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治疗感冒风热证的代表方为 和 。 5.虚体感冒的治则是 。
6.感冒是由于 、 侵袭人体致病。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以 治表虚证,以 治表实证。
8.感冒风寒证的治则是 ,风热证的治则是 。 9.感冒的发病关键在于 ,同时与 的轻重有关。 10.外感咳嗽治疗一般应忌 ;内伤咳嗽治疗应防 。
11.咳嗽的辨证,首先区别 ,治疗应分清 。
12.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 ,内伤咳嗽为 。 13.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可分为 与 。 14.咳嗽的病变主脏在 ,与 有关,久则及 。 15.咳嗽的主要病机
为 , 。
16.外感咳嗽之病因常以 为先导,或夹 ,或夹 ,或夹 。
17.温燥之咳嗽当选用 ;凉燥之咳嗽当选用 。 18.《素问·咳论》说:“ 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19.痰湿蕴肺咳嗽,有“脾为生痰之源, 之器”之说。
20.咳嗽因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 ;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 。
21.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 ,治 ,治 。
22.哮证的病理因素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23.哮证辨证已发作的以_________为主,未发作的以_________为主。 24.热哮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5.《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_________,外有_________,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26.哮病的治疗当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7.哮病是一种_________的_________疾患。
28.治疗哮病寒包热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或_________。 29.哮病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的治法为_________。 30.近代医家倡言瘀血是哮喘病发作的重要病理因素,并试用_________________以治哮。
31.喘证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有邪者为实,其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喘脱的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喘证的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两端。 34.《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_________________;虚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6.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_____________,涉及_____________。 37.虚喘肾虚不纳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 38.喘证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 39.喘证肺气郁闭证的治则是_________________。
40.肺痈是 的一种病证,治疗以 为法。
41.肺痈溃脓期的治法是 。 42.肺痈的治疗,脓未成者应着重 ;脓已成需 。 43.《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说:“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 ,浮者是 。 44.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为 、 、 、 等四期。
45.肺痈与一般痰热蕴肺证在病理表现上的区别主要在于 与 之不同。
46.肺痈成痈期的病机是热毒蕴
肺, , , 。
47.肺痈恢复期的治法是 ,方用 或 加减。
48.肺痈的 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 能否顺畅排出。
49.肺痨的治疗当以 和 为原则。
50.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 ,一为 。 51.治疗肺痨过程中,补虚重在 ,并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 。 52.肺痨的病理性质以 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53.肺痨病, 是发病的原因, 是发病的基础。
54.对于肺痨的治疗,《医学正传·劳极》指出“一则杀其虫, ;一则补其虚, 。”
55.肺痨患者,声音嘶哑或失音,可在辨证方中加诃子、木蝴蝶、凤凰衣、胡桃肉等以
而通声音。
56.古代医家根据痨虫伏于内脏,接连传注,而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又将肺痨称之为 。
57. 为肺痨古代名称之一,说明肺痨具有严重的传染性,“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58.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 、 、 。
59.肺胀的病因以 为主,由于 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60.肺胀阳虚水泛证的治法是 , ,方用 和 加减。 61.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 ,且多以 为急。感邪则偏于 ,平时偏于 。
62.肺肺的病变首先在 ,继则影响 、 ,后期病及于 、 。
63.肺胀的辨证要点是辨 ,辨 。 64.肺痿以咳吐 为主,而肺痈以咳吐 为主。
65.肺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胀闷如窒,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
66.《灵枢·胀论》说:“肺胀者, 。” 67.肺痿以 为主症。
68.肺痿的发病机理,总缘 。 69.肺痿治疗总以 为原则。
1.卫表失和 解表达邪2.益气解表 参苏饮 3.补敛之品4.银翘散 葱豉桔梗汤5.扶正达邪6.六淫 时行病毒7.桂枝汤 麻黄汤8.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9.人体正气的强弱 感邪10.敛涩留邪 宣散伤正11.外感与内伤 邪正虚实12.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13.痰 火14.肺 肝 脾 肾15.邪犯于肺 肺气上逆16.风 寒 热 燥17.桑杏汤 杏苏散18.五脏六腑19.肺为贮痰20.痰湿 气火21.脾 肝 肾22.痰 痰23.邪实 正虚24.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25.壅塞之气 非时之感26.发时治标 平时治本27.发作性 痰鸣气喘28.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厚朴麻黄汤29.补肺益肾30.活血化瘀法31.邪壅于肺 宣降失司32.肺气欲竭 心肾阳衰33.外感 内伤34.气长而有余 气短而不续35.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深浅36.肺和肾 肝脾37.金匮肾气丸 参蛤散38.寒热的转化39.开郁降气平喘 40.肺叶生疮,形成脓疡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41.排脓解毒42.清肺消痈 排脓解毒43.痈脓 痰44.初(表证)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45.血瘀 血热46.蒸液成痰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47.清养补肺 沙参麦冬汤 桔梗杏仁煎48.溃脓 脓液49.补虚培元 治痨杀虫50.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51.肺 脾肾52.阴虚53.痨虫 正虚54.以绝其根本 以复其真元55.润肺肾56.伏连57.鬼注或尸注58.痰浊 水饮 血瘀59.久病肺虚 反复感邪60.温肾健脾 化饮利水 真武汤 五苓散61.标实本虚 标实 邪实 本虚62.肺 脾 肾 心 63.标本虚实 脏腑阴阳64.浊唾涎沫 腥臭痰或脓血痰65.胸部膨满66.虚满而喘咳67.咳吐浊唾涎沫68.肺虚津气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69.补肺生津
