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引进与创新 高铁走出去 中国标准 中国梦
摘要
随着国家在高速铁路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国高速铁路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中国高铁已经和载人航天、载人深潜、登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一起,成为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就!技术的成熟,相关配套领域的逐步健全与完善,都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注入动力。同时,这也是中国高铁的必然选择。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高铁战略的执行,也必将面临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高铁必将继续前进,助推中国梦。
一、中国高铁的发展之路 (一)当今世界中的高铁国家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现代高速铁路主要分为日本新干线系统、法国TGV系统和德国ICE系统三大类。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舒适、运载量大、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截至目前,全球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近2.5万公里,分布在中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韩国、中国台湾等1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高铁的发展时期如下表1:
表1.全球高铁进入快速发展期
时间 初创初期 1964-1989 初创后期 1990-2004
发展主体 日本以及法德意等国
欧洲议会批准修建泛欧高铁网
主要推动力
客流密度上升及环保理念推广 地区政治、经济融合
成长期 2004至今
以中国为首的其客流密度上升、区域经济融合、可持续他国家兴建高铁
发展理念
(二)中国高铁的引进与创新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引进新技术,指头变拳头。铁道部将全国铁路市场集中统一,作为技术引进的谈判砝码。面对诱人的蛋糕,最先进的道岔技术、最优质的无渣轨道技术、最稳定的高速列车技术„„纷纷以最高的性价比涌向中国谈判者,既避免了企业分散谈判而相互抬价、恶性竞争,又保证了引进的是占据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
学习再创新,闭门变开门。技术引进后,科技部与铁道部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技术再升级,追赶变引领。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
(三)现在中国高铁的实践与实力
中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目前中国大陆已运营高速铁路超过1万公里,在建高速铁路大约1.2万公里,中国是世界上高速公路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中国已建的高速铁路中,京沪高速铁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穿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东部城市,连接作用巨大。京广高速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跨越温带、亚热带等多个气候带,穿越了长江、黄河、山区、平原等多种地理环境;郑西高速铁路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湿陷性黄土上修建高速铁路的技术难题;哈大高速铁路在高寒地区新建的高速铁路,冬季最低温度零下40度,最高温差达80多度,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运营高速铁路是世界上没有的。 二、中国高铁的战略 (一)我国高铁的主战略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速铁路不断发展,已经拥有自己的巨大优势。而且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的不断开展,国内高速铁路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主线路网和其他的高速铁路线路。现在内需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高铁企业的胃口时,“走出去”就成了当然的选择。这样也可以带动国家多个领域的发展。而相对日法德等高铁先进国家,成本低是中
国的最大优势。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相差三分之一。设想中的“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到新加坡的泛亚铁路。
图1:三条高铁线路图
(二)高铁战略的要点 1.做好走出去的战略设计
中国高铁走出去,是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要解决观念认识和发展理念问题,要明确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方向和路径,要健全国家协调运行机制。中国高铁走出去要多部门联合,协调作战。 2.构建面向国际的高铁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
中国高铁要走出去,就要构建面向国际的高铁产业体系,尤其要做好高铁重大装备发展战略规划,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高铁产业链,构筑产业国际化竞争新优势。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深化研究高铁产业链上包括环境评估和风险效益评估在内的规划咨询、投资融资、设计施工、研发制造、运营维护、教育培训、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产业环节。通过对全球范围内高铁领域前沿技术的综合对比分析,判断引领未来高铁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与路径,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次序和时间进程。 3.推动中国高铁标准国际化
21世纪更加强调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更加重视标准和品牌。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谁拥有标准和品牌,谁就拥有话语权,谁就能主导市场。中
国高铁走出去,也就是中国高铁标准和品牌的输去过程。在国内的建设中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装备和安全标准体系以及铁路装备品牌。在中国高铁走出的过程中,要退出中国品牌,扩大中国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充分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动中国高铁标准国际化。 4.构建有利国际环境,加强高铁国际合作
中国高铁要走出去,必须塑造积极正面、互利共赢的国际形象,致力于营造有力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加强跨文化交流,了解各国各地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和法律环境,同时尊重各国的文化与宗教差异,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新形势下,加强高铁国际合作十分重要,在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工程监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国高铁只有“开放”,才能获得竞争驱动力;只有“共享”,才能在国际舞台凸显优势;只有“竞合”,才能实现自我短板提升;只有“多赢”,才能真正找到战略合作伙伴。只有秉承这样的理念,中国高铁才能驰骋在世界大地。
(三)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 1.高铁开启中国外交新时代
中国在经历了“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世界上不断推广,中国迎来了“高铁外交”的新时代。今天,我们的“高铁外交”处于优势地位,李克强总理在泰国和东中欧亲自推介中国高铁,展现了我们国家的豪情与自信。以重大装备、技术集成、产品配套、国际贸易、国际咨询、国际承包、海外投资、政府间合作、一揽子协议为崭新内容的“中国高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2.高铁扩展国家安全新体系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和制天权。美国以航母为支点,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群,形成了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制海权”。今天的世界已进入新陆权时代,中国既是一个海洋国家,但更是一个拥有广阔陆地战略纵深的大陆型国家,与众多国家陆地毗邻。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有效地增强和保障国家安全;可以在全球制海权与制陆权并存的博弈态势上,建立战略对冲格局。 3.构建地缘政治新格局
中国陆地疆域广阔,陆地边界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从地缘政治关系角度看,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与周边国家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上的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经济上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是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世界政治秩序重建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优化国际政治版图。 4.打造中国经济新局面
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国高铁全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打造全球高铁生产体系,塑造中国产品的世界品牌,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还可以实现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和装备出口,消化中国钢铁、水泥等周期性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推动国际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实施高铁战略的主要难题
中国的高铁技术力量具有自己的优势,有能力占领市场。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也许解决一些难题:我国高铁技术虽然领先,但是试点不多,国外认可度不高,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我国的技术人员不适应国际市场,在高端技术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国内与高铁相关的企业众多,它们在中国高铁走出去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组织与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四、中国高铁的前瞻
以1964年日本开通新干线开始,高铁建设经历了三波高潮,目前正处于以中国高铁建设为主的快速发展期,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舒适、运载量大、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呈现燎原之势。第七次高铁大会是首次在欧洲以外举行的高铁大会,中国高铁引进吸收消化了一大批高端铁路装备和高铁系统的技术体系,并且取得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这说明中国高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就会更有活力。但是中国高铁自身发展过快,在其相关的领域发展不足,这也许会使中国高铁在后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温州动车事故”。所以我国高铁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国外推介外,也会想其他高铁国家继续学习,更加重视我国高铁体系的建设。
五、撑起中国高铁的的战略,我等学子的力量
中国高铁走出去,代表的是中国创造,展现的是中国的形象。西南交通大学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与中国铁路有历史的渊源。中国高铁走出去,我等学子肩负重大使命。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努力,坚持创新,开阔眼界,开放思想,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兴业证券行业研究.《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会议纪要》;
2.刘美雄.《对中国高铁的战略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南方周刊.《中国高铁走出去,欧亚、中亚、泛亚:揭秘中国高铁三大战略方向》;
4.证券时报 .尹振茂.《新陆权时代中国高铁大战略》; 5.西南交大报“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专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