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8.21.255
2018 NO.2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三星堆青铜方罍铸造工艺研究
余健1 苏荣誉2 郭汉中1
①
(1.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德阳 618000;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190)
摘 要: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器物坑中出土有一件青铜方罍,因残缺较多并严重变形几乎未引起关注。本文对方罍本身的风格和工艺等铸造信息,包括部分X光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方罍盖脊棱的鸟饰与钮同属铸铆式后铸,但方罍肩部的鸟饰则浑铸成形,二者选择了不同的铸造技术。另外方罍圈足的局部加厚的做法,和三星堆圆罍、城固苏村和巫山李家滩大口尊相同。这些都是典型南方风格青铜器,可以认为是商代南方青铜器的一个结构特点。关键词:三星堆 方罍 铸铆式后铸 鸟饰 南方风格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255-02
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第三层出土有一件青铜方罍K2③:205,带盖,出土时腹与盖均残缺,且腹部变形严重,未矫形修复,但进行过绘图复原、纹饰拓片和X光拍摄(见图1)。方罍尺寸为口宽133、肩宽190、圈足宽126、圈足高56、通高356mm。由于残缺等原因,这件器物未能引起细节关注。经仔细考察,此罍包含着丰富的工艺技术信息,本文即是对相关信息的提取和研究,以求正于方家。
[1]
部主体为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兽面下方填以夔龙纹,也以云雷纹衬地。圈足上部有一周凸弦纹,四面正中有一透孔,其中三面的透空近于圆形面有近乎圆形的透孔,圈足下部四面饰目云纹。
盖与腹部以子母口扣合。盖截面近于方形,下有较宽平沿,沿内侧出子口插入罍口中。盖的造型若盝顶,四坡面基本相同,均饰平铺倒置的双夔龙兽面纹,有窄而矮的鱼背式扉棱,云雷纹衬地。两坡面之间出脊棱,在其近角处饰片状鸟饰,仅一角存鸟饰,对角的残失,脊棱上留有狭缝,与之相对的两角残缺。
1 器型
方罍K2③:205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四角的棱脊上饰片状圆雕鸟,肩部主纹为向背的对鸟纹,云雷纹衬地;腹
图1 青铜方罍线图、拓片与X光片
①作者简介:余健(198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55
科技资讯2018 NO.2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 铸造工艺
青铜方罍虽残缺较多且未修复,但遗留和保存了大量且清晰的铸造工艺信息,反映了此方罍的铸造工艺、铸造缺陷及补铸等工艺内容。2.1 器盖
盖的四面均不可见铸造披缝,四棱脊上的痕迹已被打磨,铸型应是沿四条棱脊分型,四块范与一块芯组成铸型。芯在顶面和四角均伸出芯头,分别形成盖中央和四角的工艺孔,用于铸接盖钮和鸟饰。盖钮与盖有间隙,叠压了盖面纹饰,同时残缺盖钮被铸铆块包裹,形成明显的分层,说明盖、钮分铸。盖内壁中央有一铸铆块,和钮为一体,铆块是为加强钮与盖结合的措施,类似于铸铆式铸接,其上还有浇道残迹,很明显钮属后铸,且从盖内侧浇注。由于钮大部残失,造型不明,铸型失考。从盖面的X光片看,四面在兽面纹冠饰顶端附近各置一枚垫片。