1.《素问·举痛论》云:“惊则 , , ,故气乱矣”。 2.《素问·痹论》篇指出:“脉痹不已, , 。”
3.心悸的病机不外于 , ,或 , 。 4.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 ,实者多指 、 、 。
5.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 、 、 、 ;实证则应 、 、 、 。
6.由于心悸以 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 之法。 7.心悸心虚胆怯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8.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9.心悸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0.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1.心悸水饮凌心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2.心悸瘀阻心脉证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13.胸痹心痛的病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胸痹心痛的诱发因素多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辨证要点重在辨______、辨______、辨______。
16.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是______________,其病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 17.胸闷心痛,多唾痰涎,苔腻脉滑,多因___________为患。
18.胸痹心痛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发作期以___________为主;缓解期以_________为主。
19.心胸绞痛而见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细欲绝,为___________危重之象。 20.失眠的辨证过程中重点在于辨________和辨________。
21.失眠病位在_____,由于_____或_____所致,其发病与________五脏腑关系密切。
22.痴呆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治疗大法是________、________。 23.痴呆实证类型以___________为主要病理因素。 24.痴呆的治疗大法是:解郁散结及_____________。
25.癫狂的病变脏腑,主要在_____,涉及_____,久而伤_____。 26.癫狂的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_____为先。
27.癫病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 28.狂病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
29.狂病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证型。 30.癫病痰气郁结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 31.癫病心脾两虚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 32.狂病痰火扰神证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__。
33.________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 34.痫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__________及__________。 35.痫病的治疗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36.痫病的发生尤以__________最为重要。 37.痫病风痰闭阻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 38.痫病的病机关键所在是__________。
39.痫病心脾两虚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0. 厥证的主要病机是 , , 。 41. 气厥实证的治法是 ,方用 。
42. 治疗血厥虚证的方药,急用 ,继用 。
43. 厥证是以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44. 厥证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 ,另一种是指 。
45. 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 、 、 、 等方面。
46. 厥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 、 ,以及 。
47. 厥证的辨证要点是 和 。
48. 厥证主要的治疗原则是 ,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实证宜 ;虚证宜 。 1.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2.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3.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4.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痰饮 瘀血 火邪上扰 5.补气 养血 滋阴 温阳 祛痰 化饮 清火 行瘀6.心神不宁 安神镇心7.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8.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9.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10.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场合参附汤 11.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12.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3.年老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14.情志波动 多饮暴食 气候变化 劳累过度 15.心脉痹阻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疼痛程度 16.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17.痰浊闭阻
