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虽然目前我们的家校合作已经有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对这一方面进行一述。
一、分析家校合作的现状,探索其内在根源
误区之一: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作为家校合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在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笔者归纳了一下有这样几种认识偏颇的类型:
①“经验老道型”。
这类教师大多已工作多年,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已形成一套自己的经验体系,见过的家长多,经历的事情也多。这本是一种极可贵的教育资源,但却不能合理地应用,而把这种教育资源视为一种“教育资本”,动不动就打电话带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话里藏话地讽刺、挖苦、训斥学生家长,使学生家长无地自容,觉得很没面子,又碍于教师的面子不好发作,便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于是学生家长在教师办公室打孩子、揪耳朵的现象屡见不鲜。或许我们可以嗤之以鼻:这家长什么素质且看这现象背后的根源是教师教育的“失策”,与家长不能很好的沟通与合作,这既是能力的欠缺,更是认识的偏差。
② “不管不问型”
这类教师自感工作压力大,身心疲倦,不愿意多与家长沟通与交流,觉得既浪费时间
1
又耗费精力。学校的工作、会议、业务学习、备课、改作业、辅导已忙得不亦乐乎,谁还有精神去管学校以外的事。很多教师常年不跟家长联系,除了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和开学报名时与家长照个面,其他能省则省。跟家长谈那么多干吗只要不出安全责任事故,太太平平、相安无事就阿弥陀佛了。还有人去搞什么家访八成是精力太过旺盛了。追其根源,不得不承认,我们许多老师,包括我们自身何尝没有这样思想的影子,教师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当然,重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崇尚乐业奉献的精神也是社会、学校所需做的。我们不得不疾呼,要给教师减负,让他们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在适合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温顺迁就型”
这类老师大都是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树立起自己在家长、学生面前的威信,常感到工作被动,于是面对家长的横加指责和不合理要求常常温顺迁就。究其根源,我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师范生急需这方面的指导。与家长沟通、交流、合作是一门学问,很讲究技巧和方法,不能只凭一股热情就能把事做好,需要学习《心理学》、《人际交往学》以及合作的技巧与方法等。这就向我们的学校提出了一个有关教师专业技术培训的新课题,如何与家长沟通与合作,如何使家校合作产生最佳的效果,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在此方面还是一项空白。
误区之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普遍存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意识,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只要提供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的,老要找我们家长,还要学校干什么。还有的家长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安排,老师叫带家长了,认为肯定是出问题了,如果老师不与家长联系,那肯定是太平无事。家长畏惧与教师合作,认为自己缺乏教育的知识与方法,
2
不敢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有些家长与教师接触几次不太和谐,干脆采取回避的态度。 误区之三:学校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校方始终独居合作的主体,家长方只在从属地位,学校习惯于布置和指挥,学校搞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对学校的宣传、学校以及班级工作的布置,教师业务水平、执教能力的展示,我们常常忽视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指导、建议,以及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领。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以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出现,家校合作的第一主体是学校但也不应忘了第二主体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而家校合作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内容简单,形式单调以及不容乐观的虚假繁荣
家校合作本应是多方面、多渠道、立体交错、互为促进的合作形式,目前普遍存在内容上的简单和形式上的单调。
家长往往关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正在发展中的人的诸多发展需求,如品德、情感、态度、能力等许多因素关心程度不够。学校往往迎合家长的心理需求,在一学期难得一、两次的家长会和对外开放日中,展示的主要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往往成为语、数、外等主科老师的试卷分析会。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往渠道比较单一,缺乏互动性,不能及时发现、反馈、共同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教育问题。在新课改的大旗下,许多学校也加强了和家长的合作,但不容乐观的是存在诸多虚假的表面繁荣,笔者列举一、二。
1、 家长学校的“遍地开花”
3
家长学校是目前比较时髦和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形式,学校在固定的时间把家长请到学校听取专家(大部分情况下是有经验的老师)的讲座,但这项工程缺乏计划性,面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和学习需求的家长,执教教师一本书可以讲几期家长培训班,讲的大多也是经验之谈,不能充分满足家长求知的渴望。最大的弊端是:讲者与听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使问题不能深化和充分展开。建议加强目的性和计划性,特别是提高讲师与家长的互动,解家长心中之疑,辩家长心中之惑,议家教中的热点话题。使家长学校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 家访记录“补呀补”
家访记录是学校每学期必检查的一项内容。一般规定,一学期教师对该班学生的家访次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一个班60人为例,也就是一学期要跑40个人家,平均每个月要家访10次,这对于既要集体备课又要批改作业,还要补差、参加教研活动、政治学习的教师来讲,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数字。于是只能是私下里补“家访记录”,这几乎成为每学期期末班主任的“必修课”。哀哉!哀哉!何至如此,是由于现行的评价、督导制度导致。
3、“家长请您来打分”
许多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引进家长参评,如家长开放日教师上课,听课的家长对教师品评量分。诚然,这其中不缺乏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见解的家长,但家长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是停留在自家孩子身上。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这堂课老师提我们家孩子发了几次言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态度怎样对课的整体设计、教师的把握以及折射出来的先进理念,并不能完全洞悉。所以笔者认为不宜让家长给教师的课打分,可以让他们以书面形式留下宝贵的意见,用评分的形式量化教师的课堂行为,恐怕仍需专业水平才可以。还有部分学校
4
在学期末让家长综合评价教师的德、能、勤、绩诸方面,由于保密起见,让家长把评价表密封投入校长信箱,然后一一打开、核对、计分,如此周密、严谨,反倒搞得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校方关系有些不自然。其实很多情况下,大家可以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家长们也更愿意直接地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非曲曲折折地由校方向教师提出。在网络信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家校e”也悄然产生,如果运作的好,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校因提供更多、更广、更便捷的与家长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家校合作能走得更宽、更深、更好。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