盖脊棱上的鸟饰,由于锈蚀遮盖,表面难以察觉出铸接痕迹,但在盖内壁相应位置,可见明显的凸块若铆头,且鸟饰与盖脊棱处相接处呈三角形,说明鸟与器盖非一次浑铸,而是和盖钮一样,鸟饰也是后铸于盖上的。鸟饰铸造披缝清晰,纵向对开分型。对角的鸟饰虽不存,但盖面微有狭缝,即是铸接鸟饰的工艺孔,但内壁的铆块不十分突出。2.2 器身
腹部与圏足沿四角分型,四块范与腹芯、圏足芯组成铸型。器底圏足的三个角尚保存部分泥芯,透孔的泥芯为圈足芯自带。圈足内壁浇道残迹尚存,圈足顶面浇道的内侧可见边界和披缝,两侧浇道的侧边壁进行了加厚,比相对的另两侧厚约2~3mm。因青铜方罍器壁较薄,且器物的体量较大,为便于在圈足底沿开设内浇道、提高充型能力和速度,对圈足两角的内壁进行了加厚,同时也能起到增加圈足强度的加强筋效果。根据圈足底缘的高凸痕迹推断左侧浇道为浇铸孔,右侧为出气孔。圈足顶面中间均有一个透孔,形状不规则且大小不一。三面有铸出的近乎圆形的透孔,一侧两小一大,一侧一孔。圈足铸圆孔,功能尚不清楚。
肩部四角的棱脊上饰片状圆雕鸟,与盖的鸟饰相呼应,但仅一角保存鸟饰,造型与盖的鸟饰基本一致,且内壁平光。这说明肩部的鸟饰是浑铸成形的。肩部相邻一角的鸟饰已失,遗留下残缺部分形成的狭缝。罍下腹回折处,可观察到垫片以及垫片脱落而形成的孔洞。
从方罍的X光片看,初铸产生的气孔很少,主要的铸造缺陷是浇不足,成形后对之进行两补铸,压在凸弦纹上的两个补块尤其明显。腹部、圈足内壁均有一较大补铸块,但在圈足纹带上并不突出,说明补铸时纹饰在范面做了较为精确的设计。此外,圈足纹带上、底边缘、两面以及腹部也有大小不一的浇不足孔,且并未进行补铸。也就是说,
256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原铸的方罍不能用于盛装液体,为讨论这类器物的功能提供了新资料。
3 铸造工艺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方罍盖的工艺特点在于分铸,无论是盖钮还是鸟饰,都采用后铸成形,而且为了强化铸接连接,均采用铸铆式铸接。但方罍腹肩部上与器盖同样的鸟饰采用浑铸,说明浑铸可以使鸟饰顺利成形。同时,在同一件器物上对同样类型的鸟饰采用两种不同的铸造工艺路线,反映了工匠的技术选择上的求变心态。
方罍肩部的鸟饰是浑铸成形的。虽然这类方罍形态稀见,但同样的鸟饰在商代南方风格大口折肩尊的肩部有十多例,分别出土于六安淠河、岳阳费家河、华容东山、江陵八姑台(两件)、枣阳新店、城固苏村、广汉三星堆(五件)和巫山李家滩,这些鸟饰的造型和此方罍基本一致,和此罍肩部鸟饰一样,都是浑铸成形的[2]。
与此件方罍圏足局部加厚相类似的处理手法,还可见于三星堆罍K2②:159[1]、城固苏村大口尊[2]和巫山李家滩大口尊[3]。这些都是典型南方风格青铜器,而此类处理不见于它地青铜器,可以认为是商代南方青铜器的一个结构特点。
方罍壁厚较薄,不足2mm,且壁厚均匀,纹饰堪称流畅。但也产生了不少补块,主要是浇不足缺陷。器表的补块,力求与原铸纹饰续接,补疤在器内壁。说明补铸时的范是重新制作的,不排除是从原模翻制的可能。但也有些小的浇不足孔未经补铸,推测原器不能用于盛装液体,为重新讨论器物的功能提供了新材料。
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方罍K2③:205是一件由商代南方青铜铸造工艺铸作的青铜器,盖钮和鸟饰采用铸铆式后铸成形,因圏足壁厚较小,为便于设浇道而在浇道处两侧实施了加厚处理,这也可以看作是南方青铜工艺的一个特色,由工艺可知,此器属商代南方青铜器。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 苏荣誉.湖南省博物馆藏两件大口折肩青铜圆尊的研究——兼及同类尊的渊源、风格、工艺、产地和时代问题[Z].湖南商西周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5-08.
[3] 苏荣誉.巫山李家滩出土大口折肩青铜尊探微[Z].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中国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