18.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理气、活血、通络、化痰 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19.真心痛20.脏腑 虚实21.心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安 肝、胆、脾、胃、肾22.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解郁散结 补虚益损23.痰浊 淤血
24.补虚益损25.心肝 脾胃 肾 26.气郁27.痰气郁结 蒙蔽神机 28.痰火上扰 神明失主 29.痰火扰神证 痰热瘀结证 火盛阴伤证 30.下气解郁 化痰醒神 31.养心汤合越鞠丸 32.生铁落饮 33.移情易性34.正气的盛衰 痰邪深浅35.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36.痰邪做祟37.定痫丸38.元神失控39.补益气血 健脾宁心40.气机突然逆乱 升降乖戾 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41.开窍,顺气,解郁 通关散、五磨饮子42.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4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44.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肢体和手足逆冷 45.情志内伤 饮食劳倦 亡血失津 痰饮内伏
46.正气的强弱 病情的轻重 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47.辨虚实 分气血48.醒神回厥 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1.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致 , ,不通则痛。
2.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 ,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 。
3.胃痛一般初病在 ,久病在 。
4.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以 为急,正虚以 为先。
5.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 ,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一为 ,横逆脾胃。
6.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 、 的关系极为密切。 7.寒邪客胃证的治法是 , 。
8.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称为 ,若随即吐出者称为 。
9.嘈杂分为 证、 证和血虚证。
10.胃痛的病理因变化可因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而出现 、 。
11.胃痛与真心痛在病变部位、 与特征、 及其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别。
12.瘀血胃痛的代表方是 合 加减。
13.《景岳全书》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也,无物无滞而痞者, 也。”
14.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 、 的关系密切。 1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不利, 失宜。 16.痞满痰湿中阻证的治法是 , 。
17.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 , 。
18.治疗痞满胃阴亏虚者,选用理气消痞的药物时,宜予 为原则。 19.呕吐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六淫等均可影响胃,使 , ,发生呕吐。
20.呕吐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还与 、 密切相关。
21.《景岳全书》曰:“呕吐一证,最当详辨 。” 22.呕吐的治疗以 为原则。
23.暴病呕吐多属 ,治宜 为主;久病呕吐多属 ,治宜 为主。
24.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白光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 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
25.噎膈的病位在 和 ,病变累及肝脾肾三脏。
26.噎膈的病理以脏腑而论,初期以标实为主,重在理 化 ,行 ,后期以本虚为主,重在扶正,应根据阴血枯槁和阳气衰微的不同分别给于 和 ,酌情辅以治标之品。 27.噎膈的的病位在 ,为 所主。
28.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是 狭窄,而形成狭窄的病机主是 、 、
三者交结阻格食道,胃口,造成上下膈塞不通。 29.反胃的治疗原则 ,代表方 。
30.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治法 ,代表方 。 31噎即噎塞,指 ,膈为格拒,指 。
32.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 、 、 有关,致使 、
、 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33.噎膈临床治疗应辨标本主次,标实当辨 、 、 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 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34.呃逆的病机是由于寒气、燥热、气滞、痰阻及正气虚衰导致胃失 ,胃气 而成。
35.呃逆一证,治疗以 和 为基本治法。
36.呃逆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当加入 之品;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 。
37.呃逆之证,轻重差别极大,一般是凡偶然发作,大多病势轻浅,可自行消失;若在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往往是 的表现。 38.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应注意 。
39.呃逆发病在 ,与 等脏腑病变有关。 40.腹痛的治疗原则总以“ ”立法。 41.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治疗宜采取 之法。
42.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有 。 43.腹痛涉及 、 、 、 、 、 等脏腑。 44.腹痛病因主要有 、 、 、 。 45.病理性质不外 、 、 、 四端。 46.腹痛的基本病机为“ ”或脏腑经脉失养, 。
47.胁腹、少腹痛多属 病证,脐以上大腹痛多为 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属 病证。
48.寒痛缠绵发作,可以 ;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 ,成为 之证。
49.泄泻的病机关键是 。 50.泄泻临床辨证当首先辨其 。 51.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
52.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 ,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 。
53.四神丸的组成是 、 、 、 。 54.急性泄泻多以 为主,重在 ,佐以分利;久泻以 为主,当以 。
55.寒湿泄泻若外感寒食,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 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56.湿热泄泻,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 合
