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山头下村,是沈约后裔居住的村落,201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村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保留较完整的清代建筑24幢,民国仿西洋建筑4幢,共260间,建筑面积6370平方米。全村只有5个村门可进出,其村落规划设计为国内少见。探讨、研究该村落的规划布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方位的去把握传统建筑的传承观,避免用单一的理念去看待传统建筑。 主题词:文物;古建筑;山头下;村落布局调查
山头下村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与义乌市的交界处,杭金公路南首,潜溪东侧,坐北朝南。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该山坡为金华山余脉,金华山也是潜溪的发源地,一条小小的潜溪竟然孕育了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吴晗、艾青这样3位大文人。这是: 一座奇异的山脉; 一条神奇的河流; 一个神秘的村落。 罕见的“开”字型布局
该村的清代古建筑群,分布为早中晚期,晚期居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村落规划。我国历史上的城市布局一般县城为“丁”字型,州、府为“井”字型,而山头下村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山村,而他的布局却是一个“开”字型,接近州府的“井”字型,这在国
内是不多见的。更有意思的是整个村落只有5个门出入,即东西北各一村门,南方两个村门。五个村门与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以及卦象不无关系。只要关上5个村门,外面的人就进不去,而村里的人可在“开”型路相互通行。在5个村门旁,各有一个方形小眼,可以窥视到门外的动静,又可当枪眼,这种设计,可能出于防盗的考虑。
沈约后裔居住的山村
现居住在山头下村的是沈约第49、50代后裔。明景泰七年(1456)始祖沈成公(31代)由义乌沈宅发派到山头下村。沈成公靠经营白蜡、粮食发家,给五个儿子建造了5座厅堂住宅。生意兴隆时,5座厅堂堆满了白蜡和粮食。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烧毁,熔化的白蜡顺着潜溪往下流,两三公里外的下游百姓到潜溪里检蜡,使不少人发了一笔小财。据说,此公是个精明的商人,但不是奸商。别人收购稻谷每担为两块二银洋,他却收两块半,别人卖出价每担三块半,他只卖三块。别人的利润每担为一块半,而他只有半块,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口碑越来越好,慢慢地,他控制了整个金华、义乌的粮食市场,生意越做越大。
抗日战争前,沈锦堂建造了一幢仿西洋建筑,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据了解,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他家是开染坊的,在金华、兰溪、义乌、永康、浦江都有知名度,生意一直红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他的6个儿子中有两个是大学生,可能受两个儿子的影响,思想会开明一些。在解放前,一农户家出两个大学生是挺不
简单的。如今,沈锦堂名下的子孙中有17名大学生,可谓人才辈出。
旧社会,山头下村无贵人,只有富人和武人。沈永荣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练就了一身武艺。为了民众的生活,他揭竿而起,成立了“华荣党”,专截富济贫,队伍发展到200多人,光本村就有80多人参加该组织。他曾配合爱婴军攻打过金华城。据《金华县志》记载,民国3年(1914),他们还袭击过金华塘雅、义乌佛堂的警察所。
捐寿银建石桥的沈约41代孙
潜溪上有一座石拱桥,主桥约15米。桥额上刻着“仁寿桥”三字,落款为“沈感卿清道光二十三年”等字样。沈感卿为沈约41代孙,属基字辈。传说,他50岁的那年,算命先生叫他50岁不要做寿,于是他就把准备祝寿的银洋捐出来,建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百姓。该村巽位上还有一棵大樟树,树龄约400余年,该树高约30米,树叶茂盛,就像一把巨型的大伞。每到盛夏,这里便是村民纳凉的好去处,可谓山头下村的象征之一,也是该村的奥秘之一。 沈氏后裔建造了一个沈约公园,在公园内修建了一座沈约纪念馆。在沈约塑像前,我再次品读了他在齐隆昌年(494)登八咏楼时所赋的八咏诗——《登楼望秋月》:“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代玳瑁染,华衰与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酺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映班姬床。挂宫枭枭落桂枝,早寒漆漆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
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秋轩之鬓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樨之皎皎,含霜霜之濛濛。蓒天衢而徒度,轹长汉而飞空。”
八咏楼位于金华城东,原名玄畅楼,唐时改称八咏楼,属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沈约后裔在此繁衍发族
沈约(41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武康)人,家世仕官,父沈璞于刘宋元嘉年间被诛,沈约潜逃在外得以幸免。因此,他自幼流落他乡,孤贫无助。好在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宋、齐、梁三代均谋得了较高的职位。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相当与财政部长)、齐时官至周子鉴祭酒(相当于分管教育的副总理)、梁时因辅佐萧行(梁武帝)篡权有功,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因何贬职到金华当东阳郡太守,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沈约在金华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他怎么也料想不到,其后裔会在自己被贬职的地方繁衍发族。据沈约47代孙、现年69岁(当年记录时的年龄)的沈锦富介绍,山头下现在有254户,757人,全村共有200多人在外工作,其中大中专生40多人。 封存的历史,流芳的文化
《阳宅集成》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这首风水诗吟出了村落空间
的理想模式。《阳宅十书》也道:“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 从山头下村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选址、规划、布局、营造等风水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古建筑中,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旨在营造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今天,我们从古建筑中的风水实例来验证风水现象的存在是有现实意义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建和谐人居,追求光为向阳,声为和鸣,山为拱卫,水为致远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