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2021-07-31 来源:步旅网
自然保护区基本名词术语

3. 1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对有代表性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范围并由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批准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 3. 2

自然保护区类型categories of nature reserve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价值、性质等划分的自然保护区类别。 3. 3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natural ecosystem 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五个类型自然保护区。 3. 3. 1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forest ecosystem

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3. 2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steppe and meadow ecosystem 以草原和草甸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3.3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desert ecosystem

以荒模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3. 4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inland wetland and water area eco-system

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3.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ocean and seacoast、system 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4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wildlife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自然保护区。 3. 4. 3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wild animals 以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物和重要经济动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4. 2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wild plants 以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

的自然保护区。 3. 5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natural monument

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自然保护区。 3. 5. 1

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geological formations

以特殊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奇特地质景观、珍稀矿物、奇泉、瀑布、地质灾害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5. 2

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ancient organisms re}t}tains 以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活动遗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6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level of nature reserve

我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和在国际国内影响的大小,将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两个级别,其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自然保护区。 3. 6.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3. 6. 2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local nature reserve

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或全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生态或经济价值,并经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3. 7

保护区protected area 用于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保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 3. 7. 1

庇护所reFuge;shelter

天然存在的或人为提供的、能使生物免受捕食者袭击或不良环境条件损害的适宜栖息地,也指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区。 3.7.2

禁猎区sanctuary

为保护特有动物或珍稀濒危动物而依法设立的禁止或严格控制狩猎的区域,也称动物保护区。 3. 7. 3

生物圈保护区biosphere reserv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展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受到保护的陆地、陆地水体、海岸带或海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区域。其不仅具有一般自然保护区所具有的保护功能,还具有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功能,以及开展科学研究、教育、监测、培训、示范和信息交流等功能。 3. 7.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gion

将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而设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区域,一般包含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 3. 8

保护区管理类型management categories o, protected area

根据保护区的性质或管理目标、管理方式划分的保护区类别。 3.8.1

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 nature reserve

拥有典型的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特征或物种,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教育和环境监测的自然保护区。该类保护区主要是尽可能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存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及其生境,维持自然生态过程。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Ia类。 3. 8. 2

荒原保护区wilderness area

拥有大面积未经人类破坏或破坏较轻的陆地或海域,且没有永久性或大片人类聚居地的保护区。该类保护区的管理就是长期保存其自然特色,保护自然环境质量。属于工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Ib类,属于严格管理的保护区。也称为荒野区、荒野地保护区。 3. 8. 3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以科学、教育、娱乐和旅游为目的,为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区域而划定的陆地或海域。该类保护区的管理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及其生境或地貌的同时为人类提供娱乐和游憩的场所。属于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Q类。 3. 8. 4

物种栖息地保护区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 为保护特定物种及其栖息地而建立的保护区。其允许采取各种人为措施保证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维持栖息地的稳定性。属于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IV类。 3. 8. 5

景观保护区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

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与自然长期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美学、文化、生态价值突出且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陆地或海域。其通常景观优美、生物物种多样、土地利用模式独特,并且拥有反映本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信仰的社会组织。属于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V类。 3. 8. 6

资源保护区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 拥有大面积未经改变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而划定的保护区。该类保护区的管理就是保证生物多样性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长期的可待续利用,并提供自然产品和环境效益,以满足社区和国家发展要求的区域。属于IUCN保护区分类体系的VI类。也称为资源管理保护区。

4 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 4.1

植被型组group of vegetation type

建群种生活型相近、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的联合。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半灌木和小半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水生植物和叶状体植物11个一级类型;分为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等41个二级类型。我国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荒漠、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10个植被型组。

4. 2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一级或二级)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的联合,是植被分类的高级单位。我国植被分为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灌丛、草原、荒摸等29个植被型。 4. 3

群系formation

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是植被分类系统的主要中级单位。例如华北落叶松林、蒙古栋林、大针茅草原、白梭梭荒漠等. 4. 4

