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0-10-10
来源:步旅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Mar,22(7) ・711・ 患者顶椎区的下方进行腰椎及代偿弯内胸椎采用后柱松解, 利于矫形后柱的撑开。 本研究显示,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 低,患者术后的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c 铅垂线和骶正 中线距离躯干偏移均明显小于术前,术后的身高明显高于术 前,说明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 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患者 的畸形脊柱等到了良好恢复。提示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 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I 床疗效 好,采用触及椎作为远端融合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融合节 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桂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7.16(32):4881—4882 4 5 6 7 8 [2]Louis ML,Gennari JM,Loundou AD,et a1.Congenital scoliosis:A frontal plane evaluation of 25 1 operated patients 14 years old or ol— der at follow-up[J].Orthopaedics&Traumatology,2010,96(7): 741—747 [3]Duncan BS,Gavin C,Allaneeson JS,et a1.A mechanism for gene 丹参酮Ⅱ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 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程莹莹,贾英民,张健 (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 一一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 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21 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 2例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 疗,对照组2l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等 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 组。治疗组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77%)(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促进纤溶作用,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反应,防止血栓形成,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07—071l一0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 剂等常规治疗,并根据病情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应激性溃疡 质量,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该病的临床治疗贵在及 及防止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丹 时和有效。笔者2000年1月一2O12年1月采用丹参酮ⅡA 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2例,效果较好,现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O~14 d为 报道如下。 1个疗程。 1临床资料 1.3观察指标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肝、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肾、凝血功能,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 患者43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2例,男142例,女70 1.4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例;平均年龄67岁;平均病程1.6 a。对照组2l9例,男132 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 例,女87例;平均年龄65岁;平均病程1.5 a。2组患者年龄、 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性别等具有可比性。 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1.2治疗方法2组均予抗栓、他汀类药物调脂、B受体阻滞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71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 3 Mar,22(7)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 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表示。P<0.05为差异有 脑梗死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增高,血流速缓慢,导 致脑组织缺氧,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进一步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丹参酮1I A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 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x =113 99,P<0 05。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童± )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 论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具有较高的 致残率,因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由 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数量 过多或功能异常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凝固性加强,血液 流变学改变,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甚至使血管腔变窄或 闭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引起一系 列严重临床症状 。 缺血性脑血管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及 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改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状态; 同时要改善血液浓缩,抗血小板聚集,阻止局部脑组织缺血坏 死,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细胞功能 。 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活血调经、凉血安神的作 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丹参及其化学成 分对临床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近年临床研究的热 点。目前从丹参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其 主要有效成分一般归为2大类,即脂溶性和水溶性。①脂溶 性成分(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 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基酯、二氢丹参酮I等,其 共同特点是具有邻醌或对醌结构。其中丹参酮ⅡA含量相对 较高,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丹参 中脂溶性成分目前均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的参考指标。②水 溶性成分(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 酸、迷迭香酸、丹酚酸等 。 。 可使血液流速加快,流态改善,红细胞小同程度的解聚,从 改善脯循环功能。最近实验研究证实:丹参酮1I A有防治凝 血和恢复越液循环作用,其静脉乳剂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 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的黏滞度,减 少红细胞的聚集;还能减少大鼠CD4l和CD62P的表达,从 起到对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丹参酮Ⅱ A还有抗凝作用,可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吸附、聚集及释放, 使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抑制咀栓形成和降解 已形成的血栓。此外丹参酮ⅡA还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的胶原含量和促进eNOS基因的表达,胶原是纤维帽的丰 要成分之 ,纤维帽对斑块起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叮促进 eNOS基因的表达,减少了动脉粥样斑块的损伤,从而预防r 脑m管疾病的发生 。 脑细胞发生缺血再灌注时伴随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其中再灌注区内过量的ca 积聚,而ca“浓度的升高程度 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 。脑缺血后再灌注恢复神经 胞功能,同时也可以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在目前脑血管病临床 研究中备受关注。