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就业较难是当前社会存在
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从当前高校人才就业普遍情况出发,提出几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提出改善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容,提高高校人才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人才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
所面临的一项现象。**总书记曾指示
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
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
是人才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高
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高校
人才毕业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是急需解
决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造成高校人才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许多。首先,高等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地改
革与发展,随之相应的是大学生毕业就业
方式的改变,从过去由国家进行包揽分配
到今天的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这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也体现了毕业选择的多样性。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
方向发展。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扩招,并相继开发新专业,其中有些学校会出现
专业设置及技能知识的传授安排未能妥善
及时跟上的情况。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
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的原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有些高校更
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
积累,或者注重了书面知识与技能培训的
双重教育,却未注意学生非智力非技术性
的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毕业生大多实
践经验相对暂缺,而用人单位则更希望招
聘到能够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并尽快发挥作
用的人才。
二、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首先,为了顺应日益发展的就业市
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应根据社
会及市场发展、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开设新
专业并注意新学科建设。在就业中,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是多样化、多层面、日益244
变化的。举例来说,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近期快速发展的领域,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而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结合也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为了在世界制造业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相应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公告,我国高校首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18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这充分体现了同济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及时更新专业的设置,也为将来毕业生的就业提前打下了基础,让他们在大学时期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紧跟时代发展,顺应社会需求。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与方式。就目前就业情况来看,为顺应就业市场需求,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双方面的培养与积累,并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课程,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尽可能通过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所需技能打下基础。在授课
内容方面,高校教学体系应尽可能从目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体系向
多样化发展,尽可能覆盖多方面内容例如文化、道德、经济等,组织跨学科教学,
使课程丰富化、综合化。不论是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不论是理论课知识、专业课知识还是实验课实践课知识,都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及未来职场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从专业设置、授课内容及方式等方面,重视对学生的知识培养,并在授课培养过程中注重其全面性、多样性。高校教育者也许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地点等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中,而是根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授课方式,使授课根据灵活性与开放性,真正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对于知识技能还处于储备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单单的理论灌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无法达到社会市场的要求,应更注重学习的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从而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统一起来,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将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行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自身掌握的技能,为未来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打下基础。另外,还需注重非知识技能方面的品质培养,例如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如何在团队中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等,这有助于毕业生在应聘中增强自身竞争力,也能帮助他们在就职后尽快进入角色。
高校也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高校最好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大一开始一直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活,而不是单单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从而可指导他们根据自身不同特点、职业倾向以及根据当时相关社会行业现状进行职业选择,而不是盲目应聘,这样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也不利于毕业生自信心的建立。另外,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开展工作,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与引导,其中包括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的选择、在确定职业倾向后如何增强自身的求职技巧以及在被成功录用后如何尽快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在岗位上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优势等。
总的来说,21世纪的人才需具有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缺一不可。大学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霍艾湘.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110-111.
[2]孙鹏.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1):116-119.
[3]周春蕾.浅析校本课程对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作用[J].商贸人才,2018 (06):2096-2098.
“学习”这个技能,而不是单单关注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