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鲁迅《明天》

2020-12-13 来源:步旅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鲁迅《明天》

鲁迅的《明天》写于1919年,当时农村经济凋敝,封建氛围浓厚,小说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

故事中,单四嫂子独自带着宝儿辛苦度日,孤儿寡母在寒夜里相伴纺棉纱,万籁寂静下的吱吱呀呀虽少不了凄凉,但总有些温暖,那是人间的烟火气。但宝儿病了,三夜两天的白天黑夜单四嫂子经历的是人生的又一场生死。两年前,丈夫死了,现在,宝儿也去了,这个悲苦的女人从盼望明天的到来到害怕明天的到来,陷入到了虚妄的梦境中。品读原作节选部分,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明天”深刻的内涵。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明天(节选)

作者: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突出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的与众不同,“酒肉朋友”和守寡的单四嫂子形成鲜明对比。)

>>>情节开端:写鲁镇深夜没睡的两家人。初步交代单四嫂子不幸的命运。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心理描写。她在暗夜里盼望着明天,渴望的是命运的垂青,希望天明后孩子会慢慢的好起来。)

(单四嫂子的孩子病了,她把希望寄托于虚妄的愿心和未知的明天。显示了一个寡母艰难、无助、迷信、迷惘又盲目地希冀。)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鸣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以第三人称的口吻道破了“但”的内涵,客观、冷静,发人深思。单四嫂希冀的“明天”两种可能性,为下文情况变得更糟做铺垫。)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漫长的等待是煎熬。一个“居然”突出天亮后单四嫂子的惊喜,但宝儿病情并没有因为这个难得的“明天”的到来而好转。引出下文去诊何小仙的情节。)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情节发展:宝儿病情严重,写单四嫂子由寄希望于明天到寄托于求仙的过程。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慢慢”。与单四嫂的交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店伙计的冷漠。)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鸣咽起来。(单四嫂子的希望、紧张、绝望,暗示何迷信治不好宝儿的病。)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鸣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势,让人觉得异常沉闷。伤心的母亲、死去儿子、与他们相依为命的纺车,一切都死气沉沉。悲剧是谁造成的?单四嫂子自己,还是迷信思想?她确乎浑然不知,自然引出下文她的妄想。)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心理描写。单四嫂子在黑夜里盼望黎明,不过是一个虚妄的梦,自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再次用转折,发人深思。绝望痛苦,到想逃离现实,去梦中寻求自己的孩子,该是怎样的哀痛!)

>>>故事发展和高潮:宝儿死去,单四嫂由希冀“明天”到陷入绝望。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在儿子夭亡后还能进入梦乡,在别人的唱笑中还能安然睡去,这该是怎样的悲哀与麻木!)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明天未到,但希望仍在,只是目前还需行动不停,奋斗不止,虽然大家都陷入了昏睡,虽然暗夜里总免不了几只狗在叫,但也不过是呜呜声,在做最后的抗争罢了。)

>>>故事结局:单四嫂子睡着,鲁镇恢复寂静。

注: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节选自鲁迅小说《明天》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小说中的暗线//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变化或人物命运发展的内在逻辑。暗线能揭示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焦点。暗线能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可以突出中心,深化主题,使情感表达更丰富;还可以起到补充说明或推动情节的作用。小说《明天》双线并行。明线是单四嫂子在宝儿生病过程中的表现;暗线是何小仙为宝儿治病。反映人情冷漠及贫穷、迷信对贫苦农民的戕害。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结构明晰。更深刻地突出小说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单四嫂子的同情,对何小仙等人的冷漠无情批判,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广大农村的社会现实,以及封建迷信思想的愚昧及其吃人的本质。

试 题 解 析

1

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的。

②其中“何小仙”“店伙”作为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王九妈”“蓝皮阿五”“老拱们”作为底层民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

③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时要将主人公单四嫂的不幸遭遇和这些人的态度进行对比,才能准确概括出这些人共同的“冷漠”,缺乏“同情心”的特点。他们的态度揭示黑暗社会制度的吃人的本质。

2

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6分)

答案:

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

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

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意图。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作品,一方面反映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一方面反映国人的精神的麻木。对前者,作者希望改变旧制度,消灭吃人的就社会;对后者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作者医治人们麻木的灵魂。分析本题要理解《呐喊》的创作意图。(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反 馈 检 测

1.小说双线并行,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6分)

2.单四嫂子的形象有何社会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相 关 链 接

鲁迅与《明天》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药》及《明天》都写下了夜的暗,似乎那些文字都是他的心在暗夜里投下的投影。在吞噬一切的黑暗里,唯有他笔下的人物在一方小小的半明半暗的空间里,颓然彷徨着害怕着。小人物的卑微和可怜从来是没有价值的,更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他们的生命如草芥,总是如四季的风景一样,一岁一枯荣的司空见惯,似乎都是与感情无关的部分。

黑夜待天明,无望梦明天,可是,天亮了,就是明天了么?黑夜白天的循环,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耗不完的今天,只是把一个个今天变成了昨日。在暗夜里,至少人还有梦,可以梦想着明天的光明,但天明后呢?不过是一个无可逃避的今天。鲁迅的《明天》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