表里同治。 57.伤食泄泻,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 。 58.痢疾在《内经》中称为“ ”、“ ”。
59.痢疾的病因有 和 两方面。
60.痢疾的预后,一般来说, , 重。 61.痢疾病位在 ,与 密切相关,可涉及 。 62.痢疾初期多实证,下痢日久,可 或 ,寒热并见。
63.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以 者轻, 者重;痢色如 如 ,
如 , 或如 者重。
64.关于痢疾的治疗,刘河间提出“ , 。” 65.古代医家提出痢疾治疗之禁忌为 , , 。
66.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 加减。
67.白头翁汤的药物组成有白头翁、 、 、 。 68.阴虚痢的治法是 、 。 69.在痢疾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 。
70.《伤寒杂病论》将便秘分为 与 两类。
71.便秘的病机主要是 、 、 、 引起肠道传导失司所致。
72.便秘的发生同时与 、 、 、 、 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73.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 、 、 、 四个方面,其中又以 为纲。
74.润肠丸由生地、当归、 、 、 组成。
75.便秘的治疗以 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 药,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1.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2.实证 虚实夹杂3.气 血4.祛邪 扶正5.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6.肝 脾7.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8.吞酸 吐酸9.胃热 胃虚10.便血呕血11.疼痛程度 伴随症状12.失笑散 丹参饮13.实痞 虚痞14.肝 脾15.中焦气机 脾胃升降16.除湿化痰 理气和中17.温清并用 辛开苦降18.轻清19.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20.胃 肝 脾21.虚实22.和胃降逆23.邪实 祛邪 正虚 扶正24.脾胃之气25.食道 胃
26.气 痰 瘀 滋阴润燥 温补中阳27.食道 胃气28.食道 气 痰 瘀 29.温中健脾 降逆和胃 丁香透膈散30.开郁化痰 润燥降气 启膈散 31.吞咽之时哽咽不顺 饮食不下32.七情内伤 酒食不节 久病年老 气 痰 瘀33.气结 痰阻 血瘀 阴津枯槁34.和降 上逆动膈35.理气和胃 降逆止呃36.降逆止呃 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37.胃气衰败38.理气活血 39.膈 脾 胃 肺 肝 肾40.“通”41.辛润活血通络
42.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43.肝 胆 脾 肾 大小肠 膀胱 44.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45.寒 热 虚 实 46.“不通则痛”,“不荣而痛”47.肝经 脾胃 膀胱 大小肠
48.寒郁化热 寒 寒热交错49.脾病湿盛50.虚实寒热51.运脾化湿 52.关门留寇 劫其阴液53.补骨脂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54.湿盛 化湿 脾虚 健脾55.纯阳正气丸56.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57.枳实导滞丸58.肠澼 赤沃59.外感时邪疫毒 饮食不节60.能食者 不能食者61.肠 脾胃 肾62.由实转虚 虚实夹杂
63.有粪 无粪 鱼脑 猪肝 赤豆汁 下痢纯血 屋漏64.调气则后重自除 行血则便脓自愈65.忌过早补涩 忌峻下攻伐 忌分利小便
66.藿香正气散67.黄连 黄柏 秦皮68.养阴和营 清肠化湿69.顾护胃气 70.阴结 阳结71.热结 气滞 寒凝 气血阴阳亏虚72.肺 脾 胃 肝 肾 73.寒 热 虚 实 虚实74.火麻仁 桃仁 枳壳75.通下 泻下 1.胁的部位是指 ,为 的总称。 2.胁痛的病理变化可归内纳为 与 两类。
3.胁痛有实有虚,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 为先。虚证多属 。
4.胁痛治疗原则当根据 的理论,以 为基本治则。
5.胁痛肝郁气滞证的代表方是 ,肝络失养证的代表方是 。
6.胁痛瘀血阻络证是 或 。
7.《沈氏尊生书》有“ 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疸黄,杀人最急”的记载。
8.黄疸的病理因素有 六种,但其中以 为主。
9.对黄疸的形成机理,《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 ”。对黄疸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认为“诸病黄家,但 ”。 10.黄疸的辨证应以 ,阳黄以 为主。 11.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 , 。 12.阳黄热重于湿证的治法是 ,湿重于热的治法是 。
13.阴黄主要有 和 两个证型。 14.黄疸胆腑郁热证的治法是 ,疫毒炽盛证的治法是 。 15.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代表方剂是 ,脾虚湿滞证的代表方剂是 。
16. 积聚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者比较,聚证以_______为主,积证以________为主。
17. 积证的病理性质,初期多属__________,中期多属__________,后期以 为主。
18.积证治疗,初期应予____ __;中期予__ ____;后期应予____ ___。
19.聚证病理性质多属_ ___,治疗以__________为主。
16.《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 所生,聚者 所成。” 17.气滞血阻之积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_。 18.《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 乃生。”
19.瘀血内结之积证的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加减。 20.《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 。” 21.《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
也, , _______ ,此其候也。”
22.鼓胀的基本病理变化总属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3.喻嘉言曾将鼓胀的病理因素概括为:“胀病亦不外______、______、______。” 24.鼓胀的病变脏器主要在于______,久则及___。
25.鼓胀实证的治疗应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_________、_ __、
等法。
26.鼓胀的各证型中____________证应防并发大出血;_____________证易诱发
肝昏迷。
27.鼓胀可应用逐水法的证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鼓胀病后期,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
危重证侯。
29.鼓胀之阴虚水停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
减。
30.鼓胀的病理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鼓胀之水热蕴结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
减。