群丛association 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是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例如披针叶苔草一绒毛绣线菊一蒙古栋林。层片(synusia)是植物群落中占有一定空间的某一生活型植物所形成的群体。 4. 5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一个或少数几个可以决定生物群落主要特征的物种。它们通常是群落中每层个体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贡献最大井能够反映群落内生境条件的生物种类。 4. 6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植物群落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4. 7

地带性植被tonal vegetation

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界线大致相符,又称显域植被。 4. 8

非地带性植被atonal vegetation 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也称隐域性植被。 4. 9

湿地wetland

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4. 10

湿地植被wetland vegetation

生长在地表过湿、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土壤潜育或有泥炭的地段上,由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的群落组成的植被类型。 4. 11

植被区域vegetation region

具有一定水平地带性的热量和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的区域,是植被区划系统的高级单位。我国植被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等8个植被区域。 4. 12

植被地带vegetation zone 植被区域或亚区域内,由于水热变化,或由于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的“植被型”的差异。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 4. 13

植被区vegetation pcovince

在植被地带内,根据内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由地貌条件引起的差异而划分的区域,是植被区划系统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区内,根据优势的基本植被类型(群丛组)划分出的小区称为植被小区(district),是植被区划的基本单位。 4. 14

野生生物wildlife 野生物种wild species

天然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出于保护、管理和科研等目的,人工驯养但尚未形成明显遗传变异的野生动物也被认为野生物种。 4. 15

模式标本type specimen

每一生物新种在发表定名时作为佐证,以证明其以前确实没有被科学描述过的标本。 4. 1 6

野生亲缘种wild relative

分类上与栽培作物或家养动物有亲缘关系的植物种或动物种,可用于栽培作物或家养动物新品种育种工作中基因的潜在来源。 4. 17

野生植物wild plant

天然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种。 4. 18

维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

植物体内有维管组织分化的植物类群,包括威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也称维管植物。维管束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的束状组织。 4. 19

野生动物wild animal;wildlife

天然分布在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种或其种群。出于保护、管理和科研等目的,人工驯养但尚未形成明显遗传变异的动物种或其种群也被称为野生动物。 4. 19. 1

留鸟resident bird

全年栖息于同一地区,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 4. 19. 2

候鸟migrant bird

在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定期地沿着相对稳定的迁徙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而秋季离开的鸟类对该地区而言是夏候鸟(summer resident; summer visitor);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春季离开的鸟类对该地区而言是冬候鸟 4. 19. 3

旅鸟traveler bird

迁徙途中经过某一地区,有时短暂停歇,但不在此地区繁殖或越冬的鸟类对该地区而言是旅鸟。 4. 19. 4

迷鸟straggler bird

在迁徙过程中偏离通常的迁徙路线而偶然出现在某一地区的鸟类。 4. 2 0

迁移migration

动物进行一定距离移动的习性。这种移动是由于动物栖息地生存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或者是与其发育的周期性变化相联系。其中后者即是动物的迁徙,即动物在其生活周期的一定时期内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定向的、大规模的迁移活动。水生动物的迁徙也称为徊游。 4. 21

分布区distribution area

某种或某一类群的生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 4.21. 1

潜在分布区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

某种生物可以生存和分布的,但由于阻限的存在而未分布的地区。 4.21.2

地理隔离geographical isolation

由于地形、地貌、水体等地理因素导致的种群中不同群体间不能交流基因的现象。 4.21.3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

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也称为异质种群。 4.21.4

冰期glacial epoch

地质历史中气候寒冷,极地被冰覆盖而中、低纬度地区有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全球在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冰期、石炭一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冰期时,冰川大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 4. 21. 5

避难所refugium

地质历史时期,未暴露在整个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下(如冰川的活动)从而为某些生物类群的生存提供了适宜条件的某个区域。也称残遗种区。 4. 21. 6

