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观室内设计作品展有感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主要研究人以及人与机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们能够更好(健康、高效、经济)地实现各种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定量的依据。
室内设计:是通过对室内家具、陈设的组织,室内物理环境、视觉环境等的处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
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人体工程学就是为一些设计而建立的,很多设计都要求符合人体使用的习惯。人要用的舒服就要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比如椅子,桌子的高度,房间的大小,很多东西都是有具体要求的。做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
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构高度等进行设计。室内装属于设计的一种,所以人体工程学和室内设计分不开。
人的运动器官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很密切,人的身体有一定的尺度,活动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因而活动的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各种人体因素。
室内设计要符合人体活动的各种规律,必须考虑到人的外部形体特征,人的动作特征,人的体能极限等因素的影响。清楚人体活动需要多大的活动面积,有多少人活动在这个空间里,相关的家具设备需要的空间高度宽度等。如此才能使人,物与空间在设计中达到最佳的和谐。如果不考虑人体尺度,在这样的室内空间是没法正常的生活工作,比如我们工作的桌椅如果不符合人体尺度要求,经常使用进行工作学习的话,我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家里经常要用的厨房里的橱柜,如果不符合人体尺度的话,我们在厨房做饭时身体的某一部分就很容易受到触碰和伤害;厨房的操作台后面如果不按人体尺度要求来做的话,操作起来就很不方便,也会增加操作的疲劳感,同样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从人们对室内空间不同的需要分为: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心理空间。满足人的行为活动的空间一般根据人的动态尺度和行为活动的范围考虑的空间,厨房空间,浴室空间等。人的生理需求所要求的空间尺度,如视觉上需要的满足采光条件的窗户的大小,嗅觉和呼吸所要求的通风口大小等。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空间大小,对长度的心理知觉,面积大小的心理知觉,心理感觉上的应用等。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和空间用途。
为家具设计提供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仓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也为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还有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比如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
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名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然后人体工程学所研究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的广阔。
包括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 --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因此室内设计质量的好坏不单是空间的组合或是设计人员的主观臆测的结果,而是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有没有纳入室内设计领域,有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室内环境因素适应人类生活的活动的需要,进而达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使人在室内活动高效安全和舒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