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24-05-25 来源:步旅网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宏观背景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削弱了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供给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了市场、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

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江西省“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在进一步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加速运用高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

为了加快江西省工业产业发展,《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也指出:全省要大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具有相对优势和江西特色的新兴产业。

国家和省域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为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国家经济转型所采取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也为安源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借助近年来快速发展势头,安源区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利用外部融资环境,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2.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在国家的“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的战略,要有重点的发展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定位萍乡城市性质为“江西省新型工业城市,赣湘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生态旅游宜居城市”。安源区为萍乡市政府驻地,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立将进一

步完善和深化萍乡市城市功能。

同时,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对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安源区产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呈二元经济的态势,如不加快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整体结构就很难在高层次上演进。因此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规划与建设,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3.国家“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

为了解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经济发展速度不如西部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国家将从政策、资金和重大建设布局方面对中部发展进行支持。江西省属于中部六省的范围,安源区应利用中部崛起的机遇,着力抓好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推进工业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

4.区域发展机遇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湘、赣两省交界处,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市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和湘东城区构成,面积为50.22平方公里。萍乡市东联昌九景城镇密集区、西引长株潭城镇群,素有江西“西大门”之称,作为浙赣铁路线上的重要节点,萍乡将成为赣西中心城市和区域增长级。

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要求城市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

南片区北部紧临武功山中大道,南部紧临萍高公路,西面紧靠中环东路及安源钢铁厂,南片区距萍乡市中心城区仅10分钟路程,交通条件及外部工业环境优势明显,随着各省区经济往来日益紧密,区域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企业的运营成本正明显降低,这为南片区未来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5.对外交通的发展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横向与纵向的对外交通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横向的武功山中大道、萍高公路将为工业园区南片区工业项目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跨区域交通作用;纵向的金光大道及中环东路对于改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工业化建设和改善安源区的整体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二、微观背景

《安源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要突出特色,选准主攻方向。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推动安源区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是巩固和发展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区地位的必然选择。要切实将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为安源区区级工业项目区,相对区位及交通

优势比较明显。发展工业园区南片区工业项目将为全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先机,对推动全区新型产业建设及全区工业化发展均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章 现状条件分析及发展策略

一、安源区社会经济现状

安源区地处江西省西部,紧邻湖南省,为萍乡市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为东径113°45´至113°59´,北纬27°33´至27°44´之间,东部及东南与芦溪县接壤,西部及西南与湘东区相接,北与上栗县相临,全境东西距离宽约27.75公里,南北长约20.33公里,总面积198.78平方公里。全区辖安源镇、高坑镇、青山镇、五陂镇、八一街、凤凰街、东大街、后埠街、丹江街、白源街及城效管委会共4镇、6街、1管委会。2007年底全区总人口为38.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27万人,人口密度为1937人每平方公里。

安源区近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一览表

2008比指标 单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7增长% 年末总人口 万人 37.36 37.45 38.10 38.54 - 非农业人口 万人 9.61 9.25 9.35 9.27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98 7.02 6.86 5.12 - 生产总值 万元 515778 644525 749653 911065 1128700 15.6 财政总收入 万元 25131 43306 53266 76166 105300 38.4 财政总支出 万元 26461 26461 43671 6229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 45.13 51.8 75.26 101.18 61.1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元 3645 4374 4943 5793 6737 16.3 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元 7572 8973 10095 11753 13597 15.7 二、安源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冶金、建材、化工陶瓷、塑胶、机械、汽车(汽配)、生态食品是安源区的七大支柱产业,其企业均为区属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安源区境内具有丰富的煤炭等

自然资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由当地的公社、生产大队创办了许多社办企业,

形成了安源区的传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安源区的工业得到空前发展,在“十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5%。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8家,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1.1亿元,城镇工业投资累计达51.6亿元,比上年相比增长119.7%,

安源区近五年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统计指标一览表

2008比指标 单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7增长% 工业增加值 万元 246704 316253 361804 456764 637715 39.6 规模以上工业数 个 51 71 84 102 128 25.4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万元 35597 69232 119075 195867 295900 46.52

三、经济结构分析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十五”以来,安源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保

持了良好的势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实体和经济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配置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随之增加。因此,“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安源区必须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系统分析安源区区域经济结构,对于促进安源区工业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趋优。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2.87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5.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增加值 2.5亿元,比上年增长 19%;第二产业生产增加值6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6%;第三产业增加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三产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2.9:56.1:41.0 发展到2008年的2.2:56.5:41.3。

2、全力推进“兴工强区”战略,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促强、扶弱、引进“三管齐下”,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8家,比上年初增加26家,规模以上工业值为29.59亿元,比上年增加46.52%。着力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在认真分析全区工业发展现状、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确定把“三个基地建设(即工业园区南片区、青山金属材料产业基地、丹江重工机械制造产业基地)”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着重抓好“四个对接”(即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抓项目、对接经济转型抓项目、对接高新技术成果抓项目、对接长株潭经济圈抓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安源区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高,保障和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日益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不断发展,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空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一些与人们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消费需求增加明显,如交通通讯业、娱乐文教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三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面貌和整体功能有了极大的改观和提升。

四、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方面 国家宏观调控仍在继续,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资金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融资难仍是制约项目建设速度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组织结构“小、散、乱”问题突出,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相比不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产品不多。出口外经贸产品单一,竞争力不高;利用外资载体少,外资到位难度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上几点: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近年来,安源区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2.9:56.1:41.0调整为2008年的2.2:56.5:41.3,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二产的比重仍大大高于三产,服务业比重长期处于40%左右,不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60%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44%的平均值。而且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2)、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但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

新、品牌振兴等战略,企业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安源区已有128家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46.26%,但是,高新技术规模以上企业仍然较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具体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区只有少数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领军型创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产业配套不全,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终端产品少,企业间缺少合理的分工,产品类同,内部竞争激烈,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通过多年来的培育,安源已经形成冶金、建材、化工陶瓷、塑胶、机械、汽车(汽配)、生态食品七大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28家,其中机械制造、建材业、陶瓷业、化工业、煤炭洗选业四大主导产业企业共98家,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但在主导产业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安源区产业结构仍呈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为主、传统管理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足以替代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4)、利用内外资成效尚不明显,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2008年1-10月份,安源区实际引进内资13.64亿元,外资1008万美元,投资领域涉及一、二、三产业,新上项目63个,其中工业项目实际进资1000万元以上的11个,三产项目实际进资1000万以上的11个。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信息、管理、观念和人才等新的发展要素,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但全区产业国

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文化、现代经营理念、技术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差距;外资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重大外资项目偏少,辐射带

动能力不强。

2、农业方面 农民增收渠道仍然单一,增收基础不够稳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3、第三产业 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低,技术能力不足。除邮电通信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外,其它众多的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衡量经济强区的重要指标,不仅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而且在于经济结构、经济素质、经济效益以及经济的发展后劲。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要努力建设经济强区,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创产业新优势。

1、巩固优化第一产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上,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主、质量与数量并重上。在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上,注重依托科技进步,实施农业优质品种的专业化、专用化、标准化的生产和经营。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适应市场需求,实行“定单农业”,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满足厂家要质量、农民要效益的要求。

加快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大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升级。

