈醋20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蛴0,15日为l疗程。 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脑梗塞。 (4)水蛭三七方

配方:水蛭粉3g,三七粉2g,陈醋20g。

用法:温开水与醋兑成淡醋液,送服药粉,每日3次,连续服药20天。 功效:通经、破瘀、消肿,主治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 (5)山甲马钱子方

配方:穿山甲尾片(炒成珠)60g,精制马钱子6g,熟附片3g,僵蚕3g,醋适量。

制法:诸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备用。淡醋汤送服,每次3g,每日1次。主

治半身不遂。(6)加味补阳还五汤

配方:黄芪120g,白芍50g,归身、桂枝、牛膝、地龙各20g,何首乌、云苓、赤芍、菟丝子、女贞子各25g,土鳖虫lOg,醋20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连续服药15剂为1疗程。主治半身不遂。 (7)海风藤秦艽方

配方: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15g,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20g,薏苡仁50g,肉桂10g,醋15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中风后遗症,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8)天冬龟板方

配方:天冬20g,龟板20g,枸杞子20g,白花蛇10g,益智仁10g,人参6g,水蛭12g,石菖蒲12g,黄精15g,首乌15g,鳖甲15g,黄连10g,苏木12g,海藻12g,天竺黄12g,陈醋15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l剂,30天为1疗程。

功效:养阴补肾,通络活血,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 (9)活血通络汤

配方:川芎10g,桂枝10g,鸡血藤30g,葛根12g,羌活10g,归身10g,北芪60g,地龙10g,三棱10g(炒),炒莪术10g,石菖蒲10g,乌梢蛇10g,赤芍10g,甘草6g,醋15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功效:活血化瘀,主治脑血栓形成。 (10)黄芪丹参汤

配方:黄芪45g,丹参15g,水蛭3g(研末吞服),地龙10g,赤芍10g,三七3g(研末冲服),陈醋15g(冲服)。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脑血栓。 (11)益智骨碎方配方:益智仁10g,骨碎补10g,补骨脂10g,天竺黄10g,何首乌20g,枸杞子30g,石菖蒲10g,郁金lOg,丹参30g,川芎10g,陈醋15g(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痰,补肾,治中风后老年性痴呆症。 (12)茵陈益精汤

配方:茵陈40g,首乌20g,金樱子30g,葛根20g,泽泻15g,大黄10g,

三七粉5g(冲服),陈醋15g(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停药5天再进行下个疗程,一般用药4个疗程以上。用药期间,应配合语言及机能训练。 功效:主治脑梗塞后继发老年性痴呆症

【蜂针疗法】

取穴:十四经皮部、耳穴和头面部、头项背部、胸部、四肢腧穴敏感点。 针法:过敏试验:局部常规消毒,将蜂针刺人内关穴并于30秒后拔出,20分钟后无全身反应和局部剧烈肿胀、奇痒症状即为阴性反应,可进行蜂疗,否则须于脱敏后再进行。循经散刺法:将螫针从活蜂尾拔出,在患部或相关部位循经散刺3~4点,针不离钳点刺即出。适用于十四经皮部、耳穴和头面穴。活蜂螫刺法:用镊子夹取蜜蜂头胸部,在患者背部、四肢腧穴敏感点交替使用活蜂螫刺,首次用1只,以后每日增加1只,到30只时不再增加,每日1次.30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3日。

【巴豆发泡灸】

巴豆适量。将巴豆捣烂如泥,将巴都泥纳入患者肚脐孔孔中央,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纳药之后,肚脐皮肤可发痒,甚至发泡疹,揭药后用消毒针穿破,擦以甲紫药水。

【巴豆麻桂饼天灸】

适用于中风闭证。巴豆仁50克,麻黄50克,杏仁30克,肉桂15克,甘草15克。诸药共研为细末,取药末45克调白酒如厚膏,制成3个药饼,分别贴于神阙、膻中、心腧上,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另外,再取生姜切成薄片贴在神阙穴上,加艾绒炷如绿豆大点燃灸之。灸至患者苏醒为止。贴药后加艾灸,具有加速发泡作用,如局部水疱较大,可用消毒针挑破,涂以甲紫药水,用消毒敷料固定,经5~7日后自然结痂而愈。

【二子二香膏开灸】 适用于口眼

斜。白芥子、蓖麻子(去壳)各21粒,乳香3克,麝香1.5

斜贴右

克。上药捣烂加白酒调成糊膏。取膏如黄豆大敷于颊车、地仓穴上.左

边穴,右斜贴左边穴,然后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掉药物,每隔3~5口1次,5次~l疗程。局部胶布固定。局部水疱可挑做,涂以甲紫药水。

【桃下敷灸】

取桃仁、栀子各7枚,麝香0.3克.上药共研细末,密储备用。敷灸时取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敷贴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敷灸期间适当休息,减少淡话。如局部起水疱,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

【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30克,研为细末,将药末与醋或酒调成膏状,将药膏如黄豆大小4粒,摊在4块胶布中央压平,贴于患侧牵正、下关、颊车、太阳穴。当贴药处有烧灼性热痛感时即将药物除去。局部水疱可用消毒针挑破,流去黄水,涂以消火膏。