32.鼓胀之瘀结水留证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
减。
33.王肯堂认为,头痛浅而近者名________,深而远者为________。
34.外感头痛的治疗主以_________,兼以_ __ ___、_ __ ___、_ _____。 35.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____、____、____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6.内伤头痛有虚有实,__________ , __________之头痛多属虚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之头痛多属实证。
37.风寒头痛的治法为____ _______,风热头痛的治法为___ _________。 38.瘀血头痛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加减。
39.肾虚头痛的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加减。 40.太阳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是______、______、_______。
41.肝阳头痛的治法是____ _________,方用______________加减。 42.眩晕的治疗虚者
当 , , 。实证当 , , 。 43.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海论》曰:“ , ,
胫酸眩冒”。
44.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 ,
或 , ;实者为 、 、 、 扰乱清空。
45.眩晕肝阳上亢证治法是: , 。代表方为
加减。
46.从肝论治眩晕,当注重 、 、 、 、 诸法。 47.肾精不足之眩晕证机概要为 , , 。
肾阴虚者,方用 加减,肾阳虚者,方用 加减。 48.中风是以 , , , ,
为主症的病证。
49.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的认识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
学说为主;唐宋以后, 突出以 立论。
50.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 , 。病位在 ,与
密切相关。
51.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 为
本, 、 、 、 、 为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56.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之中经络,治当 。代表方为 。 57.中脏腑阳闭的证机概要
为 , , , , 。治疗当 , 。
58.中脏腑脱证的治法为 , 。常用方为 合 加味。 59.中风常见的后遗症有 , , 等。
60.中风后半身不遂,若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者,应选方 加味;若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者,应选方 或 加减。 61.中风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 、 、 、 等。
62.中风辨证,应首辨中经络、中脏、中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 ;中脏则 , 。
63.中经络治疗以 , 为主;中腑
当 ;中脏闭证,治当 , 。 64.瘿病的病因主要是 、 ,但也与 因素有密切关系。
65.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初期多
为 , ,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 ; 、 、 三者合而为患。
66. 瘿病的病理性质以 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 、 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67.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 、 的不同及病情的 。 68. 治疗瘿病应以 , 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 为主。 69. 瘿病气郁痰阻证病机为 , ,治当 , ,方选 加减。 70. 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 、 、 、 、 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71. 疟疾之病机为:邪伏 ,出入 之
间。 ,则疟病发作; ,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72. 瘴疟可以出现 、 等危重症状,甚至发生 的严重后果。若 , ,则为热瘴;因 者,则为冷瘴。
73. 久疟不愈,痰浊瘀血互结,左胁下形成痞块;此即《金匮要略》所称
之 。治宜 , 。方用 。 74. 疟疾的治疗以 为基本治则,区别 进行处理。如温疟兼 ,寒疟兼 ,瘴疟宜 ,劳疟则以 为主,佐以 。
75. 疟疾为 传播性疾病,故应加强 、 措施。
1.侧胸部 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 2.不痛则痛 不荣则痛3.气滞 阴血亏虚,肝失所养 4.“通则不痛” 疏肝和络止痛5.柴胡疏肝散 一贯煎 6.血府逐瘀汤 复元活血汤7.天行疫疠
8.湿邪 热邪 寒邪 疫毒 气滞 血瘀 湿邪9.从湿得之 利其小便 10.阴阳为纲 湿热疫毒11.化湿邪 利小便12.清热通腑 利湿退黄 13.寒湿阻遏 脾虚湿滞 14.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15.茵陈术附汤 黄芪建中汤16.气机阻滞 瘀血内结 气滞 血瘀17.邪实 邪实正虚 正虚18.消散 消补兼施 养正除积19.实 行气散结 20.五脏 六腑21.柴胡疏肝散 失笑散22. 寒
23. 膈下逐瘀汤 六君子汤24. 衰止大半而止25.色苍黄 腹筋起
26.肝脾肾受损 气滞、血瘀、水停腹中27.水裹 气结 血瘀
28.肝脾 肾29.理气 化瘀 行水30.瘀结水留证 阴虚水停证31.水热
蕴结 水湿困脾32.大量出血 昏迷 虚脱
33.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34.气滞 血瘀 水湿 35.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36.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37.头痛 头风 38.疏风 散寒 清热 祛湿39.肝 脾 肾
40.气血亏虚 肾精不足 肝阳 痰浊 瘀血41.疏散风寒止痛 疏风清热和络42.活血化瘀 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43.养阴补肾 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44.羌活 蔓荆子 川芎 45.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 46.滋补肝肾 补益气血 填精生髓 平肝潜阳 清肝泻火 化痰行瘀47.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48. 气血不足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风 火 痰 瘀49.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50. 平肝 柔肝 养肝 疏肝 清肝 51. 滋养肝肾 益精填髓 左归丸 右归丸
52.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语言不利 53. 外风 内风54. 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心脑 肝肾
