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演变及成效

2024-03-22 来源:步旅网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及其效应 , 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洞悉进一步的改革的方向 ,也可以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者提供好的政策建议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及成效分析 (一 ) 1978 年 ~1984 年

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

这个时期为我国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979年中央正式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 、 改革 、整顿、提高 ” 的方针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了“ 双松”的配合模式 , 也导致了财政赤字和物价的飞涨 。1981 年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 , 采取了“ 紧财政 、松货币”的配合 ,实现了财政 、 信贷平衡和物价稳定 , 但相对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疲软和萧条 。 1983 年开始 ,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实行“ 双松 ”。

2. 配合成效分析

1979 年采取的“ 双松 ” 政策配合导致财政赤字和物价飞涨的原因在于 ,在“ 双松 ”政策下 ,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 、 降低税负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因此 ,这一时期出现财政赤字 ,仅 1979 年财政赤字就高达 170. 6 亿 元 , 1980 年 财 政 赤 字 高 达 127. 5 亿元。 这就使得货币政策跟着扩张 ,为此 , 1979 年银行增发货币 135 亿元 , 增加贷款 565 亿元。巨额的财政赤字迫使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 , 使市场价格迅速上升 ,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 1981 年采取“紧财政松货币 ” 的配合 ,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 ,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政策的配套服务工具 ,通过行政干预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 货币政策采取有选择增加货币量供应 , 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 从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 实现了财政 、 信贷平衡和物价稳定 ,但相对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疲软和萧条 。 1983 年实行“ 双松”配合。财政方面 ,财政支出连年大幅增长 , 1983 年和 1984 年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分别为 8%和 14. 6% ,且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率 。货币和信贷的投放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财政货

币政策的“ 双松 ”配合带来了经济的强劲增长 , 致使我国出现了投资消费双膨胀 。 (二 ) 1985 年 ~1991 年 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

1983 年的“ 双松 ” 政策导致了 1984 年的经济过热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经济过热 。针对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问题 , 1985 年 ~1986 年我国实行“ 双紧 ” 政策配合 ,经济过热现象得到控制 , 投资消费都在降温 。由于地方政府加速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投资的热情 , 1986 年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 稳中求松 ”导致了经济升温 。 1988 年物价改革闯关 ,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达到 18. 5% , 导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紧张大量挤兑银行存款 。针对这种情况 , 中央政府在 1989 年下半年起实行了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与财政政策 。

2. 配合成效分析

1985 年我国实行“双紧 ”政策 , 从而抑制了经济过热 。 1989 年实行“双紧 ” 政策 , 由于调控过度使得经济由“ 过热 ”陷入“过冷 。 双紧 ” 的财政政策方面的具体政策内容为控制财政支出 、 压缩固定资产投资 、严格管理消费基金的发放 , 货币政策方面为加强了现金管理和信贷规模限制 , 两次上调储蓄存款金额与固定资产贷款利率 , 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 上调各专业银行存 、 贷款利率 , 下调存款准备金等多种“降温 ”措施 , 全面紧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主要是一种行政管理 。

(三 ) 1992 年 ~1997 年

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

1992 年 ,要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 在南巡讲话的鼓励下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投资过热 , 很快出现了经济过热 , 1993 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 , 中央决定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 ,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 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 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政府果断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基本实现了经济“ 软着陆 ” 。

2. 政策效果分析

1992 年 ~1993 年上半年实际上的“ 双松 ” 政策之所以导致经济过热现象出现 , 主要原因仍然是 : 地方财政的盲目扩张和银行信贷的扩张 , 1993 年中央决定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过三年的宏观调控 , 政府果断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 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 ,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形成了“高增长 、 低通胀 ”的良好局面 , 基本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 1993 年后财税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强化税收征管 , 严格控制和清理减免税 ;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 ; 积极发行国债 ,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 , 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压缩信贷规模 。从这些政策来看 , 仍然主要是依赖行政管理模式 ,但是由于 1994 年之前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向银行借款透支解决 , 而 1995 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 》 规定 :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 。因此这一时期财政赤字部分不再主要依靠透支解决 ,这无疑有助于解决伴随财政扩张产生的物价飞涨及通货膨胀现象 , 也有助于割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计划经济基础下的内在联系 。

(四 ) 1998 年 ~2002 年

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

1997 年下半年以来 , 我国周边地区始终处于动荡、调整过程之中 , 东南亚各国 , 俄罗斯等相继出现金融危机 , 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下降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 有效需求不足一度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为了缓解日益明显的需求不足压力 , 国家对财政货币政策作了相应调整 ,由原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

2. 配合效果分析

1998 年 ~2002 年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取得了不错效果 , 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保持了 7%的经济增长率 ,可谓一枝独秀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这一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是 : 一是通过发行 建设 国 债 , 直 接 增 加 政 府 投 资 。 1998 年 ~2002 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6600 亿元 , 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 32800 亿元 ,到 2002 年累计完成投资 24600亿元 。二是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 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 1999 年以来 , 我国连续三次较大规模地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 , 月均水平由1998 年的 400 元提高到 2001 年的 823 元 。三是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 。 1998 年 ~1999 年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而为了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 银行为国债项目配套贷款达 1. 32 万亿元 ,为国债资金的两倍 ;央行连续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基准利率 , 同时 , 中央银行大幅度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 , 1998 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由原来的 13%下调到 8% 。尽管这些政策总体而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但好的效果主要应归功于财政政策和与财政配合的达1. 32 万亿元的配套贷款 。央行的多次降息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 银行仍然“惜贷 ”并没有对经济的增长起到多大的拉动作用 。这固然有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成效较差这一原因 ,但与我国国有银行的独立性不强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有关 , 和微观经济主体

不成熟相关 。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滞后 ,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性较差 。从这些主要政策可以看出 , 我国财政赤字已经主要靠国债来解决 ,货币政策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控制贷款数量和贷款规模的行政管理的单一方式 , 这是可喜的变化 。

(五 ) 2003 年 ~2007 年

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需要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由于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弱 , 就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扩大内部需求来避免外部需求下降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 2004 年出现经济过热 , 提出了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2. 政策效果分析

这一时期的前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 ,赤字财政部分依靠发行国债来筹集 。这一政策配合基本延续了前面的政策 ,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2004 年后则采用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 2004 年后货币政策较多的采用提高准备金率 ,提高基准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 财政政策则开始注重运用区别的税收政策支持或抑制国家鼓励和不鼓励的行业 , 抑制经济过热 , 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这样的政策配合控制住了通货膨胀 , 也保持了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 。提高准备金率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少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 这一方式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剧烈震动 ,他们经常性的采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较为灵活有效的方式 。这一时期经常性的采用这一工具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 , 难以有效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 , 也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 。对比上一世纪财政政策主要依靠预算和国债 ,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具体化运用体现了我国使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措施的逐步完善 。

2005——2007 稳健财政政策:“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六 )2008——至今 积极财政政策:

抗击由美国次贷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推进税费改革(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消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但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首先由于流通中货币总量的不断增长,吹大了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使得政府的一些政策能以得到贯彻执行。像今年的楼市调控政策,效果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作用。在百姓民生方面,CPI涨幅持续扩大,物价水平增长加快。央行最近的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上调利息的一系列举动意在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控制国内的通胀水平,但从效果上来看,加息对股市和楼市近期影响不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特别是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央行的加息会引起更多的国际热钱的涌入,影响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今年中央经济会议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低通胀,高增长。

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转向一松一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