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评报告 遵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2008年以来,学院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认真部署迎评工作。经过一年多紧张有序的努力,围绕教学中心地位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条目和主要观测点的内涵要求,学院进行了认真自查评估,形成下述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一)基本情况
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安徽明星科技职业学院,是由安徽明星(实业)集团公司投资建设,于2002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当年面向全省招收计划内高职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四个专业。
学院历经七年多的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南北校区占地面积562亩,其中南区占地面积428亩,2005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学院南区地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滨湖新城区,享有优质的人文环境和办学资源。学院设有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和人文艺术系4个系,开设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24个应用型专业,涵盖文、经、理、工等科类,到2008年9月在校生近5000人。经数年来的努力和艰苦拼搏,学院已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拥有一支厚德勤学、爱岗敬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责权利相一致、决策民主、管理科学、职能明确、效能优化的管理体制。现设有学院办公室(党政办)、人事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宣传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总务处、保卫处等10个党政管理服务机构。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工作敬业,行事严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 (三)师资队伍及结构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关键,学院牢固树立
1
-
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及优秀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270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29人,占专任教师比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7人,占专任教师比为%;积极引进、聘用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保持一定量的比例,“双师型”教师46名,占教师总数的%,师生比为1:。 (四)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
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集团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的投入。现有教学行政用房71117平方米,生均14.23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940平方米,生均6.79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70余万元,生均3340元,图书资料26万册,生均52册。现有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952个,每百人均19个;计算机402台,每百人均8台。现有的
办学条件比办院之初有了较大改善,基本满足在校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需。
二、自我评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创建和谐校园
保持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先导;领导重视,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校以来,院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中心地位,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办学,科学管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能力为本位;立足安徽、面向华东、辐射全国。为市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发展目标
办学定位关系到学院办学目标的正确选择,关系到学院各项功能的充
2
-
分发挥,是学院制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各项制度的重要依据。为此,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有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学院专业总数达25个,在校生人数达6500名,加大投资、加快建设、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使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2、领导重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和立校之本,教学水平的高低是 培养质量的保证和关键。学院在全面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做法是: (1)建立健全机构,加强教学管理。学院始终把教学放在学院工作的中心位置,以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为抓手,成立由院长担任主任的院务委员会和教学管理委员会,还成立了院级教学管理督导组,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院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院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2)尊师重教,凸显教师主体地位。为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学院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坚持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成绩显著;学院十分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在工资待遇、住房、专业学习等方面重点向教师倾斜,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3)开源节流,加大经费投入。建院以来,学院办学经费一直非常紧张,学院一方面坚持“艰苦奋斗谋发展,勤俭办学育人才”的建院理念,另一方面坚持把教学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确保每年拿出学费收入的40%以上用于人员工资、教学业务费、行政管理费、以及其它专项经费开支。 3、育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和谐校园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加强能力的培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做到育人为本、
3
-
德育为先。为此,我们以和谐校园建设为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培育“三种精神”:即紧跟时代、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知难而进、愈挫愈勇、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团结一致、密切协作、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校风、“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教风和“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明德、锐意进取”的学风。2008年3月学院党委成立后,以党建带动团建,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受教育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逐步增强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全面提升个人的文化教养及整体素质。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校园里产生出许多感人的举动,体现在抗震救灾中广大师生员工们的无私捐赠和踊跃义务献血;体现在一年一度的义务植树和经常性义务拔草活动中;体现在教室和校园的经常性义务环境卫生打扫上;体现在由学生组建的校园护卫队常年累月校园安全保卫的默默奉献中。至今未发生一起重大校园事故,始终保持育人为本德为先、和谐校园建设的良好态势。于此同时,学院没有忘记青年人的特点,大力开展主要由广大学生参与的各种社团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成立读书人协会、记者团、跆拳道协会等19个学生社团和协会。校园内的演讲、专业知识和技能、球类、歌咏比赛、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各种文艺晚会、舞会交替进行、延续不断且精彩纷呈。所有这些有效地构建着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成为办学中的一个亮点。 (二)注重关心和培养,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并且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学院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拟定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按照“确保数量、优化结构、注重培养、提高质量”的思路,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1、师德和师风。学院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视为立院之基、强院之本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评选学院师德标兵的实施办法》、《教师守则》等制度,在教师
4
-
中广泛开展育人先育己的教育,经常组织和开展师德师风讨论及师德教育专项活动,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师德师风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几年来有多名教师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他们的带动下,教师们较好地做到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举止端庄,爱岗敬业,严格执教。
2、培养和使用。学院对教师采取培养和使用并重的做法,一方面组织和进行“道德法规,劳动纪律”、“练好内功,站好讲台”、“宁静致远、教书育人”等重要内容的在岗培训;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教育,以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创造条件为教师们提供外出业务进修机会,抽派更多的教师跟随学生的社会实践到工商企业培养和提高“双师型”素质和能力;帮助具备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职称评定,以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学院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教师勇于承担理论、实践教学和科研任务。近年来老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撰写教学体会论文达40篇之多。
3、关心和激励。学院在对如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出一定要求的同时,一直关心着教师们的学习与生活,几年来,为增强凝聚力,稳定教师队伍,学院尽其可能地为62名青年教师提供28个单间免费过渡房,为携带家小的骨干教师提供10套免租房;学院从不拖欠教师工资的发放,成常态按月发放工资和按年调薪一次,每年加薪幅度排在全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前列;为鼓励教学,今年的授课酬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调高20%。对实在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则调换其工作岗位或予以淘汰,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则给予鼓励和表扬,并从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学院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原则,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学习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启发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水平。
1、面向专业岗位群,构建职业技术课程体系
始于2007年,学院组织相关企业专家分析岗位综合能力与单项技能
5
-
