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四)
4.京剧之大气磅礴
清末到民国初年,京剧发展进一步成熟,“老生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其中谭鑫培继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各家的艺术之长,又经过创造发展,把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鑫培在这艺术实践当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其京剧青衣、花脸、老旦行当当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作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他师承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之评。因“仿程可以乱真”,故坊间有“长庚再世”之美誉,因为他就是学得是最像的。孙菊仙,18岁时考中了秀才,但他喜欢京剧,经常去演唱,由票友最后干脆登台。36岁时投师于程长庚。他嗓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闻者备感亲切自然。表演也大方逼真、贴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衡量,谭鑫培艺术造诣也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汪、孙。所以到了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戏剧界的地位如当年的程长庚。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正式进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演出,标志着其正统地位获得朝廷承认。到了咸丰十年,京剧正式进入了宫廷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太后五旬“万寿”,她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出,而且做京剧的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让太监们能唱戏的也可以学会了,唱起来方便。从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的“昇平署”,每年都要选著名的艺人进宫当差。截止到1911年,有各家名伶多达150人先后入宫献艺。中国有句话叫“上有好,下必甚焉”。由于慈禧她喜欢京剧,再加之京剧名角
频繁出入宫中,所以京剧的声势大震。在这个时期,位于大栅栏地区,还有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等戏园,日日都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
5.京剧之稳步发展
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京剧的优秀演员大量地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这种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1927年,北京当时有《顺天时报》它举办了京剧旦角的名伶评选,以读者投票选举结果为准。四大名旦梅兰芳因为他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的称号。“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梅派的端庄典雅,尚派的俏丽刚健,程派的深沉委婉,荀派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的形成,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角为主的新型格局。
同时,武生杨小楼在继承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当中,像余叔岩、高庆奎、四大须生言菊朋、马连良被当时被称为叫“四大须生”。同时期的,像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等,也是生行里面的杰出人物。30年代末的时候,余、言、高先后退出历史舞台,马连良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合称为“四大须生”。当时还有女须生叫孟小冬,也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很有一些她的老师余叔岩的艺术风格。1936年秋的时候,北京各大中学、爱好京剧的人及广大观众致信各报馆进行京剧童伶选举。富连成剧社的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并约请“韵石社”来报社来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个月,到期查点票数。童伶主席富连成社的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为“童伶主席”。童伶选举结束之后,由《立言报》来主持选举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又联袂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白蛇传》、《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中国号称有“五大剧种”: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川剧。什么叫大剧种呢?它的定义基本定位为其影响和覆盖面积要超过一个省。一省之内的就是小剧种,超过一个省的一般就属于大剧种。比如川剧,除了四川之外,贵州、云南它也唱,所以这就是个大剧种。越剧,除了在浙江之外,还扩大到上海、江苏南部等地区。豫剧,除了河南,像陕西一带,包括河北、山东这一些部分也唱。然后评剧,除了北京、天津还有河北其他地区,甚至一直到沈阳一带也都有唱。
其他没有定成大剧种的剧种,有的影响实际上也超过一个省。比如黄梅戏,它现在是仅次于这五大剧种的第六大剧种。除了安徽之外,湖北也唱,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中国的戏剧百变不离其宗,仔细一看,都属于昆曲的变种。
念、唱、做、打,生、旦、净、丑大同小异,京剧的服装不分季节,不分朝代。所有服装基本用的都是明制。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是从明朝明太祖创制的。唐宋时期还没有这种补服。也就是禽、兽这些图案还没有画在身上。此外,服装等级严明,皇后有皇后的衣服,宫女有宫女的衣裳。小姐的衣服和丫鬟的衣服一眼就能看出来。京剧服装特点之四:装饰性,非常的漂亮。京剧服装的特点之五:可舞性,因为京剧的袖子都很长,跳起舞来可以延长动作,显得非常舒缓、非常美。
6.京剧之与时偕行
