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

2021-03-26 来源:步旅网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iaoXiang.Journal ofXi’an Conservatory ofMusic 2011年6月第30卷第2期 Jun 2011 Vo1.30 No.2 文献识别码:A 中图分类号:J616.9 文章编号:1003-1499一(2011)02・0103-04 ・孙悦湄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与影响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浙江・宁波,31 5211) 摘要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初期局限于在俄侨自身。但随着演出、教学活动 开展和俄侨人数的激增,其影响力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拓展,逐步开始有中国学生介入, 各类声乐表演团体的实践活动和艺术影响力,使哈尔滨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西方声乐艺术 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基地。虽然此时哈尔滨出现的西方声乐艺术,包括歌剧艺术等其他音 乐表现方式,国人的参与程度有限,影响力与实际作用更多处在当时社会的上层,但作 为中国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传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影响力仍然不能小觑,无论其专业化 程度和水平都显示了较高水准。可以肯定地说,哈尔滨的西方声乐艺术传播与发展,为 2O世纪之后东北地区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声乐艺术的产生和 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哈尔滨;传播;影响 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也加入到以条约方式掠夺中国领 一土的行列之中,先后鲸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大片领土,用威胁利诱、重金贿买等各种卑劣手段,迫使清 朝政府于1896年6月与其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密约》,并获 、外国演出团体与俄侨的声乐演出活动 中东铁路的建成,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北满商贸、经 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在修建这条贯穿东北亚的 济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俄罗斯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远东 中东铁路线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了向中国东北移 基地。在这由此形成的侨民大潮中,主要以俄罗斯民族为代 民俄侨60万人的庞大计划。由此也开启了西方声乐艺术在中 表,一些东欧国家侨民及犹太、波兰等民族也有迁入,他们 的到来为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滨的传播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 国东北的传播之路。  中东铁路自1897年开始建设,大批俄国侨民由此来到中 用。西方古典音乐、歌剧、歌舞传入哈尔滨较早。1907年 国东北地区。1898年,沙皇俄国将中东铁路指挥部由圣彼得 堡迁至中国东北哈尔滨,伴随而来是武装部队。考虑士兵对 3月,俄国著名小提琴家科斯佳・杜姆切夫在道里达尼洛夫 宗教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俄军军乐队随行。随着中东铁路的 剧场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其中包括歌唱家菲格涅尔夫妇的表  ]‘ 。 修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其眷属随之前往,加之为 演。[铁路修建而附设的各种工厂、医院、护路队、商行、教堂、 哈尔滨最早的“欧式”综合音乐会于1911年12月9日,  警察署、立法机关等相关人员也云集这里,其中,包括接受 由“依萨阔”剧团演出。这次演出之所以称之为“综合音乐会”,是因为在节目 过良好音乐教育、具有较高音乐才能的音乐家和爱好者。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此时,俄侨在 安排、演员搭配、形式和内容方面具有多样性特点的缘故。黑龙江地区的总数达3万人以上。 ¨ 这是哈尔滨近现代 音乐会分别由音乐、舞蹈和竞技(魔术与杂耍)等内容组 出现的第一次移民潮。 成。音乐会上演了《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在中 作者简介:孙悦湄(1963 ̄),女,宁波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1—02—11 ・1O3・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iaoXiang-Journal ofXi’an Conservatory ofMusic 2011年6月第30卷第2期 Jun.201l Vo1.30 No.2 亚细亚草原》(鲍罗丁),达到了较高的演出水平。