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迎接新高考 深化新课改——新课标下改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尝试

2021-09-24 来源:步旅网
新课程视窗 8 迎接新高考 深化新课改 新课标下改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尝试 ■赵克舜 新课标提倡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围绕 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成为 动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 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巧妙设计师 生互动环节,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本文 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 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 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 拿出真理的人”(《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 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科 学出版社)。这是世界权威机构对教师角色的精辟论 述。中国古代学者也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说 法,实际上,“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 斯坦语)。可见,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实体的课堂 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完成从知识 的传授到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角色转变。 一、知识的感性问题 资料引入法。在引入课堂教学时常用的方法。 教师选择好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开始时提 及有关事件,利用多媒体科技手段让学生直接感受 历史事件的氛围。 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的内容或纵 向或横向地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 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 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 路的?”这种互动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 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记忆性与总结性的问题是源于历史学科的知 识,在课本中可找到,是封闭性问题,难度不大,可以 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多回答。 二、知识的理性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发展学生个性 提供广阔的空间,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求教师关注 史学界的研究动态,了解各种观点,以保证问题设计 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 层层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 质。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 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 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互动,事情的 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 题的掌握。 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 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 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 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 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 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对比区另q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 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 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 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互 三、知识的综合性问题 转换角度法。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互动, 互动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了。例如,“戊 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可变为“为什么戊戌变法在 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互动,缺乏启 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又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 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我补充了蒋介 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互动:“从电文中可 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其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第一 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较容易答出来,后两个 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全,于是,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 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 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学生通过回 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 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 观点,自信心大增。 联系现实法。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的重要部 分,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作了这样的讲解:“目前,日 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 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日本文部省甚至通过了 歪曲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 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 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 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 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 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 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 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 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 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质疑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 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课程理念认 为,教学目标不仅是预设的,更是在人性化的课堂中 生产的,为此,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 氛围,通过“师生问答,生问师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 实现教学目标。 在互动时,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 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 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 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 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互动中 的主体。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要求教师转变历史教 学方式,改进教学评估标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愿与同仁积极切磋,努力探究优化教学结构的办 法,迎接新高考的挑战。 (作者单位:河南省项城市老城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