要求,在改造传统课程体系上下功夫,努力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要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注意与职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有效衔接,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增加《安徽导游》课程,商务英语专业减少大学英语的课时量,增开剑桥商务英语,鼓励学生参加“BEC”等级考证。学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专业岗位群”的课程建设思路,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 2、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两年来,学院按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建设路径,在课程内容上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岗位要求,强调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还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与探索,力求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大量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语音视听说等现代教学手段,利用情境、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推进任务驱动教学、示范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近年来,学院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加强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在考核内容上强调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专业课程以能力考核为主,考核中采用笔试、口试、上机实操等方式;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提高最终的学习效果。所有这些做法为学生了解社会、实现角色的转换、职业角色的确立、职业初始化阶段的职业倾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经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重视教材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在教材的建设和管理上:一是成立管理机构,加强教材的建设和管理;二是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规划教材、“二十一世纪系列教
6
-
材”、“银领工程系列教材”等;三是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实验指导书。近两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四本。 (四)努力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也是职业院校人才质量培养水平的关键所在。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的大力推进和有效开展,并取得较明显成效。
1、制定静、动态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学院确定了“基础理论知识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素质优良”的培养目标,并由此制定突出实践教学的静动态相结合实践教学计划,同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与之相匹配。静态地看,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均不低于教学总时数的50%;动态地看,在确保50%实践教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变动,随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效果良好。 2、构建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
为实现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扎实做好校内实验、实训室工作的同时,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在各系、部、处的共同努力、艰辛工作下,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依托,充分发掘经济开发区产业群资源优势,并以此为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地区企业,构建起远近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融校外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汇源、绿健药业、扬子家电集团等18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的需要。 3、突出做好“顶岗实习”和“双证”教育工作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为抓好这项工作,学院对各系所有专业提出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要求,并落实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年将顶岗实习工作作为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分别制定院、系学生顶岗实习规划,建立院、系领导机构,组建由学院、企业双方教师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其次,以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较为扎实的旅游管理系为试点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接着又在2009年暑假选定了美的荣事达冰箱有限公司和展运(上海)有限公司为实习单位,尝试利用社会实践方式在07、
7
-
08级部分专业继续进行顶岗实习的推进。同时及时总结在顶岗实习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基本摸清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学院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要求》、《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范要求。从2009年9月起,顶岗实习工作已在学院各系、各专业全面展开,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及时走进学生之中,关心并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总结近两年我院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观念,立志岗位成才的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通过顶岗实习后的学生成为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首选录用人员,优秀实习生就业无忧,职业发展道路前景广阔。率先开展顶岗实习的旅游管理系针对实习单位提出的许多良好建议,进一步修订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使之更加贴近市场、贴近需求。
尽管我院的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工作扎实,到目前为止,顶岗实习覆盖率基本达到了80%。令人振奋的是最近学院又与美的华凌冰箱有限公司达成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担负培养任务的紧密型、合作型的“美的班”。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顶岗实习”已成为学院办学的一个新看点。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制度,要求教务处把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技能等级取证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实现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零距离对接。因指导有力,工作扎实到位,学生在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资格证、办公自动化证、高级无线电装接工资格证等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历年来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均达到95%以上。
4、严格实践教学管理
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学院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实施“招、培、就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做到“三个转变”,即老师向既是教师又是师傅的身份转变,学生向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身份转变,实验室既是教室又是实训室的功能转变。为把这个精神和要求贯彻到实处,学院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出台了《合肥滨湖职业技
8
-
术学院实习(训)管理制度》:一是规定教师根据实践内容要有针对性的编写实践指导意见书和教案,有效指导学生实践;二是规定班级辅导员跟班实践;三是规定院系领导定期巡回检查。因管理措施得当,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得到了学生和实践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专业
回顾和总结我们的办学过程,学院积淀和形成的共识是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包括专业的设置、数量的增减、结构的调整以及专业建设总体布局,都要与学院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为此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二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致力于完善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业,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建设工作;三是根据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布局专业建设,根据2008年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及时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确定为平面设计方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确定为室内环境设计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已由建院之初的4个发展到现在的24个,涵盖电子信息、艺术传媒、财经等6个专业大类,9个专业类,其中,应用电子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装饰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均为招生、就业十分看好的专业,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趋于合理的专业构架体系。
在努力建设各专业的同时,学院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优化专业结构,抓好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把专业建设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学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打造特色专业,同时聘请专家及企业的能工巧匠,就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际教学、师资团队等方面做具体指导。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特色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和会计专业。学院为这项专门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并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
(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院按照《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
9
-
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数年来一直坚持“增强服务意识,狠抓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培养模式”的管理理念。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检查,逐步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学院实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现已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领导体制健全,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精干、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上,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职权明确、分工科学、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学院的教学工作由院长主管,成立了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督导组,由有关院领导、教学及管理部门负责人、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或有管理专长的教师等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监管工作;学院为各系配备了管理经验丰富的正、副主任,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新教师培养等项工作,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式等研究,组织系内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新老教师互相切磋教学技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关教学及管理上的重大决策、改革措施的出台、则由院务委员会议决定,教务处贯彻执行。