当时参 才济济,云集一堂,在中东铁路俱乐部的大力支持下,演出 加“综合音乐会”的多为苏俄官员和外国侨民,中国观众较 了大量的歌剧作品。 少。另据《远东铁路生活》载,1912年8月9日,俄国著名歌 叹调与歌剧《沙皇的新娘》等作品,深受欢迎。[2J ( 2O世纪初的1904年1月2日,俄国人伊万诺夫在哈尔滨开办了剧院, 剧演员维申斯卡娅一行来哈尔滨,在铁路俱乐部演出歌剧咏 先后邀请尼库林和阿尔诺利多夫担任导演,[3】{ ’但真正对 哈尔滨歌剧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的还是费维斯基歌剧团 “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 和费多洛夫歌剧团。其中,以费尔多・格里高利耶维奇・库 权,大批俄罗斯贵族、文武官员、知识分子逃出俄国,先后 兹涅佐夫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歌剧演员的加盟。成为该团艺 进入哈尔滨。当时,哈尔滨37万人口中,俄侨占据了l9万 术实力的象征。 人。这是哈尔滨出现的第二次移民潮。至此,西方歌剧、芭 库兹涅佐夫(1888一?),歌剧演员。1910年毕业于维 蕾舞、交响乐、爵士乐及其它外国文化形态大量传入哈尔 结布斯克市剧院艺术学校,1910年至1913年在莫斯科和圣彼 滨。俄罗斯文化艺术充斥着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和大街小 得堡作巡回演出,1913年首次来哈尔滨演出,1919年赴俄国 21(m’ 巷,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哈尔滨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 伊尔库茨克市演出,1921年任哈尔滨歌剧团演员。[观念。 由于大批优秀的俄罗斯歌剧演员加盟哈尔滨歌剧团,使 在这批俄罗斯侨民中,汇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其中不乏 得该团的艺术实力得到大力提高。真正反映哈尔滨歌剧水平 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画家、诗人、作家等等。他们沿 的是1920年至1924年间,由帕图申斯基领导的哈尔滨歌剧 着贯穿欧亚的中东铁路线来哈尔滨举办音乐会,上演外国歌 团,该团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均为正统歌剧院的名家。分别 剧,组建交响乐队,把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带到了哈尔滨。 为男低音A.莫祖辛、男低音B.卡斯托尔斯基、男高音弗拉基 当时那个年代,音乐文化的信息传播相对滞后,文化活 米尔斯基、男高音奥尔热利斯基、男高音维京格。男高音斯 动仅限于沙龙式的吹拉弹唱,演奏的乐器多为曼陀铃、巴 洛夫佐夫及妻子女高音奥丽・斯洛夫佐娃也曾多次来哈尔滨 扬、巴拉莱卡、吉它等,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风味。直到中 演出,并留在哈尔滨歌剧团工作。此外,还有著名男高音歌 东铁路俱乐部的建成(今哈尔滨铁路工人文化宫),才使侨 唱家列梅舍夫、布里吉涅维奇、斯特列里佐夫;男中音歌唱 民的文化活动有了一所高雅的场所。“铁路俱乐部位于中东 家科尼日尼科夫、瓦尔拉莫夫、维杰利斯乌霍夫、柳布琴 铁路局的对面,建于1911年,它的礼堂设1500个座位,有旋 科、武利奇、阿列克桑德洛夫;女歌唱家有里普柯夫斯卡 转舞台,礼堂两侧设休息室”。[】]( 。 这在当时是极为高档 娅、阿芙拉梅耶娃、泽林斯卡娅、斯普里舍夫斯卡娅、芭图 的艺术表演场所。这个舞台成为当时来自西方、意大利的一 琳娜、叶利佐娃、西林斯卡娅等等。后三位最终侨居上海。 流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演奏家的重要演出场所,也成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20年代先后来哈尔滨的俄国著名 为哈尔滨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基地。由此,也使得早期哈尔 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达数十人之多。在如此众多的歌剧 滨的音乐活动逐渐由民间转向艺术场所,小提琴、大提琴、 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隶属于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的哈尔 钢琴、声乐(独唱、重唱)与合唱等种类日渐丰富,交响乐 滨歌剧团演出了《鲍里斯・戈杜诺夫》《浮士德》《沙皇的 团、歌剧团、宗教圣咏团等也都进入这个舞台进行表演。俱 新娘》《黑桃皇后》等多部歌剧作品。 乐部不但面向铁路职工,而且向社会开放。 1922年哈尔滨歌剧团前往北京演出歌剧,乐队指挥杰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堂(东正教)唱诗班。这里培养了 科维奇,他曾与时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授的萧友梅有过 诸多音乐人才,一些著名歌唱家、歌手就是从唱诗班成长起 接触。1924年哈尔滨歌剧团在另一位指挥B.H.卡普伦职棒 来的,后来成为声乐演唱、歌剧表演的领军人物。 