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的质量管理
作者:姚淑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第06期
摘要:优质教育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教育,更应该关注过程。优质教育的质量管理目标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和谐一致。 关键词:学优质;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6-0012-02 如果说优质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这只是看到教育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一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优质的。优质教育应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二者之间我们应该关注过程,因为过程不仅表征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反映了教育能力和教育结果。
影响优质教育的因素很多,教育实践如何使“过程和结果统一”,实现教育的优质化,这就有个质量管理问题要落实。本文就影响优质教育的几个因素谈谈优质教育的质量管理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优质观
在谈到优质教育的同时,必然要涉及优质学校这个概念。因为人们习惯把一些具有品牌价值的“附中”、“实验学校”等同于优质学校,也十分逻辑地认定这样的学校实施的是优质教育,这也许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优质学校的质量最终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重点校”和“普通校”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今天谈优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着[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 二、优质教育的过程管理
优质教育是一个动态概念,是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如果忽略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就会偏离优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一)特色教育的发展与管理
优质教育也应该是特色教育,其教育的观念和目标寓于特色之中。特色体现优质,特色打造了学校的品牌。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办学目标,逐步打造了自己的特色教育,如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合作教育,等等。长春市九十中学从1998年开始,不断探索和谐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并确立教书与育人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四个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学校按着四个目标形成本校教育科研课题,每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方案,教育实践按方案实施。例如,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初一下学期就呈现两极分化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完不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业。究其原因就是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教”适应不了“学”。所以,我们从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开始,在教学班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按着“变教为学”的理念,确立了“自读教材,目标定位,存疑解疑,共同探索;互教互学,各得其所;互查自结,反馈监测”的教学形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责任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带进真正的学科情境之中,完成基础性的学习目标。
其次,学校为了推进特色教育实施,确立了“和谐互动、整合创新”的办学理念,作为全校教职工的奋斗目标和教育理想。同时,学校根据这样的目标确立了“进德修业、和谐施教”的教风,“勤学多思、乐做会创”的学风。
特色教育的管理实质是办学思想、办学行动的管理,落脚点是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能力的提升与管理
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优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优质学校的发展也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相对的,需要不断提高,这个提高过程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同步,是教师之间彼此合作,互促的过程。 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工匠式”的能力,起码要有五方面的素质:
有职业理想和素质教育的愿望;善于研究学生,能因材施教;善于学习,乐于探索;有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有良好的情商,善于合作。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必须做三方面的工作。
1. 引领教师参加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放手让教师去探索: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②开发校本课程;③开展研究性学习;④上好综合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2. 建立“学习·思考·交流·创造”的学习机制。“学习·思考·交流·创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的模式。其间主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共同创造等步骤。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层级式递进关系。这种学习模式,一要倡导理性思维,二要落实实践创造,使教师们学有目标。
3. 建立“研培结合”动作机制。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参加理论学习,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会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三)学校文化的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校的一半是文化。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就在于它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氛围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更有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
1. “和谐教育”是学校的主体文化。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教育”办学理念,并通过“和谐教育”的实践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望和价值取向。事实上,领导、教师在探索“和谐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凝聚力,发挥了创造潜能,提高教育改革的热情和能力,也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诸方面改革,并确立“进德修业,和谐施教”的教风,“勤学多思、乐做会创”的学风。
2. 倡导“激励管理”,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人本思想,建立“激励管理”机制,改善教师与学生、领导与群众、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情境,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合作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改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民主、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3. 学校外显文化的建设。文化常常通过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榜样、事迹、标语、题词、器物、礼节等表现出来。这些文化现象是可见的外显文化,它对学生、老师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心理影响。所以,在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同时,进行文化走廊建设,创设艺术橱窗、学习园地、科技画廊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英语沙龙、知识竞赛,特长展示、艺术摄影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怡情悦意环境中学习,促进个性智能的发展。 (四)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
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化是优质教育的标志,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条件。长春市九十中学在优质教育资源管理上做了三项工作:
1. 按照需要和可能,逐步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建和扩建了理、化、生实验室和两个多功能教室,增设两个微机室,保证每班每周可上两节计算机课。每个教学班都安装上彩色电视、配置了电脑和投影设备,并与校园网和宽带网相接。教师每人拥有一台电脑,90%以上的课堂教学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协助授课。
2. 实现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组织老师以实施新课程为目标,进行教学软件开发。 3. 人员培训和资源利用同时抓。组织老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探索,一是运用网络创新教学内容;二是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三是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服务。
(五)学生评价的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任何一种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所以,优质教育能否科学化、优质化不能依靠简单的测试或比较,更不能靠升学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优质教育的质量管理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关于学生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在学习的情境中看个性智能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自主评价为主,合作评价为辅,评价目标是综合素质。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其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在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基础上,看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的发展,其评价方法应该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辅之同学、家长、老师的鼓励性评价。这个评价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兼之终结性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和鼓励,而不在于甄别和鉴定。这样评价不仅是人性的,也是科学的,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 参考资料:
1. 马云鹏. 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4,(3).
2. 邬志辉.优质学校概念、建设过程与指示框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4(3). 责任编辑星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