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残缺美

2024-09-14 来源:步旅网
张曼华 吴卫(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摘要:残缺是完形的对立面——不完形,视觉上的残缺能够迫使人们追逐心理上的完形;描述了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能指特征——图形自身的残缺、同构形成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然后揭示出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所指内涵——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的完美;最后指出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是设计师经过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海报;残缺;主体图形;不完形;符号性

1 关于残缺

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残缺,它是不完满的,图形中的残缺就是残缺不全、不完整,与完形相对。在海报图形中,很多残缺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理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不完整反而给人们以新的视觉感受。人的视知觉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思维,它有着主动性和完形意识,虽然图形本身是残缺的,但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觉对象。[1]

海报是张贴在公共场所里的印刷宣传品,而图形在海报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海报创作的成败。就海报的主体图形而言,它有着许多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图形,原意为图解、图示,发展为指通过绘、写、刻、印等手段创造出的说明性的视觉载体,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有别于文字与语言的人类又一种信息传达和沟通方式。[2]海报中的主体图形具有符号性,所谓符号性就是任何可以拿来“有意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它具有明晰、简单的含义,所以在认识心理上具有普遍的认同感。[3]同样,残缺的海报图形也具有符号性。以下就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残缺的海报主体图形进行阐释。www.dolcn.com 2 残缺海报图形的能指

对海报的主体图形有意识的残缺后,它的外表形式发生了部分或根本性的改变,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对于残缺的海报图形的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图形自身的残缺、同构形成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三个方面。 2.1 图形自身的残缺

贡布里希认为,很容易被人感知的图案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当预期的图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会被它所吸引住的,这种图式里的结构就会沉到我们的意志阀限之下。[4]在信息传达中,意外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记忆力,而海报主体图形自身的残缺自然会产生一种个性的视觉感受,它与人们的审美意愿相违背,因此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例如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海报《圆》(图1)就是这样的一幅成功之作。这幅海报以统一台湾为设计主题,白色的画面上有一个碧绿的玉镯,但作者贺师洋在这个完美的镯子上开了一道残缺的口子,而它

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这一缺口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迅速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引发我们的思考,即为何在完美的玉镯上有这么一个令人遗憾的缺陷?从而烘托了海报的爱国氛围。

2.2 同构形成的残缺

同构的手法也可以产生残缺的海报图形,将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形象异质同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富有新意的残缺形象。缺残使得原来的形象变得模糊,造成心理的陌生感,但视线很快又被后来的同构形象所吸引,从而形成了新的视觉中心。

同构也就是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并将共性合二为一。[5]同构形给人一种简洁、巧妙的印象,其意义在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意念,让受众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幽默当中获得并接受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袁由敏创作的《融合》(图2)海报,其主体图形就是一个经过异质同构所形成的残缺形象。画面的中心是动物长颈鹿的

形象,但再认真去看,会发现长颈鹿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不完整的《蒙娜丽莎》,这种残缺不全给人一种新鲜之感。《蒙娜丽莎》和长颈鹿轮廓同构,自然就形成了残缺的《蒙娜丽莎》,这种同构形成的残缺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感受,强化了画面的意境。

2.3 构图造成的残缺

在海报设计中,构图可以使得图形残缺。一个规定尺寸的画面不可能把所有的形象都呈现出来,而取舍本身就是设计,作者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舍弃多余的成份,而着力表现某些事物,这样一来局部图形的残缺就变得必然了。构图是当今的说法,南朝谢赫称之为“经营位置”,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画面各部分位置的谋划安排。[6]设计师在海报的创作过程中就要根据意念的需要来安排画面元素,即表现什么,放弃什么。

例如德国平面设计家霍尔戈•马蒂斯所设计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图3)海报,海报主体图形是只不完整的天鹅形象,而这只天鹅正是芭蕾舞演员倒立的一只脚,身体其他部位由于构图的原因被省略了。这种构图造成的残缺,使得图形视觉冲击力变得更强了,画面显得简洁而单纯。

3 残缺海报图形的所指

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不是外表的简单残缺,而是海报设计师出于设计意念的考虑对图形所进行的反复推敲并精心设计的残缺,它体现着设计师对海报主题的精妙把握,有着深层的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的完美等三个层面上。

3.1 突出主体 服务总体

主体图形就是海报自身的诉求点,一旦确定了传达的意念,设计师就应该围绕主体图形来展开。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整体感尤为重要,海报的所有部分都应服务于整体。如果画面的某个细节过于突出,破坏了海报的整体美,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削弱了对海报主体部分的审美关注,不管它本身多么完美,也要毫不留情地抛弃多余细节,从而突出和强化主体。也就是说,画面的任何细节都必须服务于海报的总体效果和意图。