下,在马迭尔旅馆剧场首演歌剧《茶花女》,又在捷尔索普  哈尔滨最大的音乐团体是俄国古老艺术研究会。1938年 剧场演出《卡门》《阿依达》等歌剧作品。同年,赴烟台、起归中东铁路局管辖。它从早期业余艺术团体逐渐发展为颇 青岛、天津、北京、上海、汉口等巡回演出。在1926年和 927年,两次赴日本演出。一些俄国著名歌唱家、歌剧演员 具规模的专业音乐表演团体。上演的节目从早期的三弦琴、 1手风琴乐队发展为合唱、歌剧及大型器乐曲。先后有著名歌 和芭蕾艺术家,如尼娜・尼古拉耶芙娜、苏石林、夏里亚  唱家、教堂唱诗班歌手及合唱指挥家等加盟其中,如歌唱家 宾、乌里扬诺夫等随团出访日本。雷波夫、合唱指挥家沙拉波夫等。 夏里亚宾(1873-1938),俄罗斯声乐学派最后一位大 师。1894年进入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1896年加入马蒙托夫 二、俄侨的歌剧演出活动 歌剧演出在当时的哈尔滨异常繁荣。最早来哈尔滨演出 歌剧团,成为该团主要演员。1901年来到意大利米兰,在斯 卡拉歌剧院登台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1907年在美国大都会 歌剧院与卡鲁索合作演出《浮士德》,完成2O世纪最经典的  歌剧的是以冈萨雷斯兄弟率领的意大利歌剧团,紧随其后的 声乐组合。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及西方巡回演出。1936年2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歌剧、清唱 是俄国的帕利耶夫歌剧团(Opera Palieva)。1919年俄国 剧音乐会。1938年在法国巴黎病逝。 列夫・费多洛夫歌剧团(Opera L’va Fedorova)也来到哈 乌里扬诺夫,歌唱家、歌剧导演、声乐教育家。任哈尔 尔滨。外国歌剧团的到来和哈尔滨费维斯基歌剧团(Truppa 936年移居上 Feveiskogo)的成立,使哈尔滨歌剧力量迅速壮大,可谓人 滨音乐训练班声乐教师与哈尔滨歌剧团导演。1・l04・ 2011年6月第30卷第2期 Jun.2011 Vo1.30 No.2 近现代西方声乐艺术在哈尔演的传播与影响 海,任第一俄国音乐学校歌剧导演班教师,上海俄国歌剧团 导演兼主要演员。 该校自1921年至1941年,前后招收学生2000人,由于严 格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最终仅有38人获得毕业文凭,合格  据不完全统计,仅1926年至1931年,哈尔滨俄侨歌剧团 率仅为1.9%。其中钢琴班25人,小提琴班8人,声乐班5人。4】( ’毕业学生主要为俄侨子弟。 曾演出《浮士德》《拉克美》《霍夫曼的故事》《塞尔维亚 [的理发师》《叶甫根尼・奥涅金》《伊万・苏萨宁》《雪姑 娘》《水仙女》《阿依达》《恶魔》《黑桃皇后》《女靴》 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创建于1925年7月,以 俄国著名音乐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格拉祖诺夫名字命 《艺术家的生涯》《俄罗斯人的婚礼》等歌剧作品。_2j( 名。学校以俄国皇家音乐学院设计的教学大纲为培养目标, 除了上演思想深邃、艺术完美、结构庞大的西洋正统大 专业设置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管乐(木管 歌剧外,哈尔滨也上演了大量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轻 和钢管)、声乐(包括歌剧表演)等。辅修课程有音乐史、 歌剧。由于轻歌剧通俗易懂,感情交流真切、顺畅,贴近现 意大利语、乐理、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包括艺术史)、合 实生活,深受百姓的喜爱。1907年后,就有一批俄国轻歌剧 唱、重唱、歌剧表演等。该校特别重视室内乐训练课和演出 团到哈尔滨献艺,其中就有谢罗夫轻歌剧团,演出的剧目包 括《风流寡妇》《印度流浪女》《在激情的浪潮中》《国王 在寻欢作乐》《风骚女仆》《东方的魔法》《科伦宾娜》 《后宫诱逃》等3O多部轻歌剧。 此时的哈尔滨除俄侨歌唱家和歌剧演员之外,在1929年 至1930年间,意大利歌唱家和歌剧演员也先后来到哈尔滨。 他们是花腔女高音阿里比、花腔女高音瓦里季、男高音涅 里、男中音列阿里等,与哈尔滨歌剧团俄侨歌剧演员联合演 出了《费加罗的婚礼》《乡村骑士》《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等歌剧作品。 三、俄侨开办的音乐学校 歌剧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大量歌剧 上演、各国音乐家到哈尔滨举办独唱音乐会的同时,为了满 足俄侨子弟与国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俄侨相继成立了音乐 学校。 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成立于1921年5月。发起人是 马申、C.M.达弗基里泽、普洛特尼茨卡娅和德鲁任尼斯卡 娅。 马申,合唱指挥家、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哈尔 科夫音乐学校。1907年到哈尔滨商务学堂任音乐教师,同时 兼任俄侨合唱团指挥。1921年参与创办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 学校。1925年侨居上海,同时开办私人音乐学校。创办乌克 兰哥萨克合唱团和捷列克哥萨克合唱团,并担任圣尼古拉斯 教堂合唱指挥。兼任上海俄国歌剧团合唱指挥。