学院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出台制定或修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多项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运行。 2、加强教学质量监管,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从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出发,围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该体系的有效实施,学院建立了专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学评教、教学信息反馈、教师考核、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了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保障机构;狠抓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执行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近两年来,学院还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考核、技能培养等情况的调查,
10
-
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全面实施,使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质量意识得以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改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为做好学生工作,学院充分重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院成立了学生处,配有29名党员担任专职学生管理干部。每系每个年级均配备了政治辅导员,每个班配备了班主任一名,建立起一支品德高尚、责任心强、任劳任怨、热爱学生工作的专兼职结合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其中有数名同志获得省、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的荣誉称号。目前学院已形成了“党委——学生处、院团委——各系党支部、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一条龙的学生管理体制。
在学生管理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方针,在学生管理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1)一是成立学生专业社团,开展各种有益的竞技和才艺展示活动;二是组织百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认建认养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经济开发区交通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等社会公益活动;三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邀请职场人士到校做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素质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着大学生的素质教育。(2)在注重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两年来学院党校共举办6期党校学习班,受益者1200多名,发展学生党员201人;一年一次的军训培养了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热情、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推动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3)近两年来通过举办《认识自己,打造自我》、《阅读与能力》、《核心竞争力》、《一代词宗李清照》、《女性健康》、《北大青鸟知识》、《四、六级英语备考》等多个讲座,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体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着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参加院级以上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在合肥市团委举办的“励志成才”演讲比赛中,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学生吴夏夏荣获一等奖,人文艺术系马娟同学获三等奖;在合肥市旅游局和合肥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旅游之星”大
11
-
赛中,我院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阮永俊以其优异表现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08导游班刘丽同学获得优胜奖。(5)学院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3名心理咨询教师(其中专职1人),各班还设置了心理健康委员。除举办全院性《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外,着力抓好“四开”活动,即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心理问题调研、开导心理问题学生,使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以上五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满意度较高
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自建院以来,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服务”,真抓实干,注重实效,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07年、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分为%、%。
每年学院都将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院举办者和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跑市场,促就业。学院成立了党委书记牵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招生就业处主抓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推荐工作,建立了院、系部、辅导员三级就业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延伸到系部、班级。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大一学生中举行以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重点的讲座;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以就业政策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开设以求职技巧为重点的导向教育。同时,还通过讲座、报告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宣传栏、就业信息网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贯穿于其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主管就业市场开拓,推动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同志,带着感情做就业,带着责任做服务。每年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会、个别指导、帮扶“双困”毕业生推荐就业等方式,倾最大热情,尽最大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加强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学院近年来推动就业工作的新举措。2008年10月学院招生就业处联合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在学院举办首届共六十名学生参加的“SIYB”创业培训,共有56名学生取得了由安徽省劳动就业服务局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通过培训,极大地激
12
-
发了毕业生的创业激情,据不完全统计,仅近两年共有十几名毕业生积极奋斗,走上了创业之路,共计创办了近十家企业。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在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城镇各类就业劳动力叠增,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人才需要缩减等多种不利因素造成的严峻挑战下,学院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截止到今年8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到10月毕业生就业率已攀升到%。
由于学院始终奉行“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宗旨,使得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好评。通过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0%,学生家长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达87%,毕业生对学院的满意度为94%。学院在2005年接受安徽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评估和历次省教育厅组织的就业工作督察中,都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2008年因招生录取工作出色受到省厅考试院专门发文嘉奖,学院的招生、就业工作已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
综上所述,围绕教学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行政、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与学院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富有爱心、年轻有为的管理干部队伍密不可分,他们的成绩可圈可点。
三、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由于我院举办时间较短,学院发展速度较快且资金短缺,致使学院在人才培养的部分环节上存在着不足,其主要表现:
1、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学院近几年来从高校招聘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生,以及从社会上引进一些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培训走上了讲台,但距离高职教育对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来,我院在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内先进的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表现:一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加强;二是工学结合的模式还需进
13
-
一步探索。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基础设施和实践实训设施需继续加大投入,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改进措施
1、加强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采取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以及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实和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激励政策和硬性分配培训指标的办法,抓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2、借鉴先进职教经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职教理念,从我院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实训实习条件,使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比例逐步加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3、继续推进“2+1”模式改革,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
四、自评结果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精神和安徽省教育厅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要求,对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认真自评,结果如下:22个关键要素自评“通过”,其中9个重要要素自评“通过”。自评结论:通过。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