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5《 摆》教学反思

2023-02-05 来源:步旅网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5《 摆》教学反思

《摆》一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物体的运动一单元。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得就越快。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

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做对比实验时要学会如何控制变量,即只允许有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其他的条件不改变。在对比实验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本课最精彩的地方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关系中,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探究活动。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和 “定量”。第二步学生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测量摆的摆动次数(每一组摆线的长度都不一样)。第三步学生汇报测试的各自摆的摆动数据。第四步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上相应的次数下。这时不同长度的摆在黑板上呈现了一个很美的坐标函数曲线的图形,摆的次数与摆长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数学模型,模型直观清晰地揭示了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摆线越长,摆动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动得越快。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就能发现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有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如果只是停留在单个或几个实验数据的比较上,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往往印象不够深刻,效果不尽人意。如果能够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用直观的数学模型表达实验的数据,不仅使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描述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

1

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用坐标曲线模型描述科学原理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所展示的这部分教学环节,大致是: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出示问题 提出假设——准备实验 共同验证——汇总记录 分析归纳 形成结果 ——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尝试应用 解决问题。

可取之处: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联系紧密。

课堂上,转换角色,创设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整节课的设计及教学,尽可能体现了由老师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地转变,实现了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地转变;尽可能体现对学生课堂生命力,对学生积极主动性发展地促进,对学生个性潜能地挖掘。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思考、回答;有师生互动,有师生间的讨论与协作等。学生的参与面广,兴致很高,效果较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究摆装置中的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在验证活动中学生老师分工协作,及探究出了科学规律,也体验到了合作学习与分析讨论中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分析能力、合作

2

交流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科学素养。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遗憾之处:

实验设计基本是由老师设计的,学生只是参与其中的实验,没有参与实验设计。如果学生能参与实验设计,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的有力方法。

一、取舍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同学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考虑,并且去验证同学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同学将丈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同学在对丈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同学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

3

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和时地更新。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同学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防止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同学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提供有结构的资料

资料的运用,主要就是对教具的运用。在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今天课堂上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让同学测出15秒内各个摆摆动的次数时,我给同学提供了各个不同长短的摆,让每组同学的摆在15秒内次数各不相同。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同学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更为顺利地引入到了课文探究的主题。

第二个有结构的资料是,在同学进行探究摆的快慢的实验中,大多数

4

数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组我提供的是钩码。同学在探究摆锤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实验中,让钩码一个一个的挂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研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呢?引起同学的共鸣,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摆锤长短的研究”做了铺垫。

【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行使。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 一、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5

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产生问题。接着教者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当然,在学生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在自己设计一个摆,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