要继续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品布局

上应继续分区域、分乡镇抓基地发展;要注重品牌经营,抓好优、特、稀品种的种植,扩大经营规模,真正办出有自己品牌的基地。

2、壮大提升第二产业

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尽快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因此,必须坚持一手抓总量增长,一手抓结构优化,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1)、继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壮大优势企业、发展企业集团为突破口,加快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整体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2)、选准行业突破口,增创经济新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引进资金和技术嫁接、改造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企业;依靠科学进步改造化工、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切实增强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

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大引进力度,培育新的科技型支柱产业;创造政策环境,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宏观上应为创新活动提供政策环境,形成激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化的机制。同时,要加强新产品的引进和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在科技投入方面,着重抓好三方面,一是增加品种的科技含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加强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改变以往重引

进,轻培训、培养的做法,提高企业本身的人才素质;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设备的更新换代。在资金投入方面,应积极加强银企的协调与沟通,重点扶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

4)、加快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继续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切实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吸聚力、辐射力和产业特色强的工业园区,以切实培育和壮大工业发展载体。

3、活跃繁荣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改善服务质量,促进安源区第三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六、工业园区南片区建设的必要性

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安源加快实现赶超越位最大最好的机遇。当前,安源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具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但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比

较突出,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按照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安源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既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根本的办法就是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

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以技术做支撑来达到环保标准。必须千方百计留住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

1、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将对安源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直接间接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基地内可大片的开发土地,对缓解安源区安源区土地资源压力有积极作用,为安源区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明显。

2、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将能更好地促进安源区工业发展。由于紧临武功山中大道及萍高公路,可降低运输成本,使资源更为有效地得到配置和整合,从而大大降低整体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3、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可以缓解安源区地区工业用地不足的矛盾,可以形成工业建设的规模效益,有利于统一建设和招商引资。

七、南片区现状条件分析及发展战略

1、规划区范围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位于萍乡市安源区东部,紧邻中心城区白源工业片区,部分规划区范围未在总体规划范围内,基地土地由安源镇、高坑镇及白源街三部分土地组成。基地北起武功山中大道,西至中环东路以西,东临吉祥大道,南至萍高路,规划面积720公顷。基地距萍乡市中心城区仅10分钟路程。

2、发展条件分析

优势条件

(1)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遇

为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作出推进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加快县区级城市(镇)发展的重大决策。安源区为江西省十强县(市、区)”,在“中部崛起”的政策下更应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安源区必须针对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城市化对策。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开发与建设将有良好的机遇和政策支持的保证。 (2)区位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经济交流的加强,江西省地处广东、福建、湖南交界处的区位优势和作为东西部转接点的优势将逐渐发挥出来。同时今后南昌、萍乡等产生经济辐射力的加强以及跨省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都将给安源区的发展带来机遇。此外,由于对外交通条件的发达,将大大加强安源与外部的联系。尤其是临武功山中大道和中环东路的地理优势,将有助于促进安源区对外的客货运交通。

交通条件优势使安源区的区位条件得到优化,有利于区域经济在短期内能够迅速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由于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地区也将受益。地处湘赣边界的安源区将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散及资金投向的转移,凭借资源、交通优势和充足的劳动力,加速资源开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必将为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开发与建设带来良好的前景。

(3)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大

目前,安源区有冶金、建材、化工陶瓷、塑胶、机械、汽车(汽配)、生态食品七大支驻产业。各大支驻产业各有特色,发展潜力较大,如:生态食品加工有传统的农业基础,冶金、建材、化工陶瓷等具有丰富低廉的原料供应渠道,机械加工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等。乡镇企业中尚有一部分资源配置合理、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企业,这些是未来安源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此外工业园区南片区生态环境良好,为基地工业项目区吸引人才和资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的制约

安源区区域内地形以丘陵地带为主,地段分隔,运营成本较高;部分山体相对海拔较高,成片可利用地较少,开发成本较高。 (2)城市建设水平的制约

安源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为城区之外部分地区道路设施相对较匮乏,交通联系不便;水、电等设施陈旧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3)工业工艺基础薄弱

全区部分工业工艺基础薄弱,制约了安源区工业的发展,部分工业产业由于工艺落后,在某些行业存在很多亏损企业,且由于工业工艺的落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巨大,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规划应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淘汰并关闭工艺落后和不符合产业

结构调整政策的工业企业,是当前工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工作之一。

3、发展策略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协调一致,共同管理,为使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从一开始就进入良性建设的轨道,本规划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方面提出基地发展的基本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

(1)改善基地开发条件,前期由政府主导进行部分基础设施投资,为基地启动开发,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2)以经济转型产业为主,外资和本土企业并重;以大规模、集团企业为主,也欢迎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加盟;着重突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适合工业项目区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基地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

(3)促进工业项目区与镇区建设的互动式发展,以工带商,以商促工。 社会发展策略

(1)利用区内优越的自然环境,建设新兴的生态型工业项目区,提升基地景观环境形象,促进城市整体风貌的改善。

(2)合理组织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内外的居住社区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环境发展策略

(1)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生态优先,整合生态结构。

(2)结合自然山、水、田园等自然环境,创造宜人的、高品质的人工环境。

4、劳动力需求与人口预测

1)、萍乡市现辖3区3县,总面积38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476公顷,安源区位于整个萍乡市域中部,随着近年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各县区农业产业化逐步完善,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至2007年底,萍乡市人口达183.34万,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2人,其中农业人口113.86万人,占总人口的62.1%。从三次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33.34万人、42.14万人、25.69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分别为32.95%、41.65%、25.39%,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继续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的态势。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59.2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25.86万人,在外务工逾10万人。目前,萍乡市城镇待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超过30万人,且每年新增剩余劳动力1万以上,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已变成了各地各级政府稳定当地社会的重大问题。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立将为萍乡市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2)、就业岗位及人口预测:参照国内一些工业区的实例,一般工业区平均每公顷工业用地安置100~120人就业。考虑到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用地集中的性质,按每公顷工业用地安置100人就业计算,工业园区南片区共有工业用地

318公顷,合计约可提供32000个就业岗位;加上产业转型内若干公共设施用地,因此预计整个基地内可提供约3.7万个就业岗位。南片区内规划居住用地68公顷,预计居住人口可达1.8万人;因此整个南片区内总人口预计将达5.5万人。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剩余劳动力资源较大,另一方面本项目的产业是属于第

二产业,要消耗一定的劳动力资源,而萍乡市的劳动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园区南片区建成投产以后正常运行的需要。

5、土地投资强度分析及产值预测

依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萍乡市安源区在土地等别划分中处于九等,各行业土地投资强度需满足文本中附表五的要求,考虑到工业园区南片区入园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参照国内同级别产业园区土地投资强度及安源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确定平均土地投资强度为100万/亩,高于江西省定的50万元/亩的标准。由此可预测整个工业园区南片区总投资约为108亿元,考虑到投资规模大,工业园区南片区实行土地分期滚动开发,前期由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投资环境,中后期依靠良好的硬件条件吸引开发商入园投资。至2012年,预计前期需投入总开发资金约50亿,至2015年,预计中期需投入开发资金约25亿,至2020年,预计远期需投入开发资金33亿。

