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瓶实验

2020-02-14 来源:步旅网


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因素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生态学

年 级: 环境科学1001班 学 号: 10320104 姓 名: 王园园

- 1 -

设计制作生态瓶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园园

(环境科学1001班 10320104)

中文摘要: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

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放入的生物活力越强,生物的数量比例越适量,环境条件越适宜,这个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越长。封闭型生态瓶,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瓶 稳定性 自动调节 恢复力稳定性

英文摘要:Ecological bottle, is a small amount of plants, that depend on

the plants for food animals and other the biological materials in the light of a closed mouth bottle, formed a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micro ecological system.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species composition, nutrition structure and the biological factor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he original into biological energy is stronger, the number of creatures the proportion, apply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he ecological system to maintain the more time. Closing the ecological bottle,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and its proportion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more strict requirements.

- 2 -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bottle, stability, automatic regulation

前言:通过生态瓶实验,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理解了“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都决定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或是被破坏。

1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 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瓶口用凡士林抹匀。

2) 生态瓶的各个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

3) 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能让里面的植物见光。

4) 生态瓶中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投放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

破坏食物链。

5) 生态系统各部分间的比例要合适,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易太多。 6) 生态瓶内的水不能装满,要有足够的氧气的缓冲库。

2 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1材料工具

1)实验材料:金鱼藻(或眼子菜、满江红、浮萍等)、小鱼、鱼虫(水丝蚓)、淤泥、砂子、河水。 2)实验用具:广口瓶、凡士林。

2.2制作方法步骤

1) 在广口瓶中放入少量淤泥,并加入适量的水,将淤泥平铺在瓶底。 2) 将洗净的砂子放入广口瓶,摊平,厚度约为1cm。

3) 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沿瓶壁缓缓加入,加入量为广口瓶容积的4/5左右。4) 注意加水时不要将淤泥冲出,以免水质变混。

- 3 -

5) 加入适量绿色植物。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长镊子将植物的根插入砂子中。

6) 加入适量鱼虫。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丝蚓必需要加。 7) 加入小鱼两条。注意不要用金鱼,因为金鱼的耐逆性很差。 8)将瓶口作凡士林密封,生态瓶制作完成。

9)将制成的生态瓶放在阳光下。注意光线不能太强,以免瓶内温度太高,影响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时观察瓶内情况,认真记录下每一点变化。

2.3结果观察

记录 水质情况 天数 第 一 天 晚 乳白色混点灰色 中 浅灰色 栖息在水底,偶尔游动 游动时间比中午长,时而栖息在水底 第 二 天 中 浅灰色 早 同上 上下游动频率增多 在水中游的很急,时不时在水中扑腾 晚 第 早 同上 灰色 同上 安静了许多,在水面上呼吸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很活跃,上下游动,多在水面上呼吸 死了,漂浮在水面上 同上 早 灰色 正常游动 正常游动,必大鱼活跃 上下游动 很短,在贴着瓶子和石头之间 挺长的,钻在泥沙当中,部分在石头之间 很长很多,盘踞在一起 同上 部分泛黄,小部分变褐色 同上 几乎都变黄,大部分为褐色 正常 正常 正常 同上 正常 小部分泛黄 同上 正常 正常 肉眼辨别不到 正常 正常 大鱼 小鱼 水丝蚓 野生水草 人工水草 - 4 -

三 天 中 灰色 死了,漂浮在水面上 腹部在水面上,头部和尾部沉在水中 同上 同上 尖部变为黄绿色 晚 灰色 同上 同上 同上 几乎全部变为褐色 同上 第 四 天 早 漂浮在水面上,身体断开成三段,沉入水底 有部分周围变为褐色, 同上 水体微红 深上出现一层白膜 白,判断为死掉 判断为死亡 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小部分变黄 晚 第 五 天 中 晚 早 同上 颜色明显变红 同上 腹部变黑浮在水面,头部和尾部垂在水中 同上 只能找到头部,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几乎变为黄色 其他的被分解了 大部分变白, 同上 红色变得更深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第 六 天 早 同上 腹部破裂,部分内脏流出 全部被分解了 几乎都死了,段成一,漂浮在水底 同上 同上 中 变为红褐色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晚 第 七 天 中 晚 早 同上 变为深褐色 同上 同上 同上 腹部内脏流出,沉入水底,少许碎肉悬浮在水中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 5 -

3结果与讨论

大鱼小鱼在第二和第三天相继死去,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所选的大鱼身上有伤口,水放的有些过多,导致上面的空气不够充足。 2. 沙子不够多,导致下面的泥没有完全被覆盖,导致当注入水后,水体不够清澈,透光度不好。

3. 瓶口擦完凡士林后没有用塑料布包上,导致有部分凡士林飘落到水面上,阻碍了水中与上面空气的氧气流动。

4. 野生水草的生命活力不够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枯竭,无法生产氧气供给给水中的生物呼吸。

5. 由于天气原因,前四天为连续阴雨天,水草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氧气,更加致使了之后的氧气供应不足。

6. 水丝蚓放的有些过多,与其他能级比例不够好,更多的水丝蚓也加快了水中氧气的耗竭。

7.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缺乏,导致消费者的死亡,恶性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致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快速灭亡。

8. 起初的水变清澈到水变浑浊,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和恢复能力,可超过极限后,后果只是灭亡。

4结论

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是可能的,但达到稳定状态后,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变化,稳定状态是暂时的,当干扰超过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以后,将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生态系统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小,生态系统稳定性极易被破坏。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由于每个能级的生物比较单一,只要死亡,没有其他生物能够代替其所承担的功能,整个能级就已经不复存在,导致食物链断开,生态系统逐渐消亡。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铭洪,束文圣,周海云.2003. 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6 -

2. 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3.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等.2001.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4. 王孟本.2001.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北京:科学出版社

- 7 -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