注意事项:①中风为老年人最常见疾病之一,死产率极高。因此,在急性期应以中西医抢救为主,有选择地对症配合发泡疗法。②发泡疗法配合艾灸法对中风脱症有较好疗效。对中风后遗症及恢复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同时加强功能锻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般能使部分患者完全恢复健康,大部分患者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推拿按摩法】

部位:头面部及诸穴,上肢部及诸穴,下肢部及诸穴。

操作:推头: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头部垫毛巾,先用拇指推整个头部,然后着重用拇指侧推病侧头部,同时多推百会穴,并从百会穴横推到耳郭上方发际,往返数次,强度要大,以微有胀痛感为宜,最后用掌根揉病侧头部,并多揉风池穴,如有口眼呙斜,需用拇指推松弛一侧的太阳、听宫、听会、地仓等穴,同时用掌根轻揉痉挛一侧的面颊部。推上肢:半卧或坐位,用拇指推肩井、肩贞、肩髃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捏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腹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穴,他之得气,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转各手指,最后用两手搓动整个上肢,结束。推下肢: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先用拇指推腰部肾腧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部,上下回来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仓等穴,使之得气,然后患者改为仰卧位,用双手滚大腿肌肉,最后揉捏小腿至足部各趾,结束。

【拔罐】

部位:取胸椎2~8、腰椎1~5旁斤1.5寸夹脊穴。

操作:将针快速刺入皮下,针火慢慢向椎体推刺,得气后即停止,将针退出,在针刺部位加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以5个疗程为限。

【刮痧】 1.刮痧法一

取穴:大椎、大杼、天柱、膏盲、神堂(脊椎及脊柱旁开1.5寸处)、天宗、肝腧、肾腧、太冲、劳宫、丰隆。

配穴:中风闭证加入中、百会、风池、十二井;中风脱证加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中风偏瘫而为下二肢者加肩髑、曲池至手三里、外关、合谷;中风偏瘫而为下肢者加环跳、髀关、梁丘、承扶、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操作:泻法,重刮以上各经穴部位3~5分钟或5~10分钟,使局部血现紫红瘀斑或渗出血液于皮下。其中人中、十二井穴可用三棱针点刺放痧;中风脱证之用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以补法轻轻刮拭3~5分钟。

2.刮痧法二

取穴:大椎、大杼、风池、翳风、太阳、阳白、四白、听会、颊车、颧髎、地仓、迎香、合谷。

配穴:风寒加曲池、列缺;风热加外关、内庭;病程长久加百会、足三里。

操作:泻法,重刮大椎、大杼、风池、曲池、列缺、外关、内庭、合谷等经穴部下口,以局部出现紫红色或瘀斑为好;再轻刮面部诸经穴3 ~5分钟,以面之局部微红而不损伤皮肤为度。

刮痧部位:①头颈部:人中、百会、风池。②背部:天宗、肝腧、肾腧。③上肢部:曲池、合谷。④下肢部:髀关、梁丘、承扶、足三里、丰隆、环跳、委中、承山。

【穴位疗法】 1.牙皂膏

药方:猪牙皂角500克,醋150毫升,麝香适量。

制法:猪牙皂角为细面,密封备用。米醋150毫升,铜锅煮沸,加入牙皂适量,边加热边搅动,约10分钟,即成黄褐色糊状药膏即用。

用法:取7~8层纱布敷料1块(大小视患处范围而定)摊上药膏、药膏上撒麝香,趁热(以不烫破皮肤为度)敷于患侧面部,胶布固定,每日1换。

作用: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中眼

斜。

2.相反药方

药方:半夏、全瓜蒌、川贝母、白敛、白及、川乌各10克,白附子 9克,白芥于12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加陈米醋拌湿炒热,装入用2层纱布做的袋 内即用。

用法:口向左歪敷右侧,口向右歪敷左侧,待药凉后,再炒再敷。 作用:祛风、温经、通络。 主治:面瘫。 3.蔓荆子散

药方:蔓荆子、黄蓖各10克,炙甘草15克。 制法:将上药共捣如泥。

用法:口眼向左斜者敷右侧,口眼向右斜者敷左侧。 作用:治

斜,止流涎。

斜。

主治:中风引起的口眼4.复方天牛膏

药方:天牛虫286克,川芎500克,当归500克,黄连600克,黄丹360克。

制法:将第一味药粉碎过120目筛备用,川芎、当归、黄连与食用植物油2500克,同置锅内煎枯,除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黄丹360克,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每张药膏重2克,含天牛粉0.2克,按处方配量产1430张。

用法:取患侧听宫、下关、翳风为主穴,颊车、太阳、大椎为配穴。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温熔化,每个主穴贴1张,配穴视病情加减。每5日更换1次,且为1疗程,总疗程不超过35日。