单四嫂子独自带着宝儿辛苦度日,孤儿寡母在寒夜里相伴纺棉纱,万籁寂静下的吱吱呀呀虽少不了凄凉,但总有些温暖,那是人间的烟火气。但宝儿病了,三夜两天的白天黑夜单四嫂子经历的是人生的又一场生死。两年前,丈夫死了,现在,宝儿也去了,这个悲苦的女人从盼望明天的到来到害怕明天的到来,陷入到了虚妄的梦境中。

但我们对明天的渴望是对未来有了期待,如果没有期待,也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明天来了也不知道。但有了愿景,我们不能陷入空想,每日徒然地等待,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但有了实际的行动之后,仍不见胜利的曙光,我们必须适时调整自己,进行认知升维,及时升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现在我们就以鲁迅的这篇《明天》来说明愿景、行动、认知升维的三步逐梦法,如何迎来想要的明天。

一、愿景:单四嫂子期待的明天,不过是把希望寄托于虚妄的愿心

单四嫂子的孩子病了,她不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找正规的医生救助,而是把希望寄托于虚妄的愿心和未知的明天。

孩子生病了,应该是第一时间找找正规医生诊治,及时了解病因,控制病情,而不是最先想到什么求签许愿。我们谁也没见过老天爷,也少见这位老人家出神显灵,为什么大家在遇到什么事的时候,总是会第一时间在一块木头前焚香祷告,嗑头如蒜捣呢?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或许我不做我就会吃亏,所以大家抱着这样的从众心理,都这样去做,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正在这样做的人心理是不是也会有所怀疑?

所以大家都用极具忧虑与怀疑的目光,面面相觑,一一拜了下去。这不仅延误了孩子的病情,还让孩子失去了最佳的诊断时间,说实话,害死孩子的确是单四嫂子无疑,但她也是可怜的,她是尽了心的,那是在那个时代一个柔弱的女子能想得到的所有的法子。

当孩子情况实在不妙时,她还是孤注一掷地把所有家当带上去求了何小仙的,不可谓不热心,不可谓不爱孩子,孩子可是她活着的唯一希望。

那时,孩子是她的希望,每一天夜里盼望着明天,是对未来的期许。

从单四嫂子从一开始把希望寄托于明天到一步步希望破裂、幻灭,我们才知道明天不过是虚妄,就如求神拜佛求老天爷开眼一样,都是一种唯心的自我欺骗罢了。

自己有愿景,最重要的是对确定的愿景做出自己实际的行动,主动出击,事情才有可能像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单四嫂子要救生病的孩子,就要找信得过的医生,而不是求神拜佛寻求庇护,盲目等待渴望奇迹。

二、行动:革命者期待的明天不是虚妄,一切皆可待

鲁迅的《明天》写于1919年,那时旧社会荒淫无道,革命还处在黑暗的摸索阶段,我们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一方面又为我们憧憬的未来会不会来到而充满了疑虑。当时一面是革命者的情绪高涨却不断牺牲,一面是普通民众麻木不仁与不理解,革命者追逐的胜利到底会不会来到,美好的愿景是不是一个传说的乌托邦,这些都不确定。

有很多人说鲁迅的这篇《明天》充满了绝望,看似有希望实则没有,因为明天永远不会到来,今天过完,明天就又成了今天。但我只能说这是对《明天》的一种谬误,因为在这里,明天诚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但也不是指一种宽泛的时间。如果是宽泛的时间指向,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明天永远是明天,不可能到来,因为明天到来了就是今天,过去了就是昨天,没有到来才是明天。

鲁迅在这篇《明天》里,是寄予了具体愿景的,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歧视,人人平等的新的社会制度。当时虽不确定是未来具体的哪一天,但未来某天或某段时间达到愿景所确定的目标,那就代表迎来了明天,所以说,这个明天是可控的,可期待的。

因此说明,只要有人在,希望就永远在,在这世上,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绝望,但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希望,这就是憧憬明天的迷人之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绝望与希望双生,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希望就可以打破绝望。

三、认知升维:鲁迅期待的明天,唤醒民众,除了愿景和行动,还要进行思维迭代

在《明天》中,单四嫂子除了徒然的等待和错误的行为,没有为她所需的明天做过什么有用的事。诚然,革命者为了迎来想要的明天,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做出了不停地抗争,如夏明翰写下的诗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但是寻找出路,并非只有抗争的决心就成,还要扭转古风,进行认知迭代,唤醒民众,不是使他们无谓地流血牺牲,而是要他们转变思想,克服冷漠的嘴脸,让他们知道我们永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在当时的中国,有许许多像鲁镇一样的小镇,崇尚古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却在背底里说三道四,对陷入谷底拳脚相加,极尽剥削之能事,一如弱肉强食的野兽世界。单四嫂子与咸亨酒店比邻,却是鲁镇的两个极端,一个最富一个极贫,却是在深夜里唯一没睡的两家。

小宝病时,没见他们热心,现在人死了,他们却像野兽闻到了血腥,倾巢出动。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并无不妥,他们是来帮忙料理丧事的,理应受到主家人的感激。因为此前人们一向是这么热心的,但一直如此,就对么?!

为实现这个梦,用坚持不懈的果敢行为去追梦,诚然是可行的,但切不可盲目,适时调整方向,随时进行认知迭代,才是实现梦想的重中之重。

(有删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