[43(P357) 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学制6年,完全按照俄国皇家 音乐学会和俄国皇家音乐学院课程开课。学校分预科班、初 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中,每班 又分为4个学期,学N2年。主科专业有钢琴、小提琴、大提 琴、铜管、木管、声乐。辅修课程有音乐史、乐理、视唱练 耳、声乐。中级班开设初级和声,高级班开设高级和声。进 入高级班的器乐学生必须学习合奏课方能毕业。同时,该校 还开设歌剧班、吹奏乐班和唱片班。后因这些班校舍变动而 逐步取消。在该校任教的声乐教师有:A.B.别利钦科、 A.C.波里卡尔波娃、M.B.奥西波娃-}L克热夫斯卡娅、 A.H.马楚列维奇一索洛维耶娃、M.B.捷奥多利基和HJ H.曼维 洛娃等。[z](P37_39 实践,经常性举办音乐会,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先后 在该校任教的声乐教师有:中.n.卡尼、A.C.波里卡尔波 娃、M.B.奥西波娃一扎克热夫斯卡娅、B.r.苏石林(又译: 舒什林)、A.H.马楚列维奇一索洛维耶娃。歌剧班教师M. Ⅱ.瓦尔弗洛梅耶夫,担任歌剧导演。1930年至1931年间, 歌剧教师由A.H.泽林斯基担任,并同时兼任哈尔滨第一高等 音乐学校教师。 苏石林(1895—1978),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 家。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俄国男低音歌唱家加别 尔(1849-1924)。曾多次作为列宁格勒音乐家协会音乐演 出团成员来中国演出。1924年在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 学校任教,同时兼任哈尔滨歌剧团歌唱演员,主演《卡门》 《阿依达》《浮士德》《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叶甫根尼・ 奥涅金》等作品。1927年随哈尔滨歌剧团出访日本;1929年 随哈尔滨歌剧团出访菲律宾。1929—1942受聘于上海国立音 乐专科学校专职声乐教授,曾多次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 出歌剧及音乐会,擅长演唱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 品,风格优雅,技巧娴熟,为上海音专专业声乐教育做出了 重要贡献。还曾任教于北京、杭州等地的音乐学校。1942年 上海沦陷后,曾创办“苏石林音乐学校”。1949年后,受聘 于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声乐教授。1956年回国任教于莫斯 科音乐学院。1974年退休。苏石林是我国现代专业声乐教育 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现代专业声乐教育的开创和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成立于1927年l0月2O日。[1](” 创办 者为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自由艺术家”r. r.巴拉诺娃一波波娃和东正教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主持尼・ 沃兹涅先斯基及o.尼古拉和叶皮斯科夫。初期学校开设钢 琴、小提琴和声乐3个专业,后增加大提琴、合唱、教堂唱 诗和合唱指挥4个专业。学生以侨民为主,中国学生较少。 学生人数从开始的50余人发展到106人,至1930年达到110 人。声乐教师有:r1.r.巴拉诺娃一波波娃、C.M.乌里扬诺 夫等。 该校自1927年至1941年,前后共招收学生1600人,平均 每年100人,但获得毕业文凭者仅18人,合格率仅为1.1%。 毕业学生声乐班10人,钢琴班6人,小提琴班1人,合唱指挥 班1人。 ¨舟”毕业生大多进入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歌剧 团及上海音乐界。 ・1O5・ 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JiaoXiang—Journal ofXi’an Conservatory ofMusic 2011年6,9第3O卷第2期 Jun.2011 Vo1.30 No.2 此外,早期在哈尔滨从事私人声乐教学活动的有A.M.托 i、组织者和参与者为俄侨自身,由俄侨组成音乐表演 姆斯卡娅、A.r.米阿穆拉、A.B.叶戈罗娃、吉纳伊达・盖 团体并进行演出活动,演员多为俄国专业音乐家与歌唱家, 吉耶芙娜・朱耶娃、奥丽加・尼古拉耶芙娜。[2]( ∞ 演出数量频繁且质量和水平较高,其目的直接为俄侨服务, 托姆斯卡娅(1878一?),女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 后期兼及到哈尔滨社会的需要,客观上起到了一种传播和推 家。1918年侨居哈尔滨,1926年至1929年移居上海。在两地 广作用; 均自设私人声乐学校,并举办个人音乐会。曾一度担任国立 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声乐教授。1929年定居法国。[4 。。 2、将俄国民族乐派以来大量作品传播至东方哈尔滨, 特别是俄罗斯声乐艺术与歌剧艺术的风格与特征得到广泛传 这些人都是卓越的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她们或者自己 播,加之教会的参与和努力,为俄罗斯音乐在东方的传播与 开办声乐学校,或者在家从事声乐教学活动。