作用:疏风活血、通经活络。

主治:周围性面瘫。 【鳝血乳香方】

药方:鲜鳝鱼血、乳香末适量。

制法:鲜鳝鱼血加适量乳香末拌匀备用。

用法:将药物涂敷地仓、颊车、下关、颧髎、大迎、巨髎等穴周围(左右,右涂左)。

作用:祛风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主治:面神经麻痹,症见口眼【牵正散】

药方:全蝎、僵蚕、蓖麻仁。

制法:先将僵蚕、全蝎炙酥,共研细末,调入太乙药内,摊成膏 药;再将蓖麻仁捣烂,置膏药中心。 用法:贴于患者面部。 作用:祛风活络。 主治:口眼

斜。

斜。

【羌活愈风膏】

药方: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独活、防风、白芷、麻黄、细辛、柴胡、前胡、秦艽、蔓荆子、薄荷、菊花、苍术、厚朴、枳壳、半夏、黄芩、生地、知母、枸杞子、杜仲、石膏、地骨皮、防风各等份。

制法:麻油熬,黄丹收。 用法:贴膻中。 作用:扶正祛邪。 主治:预防外风。 【牙皂治

膏】

药方:牙皂、潮脑各30克,麝香0.3克。

制法:将牙皂研为细末与潮脑、麝香混匀,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 置于瓶内备用。

用法:每晚临睡前涂敷。先用温肥皂水擦洗患侧面部,再将上药敷于地仓至下关穴之间,宽约1横指,用纱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日 1次,至愈为止。

作用:祛风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附乌膏】

药方:熟附子、制川乌各90克,乳香30克。

制法:将上药研成细面,分成8~10包。临用时加生姜末3克,放入药面内,用开水调成糊状,即可使用。

用法:敷药前嘱患者用热姜片擦患处,擦至局部充血为好,再将上药糊敷患侧(上至太阳穴,下至地仓穴),宽约3厘米,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嘱患者用热水袋热敷。第2日另取1包,加生姜末3克,配制用法同上,每日1次,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作用:温经,散寒,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治

膏】

斜。

药方:干鹅不食草9克,鲜鹅不食草15克。

制法:将干药研成细末,与凡士林混为软膏,均匀放在纱布上,再取鲜鹅不食草15克,捣烂如泥,共摊于纱布上。

用法:患者面部向左歪斜贴右面,向右歪斜贴左面,2日换药1次。 作用:通窍散寒,活血解毒。 主治:面神经麻痹。 【马钱子外敷方】 药方:马钱子8克。

制法:取马钱子8克,用温热水浸泡12小时以上:切成薄片(12~18片),排列于两张伤湿止痛膏上。

用法:贴于患者病侧面部,5~7日1疗程。 作用:祛风通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面瘫膏】

药方:制草乌、生芥子(鲜者佳)、制马钱子各9克,细辛15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入适量凡士林和少量松节油调成糊状。

用法:在患侧的颊车、地仓、下关、太阳、四白、眉冲等穴位交替外贴,每次贴穴2~3处,贴12小时取下,每日换药1次。

作用: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皂醋糊】

药方:牙皂末30克,醋适量。

制法:将牙皂压细末,过筛,用醋调为糊状。 用法: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日换药2次。 作用:祛风牵正。 主治:面瘫。 【手心用药方】

药方:桃仁、栀仁各7枚,麝香0.3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白酒适量调膏,男左女右涂于手心,外用胶布固定。7日换药1次,用药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用药后掌心如起小泡,针刺消毒,忌食辛辣。

作用: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 【中风膏】

药方:丹参、丹皮、全蝎、元胡等为主药辨证加减。 制法:将药制成直径16毫米的药膏备用。

用法:廉泉、华盖、涌泉(双)、神阙等贴敷药膏,每日1次,15 日为1疗程。

作用:活血通络,益气强筋、回语开窍。 主治:中风。 【牵正散】

药方:蓖麻仁、乳香、没药各10克,松香30克。

制法:用玻璃杯在火炉上加温,水开后放入蓖麻仁微火煎煮,再将松香投入,稍许,松香溶化后,再放入乳香、没药,改用微火共煮半小时停火倒入瓷盘中,待温做成直径3~5厘米,厚0.5厘米硬圆形药饼,令其冷却后入瓷罐中,埋入

地下3日,取出备用。

用法:将牵正膏用开水加温,待其软化,用麝香壮骨膏固定贴在下关处,口眼睑向右歪斜,取其左下关穴,往左歪斜取右侧下关穴,每周换药1次,1周为1疗程。

作用:祛风通络,活血行瘀。 主治:面神经麻痹。 【面瘫方】

药方:白芥子、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黄芪、防风、连翘、栀子、桃红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细粉状。

用法:用时用少许白面粉、鸡蛋清、白酒将药粉调成糊状,用红花油搽剂将穴位阳白、太阳、牵正、地仓、颧髎、颊车、风池搓红。

作用:祛风牵正,调气活血。 主治:面瘫。 【金马散】

药方:金头蜈蚣(焙干)50条,马钱子(去毛、炒黄)30克,冰片10克。 制法:上药共碾极细末,储棕色瓶子备用。

用法:取0.5~1克(每穴量)用黄酒或姜汁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并用胶布固定。穴取上关、下关、颧髎、翳风。每次12小时,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作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贝尔麻痹。 【马钱子膏】