考虑到工业园区南片区入园项目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参照安源区工业园现状产值规模以及国内同级别产业园产值规模,预计至2012年工业园区南片区年产值可达15亿元,至2015年工业园区南片区年产值可达30亿元,至2020年工业园区南片区年产值可达60亿元。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5、《江西省城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6、《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7、《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8、《安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9、国家、省及有关城市法规、规范及技术规定。

二、规划指导思想

1.以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南片区为目标,体现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高效益的经营,精心规划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发展蓝图。

2.根据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在城镇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地进行南片区的功能定位。

3.根据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优化,使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和人力作用资本,以及相关延伸资本进行有效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作。

4.关注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各功能与结构系统的完整、高效、节能及环保,使项目区交通系统、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共享系统等能够经济、安全、长远地有效运作。

5.将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提高到工业园区南片区生命系统的高度来认识,使之能够更好地从科学、可靠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方面加以保证,并且将其

纳入法制轨道,使所有涉及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规划与设计逐步产生法规效力。

6.从改善投资环境、保障投资效率的角度,建立高品质的、适当超前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为弹性地、发展地、高水平地吸收投资提供硬件保证。

7.规划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近期与远期发展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

8、协调统一、合理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科技、提高经济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9、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工业园区南片区区以发展一类、二类工业为主,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仓储、居住、服务、公共设施用地,协调健康的开发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

10、 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规划充分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规划有较强的弹性和应变力,有利于滚动开发,达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获效一片。

11、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安源区为江西省十强县(市、区),该基地又是在萍乡市大力提倡创建园林城市的大环境下诞生的,生态环保是其规划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从选址、建设、及“三废”的排放,都应得到合理组织和处理。

三、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原则。从江西省域、萍乡地区、安源区域、工业园区南片区周边,多角度俯视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建设问题,明确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与关键问题,确保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建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

2、 持续发展原则。应用生态循环经济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等先进理论,构建工业园区南片区发展的经济结构,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强化生态观念,提升区域环境的总体水平。

3、规模集聚原则。科学预测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引致的土地需求增量与基础设施需求;工业园区南片区项目建设、土地置换及规划布局都应基于产业发展的合理规模、内在关联、生产组织并结合用地态势进行综合权衡,为工业园区南片区产业的有机组织和人口的高效集聚赋予充足弹性,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资源的规模经济效益及综合资源的集聚经济效益。

4、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底蕴,重视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5、动态发展原则。动态观念贯穿规划与建设全过程,充分考虑现实发展的变化性,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6、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建设目标确定要具有前瞻性,基础设施配套与建设适度超越当前水平与发展需求;提前预征发展用地,使土地置换切实有效、发展空间滚动有序。

7、创造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使地脉、绿脉、气脉相承,业态、居态、文态相融。

四、规划目标

规划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指导思想,努力将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建设成为地区转型产业为主,集科研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花园式综合性工业项目区。

第四章 规划区现状、范围与性质

一、规划区现状

南片区区域属丘陵状地貌,区域内部分山体高程相对较高。浙赣铁路自西向东贯穿规划区,基地现状道路主要有东西向的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以及南片区内南北向的金光大道,此外还有安源钢铁厂周边若干条等级较低的道路。

现状山体及水体约占总规划用地的70%,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水体主要包括北部的龙形水库、南部的鸭塘水库以及基地内村民的池塘等,生态环境较好。

现状基地内落户企业主要包括北部的丰园实业、金光大道东侧的威线科电子等,基地周边企业主要有西部的安源钢铁厂、行地汽车等企业、东部新型工业化南片区内的若干企业以及位于基地北部的赣西选配煤中心。区域外部工业环境较为优越。

此外,基地及周边区域还分布有部分重大基础设施,主要有武功山中大道以北的白源水厂,转型南片区内的220KV跑马坪变电站,以及目前正待建设的

中环东路。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北至武功山中大道(320国道),西至中环东路以西200米,东至吉祥大道,南至萍高路,规划用地面积为7.2平方公里。

三、规划性质

根据工业园区南片区在安源区的地位和作用、现状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其

目标定位,规划工业项目区的性质确定为: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性质:以发展转型产业为导向,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1.生产与制造职能

生产与制造职能是本项目区最重要的职能,要在项目区内培育和形成转型产业集聚中心,带动实现基地的工业化和产业现代化,使其成为安源区综合性、生态型的工业项目区。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具备接纳从沿海和发达地区分离出来的传统产业的能力,同时可接纳区域范围内的机械、生态食品等加工业,以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契机,将本项目区发展成为具有赣西区域特色的工业加工基地。

2.研究与开发职能

研究与开发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所谓研究,系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技术开发是研究与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企业通过设计与试验来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过程。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现状本身研发能力较弱,应通过引进、吸收外来技术,营造有利吸引专业化人才的环境,不断培养研究

与开发能力,促进其逐步向高科技工业园区南片区方向转化,并使项目区成为安源主要的高科技扩散与交流中心。

3.综合服务职能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是工业园区南片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具有现代特征的为各类工业生产活动配套的商业销售服务、行政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服务职能。

第五章 土地利用规划

一、功能结构

1.规划结构

本规划结合南片区现状建设条件规划为“一心七片”的结构形态。“一心”即南片区东部的服务管理中心,“七片”即西部的传统转型产业区、东部的新型产业区、南片区东部及西部的二个生态涵养区以及西部、北部、东部的三个居住片区。

产业功能分区依据园区的产业规划大体可分为二个产业区,即: 西部传统转型产业区

该片区位南片区内金光大道以西,北临武功山中大道、南临萍高公路、东至金光大道,交通优势较明显,现状自然地形也起伏不大;此外,该片区紧临以安源钢铁厂为龙头的传统产业区,将其作为传统转型产业区,其产业特征将进一步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安源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整个南片区的建设提供强劲有力的持续动力。

东部新型产业区

该片区主要布置于金光大道以东,片区现状主要用地为相对高度较小的小山丘,作为工业用地土地平整时土方量不大,该片区是整个转型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区,现状已有部分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入驻,例如中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及南部的高新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区等,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

规划应进一步完善该片区内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为基点,拉动整个园片的工业发展。

2.项目策划及用地功能组织 (1)工业片区

工业片区作为整个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启动区,对整个项目区发展方向和定位起着重要作用,规划结合周边环境和道路交通状况,在起步区内安排以下主要功能区。工业片区内考虑到部分工业企业的先期开发,规划在靠近武功山中大道侧安排了相对独立的生产加工工业园区南片区,该工业园区南片区内建议以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加工工业为主,限制有污染的工业进入。

(2)管理办公服务中心

规划在南片区成功大道东侧集中安排了商务办公及项目区管理服务中心及商贸展示服务区,该功能区位于基地的中心位置,自然条件良好,具有先期开发条件,有利于基地的服务管理。管理中心与工业园区南片区具有便捷的联系,有利于工业项目区的先期开发和城镇形象的提升。商贸服务设施则主要为工业项目区提供适当的工业产品展销的场所,为工业项目区内的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渠道。

二、用地布局

1、拆迁安置规划

规划范围内包括部分村庄居住用地,区内现状建设以村民住宅为主,居民点以小组形式,沿道路或山脚自由分布。据统计,规划范围内需拆迁的房屋约1000栋,拆迁户按属地统一安置的原则,安源镇拆迁安置区设于规划区南部的石板村,白源街拆迁安置区设于规划区北部的长溪村,高坑镇拆迁安置区设于东南面的云泉村。