残遗种ancient relicts

在古地质史上分布区广大,但现在只有个别孤立的或者星散分布的几个小区的物种。也称孑遗种。常常被称作“活化石”。 4. 21. 7

冰期残遗种glacial relicts

经受更新世冰期的影响但在局部具有适宜生境的地域中残存下来的生物类群。也称冰期孑遗种。 4. 21 .8

起源中心centre of origin

某一生物种及其以上分类单元的发源地。也称发生中心。 4.21.9

多度中心center of abundance

某一分类单元的数量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区。

4_ 22

栖息地选择habitat selection

动物个体或群体为觅食、卧息、繁殖、迁移或逃避敌害等目的,在可到达的生境之中寻找某一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 4. 23

生境habitat 栖息地habitat

生物个体、种群能够正常生活或繁衍后代的场所。 4. 24

生境micro-habitat

某物种或某些生物类群生活、繁衍所需要的特殊小环境。 4. 25

生物气候带bioclimatic zone

生物与气候相适应而形成的带状地域,在山地海拔高度上表现为垂直生物气候带。 4. 2fi

生物地理界biogeographic realm 生物地理区biogeographic region

生物地理区域划分的最高级分类单位,是在地理区、动物区系和植被上具有一致特点的地区。相当于动物区系划分中的动物地理界(realm)和植物区系划分中的植物区 4. 27

生物地理省biogeographic province

生物地理区域划分中生物地理界下的单位,根据动植物区系和植被特征划分的区域。相当于动物区系分区中的省(faunal province)和植物区系分区中的区(region) o 4. 28

动物区系fauna

某一地区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现今生态条件下生存的所有动物种类的总体。 4. 29

动物地理界zoogeographical realm

动物区系分区系统的最高级分类单位,是在地理区和动物区系具有一致特点的地区,一般根据哺乳动物和鸟类划分。共分为古北界、东洋界、澳洲界、新热带界、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新北界等6个界。 4. 29. 1

古北界Palearctic realm 大陆动物地理区之一,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中国淮河、秦岭以北的亚洲。 4. 29. 2

东洋界Oriental realm

大陆动物地理区之一,包括喜马拉雅山以南和中国淮河、秦岭以南、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等大小岛屿。 4. 30

植物区系flora

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全部植物种类的总体。 4. 31

植物区kingdom

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最高级分区单位,是在地理区和植物区系上具有一致特点的地区,一般根据维管束植物特有种、特有属和特有科情况划分。包括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等6个植物区。 4. 31. 1

泛北极植物区Holarctic floral kingdom

大陆植物区系分区之一,指北回归线以北的整个地区,包括整个欧洲、亚洲大部、非洲的北半部及几乎全部北美洲,是世界最大的植物区。又称全北极植物区;常简称为泛北极区或全北区。 4.31.2

古热带植物区Paleotropical floral kingdom 大陆植物区系分区之一,指包括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临近岛屿在内的植物区,为地球陆地上第二大植物区;分为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一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5个植物亚区。简称古热带区。我国热带地区属于印度一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的一部分。 4. 32

保护物种protected species

依法受到保护并禁止任意捕杀或采集的野生物种。它们往往是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残遗种、有重要科研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物种。 4. 33

旗舰种flagship species

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价值的特殊生物种类,是具有超凡魅力、并被公众普遍喜爱、可以激发大众自然保护意识的物种。例如大熊猫、丹顶鹤、扬子鳄等口 4. 34

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

生境需求能够涵盖其他物种生境需求的物种,因而对该物种保护的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伞护种常被用于确定被保护生境的类型和面积。 4. 35

特有种endemic species

由于地质历史原因或生态因子的作用,仅分布于某个特定地区内而在其他地区没有自然分布种群的动植物物种。 4. 36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对特定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4. 37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the wildlife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由国家正式公布、要求重点保护的物种,主要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收录的物种。包括数量极少、分布范围较窄的物种,具有重要经济、科研、文化价值的受威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种群和有遗传价值的近缘种,或有重要经济价值但因过度利用使数量急剧减少的物种。 4. 38

“三有”动物the species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which are beneficial or of important economic or scientific value

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4. 39

物种受威胁等级categories of threatened species

根据物种濒于灭绝的风险和受威胁程度而评定的等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物种受威胁程度划分为灭绝、野外灭绝、局部灭绝、极危、濒危、易危、渐危、数据不足、需关注、未评估、不宜评估等n个等级。 4. 40

