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实唐朝之变乱频仍

2023-08-29 来源:步旅网
唐朝真相之不堪承受的变乱

唐朝除了皇帝逃跑次数多、宫廷斗争血腥、宫闱不清不白之外,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期间发生的政变、变乱等数量之多,也远非其他朝代可比。本文仅举其中著名者:

1、玄武门之变:李渊建立唐朝,立长子建成为太子,封次子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功勋显赫,握有实权,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长子李建成因是太子,又得到四弟元吉支持,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处于优势 。武德九年(626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由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世民掌握兵权。两人又共谋调出秦王府的精兵骁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伏。六月初四(7月2日),李建成 、李元吉上朝时行至玄武门 ,发现伏兵 ,避走不及 ,先后被杀,宫府兵溃散。世民手下尉迟恭披甲持矛入宫,请李渊下令由秦王节制诸军。六月初七世民立为皇太子,李渊传位于太子,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开创了唐朝一个恶劣的先例:皇位可以通过残杀自己兄弟争得!太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即位过程,多沾有其他皇族骨肉的鲜血!至于唐朝后期的皇帝,多由宦官拥立,形同傀儡。太宗还开创了另外一个先例,就是可以利用手头的力量提前接班,逼老子退位!100多年后,唐肃宗也比葫芦画瓢,让唐玄宗当上了太上皇。

2、五王政变:又称神龙政变。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

弥留,宰臣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等(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张柬之、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崔元暐、禁军长官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右羽林将军敬晖、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己)5人以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张昌宗阴谋作乱为由,率羽林军入宫,杀死“二张”,拥立中宗即位,逼迫武则天还政于唐。因为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故此次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次年,武则天死。 3、韦后之乱: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 。每临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当时朝中形成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武三思通过韦后及其爱女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人主 , 作威作福。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到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辱重俊。重俊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权势依旧不减。此时内地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后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 。 韦

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4、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事件过程大家都很熟悉,重点说一下安史之乱对当时的现实影响:一是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 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河北等地一片荒凉。三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农民无法生存只好造反。三是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也成为直到公元960年之前为害中国最严重的政治灾难。四是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

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是第三条和第四条影响,直接导致作为中原屏障的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据,汉族政权不得不直接面对契丹铁骑的威胁,也成为日后金、元兴起、中原文明遭受毁灭性摧残的根本原因。

5、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又称马嵬驿之变。公元756年安禄山军队攻入潼关,唐玄宗于7月12日放弃长安和百官百姓西逃四川。一路上因地方守官纷纷逃匿,无人迎驾,玄宗一行十分凄苦。第三天驻入马嵬驿。随行兵士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将他们的怨恨都发泄到唐玄宗的宠臣、宰相杨国忠身上。因此发生兵变,士兵杀杨国忠后将馆驿围住,又要求唐玄宗杀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唐玄宗迫于形势紧张,不得不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才稳住军心。这件事使唐玄宗大受打击。李亨与玄宗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未受召而继皇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也就是太上皇)。

6、河阳、陕州军乱:大历十年(七七五)二月,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使常休明因苛刻少恩,军士防秋归者,休明出城慰劳,防秋兵遂与城内兵合谋攻之,休明逃奔东都,军士奉兵马使王惟恭为帅,大掠数日,才定,代宗命监军冉庭兰慰抚之。三月十二日,薛崿、常休明俱至京帅请罪,代宗皆释而不问。三月一日,陕州军乱,逐兵马使赵令珍,观察使李国清不能禁,只好卑辞遍拜将士,才得脱身逃走。

军士遂大掠库物。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过陕州,代宗命忠臣按之,将士畏忠臣兵强,不敢动。忠臣遂设棘围,令军士匿名投所掠库物,一日之中获万缗,尽给其从兵为赏赐。

7、泾卒之变和四镇之乱:唐德宗即位后,在自身实有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急着削弱藩镇实力。建中二年( 781 )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建中四年正月,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叛,攻襄城(今属河南)。德宗派哥舒曜讨伐,未果。德宗又派泾原兵去解围。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 ,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卒之变。

泾卒之变发生后,唐德宗逃往奉天。朱泚率军攻奉天,未下。此时朝廷援兵已逼长安,朱泚退守长安。不久唐将领李怀光与朱泚联合 。德宗被迫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兴元元年( 784 )五月,唐将领李晟等攻克长安,德宗于七月返回。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

8、甘露之变: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0月21日在紫宸殿举行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则提议,天降祥瑞于皇宫,是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以求国运。于是文宗皇帝来到含元殿暂驻,命宰

相、中书、门下省官吏先往观看。众吏看后奏称,不似大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即刻回报,以定行上。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发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夺路而逃,使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的计划遭到失败。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后,胁迫文宗乘轿入内。李训、韩约等人急忙上殿保驾,发生激斗。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约500余人上前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但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将门紧闭,朝臣惊散,李训逃往终南山佛寺避难。这就是历史上株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件。宦官胁迫文宗进宫后,当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宫,逢人便杀,死者约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城门大行搜捕,又杀1000多人。参与其事的官吏如李训、王涯、贾、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人,均先后遭到捕杀。甘露事变之际,郑注正率领500兵卒赴长安,中途遇变返归凤翔,亦被监军宦官杀死。这些官吏还遭灭族之祸,株连甚众。甘露之变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