2、工业用地规划

南片区工业用地按产业种类分为两个工业片区:即西部传统转型产业区以及中部的新型产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5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51.15%。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将行政办公用地与科研用地集中布置于成功大道东侧。

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将商业设施布置于武功山中大道南侧、金光大道西侧及成功大道东侧。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共计29.57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4.24%。

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在鸭塘水库东侧修建110KV变电站一座,即杨家湾变电站;在武功山中大道南侧、龙形水库东侧内设置消防站及电信局各一座;规划在行政管理中心以东保留山体内设置一处大型垃圾中转站,在成都路北侧修建污水处理厂一座。

6、交通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交通设施用地78.2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11.28%。 7、绿地规划

规划公园绿地及防护绿地总面积159.2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22.84%。

第六章 道路交通规划

一、规划原则

1.正确处理工业园区南片区道路与对外交通的关系,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充分考虑道路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对不同时期的道路建设作出远近结合的

安排。

2.明确道路功能,满足各功能区交通量的需求,合理布置道路广场系统,

使区内道路与外界道路有良好的衔接,尽可能便捷、通达。

3.适应工业园区南片区特定时段交通流量集中的特点,发挥工业园区南片

区内道路的作用,将进入项目区的交通流在区内合理分散。

4.合理分布静态交通用地,深化道路交通设施规划,随工业项目区路网的

建设相应配置各级各类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系统的使用效能。

5.南片区内道路规划必须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供

空间。

二、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网络与等级

在明确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用地布局及交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倡导系

统性、远近期结合,结合道路两侧土地使用特征,合理定位道路功能,确定道

路等级。规划区依托主干道与次干道,基本形成分片网格状路网系统。

区内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① 主干道

“四纵五横”的主干道系统是工业园区南片区道路系统形成的基本骨架,南北向主干道为中环东路、成功大道、兴旺路、吉祥大道四条交通道路,红线宽度为24-56m,形成便捷的交通系统。另外规划了五条东西向主干道:武功山

中大道、上海路、重庆路、成都路、萍高路五条路,联接两条南北向主干道,

组织项目区内部的主要交通,红线宽度为24-60m,。

② 次干道

以相间于主干道的次干道组成基地的次干道系统,红线宽度16-24米,与

主干道相间布置;支路红线宽度12米。

③ 支路

联系主、次干道与工业项目厂区的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2m。支路的规划

尽量与次干道相连,不直接开口与主干道,减少对主干道的交通影响。

2.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配建停车

工业企业、展览商贸、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用地内,必须建设与之相配套的

机动车停车泊位和自行车、摩托车停车点。配建停车泊位的指标应符合有关规

定。

园区主要规划道路一览表

道路名称 宽度 长度起 讫 点 道路等级 武功山中大道 60 2385 基地边界—吉祥大道 对外主干道 上海路 24 2592 兴业路—吉祥大道 主干道 吉林路 24 2009 安泰路—兴旺路 次干道 重庆路 24 2669 安泰路—萍高路 主干道 贵阳路 12 1487 金光大道—兴旺路 支路 成都路 36 2652 兴业路—萍高路 主干道 长春路 16 2221 兴业路—成功大道 次干道 萍高路 38 4306 兴业路—吉祥大道 对外主干道 兴业路 24 1189 成都路—萍高路 次干道 安泰路 18 933 重庆路—萍高路 次干道 中环东路 56 3145 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 城市主干道 金光大道 24 3048 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 次干道 成功大道 24 2481 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 主干道 兴旺路 48 1995 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 主干道 吉祥大道 24 1016 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 主干道 三、竖向规划

1. 道路竖向规划

道路竖向规划设计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的现状地形、防洪防涝、以及工程管网的布线要求。为下一步的道路设计、场地竖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南片区的道路竖向设计统一采用黄海高程为基准。道路竖向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量,考虑与现状道路的衔接,以雨水就近排放为原则,并同时考虑到道路的行车要求,特别是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按国家道路纵坡设计规

范,规划道路纵坡大于0.3%,小于5%,个别地形困难地段道路纵坡可适量增大。

2.场地竖向规划

2.1.本规划用地地处丘陵地带,呈不规划长方形,南北长约2800米,东西宽约2900米。地势呈西低东高,高程230米至113米,山脉呈叶脉状从东北侧伸入用地,直达用地西南角,基地为多座小丘陵分隔的多道冲积地,起伏较大,用地比较零散,局部还有冲积沟和水库。用地被丘陵分割成的尺度不大的山谷,丘陵的相对高度大约在20-60米左右,整个基地地形较复杂。从坡度分析可知,主山脉东侧用地零碎,坡度较大;西侧虽然高程比较高,但是相对高差比较小,坡度比较缓,有相对较大、较完整的可建设用地。

2.2.基于上述用地条件,该用地竖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服从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根据用地的性质,结合土方平衡,排水方向做好总平面设计。并使规划单体建筑根据现状地形,有机地融入自然环境。从基地南向入口与外部规划道路衔接开始,由南向北根据原有地势逐步升高。建筑基本上依山就势建筑于山脉东西两侧的谷地、山坡之上,尽量减少土方开挖,适量的土方开挖将用于提高建筑地台标高,尤其是建筑用地的平整之中,并结合工业项目特征,采用台地式布局。地面控制高程尤其是邻近东部规划道路的部分将根据外部规划道路的标高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调整。

2.3.地表水排泄问题,根据山脉走向把用地划分为三个主要台地区域,西部台地利用地形原有的冲积沟和水塘、水库连通成的曲水景观带,地表水均汇集向中间的水体向西南排出;而中部和东部台地地表水排向基地排水系统内。道路的高程设计依照整体地形和功能布局,道路纵线控制高程相对较缓,采取道旁边坡起坡的处

理解决道路纵向排水问题。在曲水景观带范围局部地方适当改变地面高程,或加或减。如沿水岸地方适当降低堤岸标高,便与水面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在局部视觉焦点位置,适当地堆土造坡,在外部景观与噪音有不利影响的地方适当堆土阻隔,使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与规划的指导思想结合。

第七章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一、规划原则

1. 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保护、利用当地各种特殊的环境要素为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原则;

2. 坚持规划的区域整体性原则。与外围生态环境建立有机联系,使绿化系统成为改善城市形象、营造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的重要途径;

3. 绿化建设注重现状绿化景观的保护利用;

4. 绿化建设体现系统化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与原有自然景观资源共同构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

5. 结合基地发展目标,建设区域特色绿地,创造优美的基地景观,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规划结构

整个绿地系统以南片区内东西部较大规模的片状生态绿地为背景、以纵横向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状绿地为主要骨架,结合道路绿地、点状绿地共同构筑规划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状绿地系统结构,并强调周围绿化的渗透。

三、规划布局

以东面及西面生态绿地为大的生态背景,以公共服务中心区为景观核心,

通过道路景观轴线连接多个公园绿地景观节点,辅以若干个门户景观节点,构成基地点线面相互结合的整体景观结构。

四、 景观分区

工业景观区。主要位于园区西部各主干路两侧,以现代产业与服务为主、具有良好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城市景观区。突出产业区特色,强调产业区简洁、

