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农村七年级寄宿生学习习惯行动的养成

2020-12-24 来源:步旅网
谈农村七年级寄宿生学习习惯行动的养成

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性格、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基础,是与人交往的需要,更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寄宿生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行为习惯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同时以爱心和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106-02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初中,都存在着走读和寄宿混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使很多青少年在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就脱离父母的怀抱。学生平日里生活起居的照看者是长辈,因此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纠正学生平日生活里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优秀的生活习惯。

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当代汉语辞典给寄宿生的界定是指在学校宿舍里住宿的学生(区别于走读)。寄宿制学校是指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食宿也都在学校进行的一类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安全等全面负责。寄宿制学校分为全封闭型和半封闭型,本文主要研究半封闭型的寄宿初中,指初中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周末回家的一类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开办寄宿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随着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初中学校生源减少,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出现了新的寄宿群体“留守儿童”,农村初中寄宿生越来越多,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他们如何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如何才能提升综合素质?本文认为初中寄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制约寄宿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性断乳期”,他们生理、心理变化激烈,逐渐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变得比较敏感,易冲动,缺乏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责任心不强,意志力和毅力比较薄弱,他们思维活跃,对社会认识敏锐但比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但这个阶段是各种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农村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421家庭结构促使人们对孩子比较溺爱,家长大包大揽,学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自立意识淡薄,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寄宿生活是治疗独生子女娇惯任性、不爱劳动、不合群、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等毛病的一剂良方。陈建平研究表明,寄宿生基本以学校生活、集体生活和独立生活为主;寄宿生课余生活基本以自主活动为主。寄宿生在课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课堂发言等学习习惯方面都明显高于走读生;在早睡早起、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等生活习惯方面也明显好于走读生;在不随意乱扔杂物、节约用水用电等生活习惯方面也好于走读生。

寄宿生在校时间长,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作风等都要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形成和发展,寄宿生活是一种生活压力,更是一种生活磨练,学生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治、自理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寄宿生自主、自

立意识和自理、自律的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高寄宿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学校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农村寄宿生远离父母,学生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差,自理能力低。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六成的学生很难适应学校的住宿生活。这些孩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家,加上自理能力较弱,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差,不仅心理不舒服,还会影响到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其他方面,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寄宿生活向孩子的传统成长环境提出挑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力不从心。初中生年龄小,本都是家里的宠儿,家长的娇惯,使孩子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们在家依赖父母,加上对环境的不适应、不熟悉,导致他们特别想家,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也得不到满足,家长由于工作较忙对孩子的寄宿生活和内心情感变化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敏感、冲动、脾气暴躁,心理相融度较低,相处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学生或多或少地与其他同学发生过不愉快,与同伴交往较难。 2.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8.2%的学生从来不在学校洗衣服、袜子等,每次都攒着周末带回家让家长洗,而家长也觉得习以为常。

多数学生在未住校之前,在家里过着非常优越的生活,想吃什么家长全部满足,而学生住校后,一旦发现学校食堂的饭菜与家庭饭菜的落差,便“挑食、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不惜以身试险,翻越围墙,到外面就餐,生活消费不合理,给学校的管理加大难度。有的学生攀比心理较严重,在攀比心的驱使下,学生之间不比学习好坏和能力大小,而比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差距,不但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而且还导致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下降。

3.缺乏有效的学习习惯

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父母的监管后,由于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约束力较差,在校内外做出一些违法、违纪行为。一些学生留恋机房,沉迷于电子游戏、打台球,进而诱发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有的甚至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中诱发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群殴、变相赌博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而这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往往集中在住校生的课余时间内。由此,要抓好寄宿生管理工作,首先须充分意识到寄宿生课余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合理分配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

在学校集体的大家庭中生活,虽然学校有统一规范的作息时间安排,寄宿生们基本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但不乏有些学生过于兴奋,熄灯后聊天,从而影响了第二天课堂学习效率。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能主动预习第二天新课内容的比例并不高,还不到一半的人数。课前不预习,导致第二天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不好,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关键原因。在上课记笔记、如何处理作业与课后复习的关系方面,所调查的寄宿生有些反映不太会记笔记,能记下关键、会在书上“圈点勾画”的只占80.7%,还有近20%的学生不能正确记笔记或不知道如何记笔记。

