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是熏陶学生人文素质的凭借,而语文的学习,又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的,其中“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读来把握文意、体会思想、接受情感的感染,并且从那些经典的文章中学习语言、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并由此生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必须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处理学生读书的问题上,提高认识,改进评价方法,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要求。在浏览、默读、轻读、朗读等读书技巧上,寻找合适的契机,引导要求学生真正的“读”起来,特别是朗读,我们更要认真领会朗读的重要性,对学生从严要求,认真指导,加强训练。
朗读的训练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提高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读的能力提高了,理解力、表述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我认为,学生的朗读可分为五个层次:读准字词、读稳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理解、读出情味。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五个层次的关系是协同发展、逐层提高的。
1.读准字词,扫清障碍
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首先要弄清你有哪些字读不准,有哪个词不理解,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某些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停止不读,或一跳而过,甚至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中止对文章的继续阅读。
2.读稳节奏,培养语感
字、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或远或近的联系、或轻或重的关系,读的时候也便有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朗读时,切忌两字两字的唱读,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把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组合成一个个简单的义项(有含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再根据语境的需要把节奏、语气、语调很自然地读出来。朗读的节奏训练,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诗歌、散文、对白开始,也可以从自身的语言情景中开始。比如读“我到北京去”这句,随着重音的不同,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或说句子所回答的问题也全然不同,“我(重)到北京去”是回答谁去北京的问题的,“我到(重)北京去”是回答去不去的问题的,“我到北京(重)去”是回答去哪里的。学生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自然会明白读书要有轻重缓急的道理的,并从中养成良好的语感。
3.读出情感,玩味文意
读出情感和读稳节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读稳节奏
后就慢慢可以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感情后,对朗读节奏的把握就更准确了。
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写尽人生百味。朗读时就要读出这其中的人生百味。例如,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要读出深情、缠绵;读《长征》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飞夺泸定桥》感情要高昂,直抒胸中的激荡之情;读《草原》要突出情景唯美,节奏要舒缓,情感要赞美,和恋恋不舍;从《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出低沉、悲痛和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这样,能够正确地读出文字间的感情,才是我们读书的目标所在。
4.读出理解,融会贯通
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小学生虽然还不能真正的有从“读”中体会美的享受的欲望与体验,可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懂得从文字中读出他们的理解,也能与作者、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在真正的读懂了一篇文章时,才能产生对读的兴趣,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作品的精神达到融会贯通,积累语言,陶冶情致,思维渐渐成熟,个体得到健康发展。
5.读出情味,步入化境
这是一种诗化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更深刻、更艺术的赏读,要求读者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对文字敏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读出文中浓浓的情味。
语文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有责任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语文教学艺术,并重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从课文中、从文学作品中“读”出其精神实质,“读”出其丰富的文学情味,“读”出文章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纵观人生百态,体会人情风物,享受健康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