有序的建筑风格,通过连续的道路绿带相连,总体形成开敞、绿色的基地景观

环境。

公共服务中心景观区。即园区东部生态绿地周边区域,结合管理服务、行政办公用地、科技研发、产业展示等公共设施构成,突出整洁、安静的教育环境及严肃而又不失亲和性的行政办公环境。

五、景观轴

以东西贯穿规划区的武功山中大道、萍高公路为两条主要横向景观轴,集中体现了产业区的连续景观界面,是规划区对外景观形象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条南北向道路---中环东路、兴旺路为纵向景观轴。二条景观轴线构成基地内部景观与南北部的外围组团的纵向延伸线,使整个工业园区南片区区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六、景观节点

公共服务中心景观节点。以现状保留的自然山体为背景,保持整个基地的生态循环,形成工业园区南片区区的指挥管理、产业服务的枢纽。

公园绿地景观节点。结合基地内自然水体分别布置三处自然景观节点,在金光大道与吉林路交叉口处布置道路景观节点,景观节点内适当布置现代景观

及娱乐休闲设施,形成工业园区南片区的自然景观核心。此外,保留鸭塘水库以及龙形水库二处水体景观,同时在其周边设置适当面积的防护绿地,对水体进行充分保护。

工业片区景观节点。结合不同的工业片区形成,突出不同工业片区的景观特质,并强化环境品位。

七、标志物体系

规划基地围绕多个工业片区及公共服务中心布置标志物,以强化其形象,形成各片区的核心标志。标志物应突出各片区的功能特征,强调其象征意义,同时应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标志性小品。在各景观节点、绿化带、入口门户区等处应布置雕塑等环境小品,使之各具特色。

第八章 市政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安源区政府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规划原则

(1)从供水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充分考虑与周边供水系统的衔接; (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规划的指导思想,使给水管道留有一定

的发展容量,避免重复建设。

(3)规划给水管网形成环状,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4)生活消防合并为一个系统,城市供水应满足最不利点压力0.28MPa,消防采用低压制供水,管网最不利点应满足0.1MPa以上压力要求。

(5)给水管尽量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40米时双侧布管。

3、用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和《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安源区工业园区南片区远期最高日用水量标准,计算用水量如下:

安源区工业园区南片区用水量预测表

用水指标用 水 项 目 用地面积(ha) 用量m3 /d (m3/ha·d) 工业用地 120 356.50 42780m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50 3.52 176m3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0 29.57 1478.5m3 居住用地 110 58.02 6382.2m3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40 11.58 463.2m3 道路广场用地 20 78.61 1572.2m3 公园绿地 10 65.25 652.5 m3 合 计 53504.6m3 工业循环用水50%,工业实际用水量21390m3/d。 则南片区最高日用水量为3.21万吨。 4、水源工程规划

南片区供水水源为武功山中大道北侧的白源水厂,白源水厂供水总规模为20万吨/日,可满足南片区用水需求。

5、管网布置

规划未来自三二零国道和萍高路分别引入DN600、DN400给水主干管,并在南片区主干道下形成多个环网,确保供水的安全可靠;给水管网最大管径DN600,最小管径DN200。给水管覆土深度为0.6 m,给水管与其它管线的水平位置和交叉口净距应符合管线规范要求。给水管的布置尽量与道路施工同步进行,以免以后开挖道路浪费资金。在满足各地块对水量、水压的要求及施工维修方便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配水管线的总长度,节约造价。给水管材选用PVC给水管。

6、消防

消防用水量: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两次计算,一次消防用水量为45升/秒。

室外消防栓应靠近路口布置在消防车便于使用和寻找的地方。消防栓间距不应大于120 m,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 m。

二、污水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3)安源区政府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规划原则

(1)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充分考虑与周边规划的综合协调和衔接;

(2)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3)污水管尽量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路宽大于或等于40米时双侧布排水管。

3、污水量计算

规划最高日用水量为 3.21万吨/日,日变化系数为1.3,则平均日用水量为2.4 万吨,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不算污水量,根据上层次规划污水排放系数为0.8,规划区污水量为1.7 万吨/日。

4、污水处理厂

在南片区规划范围内中环东路东侧设置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量为1.7万吨,占地2.55ha。

5、管网布置

管道系统布置应符合地形趋势,利用重力排水,尽量减少管道的埋深,取短捷路线,尽量避免或减少管道穿越河道等障碍物。污水管尽量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路宽大于或等于40米时双侧布排水管,覆土深度不小于1.2m,污水管道管径一般在400-700毫米之间。工业污水排放必须执行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污水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预处理达标后,方能排入污水管道送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三、雨水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2)安源区政府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规划原则

(1)依据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以最小管径,最短距离排入附近水体;(2)雨水管尽量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路宽大于或等于40米时双侧布排水管。

3、雨水量计算 按萍乡市暴雨强度公式:

q=2619(1+0.78lgP)/(t+10)0.79 雨水量公式:Q=q*ψ*F

其中:设计重现期P=1年,地面集水时间t1=10分钟,径流系数ψ=0.60 4、雨水管道布置

由于规划区地势有一定高差起伏变化,所以区内的雨水可全部采用重力流排放,规划区雨水管渠的布置应遵循以下要求:

(1)根据地形、道路坡向、雨水干管及河流的位置来布置雨水管渠,使雨水就近排放。

(2)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尽量控制在0.7~1.3m左右,覆土不足0.7m的管段需作加固处理。

(3)雨水管渠的最小坡度应保证不低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坡度。

(4)管道出口标高根据河流正常水位控制。

四、电力电讯规划

1、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电力现状

规划区电源主要靠220KV跑马坪变电站供电。至2009年,规划区现有变电站1座,即220KV跑马坪变电站。规划区内,现有高压线路较多,主要有:跑马坪—安源变220KV高压线、跑马坪—袁洲220KV高压线、跑马坪—高新110KV高压线、跑马坪—温埠110KV高压线、五陂下—温埠110KV高压线、五陂下—芦溪110KV高压线、五陂下—高坑110KV高压线。

2、电网规划

规划区内主要依托跑马坪220KV变电站供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10KV单环网供电仍然十分薄弱,因此,近期兴建110KV杨家湾变电站势在必行。

规划结合供电部门的电力规划,规划320国道南侧金光大道与成功大道之间的高压走廊宽度为65米(容纳220KV跑柳I线及110KV跑刘、跑潜线),成功大道以东沿线高压走廊宽度为25米(容纳110KV跑刘、跑潜线)。

金光大道西侧(上海路至320国道)规划高压走廊宽度为40米(容纳220KV安跑II线),金光大道东侧(上海路至320国道)规划高压走廊宽度为50米(容纳220KV跑柳I线及110KV跑刘、跑潜线)此外,金光大道东侧将预留10米宽的高压走廊,用于未来110KV跑清、跑富线的地埋敷设。

上海跑沿线规划高压走廊宽度为94米(容纳现状220KV跑袁II线及现状110KV一杆双回线路,并预留未来220KV高压线路通道)。

规划区南部规划75m绿化带用于预留高压走廊,走廊内规划容纳110KV杨家湾

—茶垣、110KV五陂下—温埠、110KV五陂下—芦溪三回高压线路,并对走廊外现有线路进行整改拆除。

3、电力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市基础设施工种规划手册》 《城市规划中的工种规划》第二版