稀有种rare species

分布范围狭窄且种群数量很少的珍稀物种。 4. 41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

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较高灭绝风险的物种。 4. 42

珍贵物种valuable species

对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有重要价值的物种。 4. 43

自然遗迹natural monument

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在科学、文化、艺术和观赏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产物。 4. 43. 1

地质遗迹geological formations

在地球形成和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作用而形成并遗留的自然产物,可分为地质构造、地质景观和地质灾害遗迹等3类。 4. 43. 2

古生物遗迹ancient organisms remains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生物化石,包括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其活动痕迹。如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古微生物化石以及反映古人类和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化石等。

5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 5. 1

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critical regions of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biodiversity hotspots

天然植被较完整、生物区系较复杂、特有种较多、濒危物种较集中、或遗传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5. 2

自然保护区体系nature reserve system 某一区域内,为了使保护对象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而规划和建设的自然保护系统。一般由自然保护区和生境廊道构成。 5. 3

自然保护区群nature reserve complex

某一区域内,为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的联合体。 54

自然保护区域protected region

在一个地理单元内,为有效保护相同的保护对象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多个自然保护区。 5. 5

跨界保护区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相邻的国家通过共同协商建立的跨越国界的保护区。 5.6

自然保护小区nature conservation spot 由地方行政机关设定的,或者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区域以外划定的,或者由于历史文化或传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小型保护区。 5 .7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nature reserve master plan 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潜在可能性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的过程。总体规划是长期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确定和落实今后较长时期建设任务的依据。 5.8

植被图vegetation map

反映植被型、群系和群丛等植被类型分布状况的地图,也称植被类型图。 5. 9

最小存活面积minimum viable area

维持生物最小可存活种群所必需的生境面积。最小可存活种群是指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大小,也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5. 10

自然保护区适宜面积suitable area of nature reserve 为维持主要保护对象的长期存在,在考虑其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布局,依此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所应具有的面积。 5. 11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zoning of nature reserve 根据保护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特点以及管理需要,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 5.11.1

核心区Core Zone;Central area

自然保由兰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需要严格保护与管理。 5. 11.2

缓冲区buffer zone;easement zone

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的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干扰的区域。 5. 11.3

实验区experiment zone

为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中区划出来的一个区域,适度集中建设和安排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经营项目与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生活办公小区、教学实习小区等。 5. 11. 4

外围保护地带outside buffer zone

在自然保护区外划定的、主要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起增强、协调、补充作用的保护地带。

5. 12

生物廊道biological corridor 生境廊道habitat corridor

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 5. 13

安全岛safety island

适合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孤立生境片段。 5. 14

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 通过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护自然种群等措施,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 5. 15

易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通过引种、繁殖、再引人等手段将某些野生动植物从自然界中转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可控环境中来实施保护的方式。又称迁地保护。 5. 16

种质资源库germ plasma resource bank

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场所。如进行易地保护的种子园、母树园和种质园圃。其中种质资源指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在一定环境作用下,通过世代演替传递给后代,并发育

为具有各种性状特征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 6 自然保护区管理 6.1

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management plan of nature reserve 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的详细行动指南。 6.2

生态系统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 通过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结构的调控,以维持或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长期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 6. 2. 1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状态。 6.2.2

生态系统完整性ecosystem integrity

某个生态系统与本区域同类健康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相近程度。 6. 2. 3

生态系统稳定性ecosystem stability

生态系统抵抗变化、干扰和保持自身平衡的能力。包括生态系统抵抗力和生态系统恢复力两方面,前者是指生态系统遇到扰动时维持原状态的能力,后者是指在被扰动之后恢复到原状态的能力。 6.3

野生生物管理wildlife management 对野生生物的个体、种群和生境实施人工千预措施,以保证野生生物正常生存繁衍及生境的持久稳定性。 6. 3. 1

编目inventory

在不同的地域尺度下对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同时简要阐述其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保护价值、受威胁情况和保护措施等。 6. 3. 2

红皮书red data book 红色名录red list

采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估物种受威胁状况的信息资料专集。 6. 3. 3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ariability analysis