55. 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 风 火 痰 气 瘀56. 养血祛风通络 大秦艽汤 57. 肝阳暴张 阳亢风动 痰火壅盛 气血上逆 神窍闭阻 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58. 回阳救阴 益气固脱 阴阳欲绝 参附汤 生脉散
59. 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 口眼斜60. 补阳还五汤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61. 针灸 推拿 理疗 按摩62. 意识清楚 昏迷 肢体不用 昏不知人 63. 平肝熄风 化痰祛瘀通络 通瘀泄热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64. 情志内伤 饮食及水土失宜 体质 65. 气机郁滞 津凝痰聚 血脉瘀阻 气 痰 瘀
66. 实证居多 气虚 阴虚 67. 在气在血 火旺与阴伤 轻重 68. 理气化痰 消瘿散结 活血化瘀 滋阴降火
69. 气机郁滞 痰浊壅阻 理气舒郁 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 70. 寒战 壮热 头痛 汗出 休作有时 71. 半表半里 邪正交争 正胜邪却
72. 神昏谵语 痉厥 内闭外脱 疫毒热邪深重 内陷心肝 湿浊蒙蔽心神 73. 疟母 软坚散结 祛瘀化痰 鳖甲煎丸
74. 祛邪截疟 寒与热的偏盛 清 温 解毒除瘴 扶正 截疟 75. 蚊虫 灭蚊 防蚊 1.《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篇说:“诸淋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故也”。 2.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_______,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水肿的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张景岳说:“盖水为至阴,
其______
在肾;水化于气,故其__________在肺;水惟畏土,故其_______在脾”。 4.《医学心悟·小便不通》篇说:“癃闭与淋证不同, 淋则______________;癃闭则___________。”
5.淋证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位在________与________ 。
6.尿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症。 7.实则____________虚则________________,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8.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基本原则。
9.水肿的病变部位在______、______、_______,而关键在______。
10.对于淋证和尿浊的鉴别,《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大凡________
为淋, ______为浊。
11.《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 诸有水者,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乃愈。” 12.尿浊的病机不外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内经》:“二阳结谓之消,__________谓之水。”
14.《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15.首先提出水肿必须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的医家是_______________。 16.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
肿大有热,名曰________。” 17.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淋证称为“淋秘”,将其病机归结为“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
的主要依据。
19.热淋患者,若热毒弥漫三焦,选方用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_ 以清
热泻火解毒
20.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即提倡用温脾暖肾法治疗水肿的医
家是_________。
21.水肿可有_________、心悸,疮毒,_________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22.癃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 , 病位在 与 。
23.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膀胱气化不利者属 ,膀胱气化无权者属 。 24.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 , , 等法急通小便。 25.癃闭病症,如尿闭不通,水气内停,上凌于心肺,可并发 ,若脾肾衰败,气化不利,湿浊内壅,则可导致 。
26.癃闭脾气不升证的代表方是 合 加减。
27.癃闭可由 、 等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来。 28.对于癃闭的治疗《证治汇补·癃闭》中指出: ,名为正治; ,名为隔二之治。
29.癃闭肺热壅盛证的治则是 ,肝郁气滞证的治则是 。
30.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癃闭者应慎用 , 等肾毒性中药。 1.肾虚而膀胱有热故也 2.脾肺
3.本 标 制
4.便数而 茎痛 小便点滴而难出
5.湿热蕴结下焦 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肾 膀胱
6.小便浑浊 白如泔浆 尿时无涩滞不利感 7.通利 补益
8.去菀陈莝 开鬼门 洁净府 9.肺 脾 肾 肾 10.痛者 不痛者
11.以上肿 当利小便 以下肿 当发汗乃愈 12.湿热下注 脾肾亏虚 13.三阴结
14.风水 正水 石水 皮水 黄汗 15.孙思邈 16.风水
17.下焦有热
18.小便频数短涩 淋沥刺痛 小腹拘急引痛 19.黄连解毒汤 五味消毒饮 20.严用和 21.乳蛾 紫癜
22.膀胱气化失调 膀胱 肾 23.实证 虚证
24.针灸 取嚏 探吐(或导尿) 25.喘证(或心悸) 关格 26.补中益气汤 春泽汤
27.水肿 消渴(或淋证) 28.滋肾涤热 清金润燥
29.清泄肺热 通利水道 疏利气机 通利小便 30.木通 木防己 (或马兜铃,益母草)
1.郁证的病因为 ,基本病变是 。
2.郁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 。 3.郁证中六郁包括:气郁、血郁、痰郁、火郁、 、 。
4.郁证中痰气郁结证,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将其称为 ,而《医宗金鉴》 将本证称为 。
5.郁证的心神失养证,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将其称为 ,治疗的主要方剂是 。
6.需要和郁证“梅核气”鉴别的主要病证是: 和 。
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或 ,所形成的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行血、 、 ,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8.《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病机概括为 及 两大方面。 9.通治血证的“治血四法”载于 所著的《 》一书中。 10.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引起血证的原因, 及 三个方面的
因素有关。
11.治疗血证的三个主要原则是: 、 和治血。
12.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 、 及 所致者为常见。