《有线电视系统工种技术规范》GB50200-94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站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建筑电气设计手册》 (2)、供电规划 用电负荷计算

表: 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用电负荷预测一览表:

用地名称 综合用电指标(kw/ha) 用地面积(ha) 用电负荷(kw) 工业用地 200 356.50 713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50 3.52 880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50 29.57 7392.5 居住用地 300 58.02 17406 道路广场用地 20 78.61 1572.2 市政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80 11.58 926.4 公共绿地 50 65.25 3262.5 本规划区用电指标为: 工业用地:200KW/h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50 KW/ha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50 KW/ha 总用电负荷为102739.6KW,Kx=0.75。 则变压器安装总容量为:8万KVA 变压器采用杆上变压器。 (3)、电压等级

规划区电压等级根据国家标准电压等级和上级电网情况,规划为220kv/110kV/10Kv的三级电网。即以220kv和110kV作为本规划区的送电电压,中压配电电压为10kV,低压配电电压为220/380V。

(4)、电网布置

本工业区高压配电以10KV电压等级组成配电网,电源来自工业区西南面220KV跑马坪变电站,采用钢芯铝绞电力线架空敷设由各主干道引至各地块周围形成回路(后期建设采用埋地电缆敷设),为满足工业区的供电需要,规划在产业园区内鸭塘水库东侧新建一座110KV变电站,以满足用电要求。

(5)、变电站规划

规划以跑马坪以及杨家湾变电站作为本区主要供电电源,本区在各个街区及重

要建筑物室内设置10kV室内配电室,负荷半径不大于250m,大型公建及商服设施单独设置配电室。具体布局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新建高层建筑、大型公建应预留10kV变配电设施用房(一般设在建筑设备房),并应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需独立占地的10kV变配电设施应结合周边环境统一设计,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协调,一般需预留用地约150m2。

新建工业厂房等建筑应预留10kV变配电设施用房,并应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

(6)、高压走廊

在本区内原有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及路径正逐步理顺到预留走廊内架设(预留走廊见电力工程规划平面图)。220千伏高压走廊单回预留宽度为40m,双回预留宽度为50m。110千伏高压走廊单回预留宽度为30m,双回预留宽度为40m。新规划区内10KV以上电力线路,一律规划电力电缆沿道路采用电缆沟或穿管敷设(南北向道路在东边敷设,东西向道路在南边敷设),10KV电力电缆沟或管道建设应与道路同步建设,小区10KV供电系统,一般采用环网供电。

(7)、电力线路规划

10kV线路:规划区内10kV电力线路采用闭合环网的形式,局部为树枝状。10kV线路,依托规划区内的道路建设,一次设计,分步实施,预留足够的管孔和电缆通道。电缆敷设方式主要分为2种:主要道路上采用多孔管道电缆敷设,沿道路两侧布置;其他道路采用直埋敷设。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采用镀锌钢管,并应根据需要及规定预留足够数量的过路管。

具体布局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8)、道路照明

工业区各干道每间隔28-30m左右布置一盏路灯,路灯电缆采用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埋地敷设,光源种类采用高压钠灯。

4、电信工程规划 (1)、电讯工程规划

本规划区电话容量计算:公建:1门/100㎡、工业用地:1门/300㎡。 则电话总容量为14400门。进区电话容量按17000门考虑。

电信线路由市电信局接入。在本区主干道路上主干通信电缆采用多孔管道敷设,其它次干道、支路采用直埋式电缆。在电话较集中、内部话务量较大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建筑内适当安排一些用户交换机,要求这些场所要留出一定的建筑面积安装通信设备及各种附属设施。电信线路规划见《电信工程规划图》。

规划期内,不断完善电信支局和移动电话基站,积极采纳新技术、新产品,将规划区的通讯网络建设成为一个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先进、规模容量大、业务品种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能够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现代化通信网。

(2)、邮政工程规划

邮政建设以加速提高信息处理网络化、内部作业自动化、搬运装卸机械化、营业窗口电子化水平为目标,面向市场、适应市场,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邮政支局和邮政所均装备综合业务微机处理系统,实现窗口收寄电脑化。

(3)、无线及有线电视规划

规划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线路基本上沿主次干道地下敷设,与电讯电缆共管块敷设。

(4)、宽带网络规划

大力建设以ADSL和快速以太网为基础的宽带网络。在市话交换局设ADSL交换机,满足规划近期通过电话铜线宽带上网的需求。

中、远期规划,实现光纤到楼(FTTB),满足规划区内宽带上网的需求。规划末期,限制ADSL宽带上网,扩建宽带网络系统,全面实现光纤到楼(FTTB),光纤到户(FTTC)。

(5)、骨干通讯网络规划

近期和中期,规划以电话铜线和光纤并重的方式,覆盖规划区内主要道路。规划末期,以光纤为主,覆盖规划区内所有道路。通讯线路建设依托城市道路建设,一次设计,分步建设,预留充足通道。

通讯线路的敷设方式均为沿道路暗敷,通信管道采用PVC管,埋深需符合要求,管径采用Ф114及Ф56,其比例原则上小管(Ф56)占总管数的1/3-1/4。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过路管,并根据要求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主要道路人行道下敷设;次要道路人行道边单侧支架沟槽敷设;街区内直埋敷设。

在新建高层建筑、大型配套公建设施首层需预留30-40m2建筑面积,作为光纤设备用房,在已建多层地区应结合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预留设备用房。

五、燃气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使南片区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规划使用清洁方便的能源。远期安源区工业园区南片区全部以天燃气为基本燃料,燃气气化率达到100%。

(2)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及节能方针,城市燃气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

(3)规划南片区燃气系统主要供应居民生活、公共建筑用气和部分工业用气。 2、气源选择

安源区工业园区南片区气源为西气东输二线支线提供的天然气。 3、供气规模 (1)耗热定额

参照江西省同等相近城市的耗热定额和《萍乡市燃气专业规划》,规划确定江西省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居民的耗热定额取每人每年为2512兆焦,公共建筑的用气量按居民耗气量的30%计算,通过对萍乡市区一、二类产业的耗能情况的调查,再结合萍乡工业企业的性质,工业用气量按南片区总用气总量的65%计算,未预见用气量按总用气量的5%计算。

(2)耗气量

居民耗气量为17000×2512/365=116997(兆焦/日),管道天燃气低热值为45.2MJ/Nm3,则居民平均日用气量为0.26万m3。

公共建筑耗气量为0.26×30%=0.078万m3。 工业耗气量为0.63万m3。

规划区平均日总耗气量为(0.26+0.078+0.63)×1.05=1.02万m3。 最高日用气量为1.02×1.15=1.17万m3。 (3)用气不均匀系数

用气不均匀系数可分为月不均匀系数、日不均匀系数和时不均匀系数,三个系数分别取1.20、1.15、2.60。

(4)气化率

南片区远期气化率达到100%。 4、输配管网规划

本规划按天然气中压一级配气系统规划管网,管道设计压力为0.4兆帕。燃气管网根据路网布局和用气量分布情况,呈大环小枝状布置,管材为燃气专用PE管,直埋敷设于道路西、北侧人行道或绿地下。