已有研究者证明丹参酮ⅡA可降低缺血缺 氧性损伤后极早期ca 聚集,减少脑细胞的损伤,表明丹参 酮ⅡA对钙超载所致神经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丹参酮ⅡA是一种有效的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 j I)NA 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消除脂质 氧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 成,从而减少细胞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体内晕受 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体抗氧化能力,为此 治疗脑血管病大多着眼于清除氧自由基,切断自由肇链式反 应。丹参酮ⅡA可以提高SOD的含苗,有利于消除脑缺m性 损伤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可减轻脑组织充血、水肿和缺血性 坏死,有促进机体氧自由基代谢、减少氧自南基、减轻脑损伤 的作用 。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25 mg/kg)能使脑缺m大鼠 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梗死范围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问时 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SOD活 降及MDA 升 高,并使脑组织NO水平 著下降… , 临床应用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二萜醌 类化合物丹参酮后,经磺化得到的水溶性物质,大大增强r药 物的水溶性,获得了更高的疗效。丹参酮ⅡA磺酸钠静脉注 射后,吸收快、显效快、不良反应少。 本研究结果 示,丹参酮Ⅱ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效 果比较好,可使患者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说明丹参酬ⅡA足 一种比较有效的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第四届脑皿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2 [2] 赵颖,李莉,孟召莲.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_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3 Mar,22(7) 【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91—592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l71一l73 ・71 3・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f 1):93—98 [9]Wang F,Wu X,Wang T,et a1.Tanshinone 1I A attenuates at hero. sclerotic calcification in rat model by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刘慧.丹参有效成分在心血管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4):5397—5398 GB Wu,EX Zhou,DX Qing.Tanshinone II(A)elicited vasodila— tion in rat coronary arteriole:roles of nitric oxide and potassium [J].J Ethnopharnacol,2007,46(6):427—438 [10]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7版社.2011:145—14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channels[J].Eur J Pharmacol,2009,617(13):102—107 [11]黑明燕,殷萍,旷寿金.丹参酮ⅡA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细胞 周娟,王守涛,何晓静,等.丹参酮1IA静脉乳剂对大鼠血液流变 内游离钙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8):876 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2):146 [12]李博,朱平先,吴清华.丹参酮心血管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贾钰华,孙学刚,陈育晓.定心方和丹参酮ⅡA对心律失常大鼠 [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126—128 血小板膜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2): [13]叶龙彬,奚涛,陈峰,等.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 l40—143 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3):267 Wang H,Gao X,Zhang BI,Tanshinone:An inhibitor of proliferation [收稿日期】2012—07—28 应用自我血糖监测评估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郭晓珍,俞海燕,张晓兰,施广德,黄文龙,张丽英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 目的 应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评估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 关系。方法205例入选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68例、内膜增厚组70例、斑块组67例。每周进行 1次SMBG,观察12周,收集血糖数据,计算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差值(AMMBG)和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MPMG),对 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蛄果 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AMMBG、MPMG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均<0.01);斑块组 AMMBG、MPMG也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均<0.05);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AMMBG、 MPMG均呈正相关(r=0.378,0.349;O.454,0.389,P均<0.05)。结论 血脂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 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SMBG能及时准确地反映I'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提示SMBG 是评估血糖波动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自我血糖监测;血糖波动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07—0713一O3 颈动脉硬化是2型糖尿病(T2DM)最常见的大血管并发 蛋白胆固醇(LDL—C)≤3.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症,是全身大血管硬化的早期评价指标,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 (HDL—C)≥1.0mmoL/L,血浆三酰甘油(TG)≤1.7mmol/L。 事件发生。而血糖波动作为评价T2DM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重 排除标准:①近l a内有酮症或其他应激情况;②有心脑肾及 要指标之一,是独立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和糖 外周血管病变;③除阿司匹林外合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④近 化血红蛋白(HbA1e)之外影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蘑要危险 3个月曾使用或正在使用调脂药;⑤伴有高血压病;⑥酗酒、 因素…。其与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 吸烟者。205例人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 本研究应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来评估血脂正常的T2DM 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68例)、内膜增厚组 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探讨血糖波动在该病发 (70例)和斑块组(67例)。 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SMBG评估血糖波动的可行性。 1.2方法 1 临床资料 1.2.1观察指标所有人选患者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血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一2O11年12月在本院内 取受检者隔夜禁食IO h后静脉血,测定患者FBG、HbA1c、 分泌科就诊患者20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关 TC、TG、HDL—C和LDL—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血糖 于T2DM诊断标准;②均接受胰岛素治疗,近3个月血糖控制 和血脂谱采用日本HITACHI760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 良好,即FBG<7.0mmol/L,HbA1 e<7.0%,且近半年未调整 定。HbA1 e测定采用亲和色谱法。 降糖方案;③血脂谱:总胆固醇(Tc)≤5.2 mmol/L,低密度脂 1.2.2 SMBG 入组患者均使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