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生物种群以一定概率存在一定时间的过程口 6.3.4

本地物种native species;indigenous species

出现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能力以内的物种。也称乡土物种或土著物种。 6. 3. 6

再引入reintroduction

在某物种已经灭绝的原产地重建其野生繁殖种群的过程。 6. 4

生境管理habitat management 栖息地管理habitat management

采取各种人为措施维护、修复或改造野生生物生境以利于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过程。 6. 4. 1

生境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 栖息地片段化habitat fragmentation 栖息地的连续性被破坏的结果,既包括由栖息地斑块构成的空间格局,也包括产生这种空间格局的过程。 6. 4. 2

生境恢复habitat restoration 栖息地恢复habitat restoration

采取人为措施使野生生物的退化栖息地逐渐接近其原生状态的过程。 6. 5

生态安全 calogical safety

生态系统自然平衡状态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 6. 6

生物安全biosafety

在生物技术研究、应用以及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可能会危及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也指人工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逃逸造成野生生物的基因污染,以及外来物种造成本地物种基因污染或灭绝。 6. 7

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exotic species

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能力以外地区生存或繁衍的物种,对该地区而言是外来物种。 6. 7. 1

归化种naturalized species

不依靠直接的人为干预而能持续繁殖并维持种群超过一个生命周期的外来物种。它们常常建立自然种群,但不一定对本地物种产生可见的不利影响。

6. 7. 2

入侵物种invasive species

进人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并能繁衍后代,且具备迅速扩散能力,进而对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产生威胁的物种。 6. 7. 3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外来物种在当地适宜的环境和缺少天敌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扩大分布区,并形成对本地自然、社会和经济产生威胁的生态过程。 6.7.4

引入introduction

人类将生物个体及其所有可能存活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等转移到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能力以外地区的过程或现象。包括有意引人和无意引人。 6.8

生物多样性监测biodiversiky monitoring

设置永久性植物群落样地和野生动物样点、样线或样带,定期调查并记录野生动植物种

类、数量及其生境特征等指标。 6. 9

环志banding

利用各种手段对鸟类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根据获得的标记数量研究其分布、迁徙、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等的监测方法。 6. 10

环境监测environment monitoring

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医学等方法,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因素进行定期调查和测定。 6. 11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反应来定期调查分析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6. 12

指示生物bio-indicator

对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干扰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或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生物物种或生物类群。 6. 3 3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6. 14

生态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定量揭示与预测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过程。 6. 15

社区community

定居于某个地域上一定人群的共同生活体。自然保护区的社区是指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并影响自然保护区管理活动结果的社会实体。 6. 1 6

社区共管community co-management

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的过程。 6. 17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assessment of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进行的评价,评价因子包括保护对象现状、规划设计、权属、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保护管理措施、科研与监测工作、宣传工作、经费管理、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协调性、生态旅游管理、监督和评估等因素。 7

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 7. 1

生物资源biological resources

有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生长在自然界中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被人类利用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生命形式。 7. 2

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

可供人类利用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遗传材料。又称基因资源。 7. 3

森林资源forest resources

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类群。 7. 4

自然旅游资源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能够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观。 7. 5

人文旅游资源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古今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俗等。 7.6

文化多样性culture diversity

人类因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形态的总称。 7. 7

生态旅游eeotourism

以享受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宗旨,使当地居民受益的特殊旅游活动。 7.8

旅游环境容量tourist environmental capacity 在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 7. 9

可持续利用sustainable use

使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方式和速度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衰落,从而保持其满足今世后代的需要和期望的潜力。 7. 10

驯化acclimatization ; domestication

人类把野生动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 7. 11

自然资本 natural capital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即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所提供的投人,也包括作为原材料来源的自然资源以及作为废弃物排放和自然净化场所的环境。 7. 12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 of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7. 13

生态效益ecological benefit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提供的服务。 7. 14

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 通过行政干预手段,使生态效益受益者向生态效益源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经济补偿。为保证生态补偿的正常和顺利实施而设立的专项基金称为生态补偿基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