六、管线综合规划

1、建立健全现状地下管线的档案。弄清楚现状地下管线情况,是制定合理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的前提。为此,应指定权威的管理部门、借助各种手段,集中各管线权属单位进行地下管线的普查和测绘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使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2、利用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地下管线资料。长期以来地下管线资料多采用人工管理模式,不能使各地下管线的基本特征、属性和联系很好地反映出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地下管线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能。目前新兴的管线数据库信息系统,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GIS数据库软件为平台的,在原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分属于市政、供水、电信、煤气、电力等单位的城市管线数据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成后的系统,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相关信息传递到各相关管线单位,使其既能在系统上及时地对自己的管线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又能掌握有关管线的最新地理信息,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全市管线资源的协调管理和信息共享,减少事故的发生。

3、规范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管理。规范管线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强化地下管

线工程立项审批、规划和建设、验收及资料归档等工作,尽可能避免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市政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抓好管线的综合设计及施工协调工作,要求管线铺设尽量做到一次到位,并与道路工程同步施工,杜绝“拉链”道路的出现,实现统一规划和建设。

4、多渠道解决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管理问题。针对城市地下管线特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和地下空间的局限性等问题,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去加以解决,比如:采取埋设地下标识的方法来确定管道的位置,这种方法直观、方便且成本不高;吸取国外发达城市的经验,建设地下管线共同沟,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聚集;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管道施工,避免破坏道路。

5、科学地规划管理城市地下空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管线的种类和所需空间也随之加大,如规划不合理则会挤占未来管线的空间。为此,应科学地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加强对地下管线的综合规划,使之能真正起到对地下管线建设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

1.未来污染源分析

江西萍乡安源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发展以转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企业、轻工业企业一般不产生污染或为轻污染。 (2)、冶金、机械、陶瓷企业生产时会产生一些工业“三废”。

(3)、生态食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废水含COD、BOD、SS其废渣均为有机物,

数量较大

(4)、生活污水主要含BOD、COD、SS、动植物油类。 2.环境保护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原则

充分考虑本区区位、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趋势,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坚持环境保护以地方政府和工矿企业为主管理的原则,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即把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2)规划目标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积极进行环境与发展宏观综合决策,切实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工业园区南片区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创造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大气环境:南片区属《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规定的二类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应努力达到GB3838-8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I类标准,不低于IV类标准;水体污染指标执行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附:地表水域功能分类与污染防治控制区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级关系

水污染防治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水域功能分类 制区 的分级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III类 重点控制区 执行一级标准 护区、一类鱼类保护区、游泳区 若排入城市二级污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IV类 一般控制区 水,处理厂执行三乐用水区 级标准

固体废弃物:建立完善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体系,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实现资源、无害化和减量化,环卫设施配置齐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80%,远期10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噪声环境:南片区属工业区,应严格控制环境噪声危害,远期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3类标准要求。

附: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

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50分贝 40分贝 一类 55分贝 45分贝 二类 60分贝 50分贝 三类 65分贝 55分贝 四类 70分贝 55分贝 3.环境保护规划对策与措施 (1)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与管理

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进行各项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倡清洁生

产、清洁能源、严格限制“三废”污染源进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监督和管理,全面征收排污费,制裁与奖励相结合,提高环保执法力度。

(2)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工业园区南片区内部按便于通风、透气、采光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注重保护项目区内及其周边的生态植被,改善项目区气候环境条件。加强项目区内绿化种植及防护隔离带的建设,以利阻拦和吸滞粉尘污染。

规划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本工业区适用于二级标准。具体的治理对策有:

a、限制、整治空气污染源,工业园内的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

b、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行政办公区之间设置20-30米的隔离防护林带。

c、在粉尘污染源与生活区、办公区间设置高大阔叶乔木林带,阻挡和吸滞粉尘。

d、在污染区内统一栽种抗毒解毒力强的树种,园内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树种。e、规划区内严禁使用燃煤锅炉,必须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燃料。 (3)水体污染防治规划

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

企业污水要自我处理后方可排入排污管道,从严限制有大量有害污水企业入园,远期应视需要建设工业污水处理站。

普及污水管道,工业用水要提高重复利用率。 (4)噪声及固体废弃物整治规划

科学组织工业园区南片区路网系统,加强交通及车辆管理,在各类噪声污染源周围设置防护林带,在重要交通干道设置防护林带,综合防治交通噪声。噪环境治理对策有:

a、搞好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内的噪声污染,逐步提高环境噪声达标区的覆盖率。

b、对工业大道等交通主干线进行噪声监控。

c、在噪声源周围设置较宽的防护林带,或在噪声源和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几道窄林带,形成一个较宽的隔声区。 固体废弃物治理对策主要有:

a、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制定具体的技术经济政策,鼓励并推广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b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堆放管理,对有害、有毒工业废弃物要集中堆放,实现无害化处理。

c建立区内生活废弃物的统一收集、运输体系,完善垃圾转运设施。

二、环卫工程规划

1、垃圾收集方式及处理

规划区垃圾主要为工业垃圾,工业垃圾逐步实现各企业工厂垃圾收集容器化、清运工作机械化,保证项目区有整洁、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

本规划区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采用集中收集,由环境卫生车从小型密闭式收集站运到大型垃圾中转站,然后由大型运输车辆运到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工业垃圾由各企业工厂容器化收集、无害处理后运到规划的垃圾处理场处理。

2.规划区设大型垃圾转运站1处,规划在行政管理中心以东保留山体内设置一处大型垃圾中转站,该处位置适中、交通条件便利,有利于方便快捷的收集和运

出整个基地内的工业垃圾,保留山体对垃圾中转站占的污染作用起到防护隔离作用。该垃圾站内可设置简单的工业垃圾处理装置,基地工业垃圾运至此站后可经初步处理后再集中运至垃圾处理站进行统一处理,该中转站占地0.52公顷。

3.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每平方公里设置1-2座,商贸市场、公共建筑等人流集中地区按300m-500m设一座,每处建筑面积50-75平方米。沿街公厕可独立设置也可设于建筑内,独立设置的公厕外墙以外应保持3米隔离带;设于建筑内公厕必须有直接出入口供公众使用。

4.其它

规划区内结合垃圾转运站设一环卫所,负责相应在街道的环卫工作,包括街道清扫、垃圾转运、公厕管理等。

其它环卫设施如环卫工人休息点、果皮箱等设置根据相关要求,遵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置标准》以及江西省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第十章 综合防灾规划

一、防洪规划

1.防洪规划原则

根据自然条件和防洪工程要求,确定防洪规划原则:

(1)、按照现行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高标准建设基地防洪体系。 (2)、综合协调基地防洪工程与其它工程的关系。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尽量减少工程投资。 2.防洪措施

工程措施:规划中不再新增泄洪渠,保留或修复现有泄洪渠断面,在泄洪渠穿

过基地规划道路段,提前做好预埋和加固。主要工程措施有提高堤防标准,疏浚渠道,废弃小型生产圩堤,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环境治理,加大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迁移行蓄洪区群众至安全地带。

安源区在防洪时应该服从国家治淮办的统一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减少水患带来的损失。

非工程措施:完善防汛组织和各种建设防汛会商系统,加大基地预警系统建设,着力组建一支高素质、机动性强的防汛抢险队,加强防汛仓库建设和防洪物质储备工作。

二、消防规划

1.规划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为适应工业园区南片区开发建设的需要,逐步实现消防设施现代化,达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装备良好。

