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春节的来历与习俗变迁

2022-04-30 来源:步旅网


浅论春节的来历与习俗变迁

春夏秋冬为一年,谷熟也,百节年为首。也因而春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最富有 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天帝派如来佛治理人间,而弥勒佛只管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弥勒 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 了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其实在中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法,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 一书说春节: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 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 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 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 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 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 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 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 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 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 “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 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 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自西汉以来,春节一直延续到今天。

至于春节的过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习俗已逐渐发生改变。比如很多地区都 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年比一年提高。)而说实在的我已经很久没吃过年糕了。比如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 子,而南方各地吃汤圆的时间也不一致。又比如有些地方还有收蛋,有些地方一天吃 三顿以。还有地方有男人除夕晚上拜年,女人初一上午拜年的习惯。还比如有些地方 头三天必须灯火通明而有些地方头三天不得出门。

随着地区的差异,也有不同。

然而普遍的习俗是存在的。下面是我在家过年所见。

扫 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 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 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

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倒贴福:“福”字的现代释义是“幸福”,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 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联: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有形式的 独立文体,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 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词 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平仄要相调,切忌合掌。上下联不可贴反与律诗相同,对联 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

年夜饭团圆: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 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 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按 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混沌、饺子、长面、元宵等

新年吃混沌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俘者为天,气之 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混沌\"与\"浑囤\" 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福”字倒贴,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者饽饽•古来只有混沌而无饺子•后 来将混沌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生气新旧交替, 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 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成片片, 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 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不少地方在吃年夜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极力 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 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 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 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 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守岁: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_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

梁朝的庾肩吾、徐君

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通宵守夜,象征着新的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 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 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 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是对如水逝去的岁月 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是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红衣裳和鞭炮:年兽怕红色和牛鞭声。相传古代人抵御年兽成功,第二天正是正 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

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开门 爆竹”),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 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祭祖:我所在的川蜀地区,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

烛燃 起辉煌的亮光,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 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后几天还有上山上坟。

红包: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 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 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 \"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 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 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已婚就算成年),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 红纸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不管怎样变化,这样的春节仍是保留着其传统的色彩与喜气。然而不知不觉地淡 漠在现代生活的忙碌之中,却是有的人开始不过节,而会在春节长假选择出门旅行或 者其他。比较突出的是春晚,很多人说春晚越来越没意思,太过僵化,这也不是全无 道理。别的不说,今年我看着看着连守岁都过不下去直接睡过去了。虽说三人成虎, 但是无风不起浪,春晚的现状是值得深思的。甚至现在中国各种过春节的现象也是值 得深思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凝聚着人类对智慧对生命的探索, 而也是时代的特色象征。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靠书面上的确定,更多的,是 人们实际的行动带来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