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为何马克思宣称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一定会走向灭亡,但我们现在看到世界上的强国却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我曾经的疑惑,但是在学习了本学期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我对资本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大致理解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论证。让我们从雇佣工人的贫困说起:
一 雇佣工人为什么贫困
贫困是横亘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但这些贫困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当讨论到贫困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分清前资本主义贫困和资本主义时代贫困的区别。
18世纪以前,人们的生活普遍处于物质匮乏的水平,但这个贫困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所造成的。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生产力没有得到大大的发展,人们无法生产出足够的商品,而每个人都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产生使用价值。经过14到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到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手工业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又进一步过渡为大规模机器生产,这一系列步骤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使得简单商品经济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然而,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雇佣工人却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上课时播放的纪录片《采棉女》中我们也看到,河南每年都有数万人的劳动输出,其中有许多就像是纪录片中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她们辛辛苦苦劳作了三个月,最后只能赚得微薄的九千元工资。
为什么生产力大大解放了,雇佣工人却“越是劳动,越是贫穷”?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关系的特性所决定的。与简单商品经济所关注的使用价值不同,对于资本家来说“资本的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什么是资本增值?就是资本家自己没有不参与劳动,同时雇佣工人的劳动使产品价值增加,资本家却将这一部分增值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他们是被资本家,被生产工具,被“死劳动”所支配的活劳动。他们劳动的越多,装进资本家口袋里的价值增值就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越劳动越贫穷”是一个相对概念。毫无疑问那些采棉女们采得的棉花越多,赚得的钱就越多。我们看到了那个日采两百斤的优秀工人领工资时候幸福的笑容,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那些手工采摘的新疆优质棉以5元一斤的价格卖出,他们拿到的工资却只有0.8元一斤。这些雇佣工人劳动的越卖力,他们就被剥削的越多,他们作为人
的价值就越被贬低,“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二 资本主义之悖论与灭亡
然而,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对于“价值增值”的追求,不可避免的导致资本主义成为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技术不断更新,机器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资本主义的核心却在于榨取“活劳动”的剩余价值(无论是提高劳动强度还是增加工作时间)。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解构意义的,这就导致资本主义最终一定会走向灭亡。
仔细的来分析这个悖论,首先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投入于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与投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例。显而易见的是,由于资本家赚取价值增值的手段就来自于雇佣工人,也就是“活劳动”的比例,那么单个资本的有机构成越低,资本的个别利润率就越大;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越低,资本的一般利润率就越大。但是一个囚徒困境却出现了。每个资本家发现,当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水平时,他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它的劳动时间降低到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以下,这样它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于是每个资本家都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水平,正如我们看到的现状一样,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正是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然而,每个资本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提高生产技术,却导致了整体社会技术水平上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下降,资本总体的有机构成大大增加(即劳动在生产活动中的比例下降),最终导致资本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这便是资本主义的不可逆转,不可回避的悖论:资本家自己研究开发出了新科技,将社会总体的技术水平抬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不断受到冲击从而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工人贫困的原因,得到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的基础“活劳动”的比例,却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减少,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