药方:马钱子2枚,蝎尾5个,冰片 0.2克,血竭0.5克,蓖麻仁(去壳)1枚,大枣(去皮核)2枚(马钱子为剧毒药,必须按规定炮制,应慎用)。

制法:马钱子用水煮沸、湿润后刮去毛切片,用麻油炸成外焦黄内深黄色后研粉,然后将其全部捣成液状,备用。

用法: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穴为主,贴前先用热毛巾敷患处10~15分钟,然后将药膏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连用1~2疗程。

作用:疏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 【斑巴膏】

药方:南方大斑蝥或小斑蝥1.5克,巴豆1.5克。 制法:共研细粉,适量蜂蜜调成稠糊状。

用法:取边长5~6厘米方纱布4层,将调好的药物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涂布直径2~3厘米,敷贴于下关、颊车2穴连线中点略前方,胶布固定。2~3小时后局部皮肤有灼热感,揭开纱布一角,如皮肤潮红,似要起泡时,去掉纱布,7日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重复1次。

作用:祛风散寒,活血散瘀,通络。 主治:面神经炎。 【冰芥膏】

药方:白芥子3克,冰片2克。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用时将药用茶水调成糊状,摊于敷料上敷于患侧面部。如用药局部出现疼痛较剧应停用。

作用:温散风寒。 主治:面神经炎。 【止痒霜】

药方:炉甘石粉末20克,滑石粉30克,薄荷、轻粉各5克,铅粉10克,雪花膏100克,医用甘油适量。

制法:将诸药研极细和匀,再与雪花膏、甘油调匀,装盒备用。 用法:外涂患部,每日2次。 作用:疏风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皮肤病瘙痒。 【星姜膏】

药方:天南星适量,生姜汁酌量。

用法:天南星研细末,生姜汁调膏,摊纸上敷贴,分别贴合谷、内庭、太阳穴,左瘫贴右侧,右瘫贴左侧,每日 1次.1个月为1疗程,一般需作3疗程。

作用:能化痰祛风解痉。

主治:适用于突然中风致口斜,半身不遂,伴头昏眼花,呕吐痰涎,肌肤不仁.舌强语涩,舌苔白腻者。

来源:《敷贴疗法》 【面瘫方】

药方:马钱子50克,芫花20克,明雄黄2克,川乌3克,胆南星5克,白胡椒2克,白附子3克。

用法:先将马钱子放沙锅内,加水与绿豆一撮,放火上煎熬,待都熟,将马钱子捞出,剥去毛皮,打成碎块。然后在铁锅内放沙,炒热,放入马钱子碎块于锅内,用木棒不停地搅拌,马钱子发出嘣嘣的声响,至声音停止,马钱子呈黄褐色时(不可炒黑,黑则无效).取出即可用。用时与诸药共研为末,过筛,取药末1 0~15克,撒布于6~8平方厘米胶布中央(如法共制2块).贴于神阙、牵正穴位。2日换药1次,一般5~10日见效。

作用:中风,口眼

斜。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埋线】

部位: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承山、阳陵泉。

操作:常规消毒后埋入羊肠线1~1.5厘米,每日1次,主要用于后遗症患者。

【刺血】

部位:人中、十二井,配委中、足三里、肩髃、环跳。 操作:点刺血血少量。 【熏洗疗法】

方1:小黑药100克,稀莶草100克,八角枫50克,透骨草100克,草乌50克,川乌50克,掉毛草50克,川芎50克,伸筋草20克。将上药放入高压锅煎煮,用橡皮管将药气接人熏蒸箱内,让患者坐在熏蒸箱内,头部伸出到箱外,接受药汽熏蒸,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4日,继续第2疗程治疗。

方2:透骨草30克,急性子15克,片善黄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

汉防己15克,穿山甲30克,威灵仙15克。水煎取汁500毫升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疗程。连用2疗程,2疗程之间间隔2日。

1.加味补阳还五汤

药方:黄芪6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桃仁 10克,丹参20克,僵蚕10克, 蜈蚣3条,葛根10克,桑枝10克,片姜黄10克。

用法:上药放入沙锅中,加水600~700毫升,煎煮15~25分钟,取液倒盆内,用消毒毛巾蘸取药液趁热擦洗患部,反复擦洗,药液冷时则加热继续使用,每日擦洗1~2次。

来源:《民间简易疗法·药浴》 【山甲葱白足浴方】

药方:穿山甲10克,用乌头5克,葱白3根。 用法:水煎,足浴。

来源:《民间简易疗法·药浴》 【熏蒸疗法】 .1.透骨散

药方:透骨草30克,伸筋草30克,桑枝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刘寄奴15克,艾叶10克。

用法:上方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滤取药液倒人盆中,将患肢放在盆上热气熏蒸,待温度低后再洗患肢,每日2次,7日为上疗程。

主治:本方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治疗中风并发肢体疼痛者 来源:《中医外治》 【擦浴疗法】 1.加味黄蓖红花方