9、泽潞之乱:唐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重,因其长期与朝廷对抗,担心死后被诛灭九族,乃与幕僚张谷、陈扬庭密谋,欲效法河北诸镇,企图割据一方、对抗朝廷。是年四月,刘从谏病卒,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之侄刘稹,用昭义兵马使郭谊的建议,秘不发丧,自领军务。逼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病重,请求朝廷任命其为留后。唐武宗李炎召集众宰相商议,宰相多以为“回鹘余烬未灭,

边邵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军事。”群臣及谏官亦皆赞成此议。唯独李德裕认为昭义邻近京师,地处国家心脏位置,绝不能让其割据一方,沿袭河北诸镇之惯例。武宗从其议,下诏给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维持二镇现状,令其不得和刘稹相勾结。刘稹见朝廷不准奏,遂公开反抗朝廷。随又上书朝廷:“亡父从谏为李训雪冤,言仇士良罪恶,由此为权幸所疾,谓臣父潜怀异志,臣所以不敢举族归朝。乞陛下稍垂宽察,活臣一方”。朝廷不听。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镇兵力进攻昭义,由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史称「会昌伐叛」。郭谊、王协于八月杀死刘稹及其亲信,向朝廷请降,石雄率7000人进入潞州,又将郭谊、王协等人囚送长安,持续一年之久的泽潞之乱终于平定。

10、庞勋之变: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在桂州(广西桂林)戍守的徐州士兵,因已过了三年的约期,而要求返回徐州,被官方拒绝,气愤而作乱。他们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劫夺库藏武器,自动北还。沿途抢掠,地方官不予拦阻。他们一直沿湘江、长江,渡淮水,攻陷徐州(一名彭城),因观察使崔彦曾,上表要求给与节度使名号。朝廷不允。次年庞勋杀崔彦曾自称天册将军,设官授职,据险扼守。远近盗贼,群往归附,一时声势大震。唐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兼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率兵进讨。承讯以沙陀朱邪赤心为前锋(沙陀为西突厥别种,前为吐蕃击破,其酋朱邪执宜归唐,居于盐州。朱邪赤心为朱邪执宜之子)。先以宋州(今河南商邱)为营。沙陀兵以骑兵为主,作战

勇猛,连战皆捷。庞勋部下不和,降者甚众。承训克徐州,庞勋逃走,为沙陀骑兵追及,战死。前后越年余而乱平。

11、王郢之乱:唐僖宗干符初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等六十九人有战功,节度使赵隐给以职名而不给衣粮。邦等论诉不获,遂劫库兵作乱,收党众近万人,攻陷苏州、常州等地。乘舟往来,泛江入海,转掠二浙,南及福建。朝廷以前岩州刺史高杰充沿海水军都知兵马使讨之,无功。王邦因温州刺史鲁喜请降固求望海镇使,朝廷不许。王郢复掠明州,陷台州(浙江临 海),势甚盛。镇海节度使裴璩严兵设备,不与之战,而密招降其党而予以官职。郢党渐离散,郢逃至明州(今浙江鄞县),干符四年为唐兵所杀,变乱结束。

12、裘甫之乱: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十三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今属浙江)。次年正月,屡败明州城(今宁波)官兵,进逼剡县(今浙江嵊县),众至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于三溪(今浙江嵊县西南),打死官兵3位将官,百姓纷至投奔,队伍增加到3万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振中原。三月,义军分兵攻打衢、婺、明、台等州(治今浙江衢州、金华、宁波、临海),夺取唐兴、上虞(今浙江天台及上虞东南一带地区),随后又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浙东官兵屡战屡败,唐廷急调前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统领诸道兵前往镇压。义军又北上余姚(今属浙江),杀县丞和县尉,东破慈溪,进占奉化,抵达宁海(今属浙

江),杀掉县令而占据之。裘甫面对义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没有采纳副将刘暀提出的迅速攻取越州(治今浙江绍兴),沿浙江(今富春江、钱塘江)筑垒拒守,伺机向外扩展的正确方略,而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四月,王式率兵进屯越州,旋即分兵两路向东、南方向齐进。起义军连战皆败,失掉宁海城,于宁海西南的南陈馆又丧失万余人,沿天台山黄罕岭向西北方向逃遁。六月,起义军退守郯城。王式率官军集中兵力攻城,不惜起用龙陂监的牧马,借助吐蕃、回鹘的数百名骑手轮番进攻,三天交战83次,裘甫、刘暀等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斩。起义军将领刘从简率500人突围后,亦在大兰山(今浙江余姚南)战败被杀,至此,裘甫义军全部失败。裘甫率义军反唐,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

13、白马驿之祸: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杀左仆射裴枢、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李振在“咸通”、“乾符”年间屡次不第,由是痛恨士大夫,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白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

14、黄巢之乱:原来的历史教材上重点介绍的,大家都很熟悉。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狂人领导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彻底摧毁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不用我多说了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