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四讲 修辞

2020-10-04 来源:步旅网


第四讲 设问、反问、反复、对偶

学有方

1.如何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1)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来。(2)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是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所要表明的肯定或否定的意思都包含在问句本身。(3)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和感染力。

2.运用设问应注意: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强文采,反而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

3.运用反问应注意:

(1)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2)反问是为了加重语气才设计的疑问句式,运用时要将表达的目的分清楚。

(3)不能滥用反问,运用时必须有针对性,做到恰当、自然。

4.如何区分反复和重复?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反复是一种常用

的积极表达手,可以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

5.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学有法

1.设问:设间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主要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变化。

2.反问:用问句形式表示对事物的断定,从肯定方面问,意在否定,从否定方面问,意在肯定,这种修辞格叫作反问。运用反问,可以增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使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一般说来,反问句在语气上要比一般的陈述句强烈。因此,在论述类文章中常得到广泛运用。

3. 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可分为:(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反复的作用:增强感染力,起强调作用。

学有得

1.指出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我们走进去,就成了灿烂的一片,灿烂得溶进赤橙黄绿,灿烂得心如一片蔚蓝。

(3)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

(4)既然人类能够选择动植物的新品种,难道自然就不能够吗?

(5)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

(6)后来才被引诱到农场里过比较安逸的生活吗?不,事实正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我们造就的。

(7)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9)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

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躺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10)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受到责备的地方吗?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月色,栖落在古城墙角。(比喻)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2)一家人的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宽大的绿叶中显现出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运用反问,引起人们思考,强调“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B.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了海鸥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恐惧)

C.我将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莎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运用比喻,抒发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愿为伟大中华高唱赞歌的海外赤子的心声)

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比喻与夸张,形象描绘出“清国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B.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这里的设问,正是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这样提出,符合读者心理,更能引起注意)

C.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尽的哀思)

D.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海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6.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A.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加强调、肯定,有力地表达了海燕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海燕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C.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D.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海燕藐视统治者,敢于斗争的精神。

7.面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运用比喻的修辞法,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

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样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8.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问细流淙淙,如线如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水绵延不绝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像用蒲公英的绒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能知天下大事。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设问,说明多看电视的好处。

D.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9.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美国柯达公司广告:“你们只需按一下快门,余下的一切由我来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产品的使用方便。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10.把下列句子改为设问句。

(l)我们应与讲诚信、守信用的人交朋友。

(2)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3)你难道不知道敢于负责任是做人的底线吗?

(4)我们每天都应该做一件事——反思自己的言行。

11.把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坚持不懈地“穿石”,没有什么事做不成。

(2)那巍峨的高山正是英雄们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3)谁也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4)他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