药方:黄蓖20克,红花10克,佻仁 10克,蔓荆子10克,马钱子 10克。

用法:水煎取液,擦浴患肢。 来源:《民间简易疗法·药浴> 2.方法1

药方:桂心15克。

用法:用白酒或黄酒煮沸,取汁。用布蘸液敷洗(称溻洗)。左溻左。

主治:治中风口眼3.方法2

药方:陈艾、木瓜、酒、醋各250克。 用法:共煎汤,熏洗患肢。 主治:治中风瘫痪。 3.方法3

药方:槐枝、柳枝、椿枝、茄枝、艾叶各500克。

用法:用大量水煎,取液浸洗,加热水以保持适宜的洗浴温度。洗后敷被取汗,忌见风六七日,未愈再洗。

主治:舒筋通络,治瘫痪日久。 4.方法4

药方: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沸上O~15分钟,然后取药液浸洗患肢。手足同病者先浸上肢,后浸足部。浸洗时加热水以保持药液温度在50℃左右。每日3次,每次15~20分钟。1个月为1疗程。

主治:舒筋活络。用于中风后手足拘挛。 5.方法5

药方:黄芪、防风各6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沸后熏洗,并可溻洗颈部、患肢。 主治:中风不语。 【药浴按摩】

取穴:面瘫取风池、阳白、水沟、下关、颊车、地仓。上肢麻痹取后溪、手三里、肩贞、曲池等。下肢麻痹取悬钟、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委中、环跳等,

手法操作:先对患肢施以滚法、揉法、拿法,然后对穴位施以点法、揉法、按法,最后行搓法、抖法。对面瘫,主要用揉法揉面部。

注意事项:①病重者应及时入院抢救,以稳定病情。②以按摩患侧为主,同

斜。

溻右,右

时对健侧进行按摩。③患者应经常翻身,以预防褥疮。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早进行治疗。有起色后尽可能进行功能锻炼,但应循序渐进。最好能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

(1)方法1

药方:伏龙肝末500克。

用法:将伏龙肝末加入5000毫升水中,搅匀,待水澄清溻足,每 日1次。

主治: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遂,或腹中痛满,或时绝而复苏。 来源:《千金方》 (2)方法2

药方:木瓜、桑枝、当归、黄芪、赤芍、川穹各50克,红花15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瘫痪侧肢体。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作用: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下中风半身不遂者。 来源:经验方 (3)方法3

药方:制川乌、吴荣萸、炮山甲、海蛤粉各9克,四季葱白适量,石菖蒲180克。

用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细未,次将四季葱白捣烂绞汁调和药粉,做成1个药饼,备用。再将石菖蒲加清水5千克煎沸,倒在杉木水桶中,并放一小木凳于桶中,然后将药饼敷于患侧之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带束紧,将患足踏在盛石菖蒲水桶中的小木凳上,再用厚毛巾覆盖患侧腿上,并将水桶口围住,勿使热气外散,熏腿足一会儿,待药水不烫时,取血小木凳,将患足放在热气水中浸泡,待身上有微汗出时,去掉药饼,拭下腿足,避风,覆被高枕静卧。

作用:温经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之证。通常连用3次,手足便逐渐恢复活动.其效佳。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4)方法4

药方:黄芪30~50)克,赤芍、当归尾、干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丹参15克,僵蚕9克,蜈蚣3条。

用法:上药放入沙锅内,加清水500~600毫升,煮沸5~10分钟,先取药液50~60毫升备用,然后将其余药液倒人盆内,趁热(药温以50℃~60℃为宜)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反复擦洗30分钟左右,冷则加热后再擦洗之。每日早晚各擦洗1次,同时加服已取出的本药液50~60毫升。每日2次,10日为1疗效。

作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熄风止痉。

主治: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呙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大便干结或小便失禁。

【耳疗法】 1.方法l

药方:雄黄(研)、朱砂(研)、龙脑(研)、麝香(研)各3克,白僵蚕(去丝、嘴,生)、白附子(生)、天南星(洗,生)、乌蛇(去皮、骨,生)各15克。

制法: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先用大蒜一瓣捣烂,和涂在两耳外,次用豆淋酒化一丸,揩牙齿斤上即开,继用薄荷酒化下两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方法2 药方:艾叶。

用法:耳垂下麦粒灸三壮,左引右灸,右引左灸。 来源:《普济本事方》 3.方法3 药方:木鳖子。

制法:研末,用清水拌成硬币大小。

用法:贴在健侧耳下8分处,每5日换1次,轻者一两次,重者三四次痊愈。 来源:《常见病验方参考资料》 【脐疗法】

1.巴豆糊纳脐加灸法

药方:巴豆50克,食醋适量,艾炷(如黄豆大不拘数量)。 制法:将巴豆研末,取药末适量(约15克),与食醋拌和调如厚糊 状,备用。

用法:取巴豆糊填纳入脐孔内,上加薄姜片,再点燃艾炷放在脐眼上灸之,连续灸至患者苏醒为止。

主治:中风闭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手足厥冷,面白唇暗,两手握固,或大小便失禁。

2.牵正散敷脐法

药方:制马钱子25克,芫花10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梢10克,白胡椒3克,川乌5克,明雄黄5克,胆南星5克。

制法:诸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瓶储密封备用。

用法:取药末10~15克,调黄酒适量,拌和制成厚膏,敷贴于患者脐窝中央和牵正穴上,外以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一般10日凑效。

