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思路与实践

2021-12-02 来源:步旅网
Journal of Kunming National Cadres Academy No.11.2016 高校考试改革的目标、思路与实践 李宇,汤明 湖南商学院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课程考试是学校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手段与方法,对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制 约与影响。,通过对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考试改革的目标、思路并通过实践探究,以期为高校 教学考试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考试改革 .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内 容和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其不仅检验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更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 管理系统进行了评价,是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近 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课程考试内容僵化, 方式单一,成绩失真,目的异化等问题日渐显露,要想在新的 发展形势下促进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高校教学 考试工作进行改革。 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你们自己,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但学生却在心里补上一句, 只不过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对考试应 该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考试目的不明确,课程 考试合格,就是为了拿毕业证、学位证,考高分就是为了评优, 评奖学金,认为60分万岁的大有人在。忽视的考试的目的是 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或是检验考试者 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 (二)教师对考试的环节不重视 对部分教师而言,考试只是一个学期下来课堂教学过程 必须要有的一道程序,没考试教学工作就没有结束。为了顺 一、利让考试结束,那就是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过关。有的 学校为了追求毕业率,学位授予率,更是将学分的价值凌驾 于学业的价值之上,每年都给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安排毕业 清考,考试就成了要让多大比例的学生合法合规地毕业的手 段和工具,至于如何通过考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和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内容如何调整,如何才能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就很少考虑了。 (三)考试结果单一,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水平 考试内容应该知识性、应运性内容兼顾,重点突出能力 的检验。但当前很多课程考试由于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考 核,导致考试不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考试完全 是凭期末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很多课程一般规定平时 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用70%。这种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大, 导致很多学生不太注重平时学习,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学生往往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所学课程,及格成绩没问题,完 全为了应付考试,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这不利于真正 掌握知识。 另外很多实践类考试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 含实验课或可进行设计、创新之类的课程,完全凭试卷考核 不能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无法考核学生的理论联系实 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今年来高校课程考试的形式呈现单一化趋势,主要体现 为:开卷多,闭卷少;笔试多,口试、论文答辩少:理论知 识考试多、技能操作考试少;记忆多,运用少;一次考试定 结论的终结性考试多,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的过程性考试少。 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记忆水平的考 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也不能有效发挥教育考试的激励作用。无法对学生的分析能 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考查。 只有对传统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结构进行改革, 才能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进而促进教风, 学风建设,培养大 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考试改革的主要目标 针对当前课程考试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革目标。 (一)构建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评价科学的课程考核 体系 考试改革的目标在于拓宽考试范围,以书本理论知识为 基础,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吻 合度,增强考核结果的可信度。改变 一考定终生 的局面,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 (二)探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方式 进一步更新传统的考试观念,促进考试制度改革,探索 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考核方式。要让学生不 仅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增强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三、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 课程学习过程中,使考核真正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各个 角度对课程进行合理评价,实现以下转变: (一)实现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 转变 加大过程考核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增加除试卷考 试之外的其他考核方式,改变学生对考试的传统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考试只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 (二)实现从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方式的转变 改革考核方式,从单一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对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 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四、考试改革的实践 (一)考试改革的措施和实践途径 1.成绩度量的科学化 调整课程考核成绩权重,强化课程学习过程评价。课程 1 8 2016年第ll期 考核总评成绩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设定比例,但平时成绩最 高不超过总评成绩的50%。