13.对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4.对咳血燥热伤肺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5.对咳血阴虚肺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6.对吐血胃热壅盛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7.对便血肠道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18.尿血的病位在 及 。
19.对尿血下焦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代表方为 。 20.紫斑亦称为 及 。
21.紫斑与出疹的区别主要是:紫斑隐于皮内, ;而疹高出于皮
肤, 。
22.古代所称的 及 ,实均指痰饮而言。
23.广义的痰饮,包括 、 、 和 四种饮证在内。 24.痰饮脾阳虚弱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5.痰饮饮留胃肠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6.悬饮邪犯胸肺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7.悬饮饮停胸胁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8.悬饮络气不和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29.悬饮阴虚内热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0.溢饮表寒里饮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1.支饮寒饮伏肺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2.支饮脾肾阳虚证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3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 34.在痰饮病的治疗中,小青龙汤可用于溢饮的 证和支饮的
证。
35.消渴病病机的关键是以 为本, 为标。 36.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肺、 、 。 37.“消渴”之名,首见于 。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是 。 38.认为消渴病“其病变多发痈疽”的中医著作是: 。首先对消渴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的书籍是: 。
39.上消肺热津伤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0.中消胃热炽盛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1.中消气阴亏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2.下消肾阴亏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3.下消阴阳两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44.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
为 。
45.“盗汗”之名首见于 ;寝汗之名见于 。
46.汗证肺卫不固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7.汗证心血不足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8.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49.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 50.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中医书是 。
51.对气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2.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3.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 54.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
是 。
55.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
56.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7.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8.治疗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的治则是 ,其代表方是 。 59.“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该论出自于 。 60.“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此论出自于 。 61.最先提出“虚劳”病名的著作是 。
62.论述了虚劳“五损”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的中医著作是 。 63.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的的中医著作是 。 64.虚劳肺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5.虚劳心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6.虚劳脾气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67.虚劳心阳虚证的治法是 ,其代表方为 。 1.情志内伤 气机郁滞2.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3.湿郁 食郁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梅核气5.脏燥 甘麦大枣汤 6.虚火喉痹 噎膈7.下泄于前后二阴 渗出于肌8.补肝 降气 8.火热熏灼 气虚不摄9.唐容川 血证论10.出血量 兼见症状
11.治火 治气12.胃热 肝火 阴虚火旺13.清泄肺热, 凉血止血 桑菊饮14.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15.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16.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17.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槐角丸18.肾 膀胱19.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20.肌衄 葡萄疫21.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 压之退色,触之碍手 22.淡饮 留饮23.痰饮 留饮 悬饮 支饮 24.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5.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合已椒苈黄丸 26.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27.泻肺祛饮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28.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29.滋阴清热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30.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31.宣肺化饮 小青龙汤