主治:中风,口眼3.治口眼(1)方1

药方:皂角末50克,艾绒、米醋各适量。

制法:将皂角加醋调和成糊,再将艾绒捻制成艾炷如绿豆大小,数量不拘。 用法:取药糊贴敷于患者脐中神阙穴、颊车穴上,左

斜者敷右边颊车,右

斜方

斜。

斜者敷左边颊车,敷药后令患者侧卧,在穴位上放艾炷点燃灸之,每穴5~10壮,每日1~2次。

(2)方2

药方:蓖麻子净肉30克,生附子10克,冰片2克(冬季加干姜6克)。 制法:混合捣融如膏。

用法:取药膏贴患者脐中神阙穴,地仓穴。左

贴右地仓,右

贴左仓,贴

药后,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病愈后即洗去。

4.南雄散

药方:天南星12克,雄黄6克,黄芪12克,胡椒3克。

用法:上各药共研细末,用水调敷脐部。 作用:散寒化痰,通络矫正。 主治:中风之半身不遂、面瘫。 来源:《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5.齐痉散

药方:胆南星8克,明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克。

制法:上药烘干研为细末.再 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密封保存。

用法:以上散0.25克敷人脐中,胶布固定。2~7 日换药1次。 作用:祛风止痉。 主治:面肌痉挛。 来源:《浙江中医》 【手疗法】 1.手部按摩疗法

部位:头区、各手指腹及手指关节、神门、少商、二间、合谷、少泽、前谷。 操作:持续点揉头区;掐揉各指桡、尺侧缘及指腹;捻拔各手指关节。患侧加强操作。重手法点掐神门、少商、二间、合谷、少泽、前谷等穴。掐点各指甲缘。

2.手疗针法 (1)腧穴疗法

部位:中脏腑者选用十二井穴或十宣穴,中经络者则据病情而定,如言语不利选通里、内关、合谷;上肢麻木或瘫痪选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受损者则用对侧曲池、后溪(在针刺同时配合活动患肢)。

操作:十二井穴或十宣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其余穴位用毫针刺。 (2)手象针疗法

部位:据病变部位而选择手伏象及桡倒象相应部位。如右上肢瘫痪则选血伏象及桡倒象的右上肢部。

操作:毫针浅刺,中等度刺激。

(3)第二掌骨侧针法

部位:头穴及受损肢体相应穴位。如上肢瘫痪选头穴和上肢穴。 操作:毫针刺5分,强刺激。 【足疗法】 1.针刺涌泉穴 取穴:双侧涌泉穴。

针法:将双侧涌泉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长5厘米毫针2支,针体平行略分开,徐徐垂直刺入0.5寸左右,待得气后停针,每隔5分钟运针1次,运针要捻转幅度小、大拇指迅速向前捻,回捻时要慢,每次运针30秒,留针30分钟后迅速出针,出针后用棉球迅速按闭针孔,10日为1疗程。足内翻配照海,足外翻配申脉,足跟不能落地配承山,不能直立配风市,上肢肩关节不能活动配肩髃穴、臂臑;肘关节屈伸不利配曲池;腕及手指伸屈不便配阳池、阳溪青灵、合谷透劳宫;言语闲难配头针语言区;肢体不温合灸法。

作用:醒脑开窍.活血化瘀。 来源:《吉林中医药》 2.伸筋足浴汤

药方: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克。

用法:将3药加水 2000毫升,煮沸10分钟(汤液温度降低须再加热),每日3次,先泡手,后泡脚,浸泡时手脚在汤液中自主屈伸活动,连续治疗2个月。

作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主治:适用于中风手足拘挛者。 来源:《中医杂志> 3.山甲二乌饼

药方:穿山甲3克,用乌、草乌各12克,葱汁20克。

用法:将穿山甲、川乌、草乌研为细末,与葱汁拌匀,调为厚饼样 2个,贴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并时时浸白酒,以保持湿润,每日 1换。

作用: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来源:《中医民间敷药疗法》 1.复方山甲饼

药方:穿山甲60克,大川乌头、红海蛤各60克。

用法:将3药共研细末,葱汁捣成直径1.65厘米左右的厚饼,每个重15克,敷贴于患侧之涌泉、肩髃、阳凌泉、曲池穴,待身麻汗出,急去药饼,每3日贴1次。

作用:活血化瘀。

主治:适用于中风之半身不遂者。 来源:《中医外治方药手册> 5.地龙凡士林膏

药方:广地龙20克,川芎、红花、菖蒲、羌活各12克,薄荷8克,桃仁、冰片各3克,凡士林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 作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来源:《足药浴疗法》 6.马钱子水膏

药方:马钱子、蔓荆子、黄芪各12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患侧心涌泉穴,每日1换。

作用:活血理气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瘫痪者。 来源:《足药浴疗法》 7.桃栀冰片糊

药方:桃仁、山栀子各7枚,冰片3克。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

作用:活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来源:《足药浴疗法》 8.归膝南星糊

药方:当归、牛膝各12克,南星10克,穿山甲8克,桑寄生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侧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

