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材分析 与研究
摘要:自推行语文课改之后,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被选进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现行统编本也收录在其中,凸显了其较大的语文教学价值。对《伯牙鼓琴》进行深度的教材分析与解读,可准确定位其教学方向和核心教学内容。
关键词:《伯牙鼓琴》;教材分析与研究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将学生必学的语文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原则分布在整套教材中。分析教材,可掌握编者意图、教学重难点;研究其变化,可洞见课程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可落实其中的课标理念。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多次被选编进教材中,体现了其在语文教育中教学价值。结合课程标准探究其编撰水平,分析其科学性;对《伯牙鼓琴》进行深度的教材分析,而掌握编者意图,确定其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探寻出《伯牙鼓琴》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此为统编本中《伯牙鼓琴》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相关的参考,为如何分析教材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供思路。
一、分析教材编纂情况,探求其科学性
“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标理念“落地”的工具。统编语文教材吸收了十多年课改的经验并基于对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情况进行细致调查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对《伯牙鼓琴》这一课进行教材分析探求其科学性,需立足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内容目标。
(一)选文的处理
[1]
实验稿和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都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从中可看出,教材选文要做到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并兼顾思想性、时代性、典范性、可接受性。同时要符合精选、节录、修改和改编的要求。统编本的选文直接精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孝行第二》,不作增添,充分体现了选文的典范性。
(二)学段的安排
随着学段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阅读的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三学段,课标提出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统编本保留了其文言文的形式,且安排在六年级进行学习。其意在让学生通过品味文言文的韵味,在文本的“语辞世界”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着的传统文化,并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由此而见,统编本在学段的安排科学合理。
(三)导学系统的设计
“导学系统重点在指明该单元或该篇章所学的课程内容,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方向。”课标明确提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统编本采用“双线并置”的结构,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同为重要。《伯牙鼓琴》的单元导语中只有简短的三句话,却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本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特性。
在课下注释方面,其起到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对课文的统一理解,从而促进教学。统编本精准地抓住了“志”是《伯牙鼓琴》中体现其知音文化内涵的字,对“志”进行了单独的注释——“志:心志,情志”。其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研读“志”字,而涵泳贯通,感受其中的知音文化;进而促进教学。
(四)练习系统的编撰
[4]
[2]
[1]
[4]
“如何把课标的课程学段内容目标,转化为教材的内容目标,这是决定教材编写水平高下的关键。”统编本的练习系统重在启发学生结合资料袋的内容去理解文章的“知音文化”内涵,突出体现教学重难点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强。
二、分析导学系统,探究教学方向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材进行了重新的修订,统编本蓄势而发并于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在统编本(新人教版)中,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被保留下来。其被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第21课《文言二则》其一,篇名为《伯牙鼓琴》。
首先,此单元的单元导语简洁明了,仍以“艺术”为主题。在语文素养的导向上,编者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还原语言所描述的对象、内容,从而体会其内涵。其次,从课下注释来看,其主要进行了拼音和字词的注释。两处的拼音注释均为生僻字词(锺、汤)。在字词注释中,编者对选文的出处以及生僻、古今异义的字词做了精练的解释。从中可得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并随文分析其中的关键字词。再次,在练习系统中,为以下两道练习题。
[3]
我们可以看到,编者明确要求学生朗读与背诵《伯牙鼓琴》。并要求学生通过细读文中关键字句,结合资料袋中的相关资料思考探究,而体会其背后的深意。最后,在生字词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哉、巍、弦、轴、曝”等字。从以上导学系统的分析中,我们可整合出以下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进行背诵。 2、会读会写“哉、巍、弦、轴、曝”。
3、通过朗读、发挥想象,还原文中情景,体会“伯牙鼓琴”的基本内容。(重点)
4、通过细读文中关键字句,结合资料袋中的相关资料,而领会其中的知音文化。(重难点)
通过分析和整合教材中课文、导学和练习系统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知识点,我们基本把握了此课的教学方向。由此可见,充分分析教材编撰情况,掌握编者意图,对教学具有可观的参考性。
三、分析教学内容的价值指向,确定基本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统编本的《伯牙鼓琴》一课重在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而体会其内涵。正如课标所提:“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练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统编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解读空间,其不要求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或体会某个字词的运用效果;重在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去阅读文章,在感受和体会的同时训练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课标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1]
[1]
教材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解我国优秀文化中而提高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文化自信。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流传几千年,依然有活力和魅力,其主要在于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古人给予我们的瑰宝,当以学习和传承。统编本从选文、字词注释以及课后习题的设计,皆指向核心教学内容:学习和体会文中的“知音文化”,突显出其重要性。
综上所述,此课的基本教学内容为:一、朗诵、背诵课文。二、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友谊,了解“知音”的内涵。三、根据注释、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话复述原文或对文言文进行释义。而值得指出的是,统编本《伯牙鼓琴》一课对朗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其次,教学内容侧重于其中“知音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突出了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此应为此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最后,《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运用。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深化对文章内涵的感受和体会,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标、学情、教情、对
文本的解读以及各版本所体现的基本教学内容和统编本的新“特色”,而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
徐祥林.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温儒敏.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
郑惠匀,女,汉族,籍贯:广东省湛江市,生于19951-01,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单位省市:广东省佛山市,单位邮编:528000,身份: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