作为孕育和形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京剧它一方面继承了古典艺术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底蕴。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专制时代的烙印,有许多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文化因子。如何对待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由于成熟的艺术形式所具备的这种稳定特征,加之政局纷乱,生存为第一要务,无暇顾及革新,所以在民国时期的四十年间,京剧在各方面的变化不是特别显著,基本上都属
于比较稳定的这么一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变化开始提速,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改革不可避免。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者都取得了不少收益和经验。在对传统剧目的搜集、整理、改编、推广方面,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编辑出版了《京剧丛刊》和《京剧汇编》,其中包括剧目数百个,对许多剧目进行了整理、加工、改编,乃至重写。《贵妃醉酒》、《乌龙院》、《三岔口》、《将相和》、《大闹天宫》、《白蛇传》、《宋士杰》、《野猪林》、《九江口》、《铡美案》、《赵氏孤儿》、《杨门女将》等等。对它们的整理改编使这些传统戏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在整理、改编传统戏的过程当中,力求使历史悠久的传统与时代精神和现代的手段相结合,以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赋予了古老戏剧文化以新的生命。
建国以后,京剧在现代性方面所做的尝试是很多的。对这个问题现在评价褒贬不一。现代化探索的那一代人,可以说受现代戏的影响,明显要大于传统戏。而且现代戏,它当时是以一种行政的手段干预,基本服务于政治。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实践,现代戏可以说也是几起几落,成果确实也很多。
五十年代就曾经演过《白毛女》。《白毛女》最早是歌剧,后来也移植到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之上。《林海雪原》过去是小说,篇幅很长,后来也改编成了京剧。实际上,跟折子戏一样,主要掐的是“智取威虎山”那一段。到了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了,把传统戏全都给取缔了。到了八、九十年代又有了新的现代戏《蝶恋花》、《南天柱》、《东邻女》、《药王庙传奇》、《恩仇恋》、《刑场上的婚礼》、《高高的炼塔》、《石龙弯》、《骆驼祥子》等等。这些影响都不太大,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当中的那个号称叫样板戏的。“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八大样板戏,不都是京剧。样板戏确实对传统戏来说它的突破是非常大的。
突破之一:服装与角色相符。样板戏已经穿上了跟角色相符的服装。这一点在戏剧上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京剧形成于清朝,清朝不允许以清代的服装入戏,清朝所有唱戏的人,穿的都是明朝的衣服。清朝灭亡以后,有的传统戏才开始穿上清朝的衣服。但是从样板戏开始才把老百姓的衣服式样引入了舞台。突破之二:唱腔简化,拖腔变短。突破之三:戏词加入现代词汇成分。突破之四:程式化动作发生改变。
样板戏特点之一:人物塑造遵循“三突出”原则。在所有的人物当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当中,突出主要正面人物。在主要正面人物当中,突出中心正面人物。就是所谓的高、大、全。把一个角色塑造得比所有的角色都要高大,戏份也重,所有的灯光都对着他。所以这个就是咱们样板戏非常突出的特点。特点之二:脸谱化倾向明显。京剧的脸谱化是源于生活的。比如说净,大花脸实际上就是脾气比较暴躁的这一类人。性格比较直爽。当然也有的花脸老奸巨猾,比如曹操那样的大白脸,就属于一类人。丑是现实生活当中比较滑稽的那种,道德感不强,各方面修养较差等。而青衣,是有身份、性格刚毅命运悲苦的女子。小花旦,那就相当于丫鬟小姑娘一类角色。这些角色,无可避免地有脸谱化的倾向,这一点被带到现代京剧当中来。但是样板戏终归是京剧,京剧属于古老的艺术形式,用来反映现代生活远不如反映古代题材那样得心应手。所以出类拔萃的传世之作太少,平庸之作太多,长演不衰的作品太少,昙花一现之作太多。剧本创作及人才培养当中所暴露出的诸多的新问题是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
反映古代生活是京剧的强项反应古代生活是京剧的强项,五十多年来,京剧工作者用现代的理念重新诠释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就促成了一批新剧目的诞生。“文革”前创作的京剧新剧目:《猎虎记》、《黑旋风李逵》、《响马传》、《满江红》、《雏凤凌空》、《海瑞上书》。到了文革结束以后,新时期创作的京剧新剧目:《红灯照》、《正气歌》、《马司迁》、《锦车使节》、《大明魂》、《徐九经升官记》、《曹操与杨修》、《宝烛记》、《画龙点睛》、《曹操父子》、《风雨同仁堂》、《贞观盛事》。这些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在许多方面仍
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在培养传人方面,京剧界进步也是非常大的。过去京剧界往往是父子相传这种方式。一个是家族内的传承,最典型的到现代仍然没有断的就是谭氏,现在已经传到了六、七代。确实这也是空前绝后的。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京剧界已从过去父子相传的方式逐步发展为学校教育为主。由父子相传、家族传承变成了师徒授受。教育面扩大了,教育层次也逐渐地在增加。唱戏的好多名角学历非常高。
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观众欣赏品味的提高,使传统戏剧难以避免的观念滞后、手法老套、篇幅冗长、节奏迟缓、语言粗疏等弱点遭遇空前挑战,过去编戏词的一群人,尽管他有文化,仍然不是知识群体里边水平最高的一群人。水平高的人,不愿意介入梨园行。在如何描写和表现复杂的人性、细腻的情感,如何刻画人的心灵,呼唤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打造人格魅力,塑造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如何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段适应时代需要,缩短与观众的距离,保持艺术魅力,与现代艺术潮流、观念审美心理等等更加吻合,仍是今后业内人士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追求和上升到哲理层面,寻求一种贯通古今的穿透力,塑造长久、普遍,然后乃至一种永恒的品格,才能使京剧和其他艺术形式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在现代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