而海报的主体图形本身也有主次,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为了不被信息的海洋所淹没,并且吸引受众的注意,有必要突出海报主体图形的重要部分,以此更加突出

主题。而将海报的主体图形进行残缺就是方法之一,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服务整体,是在整体效果之上的巧妙残缺,使受众在显而易见中接受并牢记海报传达的意念。

例如日本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设计的《第二十七回产经观世能》(图4)海报,设计家把所使用的“能面”作为主体安排在海报的中心位置。其“能面”为“大原御幸”的“若女”,作者为了突出画面主体,把次要部分——白色的帽子去掉,最后只剩下了残缺的面具即海报中心的三角形,达到了高度的单纯和精炼,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恰恰去掉帽子的空白与画面的白底融为一体,这使得能面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突出。

3.2 引发想象 余味无穷

由于海报主体图形省略了其部分形态,图形变得不完整,但因为保留了其重要特征,受众会自觉地根据所看到的残缺造型,并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把形态残缺的部分将其补充完整,形成特定的“完形”。在海报创作中,残缺使得受众与作品产生了互动并引发我们进行了无限的思考从而达到共鸣,自然使得这一过程富有趣味。

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实际上是一种召唤结构,其目的是让受众以局部观全貌,以部分见整体。残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带给受众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激起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残缺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余地和个体加工的空间,这里的残缺更加说明了它是完形的对立面——不完形。

例如德籍华裔平面设计师何见平所设计的《中国服装•中国文化》(图5)海报,毛主席头像的面部形象被完全去除,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个残缺形象。作者创作的残缺形象散发出难以精确描绘的神秘气息,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让人去想象并构建各自心目中的毛主席形象,每个观众就有自己心中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毛泽东,最终以海报图形中的“无”赢得了想象中的“有”,起到了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3 意的完美 形的残缺

对于一个完整的海报主体图形,有意识的残缺会产生出新的意义,这样一来海报主体图形外表的残缺与设计师所要传达的内在思想就有了某种联系,在这里指的就是形的残缺、意的完美,即作者利用海报视觉形象的残缺来传达出某种完美的理念和情感。也就是说,表象的残缺绝不是为残缺而残缺,而是感性知识与理性认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残缺的外在形态下蕴含着与之匹配的完美意念。

例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李少波所设计的《澳门回归》(图6)主题海报,画面由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盘构成。澳门历史上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后来被葡萄牙政府所侵占,而盘子下面的掏空部分代表着澳门且被侵占的事实,而盘子外面正冲向盘子空白处的龙巧妙地体现了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事件。

但为何画面中的盘子右边部分还是被残缺了呢?这正是海报设计师的用心之处,澳门回归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中国还没实现完全的统一,盘子右部的残缺象征着这一现实事实,暗示中华儿女盼望祖国最终统一的热切之心。残缺的盘子表象创造性地完成了信息的传达并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体现出中华民族未能完全统一的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盘子表象的残缺是内在意念最大限度的完美。

4 结语

通过对海报中主体图形残缺手法符号性解析,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残缺海报图形的能指层面上,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残缺背后隐藏的所指内涵。在图形自身的残缺、同构形成的残缺和构图造成的残缺海报主体图形的能指特征下,可以发现海报设计师内在的创作意图,即突出主体、引发想象和意的完美三个层面的所指内涵。

可以肯定的是,海报主体图形的残缺构成了设计师海报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其图形的残缺绝不是设计师随意的残缺,是有意为之并经过精心设计的,其背后蕴涵着设计师对设计主题的充分把握,是为海报的意念服务的,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1]王芳.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残缺美[J].大众文艺(理论),2009(06):59

[2]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8 [3]刘西莉.现代图形创意教学感悟点滴[J].西北美术,2002(02):32 [4][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8 [5]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104

[6]郎承文.中国画构图大全[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教研教改课题重点项目《艺术设计学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07B08) 作者简介

张曼华(1978~),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成员。 吴 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任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主任、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主任。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文化路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412008。

The Symbolic Analysis of Defective Expression to the Main Graphics in Posters

Zhang Manhua Wu Wei

(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Abstract: Imperfection, the oppostion of gestalt, is defect.Defective vision can force people to chase psychological gestalt;and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ign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erfactive main graphics in posters:the defect of graphics itself, the imperfaction because of incorporating other graphics and the flaw caused by the composition.And the signified connotation, highlighting the main body, triggering the imagination and the completion to the mind, be revealed by the authors.Finally the defective expression to the main graphics of the posters is intentionally made by the desingers in the artcle,which reflects the creativity of the makers and embodie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Key words: poster; imperfaction; main graphics; defect; symbolic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