再如抒情男高 发展奠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演出风格明显并带有俄国贵 音歌唱家赖斯基①指挥的儿童合唱团,培养了一批少年音乐 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 表演人才。他与妻子多拉在小小的居室里整天接待音乐爱好 者,白天辅导孩子们唱歌,晚上指导成人歌手排练作品。[1] ㈣ 。。 正是由于专业音乐学校的创办和业余声乐教学的开 展,为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东北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哈尔滨俄侨歌唱家和歌剧演员的流向 哈尔滨俄侨歌唱家和歌剧演员的流向分为两个时期。一 是1922年l0月远东滨海地区的白俄抵抗运动结束,受此影 响, ̄U1925年左右,一批在哈尔滨俄侨先后离开哈尔滨,流 向上海、天津或他国。二是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 滨,把哈尔滨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中国的粮食、木材、煤 炭统统被掠夺到日本。日本侵略者实行强权政治、文化奴 役、精神摧残和军事镇压的殖民政策,大批侨民的财产、资 本被没收,侨民利益受到侵害,迫使他们陆续离开哈尔滨, 迁往天津、上海或他国。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惟一不用护照和签证就可以进入的 “自由之城”,于是,大批俄侨艺术家南下,进入上海这座 远东国际大都市,“并在短短几年中,便在上海取得了牢固 的地位,上海有许多俄国艺术家他们的名字在文化界备受推 崇。上海的西方音乐活动大多依靠俄侨音乐家,俄侨(话 剧、歌剧、芭蕾舞)演员、歌唱家、美术家,更使上海观众 为之倾倒。”H】(陀 这批外来的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 演员纷纷建立各种文艺团体,从文艺小组到各种名称的联谊 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在施展自己才华的 同时,也丰富了上海市民的业余生活,音乐活动是主要内容 之一。在这些沙龙性质或公开聚会上,歌剧演员、歌唱家的 精湛表演总是赢得热烈的欢迎,这些大众化的文艺聚会,成 了俄侨文艺青年的摇篮,每次活动座无虚席,极具吸引力, 也吸引着其它各国旅沪外侨慕名参加这些文艺小组或联谊 会,每周举行一次音乐会,或不定期地展演歌剧,组织合唱 演出,如“星期一”联谊会;“星期二”聚会;“赫拉姆” 联谊会(HLAM);犹太总会文艺小组;上海“丘拉耶夫 卡”;“东方”联谊会;“艺术与创造”联合会;俄国职业 戏剧协会;乌克兰演员联谊会;乌克兰文化教育协会:普希 金委员会@,这些组织成为当时上海的音乐中心。 通过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哈尔滨西方声乐艺术的传播与 影响有这样几个特征: ・106・ 3、所开办的音乐学校主要以招收俄侨子弟为主,为俄 罗斯声乐艺术在远东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只有少数私人的声 乐教学中有中国学生参与;  -4、同时并存少量意大利歌剧等西方其他国家的音乐作 品和音乐风格。 尽管当时的歌剧团体、专业声乐教育和声乐演出活动主 要局限于俄侨自身,但在客观上,仍然使哈尔滨成为当时东 北地区西方声乐艺术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基地之一,使哈尔滨 成为西方声乐艺术传播与发展的重镇。客观地看,此时哈尔 滨出现的西方声乐艺术,包括歌剧艺术等其他音乐形态,就 国人的参与程度而言,还显得十分有限,它的影响力与实际 作用恐怕更多还是在当时社会的上层,亦或仅仅局限于俄侨 (19万人)自身,但其影响力仍然不能小觑,无论其专业化 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都显示出较高层次。可以肯定的是,上 述西方声乐艺术的传播活动对当时中国声乐艺术的起步与发 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2O世纪之后东北地区声乐艺术的发 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赖斯基(Raiskil,Vladimir Nikolaevich),抒情 男高音歌唱家。1910年开始在西伯利亚和土库曼斯坦等地演 出。1920年侨居哈尔滨,任演出代理人,并参加独唱演出。 1923年侨居上海。 ②有关这些联谊会、文艺小组的具体组织者、参与者及 演出活动,详情请参阅汪之成所著<俄侨音乐家在上海: (1920s一1940s)》第二章“俄侨文艺团体中的音乐活动”第 4-22页,2007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李兴耕等著.风雨浮萍一一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 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 音乐出版社,2002. [3】李述笑.哈尔滨西史编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 社,2000. [4】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一1940s)【M】.上 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春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