寄宿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自习时间缺乏合理安排。寄宿生时间充裕,虽然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但课前不懂得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们缺乏问题意识,对于不懂的问题,相互交流或向老师主动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寄宿生生活习惯的培养 1.安全意识的培养

人身安全是一个人一切其他行为的基础,没有人身安全也就不存在人的其他行为,因此,从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作为中学生老师必须在入学时就给学生们灌输相应的安全知识,这一点不仅仅对于寄宿生,对于走读生来说也至关重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的几点:

(1)在上学放学的途中注意交通安全及其他安全。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和智力双重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玩耍也是孩子们的天性,班主任尤其需要提醒走读学生在上学放学的途中按时回家,不要贪玩冒险做出十分危险的事情。同时需要教育寄宿生在上学放学的途中不要乘坐“三无车辆”,骑自行车走路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信号灯指示和交警的指挥。

(2)学校应当在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举办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寄宿生们在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时,要严格按照活动的要求执行。

(3)学校应当加强对寄宿生住宿安全的管理。学校应当教育寄宿生在寝室内不要乱接电线,避免违规用电,不要使用大功率电器或者私自点燃蜡烛等,以免最终酿成火灾。

(4)学校要加强对校内饮食卫生的监管。所谓“病从口入”,过去的几年里,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学校内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对于学校来说,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保障住宿生饮食安全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应当教育学生按学校的相关规定在食堂内就餐,不买“三无食品”等。 2.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中学生尚且处在人生中一个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活能力的养成及其教育的内容应当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下限,同时以学习独立生活和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学习生存知识,为突发状况的处理进行知识储备,对于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寄宿制的学生生活本来就是对学生的自理能力的一种极大的考验。在家里,由于有家长的各种照料,学生们大多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在学校里,周围只有同学和朋友这些同龄人,从叠被子到洗衣服,还有进行理财规划,这些都需要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寄宿生活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锻炼学生们的自理能力。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老师和学生同处于这样一个地方,通过班级、寝室这些小集体的联系,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以及照顾自己,这些对他们的未来都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仅体现出学生们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作为班主任,必须教会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方面,叠被子、洗漱、打扫宿舍和教室这些事情,是学生们的做事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们在食堂就餐时,应当学会自觉排队就餐,不浪费粮食,这就是学生们的就餐习惯;同时,在寝室和其他室友相处时,要学会照顾室友情绪和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最后,要教会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卫生习惯,勤洗头洗澡,不乱扔垃圾,学会打扫卫生,这是学生们很重要的卫生习惯。

有专家的研究指出,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十分需要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作为寄宿生,他们常常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父母共处,这个时候,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和生活老师需要格外注意学生们的情绪变化。初中生处于一个人生中最为敏感的阶段,情绪往往多变而且心智不够成熟,老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

他们生活上、学习中和心理上的问题,并且积极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这样才会让学生们健康成长,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虽然处于智力和身体双重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由于缺少阅历,他们常常被学习以外的事情吸引和诱惑,导致不能够专心学业。而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督促和管教,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荒废学业,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作为老师,应当适时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首先,老师们应当注重培养寄宿生的时间管理意识,正确而且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的时间有限的,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往往对最后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自己悔不当初。科学的管理时间,首先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其次,寄宿生们应当自觉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保证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要注意学习中必须保证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堂的认真听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会记笔记,并且在课后整理笔记,不懂的内容做出记号,课后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这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十分有效的方法。

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习策略。每个人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学科兴趣和对于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调整自我,改善学习方式,逐渐摸索,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策略。死记硬背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和摸索,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5.培养寄宿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寄宿生在学校中,教师们不该仅仅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对于他们精神方面尤其需要多加照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寄宿生远离家人的监督,缺少父母的陪伴,而老师们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样说来,学生的精神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努力学习,乐观生活。

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们获得一些感性的东西,老师再通过言语的引导,让学生们进一步领悟这些外在事物的内涵和它们所蕴含的意义,最后学生会自发的模仿和坚持,加上旁人不断的约束和指引,最终他们会自发地产生一系列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四、总结

寄宿生在学校中远离父母,老师成了他们接触最多的长辈,因此老师们也就肩负了格外沉重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升华自己,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升华,为祖国和社会的未来进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雪娟.延边地区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延边大学,2010.

[2]杨建艳.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山西晋中学院,2014.

[3]刘均.农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