市政与消防合用给水系统,市政给水设施应满足消防给水的技术要求。消防站的布点能满足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火灾报

警和消防通讯指挥系统。各类公共设施应规划建设相应消防设施。

2.消防对策

(1)、 重点防火设施按规范要求保留防火间距; (2)、保证各个地块消防通道的布局与畅通; (3)、合理布置消防站、消防栓、消防水池等设施; (4)、 遵照有关规范进行建、构筑物的防火设计。 3.消防标准

(1)、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或等于4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2)、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防火间距不小于9m,而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4.消防设施

工业园区南片区规划用地面积720ha,根据规划设一座消防站,位于武功山中大道南侧、龙形水库东侧内设置消防站一座,以便于消防站利用水库天然水源,充分解决消防用水问题。规划用地0.63公顷。

规划要求按规范设置消防栓,生活区消防栓最大间距不超过120米,工业项目区消防栓间距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大,连接消火栓的管道直径应不小于100mm。消火栓一般设在靠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距建筑物距离在5m以上,距离车行道不宜大于2m,使消防车易于接近,区内还应适当设置一些消防水池和消防车取水点。

消防栓主要沿道路布置,尽量靠近路口,消防栓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消防给水由城市供水管网提供。

三、人防规划

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人防规划与城市规划、消防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相绫事,以提高工业园区南片区防护和抗毁能力,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应加强通信警报系统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设置警报器。

规划建议采用附建式地下室为主的防空方式。基地的公园绿地,广场及周边开敞地可作为人防及防震疏散场地。

四、抗震规划

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化图(1990)》未来100年内,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因此,一般建筑物、构筑物须按六度以上设防。

第十一章 园区分期建设规划

工业园区南片区是安源区整合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安源区展示新世纪对外开放新特点、新成就的重要窗口。因此,工业园区南片区整体开发策划及开发政策的制定,首期开发地域的启动建设便成为工业项目区近期工作的重心。为科学地指导整个项目区的开发建设,有必要制定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分期发展规划。

一、分期建设规划的原则

1.面向未来,严格控制

强调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防止区内土地低效益开发和土地炒作,规划强调分期控制,在严格控制的基础上达到规划的理想目标。

2.整体规划,动态开发

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规划强调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力求引导工业园区南片区按合理的开发时序良性发展。

3.尊重现实,慎选首期

尊重安源区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及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开发现状,谨慎、科学地选择近期开发区域,为工业项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发展启动区选择的基本思路

(1)依托现状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减少公共投资,以利于招商引资,尽快促使工业园区南片区的启动建设。

(2)选择的开发地域应相对完整,以利于尽快形成工业项目区面貌,增加投资吸引力,带动后续发展。

(3)各种设施配套相互协调,使工业项目区建设沿着良性轨道协调发展。 2.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1)道路交通工程

完善工业园区南片区起步区内道路建设,修建起步区成功大道及其它内部道路。

(2)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项目近期要建成投产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3)公共服务设施

设立工业园区南片区管理中心大楼。 起步区内的研发与办公区。 (4)园林绿化建设

①初步形成金光大道两侧各5米的绿化景观带。 ②完善成功大道两侧的绿化建设。 (5)市政设施

①建设给水管网及排水管渠设施。

②完成近期建设区地下通信电缆敷设和供电设施建设。

③近期建设中消防栓结合现有及新建的道路,给水管网同步建设。

三、中期提升扩展阶段及远期配建整合阶段

1.中期提升扩展阶段 主要启动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全面启动; (2)工业项目扩展; (3)南片区整合完善; (4)整体配套与管理完备;

(5)各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

第十二章 远景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南片工周边区域产业,本次规划结合《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在分析现状区域产业的基础上,从区域道路网系统构建、区域产业功能结构分区等方面入手,提出区域远景发展愿景。

一、远景发展现状分析

南片区区域属丘陵状地貌,区域内部分山体高程相对较高。浙赣铁路自西向东贯穿规划区,区域内现状道路主要有东西向的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以及南片区内南北向的金光大道、成功大道,此外还有安源钢铁厂周边若干条等级较低的道路。

现状企业分布主要包括西部的安源钢铁厂、行地汽车等企业;中部南片区

内新近招商引资的科技含量较高项目,如睿能科技、金葵能源、大唐新材料等,此外还有东部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内的若干企业以及位于基地北部的赣西选配煤中心。

此外,规划区内还分布有部分重大基础设施,主要有武功山中大道以北的白源水厂,南片区内的220KV跑马坪变电站,以及目前正待建设的中环东路。

二、远景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依山就势,依托现状的武功山中大道、萍高路以及待建的中环东路,结合安源南片区的规划路网,构建棋盘式道路网系统,其中浙赣铁路以南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网格局,四纵即中环东路、兴旺路、复兴路以及兴业东路,“六横”即兴业北路、武功山中大道、上海路、重庆路、成都路以及萍高路。浙赣铁路以北形成“二横二纵”的道路网格局, “二横”即玉湖路、武功山中大道,“二纵”即通久路以及中环东路。

此外,为便于产业基地、主城区以及高坑镇三者之间的交通联系,规划将成都路(即建设东路延伸段)以及萍高路二条道路扩宽,规划成都路红线宽度为36米,两侧各保留10米的绿化带,规划萍高路红线宽度为38米,两侧保留20米的绿化带,其中萍高路北侧部分地段保留75米的高压走廊。

三、远景用地规划

远景规划区四至范围为北至成功大道、浙赣铁路,南至萍高路、西至安源钢铁厂、通久路以及兴贤东路,东至兴业东路,总用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

规划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由于规划区内目前

存在形成综合性园区所必需的各类配套设施,如职业教育、物流仓储以及大面积的工业发展用地等,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类设施存在无序分散布置以及规模较小等问题,规划综合以上问题,将职业教育、物流仓储、生活居住、科技研发等配套设施融入远景规划区,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四、远景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依据现状各类设施分布状况,

将规划区分为八大功能区。即职业教育园区:主要承担为规划区内各工业平台进行职业培训、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以及人才输出等功能。

物流综合区:规划区内各工业园区仓储与物流等综合性平台。

产业公共服务区:规划区行政管理,招商引资、工业展示、高端人才安置平台。

配套居住区:主要为规划区内村民安置以及部分员工居住用地。 高坑镇城镇区:保留高坑镇村镇建设用地。

冶金工业园区:以安源钢铁厂为龙头,形成冶金类转型工业园区。 转型工业园区:主要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及转型工业平台。 陶瓷工业园区:新兴陶瓷特色工业平台。

五、远景生态景观分析

为营造规划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结合萍乡市风频风向,将浙赣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带适当扩宽,形成楔形绿地,作为萍乡市主城区的引入风通道,同时在主城区与规划区之间设置大面积的防护绿地,以保障主城区的空气环境质

量。

规划区构建点、线、面结合、功能完备的绿地生态系统,即通过“四纵四横”的道路网线状绿化将点状绿化、片状绿化串联起来,形成形式丰富、功能多样的绿地系统。

“四纵三横”中“四纵”即中环东路、兴旺路、复兴路以及兴业东路,“三横”即兴业北路、武功山中大道以及萍高路。

点状及片状绿地主要指鸭塘水库、龙形水库、教育园区中心绿地、产业服务区中心绿地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