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一、客观题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②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③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④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⑤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⑥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⑦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⑧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⑩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3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5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8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9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0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2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3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4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6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8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
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9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3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4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两个途径: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掠夺海外货币财富(殖民掠夺)。
35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6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37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8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9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0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42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43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所反映。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44 商品的价格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但同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45 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46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含义。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47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48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49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53 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指的是生产力全面社会化。
54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5 从资本形态看,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其中,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
56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57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8 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列宁。 59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6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61 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62 三大差别是指: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6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64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二、主观题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出了强烈需 求。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 2、革命性;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3、 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如何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 的根源。
6、 如何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 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重要哲学依据。”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 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立足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如何理解量变质量的辩证关系?坚持适度原则的哲学意义。
辩证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质变 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的限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
8、 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
自我否定;扬弃;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第二章
9、 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正 确的唯一标准。
10、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 相符合,实践的特点是直实性。
11、 谈谈如何坚持科学精神和价值精神的统一?
辩证的统一: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 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 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2、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变更与人的历史选择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必然性,人类社会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级,这是基础规律;但各个国家的国情 不同,有的国家可能会超过某个社会形态,走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14、 如何理解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A、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主要手段;
B、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C、无产阶级革命将消除阶级对抗,为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15、 如何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与革命有何区别?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马 克思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 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
16、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力量,因此人民群众创 造了历史;英雄人物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 向,时势造英雄。
第四章
17、 如何理解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 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形成。
18、 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 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9、 如何理解商品内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0、 如何理解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生产如果无法 卖出去,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成社会劳动;解决大方法是全社会注重生产的 统筹、计划。
21、 如何理解“资本”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 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 础。
22、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何在?
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 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章
23、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 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 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 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 家。
24、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积极后果: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消极作用: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加大; B、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C、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在不断增大。
25、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长期性?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都要经过相当 长的时间跨度;
B、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 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
26、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①推进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 ②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③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弊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 极性。
27、 如何理解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A、生产力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 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