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大中城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对乱吐、乱贴、乱丢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的措施,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教育提醒各个市民都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杜绝随地吐痰、乱画、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对违反其规定者进行了多少不等的经济处罚,这就说明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只靠说服教育是有限的。
处罚是教育者说服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但决不是一种失败。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承认错误,大可既往不咎,如果他不承认错误呢?或只承认错误,无改过之意呢?或者类似错误重复出现呢?如果不采取措施,校规班纪就成了儿戏,无疑是对被错误行为侵犯的受害者和未犯错误者的一个打击,我认为这种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真正失败。正是这种失败致使个别学生思想松懈,行为散温放任,养成一些不良习惯,真诚入社会后,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的程度。青年学生确定像幼稚的树苗,需要我们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去呵护,但同样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去“修枝剪杈”,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为此,我对教师给予学生的处罚教育的认识是“错不在罚,错在无方”。
值得说明的是“说处罚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关爱”,并不是事事都提倡处罚,所说的处罚也决不是“讽刺”、“挖苦”和“体罚”,而是以育人为目的,学生能够并且乐于接受的充满着理智和情感的育人艺术。通过处罚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保证发展方向,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可以说是对学生深层次的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讲究惩罚艺术
惩罚教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说到惩罚,有的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是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应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小学生正处在混沌期,必须严格要求,把根扶正。在矫正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但谁会否认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裨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它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所谓惩罚是指“实施处罚使犯错误的学生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处罚方式。惩罚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针对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惩罚权首先来自学校,教师就是一个执行者。因此,我们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另外方式的教育。所以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所以笔者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惩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1、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更是责任重大,因为一个人的品
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时代形成的。如今教育界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老师追求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用爱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种现象,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眼中的龙凤,小皇帝,百般宠爱。这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一部分学生自私,缺乏爱心,个性脆弱,受挫能力差。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连一句批评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体验性,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学习过程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所以 “惩罚”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没有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没有的,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惩罚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作为学生,只有从小接受恰当的教育惩罚,不断积累惩罚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抗挫能力,才会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由此看来,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教育惩罚的目的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罚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罚更是出自博大且浓浓的爱。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
坎坷,一个人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罚。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罚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罚,就要让孩子为违规付出成本。由于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孩子从小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罚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大智慧,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因为此时的惩罚是必要的。
3、古今中外,惩罚从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都说明了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说动辄就是棍棒相加,而是要有必要的惩罚,使人免除不良习性,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学生不敢批评,更不敢惩罚,结果是使教师们心理压力增大,无所适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也降低了。
通过还查阅一些资料,发现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处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杜克先生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人的发展》中断言:“考虑到今日学校的规模和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向权威挑战的这种
似乎是日益增长的趋势,一概废除惩罚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教育中也存在惩罚教育。黄痊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如有学生将不允许带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罚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律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收到特殊学校去。
三、正确的运用教育惩罚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惩罚”方式,很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惩罚成为教育艺术,就不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灵的创伤,心理体验就能够给孩子以“良性刺激”,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趋向,从而达到一个崭新的教育境界。
如果一个人从没有体验过、也没有看到过别人被烧红的铁灼伤过,他是不会相信烧红的铁会灼人的。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我要指出正方一辩在陈述立论中所犯的错误。第一,对方辩友的立论是非常片面的,夸大了说服教育的作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掩盖了教育的实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对方辩友的观点,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相背而驰的。用一种方法单调的教育个性迥异、性格鲜明、特点多样的千千万万个学生,请问这遵循的是怎样的规律?其二、在对方看来,惩罚学生和爱学生是对立的。但是适当的惩罚学生可以改正缺点,这是爱学生的表现,二者并不矛盾。传授知识,我们要因材施教,思想教育更要因人而异。因此,我方坚定认为,教师可以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
一.我们要正确认识惩罚教育是必须的
惩罚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他在本质上和期望、鼓励、表扬等教育方式一样,指向学生的进步。我国的惩罚教育有6000年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就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千百年来,惩罚教育一直伴随着教育发展。现在,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将惩罚纳入到国家法律中。其中,以前禁止惩罚的美国,现在有21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合法性。
二、我们必须对惩罚对象进行恰当定位。惩罚对象是那些无视纪律、无视教师尊严、无视大多数学生正当权利的顽固学生。
三、我们主张适当惩罚,并不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而恰恰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学生的合法权益。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观阻止和妨碍教学活动,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惩罚。否则那将是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权利的侵犯,甚至是对老师人格和尊严的侵犯。
四、我们主张对学生进行惩罚,并不是我们不爱学生,而是更爱学生,对学生更负责的一种表现。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也惩罚过学生吗?单纯的说服教育,并不是万
能的,而教师的的适度惩罚往往是对学生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一种使命感。
苏东坡曾说过:惟教之不改,而后诛之。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必受磨练。没有鞭刑,哪里会有今日新加坡的文明?没有戒尺的警示,怎会有文坛泰斗鲁迅先生?没有恩师的惩罚,怎能成就一代领袖毛泽东?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国家的富强,我方坚定认为教师可以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学生。
惩罚有它存在的积极价值即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因惩罚所存在的消极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意义。“教师不敢惩罚”这种做法否定了惩罚与教育的关系,否定了惩罚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个积极目的。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惩罚能够促进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惩罚促进个体是非判断的能力、促进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促进个体的人际认知意识、促进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通过惩罚,如何促进学生理性因素发展呢?惩罚要以个体的认知发展阶段为基础;惩罚性教育要促进个体认知向高一阶段发展;惩罚的说理不是消极的强制与灌输,而是积极的引导与启发;首先,惩罚能够激发个体改过迁善的动机。其次,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羞耻感。再次,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责任感,因为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并且促进个体的客观责任感向主观责任感发展;惩罚引导个体正视自己的义务。最后,惩罚有助于个体意志力的形成。因为痛苦与挫折是个体成长的动力来源,惩罚增强个体的承受力,惩罚能够增强个体对行为的调控。惩罚最终是让学生自律。自律意味着个体有自制力、有自主意识以及自觉。
老是听见有中学老师不停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难教育,因为不能打学生,学生不爱学习,还调皮捣蛋影响其它同学学习,甚至动手打老师,而家长、校长、都不能理解教师,于是教师只能两头受气,对于问题学生有时的确显得就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似乎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极端,由原来的惩罚学生,走到了绝不惩罚学生的地步,我认为这是一
种认识上的误区,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适当引入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要有规矩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书上说:一个小男孩在上课时唱歌,老师说,你上课违反了规定,我要罚你下课后为大家表演节目。
作为一线教师,我只能说上述诸多论点都是天真的。 “你不管他,他就老实了?他会更变本加厉,更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爱心教育标准是什么?不做作业不能让学生补做,只能让他下不为例?谁会听?所谓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只是有应该做什么,那么请问如果学生做不到,或者说违反规定了,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比方说,初三的学生,酒吧网吧进了,烟抽了,整月不回家睡,上述行为早违反了规定,学校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个小过,有用吗?100个大过都没有用,学生根本不怕,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开除学生。这个是关键。所以教育需要惩戒,需要相关的处罚手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