作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偏瘫者。 来源:《足药浴疗法》 9.附子米醋糊

药方:生附子(或盐附子)适量。

用法:将附子研为细末,加米醋适量调匀,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换。

作用:引热下行。

主治:适用于中风昏迷,高热不语,下肢不温者。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南星用乌糊

药方:南星、制用乌各适量。

用法:将二药研末,黄蜡适量熔化,混匀,摊双手足心,包扎固定,每日1换。

作用:温阳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手足厥冷,惊悸者。 来源:《理瀹骈文》 11.石菖蒲浴方

药方:制川乌、吴茱萸、炮山甲、海蛤粉各9克,石菖蒲180克,四季葱白适量。

用法: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葱汁适量调为稀糊状捏成圆饼样,贴在患侧足心涌泉穴,纱布袋束紧。将菖蒲加清水5千克煮沸,倒在杉木桶中,中间放一木凳,将患足踏在木凳上,再用毛巾被裹住桶口,勿使热气外散,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可时,取出木凳,足浴,待身上有微汗出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卧床

覆被避风静养。此方宜在刚患病时立即用1次,以后每隔7日用 1次,一般连续3次后,手足便逐渐恢复自主活动。

作用:活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12.全虫白酒糊

药方:全虫1条,丹参、元胡、丹皮各5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摊于硫酸纸上,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1日1换。

作用:活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来源:《足疗治百病》 13.二仁麝香糊

药方:桃仁、杏仁各5枚,麝香0.2克。

用法:将桃仁、杏仁研末,加麝香拌匀,调白酒适量拌匀如糊状,按男左女右贴敷于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换。

作用:通络散结。

主治: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1)泡脚水成分

①一般的温热水(自来水或矿泉水)。

○2以中药路路通30克,桂枝15克,千年健25克,牛膝20克,当归15克,红花10克,伸筋藤25克,透骨草15克,威灵仙20克,术瓜15克,五加皮20克,煎水取汁。

③以中药生姜60克,醋100克,煎水取汁。

④以中药黄芪90克,羌活40克,威灵仙90克,乳香40克,没药20克,琥珀20免,肉桂10克,食醋上00克,煎水取汁。

⑤以中药穿山甲1 2克,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葱汁20毫升,煎水取汁。

(2)泡脚水的功效

第一种泡脚水主要是靠水温刺激足底,因为脚是人体信息点最多的部位,人体各部位在脚底有对应点,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比正常人要差,加上脚底是人体最远的部位,温度也最低,故温水泡脚或温泉疗法,对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是十分有益的,对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大有好处。

第二种泡脚水以五加皮、牛膝、木瓜益肝肾、壮筋骨;当归、牛膝、桂枝活血行瘀、通经活络;牛膝能引药下行、利于下肢;红花、五加皮加强活血行瘀之功;伸筋草、透骨草、千年健散寒通络除痹;威灵仙行经络之气、散风邪、除痹痛;路路通祛风通络、通经除痹。综合本药液的功效,主要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通络除痹。

第三种泡脚水用生姜有增强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循环的作用,肠胃功能正常,营养物质能吸收运化,有利于机体康复;醋有散瘀作用.《本草拾遗》评价醋能“破血运”,《本草衍义》对醋的作用总归为“益血”,《本草再新》则说:“制用可宣阳,可平肝,敛气滇风。”用生姜与腊煎水泡脚有利于中风患者的早日康复。

第四种泡脚水取黄芪益气活血的功用,药理试验证明,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能降低血压,其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是中风后期一味难得的中药;羌活对风湿痹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药性本草》介绍:“治贼风失音不和、多痒、手足不遂、口面

斜、遍身麻痹血癞。”威灵仙

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诸风、宣通五脏,《药品化义》介绍说:“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乳香、没药为活血化瘀止痛药;琥珀镇惊安神、活血化瘀;肉桂有扩张血管作用;加上醋的宣阳、平肝、镇风作用,本药水可温经通络、益气活血,非常适用干中风后遗症。

第五种泡脚水以穿山甲活血通经络,《本草从新》说:“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配川乌、草乌祛风、止痛;醋葱汁通周上下阳气。综合本药液,可获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的效用。

(3)泡脚的时间安排

冬季每口泡脚3次,上午、下午、晚上睡觉前各1次,每次40分钟以上。 春、秋两季每日泡脚2次,上午和晚上睡觉前各1次,每次40分钟。有时间的话泡3次当然更好。

(4)配合穴位按摩

先点揉百会穴、四神聪穴各1分钟,指击头部各穴2分钟。

点按风府穴,脊柱两侧的穴位自上而下反复按2~3遍,并向下点揉患侧肢体的环跳、风市、委中、承山、跟腱等穴位,摊拿大腿、小腿的肌肉3~4遍。

揉按昆仑、申脉、解溪等穴各1分钟。

帮助患者活动下肢,做屈髋、屈膝运动,先屈后伸,反复5~10遍,接着活动踝关节,环转摇动来回数遍。

点按肩头常周闻穴化,如肩髃、肩贞、肩髎,捏拿上臂、前臂肌肉,揉按曲池、尺泽、手三里、列缺、合谷等穴,捻转于指。

做肩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外展、上举;肘关节的被动伸屈运动;腕关节的被动伸屈运动和环转运动。