32.温脾补肾,温化水饮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3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34.表寒里饮证 寒饮伏肺证
35.阴虚 燥热36.胃 肾37.《黄帝内经》 《外台秘要》
38.《诸病源候论》 《证治准绳》39.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40.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41.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 42.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43.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金匮肾气丸 44.自汗 盗汗45.《金匮要略》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6.益气固表 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47.养血补虚 归脾汤。 48.滋阴降火 当归六黄汤49.清肝泻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
50.《症因脉治》51.李东垣52.张景岳53.王清任54.钱乙55.小建中汤
56.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丹栀逍遥散57.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58.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59.《内经》60.《内经》61.《金匮要略》 62.《难经》63.《诸病源候论》)64.补益肺气 补肺汤65.益气养心 七
福饮66.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67.益气温阳 保元汤
1.痹证以 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 为基本原则。
2.着痹的治法是 方用 加减。 3. 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 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4.痹证轻者病在 ,重者可 。
5.行痹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 ,投 加减。 6.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 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7.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辩 ,二是辨别 。 8.《金匮要略》中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
是 ,所创 、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9.痹证的治疗应以 为基本原则。 10.痉证病在 ,属 所主。
11.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 。
12.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治法是 ,代表方为 加减。
13.痉证治疗原则为 。
1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 ”,“诸暴强直,皆属于 ”。
15.外感发痉多属 ,内伤发痉多为 。
16.痿证病变部位在 ,但根底在于 。 17.痿证辨证,重在辩 ,审 。
18.痿证之肺热津伤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19.《素问·痿论》提出“ ”的基本治疗原则。 20.朱丹溪治疗痿证提出“ ”的治疗原则。 21.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而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者,治宜 ,代表方为 加减。 22.颤证病在 ,与 等脏关系密切。 23.颤证的基本病机为 。
24.颤证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 为主,标为 为患。
25.颤证轻者表现为 ,重者可见 。
26.颤证病理因素之风是以 为主,也有 。
27.颤证之痰热风动证,治宜 ,代表方为 。
28.颤证属 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 之法。
29.颤证之阳气虚衰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0.颤证之气血亏虚证,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1.腰痛病因主要为 与 。
32.《诸病源候论》将突然发作腰痛者称为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腰痛者称 。 33.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
是 。 34.内伤腰痛发病机理
是 。
35.寒湿腰痛治宜 ,代表方 加减。
36.瘀血腰痛治宜 ,代表方 加减。
1.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 祛邪通络2.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3.正虚卫外不固 感受外邪4.四肢关节肌肉 内舍于脏
5.寒热并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6.蠲痹汤 益气和营7.邪气的偏盛 虚实8.遍历关节疼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9.祛邪通络10.筋脉 肝 11.阴虚血少,筋脉失养12.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羌活胜湿汤
1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14.湿 风15.实证 虚证16.筋脉肌肉 五脏虚损17.脏腑病位 标本虚实18.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 19.治痿独取阳明20.泻南方,补北方21.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加味二妙散22.筋脉 肝肾脾23.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24.阴津精血亏虚 风火痰瘀25.头摇动或手足微颤 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26.阴虚生风 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 27.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28.风病 熄风
29.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地黄饮子30.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人参养荣汤
31.外感、内伤 跌仆闪挫32.卒腰痛 久腰痛33.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34.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35.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36.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