鼓励教师探索考试改革,申请考 试改革课程经学校审批后,可按照平时考核成绩占1/3,期中 考核成绩占I/3,期末考核成绩占l/3的比例来计算课程总评 成绩。 2.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鼓励课程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考核可包括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单元测验、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 3.考试时间的阶段化 把课程考核按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分多时段考核学生对 各模块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利于学生 平时抓紧学习,形成优良学风。 4.考试题型的立体化 丰富考试题型,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全面考查 学生的综合素质。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提高主观题的 比例,增强命题的开放性、拓展性、创新性,考查学生的综 合素质。 5.考试试卷的随机化 创建网络试题库,试卷库,逐步建立无纸化和网络考试 系统,实现在线自测。通过考试试卷的随机化,可以更加准 确的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同时更好发挥导向作用。 (二)考试改革的监控与评估 1.对考试改革类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评估细则或 指导性意见,这不但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评估要求进行 实际操作,而且也方便任课教师进行评分指导,让实操评分 有依有据,更有公信力。  .2.各教学单位教学主管领导和课程负责人应加强对考核 方式改革课程全面监控:对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的实施方案、 考题内容、试卷及成绩分析报告、教学过程考核的相关资料 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对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科学性、 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3.学校应对各教学单位考核方式改革课程的教学、课程 考核情况、学生满意度等进行检查与评估。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三)考试改革的激励 推进考试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否积极响应并主动 参与是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 性,才会产生各种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落到实处。 1.修订、完善考试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开展考试改革的 责权利,放开试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改革的积极性,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完善分配制度和工作量考核办法,改变传统的教学工 作量核算办法。将劳动数量与劳动质量统筹考虑,体现多劳 多得,优质优酬,学校可对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成绩课程,给 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对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教师在教学 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五、结束语 考试是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 人才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考试改革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 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同时教师也积极主动 进行考试改革,探索适合课程性质的考试方式,丰富考核内容, 教学风气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任群翔,封丽,孙莹莹,范荣华.以培养学生综合能 力为目标的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2016(6). f2】于巧娥,王林毅.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考试改革的 实践研究.教育评论,2016(6). 【3]梁康有,谭宇航.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与实践 途径选择.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 、 【4】王振兴.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航海教育研 究,2014(4) [5】蔡忠兵.高校课程考试改革问题研究.中国冶金教育, 2011(6) 作者简介:李宇(1979一),男,汉,湖南长沙人, 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基金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质量评估与反馈 体系研究(ⅪK0l2JKBO11) 的研究发展。由于基础课程这种普适性,使基础课的专业性 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对任何专业都适用,任何教师都 胜任,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非常茫然。对基础课程的 认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它的专业性教学的后续诸多问题。 结语 综合而言,在设计艺术学大的学科门类里,基础课教学 的专业性问题研究实际上是一般与特殊、普适与特殊的问题 研究。在普适的基础上发掘特殊、发展特殊,才能在基础教 四、目前基础课的专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学和专业教学中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也只有准确 对基础课的教学要从专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话题并不 定位基础课的专业性问题一一普适性与特殊性这两种关系, 新鲜,但是目前要把基础课的训练与专业课很完美的对接, 找到其对接点,才能更好的为设计艺术学的各个研究方向服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务。 . 首先,教学任务的非专业性分配,制约了基础课程专业 参考文献: 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1】黄悖主编.艺术学研究第1卷【M】.南京:南京大学 艺术院校具备两种优秀的资源第一是生源,第二是师资。 出版社2007年:401 学生在招生之初就被定性了,如何能把好的生源打造成好的 【2]李丽丽.立体构成教学中课题设计的主题性与应用性 人才,就要依靠优秀的教师资源了,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 研究fJ】_创意与设计2010(4):89 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但是在对教学任务的下达和分配上, 很多院校不能做到专人、专业、专攻,往往一个教师兼众多 作者简介:李丽丽,1981年1月,女,汉族,吉 课程. 这也不利于基础课程内容在后期专业课方面的运用。 林省榆树市人,教师,硕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美术 其次,忽略了基础课程专业性的重要性,制约了专业性 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通用设计。 (上接第17页) 训练内容与方法其有特殊性。但它的形式美法则对各个 专业来说都具有普适性。比如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美法则,对 具有特殊性的各个专业的研究都适用,对于不同主题的研究 也才有理可查,有据可循O基础课的教学并不是一个造型那 么简单,更是一个对专业深入认识、加强创意的过程。只有 掌握好基础课专业性的方向和角度,基础课的教育过程才能 是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切实可行并收获颇多的过程。 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