每次按摩时间不得少血 25分钟。

注意鼾项:①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日坚持泡脚与按摩。②鼓励患者进行一些主动的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但不能过度疲劳。③禁止吸烟、饮烈性酒,忌食油炸食品及动物脂肪过多的食物。④中风治好后容易复发。据统计约有1/3的中风患者在5年内复发。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短暂性脑供血不足(即小中风)可反复发作达5次之多,其中一半患者在第1年复发。根据临床与脑CT观察,中风复发时病灶在同一侧者较多,且常在同一血管的分布区域,近期复发者也较远期复发者为多。所以首次中风后,需积极预防第二次复发,如任其自由发展,则第二、第三次复发就极易短期内发生。在预防复发的间题上,首先要思想重视,如果中风患者本来已经好转的症状又发生或加重,则提示中风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食醋疗法】 1.蚁蚣丸

药方:蚂蚁50%,蜈蚣10%,黄芪30%,当归10%,食醋适量。

用法:上药除食醋外,分别低温烘干,研粉过100目筛,水泛为丸,无毒塑料袋封装,每日3次,每次10克,醋汤送服。

作用:方中蚂蚁行可攻冲,宿可流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有20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炎、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多种功能。蜈蚣祛风定惊,攻毒散

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止痉镇静功能。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全方具有通络祛邪、益气养血之作用,能攻善守,通补并用,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主治:中风、头痛、不寐、水肿、水鼓。 2.敷脐方

药方:黄芪、羌活、威灵仙、乳香、没药、琥珀、肉桂。

用法:舌謇不清加菖蒲、葛根;高血压加牛膝、地龙、夏枯草;下肢为重加牛膝、地龙、独活、桑枝。研成细末,每晚睡前取药粉10克,用食醋调成糊状,洗净脐部,将药膏敷在脐上,以麝香虎骨膏固定,热水袋敷脐0.5~1小时(热度以口中有药味或醋味为宜),次晨取下。

作用:益蓄经脉之气血,使全身经脉气血畅达,从而达到祛除病 邪,康复机体的作用。 主治:中风后遗症。 祛风活络丸

药方:威灵仙60克,生川乌50克,五灵脂50克,食醋适量。 用法:将前3味研为细末,醋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7丸,每日2次。

作用: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手足麻木或肢体疼痛。 葱姜醋洗方

药方:葱120克,鲜姜60克,食醋120毫升。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沸,先熏后洗,每日早晚各1次。 作用:温阳,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5.芥子醋方

药方:白芥子400克,食醋500毫升。

用法:将白芥子研末与醋共煎,煎至300~400毫升,收储即成。每次取适量涂额颊下。

作用: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主治.:中风不能言语,面神经麻痹。 【矿泉疗法】

选用淡泉、碳酸泉、重碳酸盐泉、硫化氢泉作泉浴疗法。泉温 40℃~42℃,全身浸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 【搓面疗法】

搓面疗法也称擦面疗法,是用手掌轻轻搓揉面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相传在三国时期,就有应用本疗法治疗面部烫伤后瘢痕的记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亦有一位称为“老神仙”的军医,搓擦治疗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瘢痕,屡见奇效。清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也载有:“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由于本疗法简便易行,所以历久不衰。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1.先将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约30-40次,以热为度。 2.手掌搓热后,立即改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到右侧,再经下颌部(过承浆穴)搓回左侧,如此为一周,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轻轻搓揉10余周,再从右到左逆时针方面轻轻搓揉10余周,每日早晚各一次。

3.根据病情需要,可配用适当药物煎水洗脸后,再搓揉面部。 二、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搓后热感和搓擦面部穴位,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以治疗面部疾病,长期应用还可以延缓颜面皮肤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临床应用] 中风后口眼涡斜

取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各12克、川芎15克,白僵蚕10克,先煎水洗脸,然后搓面,一般搓擦时间为5分钟。每天2-3次。

[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须持之以恒,才能渐收功效。

2.在用本疗法治疗某些疾病时,如与点穴、按摩等疗法相配合则疗效更佳。不可滥用对皮肤有腐蚀、刺激的药物。

3.应用本疗法,手法要由轻逐渐加重,但不可过份用力,以免损伤皮肤。

4.凡患者面部皮肤病、疮疖脓肿、皮肤划痕过敏者,不宜用本疗法。 [按语]

搓面疗法易为人们接受。对治疗面部疾病及延缓颜面衰老,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瘖、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一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基本内容] 一、针具的选择

1、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

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3、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二、操作方法

1、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2、临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法和划割法两种。

(1)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速迅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2)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入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临床证明,本疗法有镇定、止痛、泻热、消肿、急救、解毒、化瘀等功效。 [临床应用] 一、中风闭证

1、点刺曲池、十宣、人中穴。 2、点刺少商、尺泽、委中、曲池穴。

二、中风肢体麻木

1、点刺手三里、曲池、外关、委中、十二井穴、丰隆、足三里等穴位。

每次选1-2穴,丛刺后再用闪火法拔罐10分针,使之出血。隔3日1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