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孟广均等著
前 言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评议组讨论并解决本学科研究生谭程设置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学科评议组一致建议将“信息资源管理”规定为研究生必修课之一。由于这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科学,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业都面临着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密切相关性。据我们了解,最近已有几所大学图书情报学系(院)或信息管理系将此作为博士生或硕士生的研究方向之一,不少大学为本科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现在已成为国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国外,信息被看作是像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一样的基本经济资源,只是近些年的事;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才被逐渐认识到的。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信息资源管理在国外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国家一级的宏观层面,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规范和实施信息资源管理,即主要通过政策法规、管理条例、投资方向、发展纲要、系统规划和标准化来指导、组织、协调和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在网络一级的中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国家信息政策框架和信息市场的范围内通过协约机制、利益机制、共享机制等手段来寻求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管理;这种管理可能是相关行业或地区通过行政手段、管理条例、发展规划、学会或协会组织所实施的集中式网络化管理,也可能是
单个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受利益的驱动以协约先导、经费分担、风险共享的形式自主加入某一网络所开成的分散式网络化管理,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网络化管理,其最弹簧目标都是寻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机构一级的微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在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CIO)的协调下实施高度集中的一体化管理,这些活动不仅包括通常的图书馆和情报吣的业务工作,而且也包含一个机构的档案工作、文书工作、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广告策划、公共关系、研究发展和痴情咨询等;秽观层面的管理主要是围绕机构信息用户需求的分析,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利用和再生产过程,集中并利用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通过计划、管理、协调、控制等活动实现的。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和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也带动了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的发展。有些高等学校在图书馆与情报学系内增设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如美国),有些甚至用信息资源管理系取代了原有的图书馆与情报学系的名称(如英国),还有些则从计算机专业中分流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如美国)。与此同时,相应的专著、期刊和学会也都出现了。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很快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几位学者开始系统地引进和介绍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改革中的图书情报领域和经济信息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浪潮。随后,国家科委所属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宣布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教委所属许多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纷纷易名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资源管理系”。到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也推出了一批相关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住处资源管理研究趋热的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是一种荣誉,但也意味味着更多的义务和更大的责任。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我们决定以国际上这一新兴学科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多一,力求保持与
国外同类研究的同表发展,这样就产生了《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和一批相关学术论文。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旨在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止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些疑点和难点进行集体攻关。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准确地界定信息资源,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起点;(2)追溯并全方位地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演变、功能与结构变化和发展阶段;(3)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寻求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类学科的整合;(4)论述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5)探讨信息资源的一般管理过程;(6)研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和管理模式问题;(7)研究国家信息产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信息市场的建立与管理和国家信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运转;(8)研究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理论等问题。可以看出,本书以信息资源管理的本体研究为主,兼顾其外部环境研究。本书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
由于本书是国内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以此为名撰著的第一本著作,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很多的。所幸一开始就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领导徐引篪、李广山、贾宝琦、戴利华、周金龙等同志和《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同仁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等上级单位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为此,我们对他具有远见卓识的行动表示饮佩,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与本书撰写者为:第1章:霍国庆、孟广均,第2章:孟广均、霍国庆,第3章:霍国庆、郭志明,第4章:谢阳群、沈英,第5章:霍国家,第6章:汪冰、罗曼,第7章:罗曼、汪冰,第8章:汪冰。此外,沈英、郭志明分别审校了部分章节,孟广均策划、组织了此项目并审校了全书。
我们真诚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使本书不断完善,成为对大家有用的好书。
孟广均
1997年9月20日 于北京中关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