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4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WeinanTeachersUniversityJuly2010Vo.l25 No.4
地方文化研究
从都市视角反观路遥的精神世界
詹歆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路遥的全部小说没有涉及到本质的都市生活,路遥最远只走到了!城乡交叉地带∀。路遥对!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是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众多因素重合叠加而产生的必然。
关键词:路遥;城乡交叉地带;传统;现代;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0)04#0093#03收稿日期:2010#01#10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0YKZ033)作者简介:詹歆睿(1975#
),男,四川大邑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硕士。
在∃人生%中,高加林进城拉粪受到了克南妈
的轻蔑嘲笑,人格受到污辱:
高加林眼里转着泪花子,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1]100
然而,高加林并未如愿,至少在小说文本中是这样。他一心想进入城市征服城市,却被城市所抛弃,最终回到黄土地。高加林的心境其实是路遥的心路历程。比起高加林,路遥要成功得多。他不仅进入城市,受人崇拜,还问鼎茅盾文学奖,成为作家队伍中的佼佼者。然而,从都市视角反观路遥的小说及其精神世界,发现作家始终没有进入都市,他既是都市文化的羡慕者,也是都市灯火的眺望者,却不是都市灵魂的拥有者。
一
路遥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一共有22篇。2000年版∃路遥全集%只收录20篇,未收入∃不会作诗的人%和∃在新生活面前%。以发表的时间为序,以都市的视角观照其小说的价值取向,发现路遥一直坚守着乡土价值取向,徘徊在都市的边缘。
∃优胜红旗%(1973)和∃基石%(1973)是文革题材。前者描写以团支部书记二喜为领导和以大队党支部委员石大伯为领导的两队人马,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发生的故事。后者描写的是在战争年代付出过血和生命的代价、今天依然为建设社会主义流血流汗的宁国钢老人。∃父子俩%(1976)叙述的是民兵队长三星不枉私情,抓住在黄河岸边偷公家化肥的亲生父亲,并用计使父亲转变观念。以上三个短篇完全发生在农村,没有都市的描写。∃夏%(1979)描写的是农村插队知识青年苏莹、张民、杨启迪的爱情故事,其背景是文革的政治斗争,故事仍然发生在农村。∃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是路遥的成名小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是路遥第一次在全国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第一次在小说中描写城市、表现城市。因小说表现的是人民公仆马延雄在文革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不畏邪恶的民生情怀,城市和农村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路遥在这里并没有思考都市与农村的关系以及青年何去何从的人生困境。
接下来的短篇小说∃青松与小红花%(1980)、∃卖猪%(1980)、∃姐姐%(1981)、∃月下%(1981)、∃风雪腊梅%(1981)发生在农村,只有∃匆匆过客%(1980)的故事发生在汽车站。路遥在∃人生%(1982)以前的小说有13篇,中篇小说只有1篇。故事的背景几乎全部发生在农村,表面上看是因为作家生于农村、熟悉农村,深层的原因却是路遥对于乡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坚守,这种坚守带有很深的拒斥都市、远离现代文明的色彩,以至于外化为作家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路遥爱吃陕北饭、一口陕北腔、衣着随便,这些生活习惯早已为读者所熟悉。在∃姐姐%中,高干子弟、知识青年高立民考取了北京的大学,抛弃了曾与他相爱的姐姐。在风雪天,姐姐与父亲、弟弟牵手走在回家的路上,经历人世沧桑的父亲说!这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
[2]73
的∀。∃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拒绝做地委第一书记和招待所所长的儿媳妇,毅然决定在风雪天赶回农村老家。这两篇小说说明作家认为青年可以留在农村,在农村依然可以实现理想、幸福一生。
而到了∃人生%,作家的思考就复杂很多,也困 ( 94 ( 詹歆睿:从都市视角反观路遥的精神世界 第25卷
惑很多。高加林急于离开土地,最后被城市抛弃再回到农村的圆形轨迹说明作家在思考青年人是留在土地,还是应该走向城市?高加林这样的青年受到现代文明洗礼,渴望走进都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可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毕竟有限,如果不通过考学、招工等方式就无法进入城市,高加林们想要进入城市几乎是无路可走。这是高加林的精神困境,更是路遥的精神困境。∃人生%所要表达的不仅是青年在农村与城市间何去何从的问题,更在诉说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焦虑,这样的两难选择使路遥无法明确高加林的人生之路,只能表达这样的焦虑与困惑。
∃在困难的日子里%(1982)带有自传性色彩,描写出身贫苦的农村青年在城市求学所遭遇的物质与心理的双重困境,小说着重表现农村青年马建强坚强的精神风貌。这个时期的路遥,已发表了∃人生%,在全国产生轰动,作家早已进入城市,任∃延河%编辑,1982年转为专业作家。路遥如愿成为城市的主人,可是乡土与都市的困境一直伴随着他,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黄叶在秋风中飘落%(1983)中的黄丽英虽然攀附权贵,嫁给了教育局长,生活却迫使她再度回到乡村教师高广厚的身边。∃你怎么也想不到%(1984)中的一对恋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求学,一个坚持回到家乡建设农村,一个贪慕享受留在都市,谁也不肯退让。到了∃平凡的世界%,路遥让哥哥孙少安留在农村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农民企业家,让弟弟走向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可是,孙少平最终也没有走进城市的内核,他始终像高加林一样,是都市灯火的眺望者,他只走到了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的厂矿。尽管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互相爱恋,但是身为农民子弟的路遥无法说服自己跨越城乡差别的鸿沟,让农民与城市干部结合。
通览路遥的所有作品,绝大多数描写农村、表现乡土、坚守传统,即使描写城市,也只走到了!城乡交叉地带∀。这既是事实,更是一种必然。城乡交叉地带!是作家边缘化身份的空间表达,是作家没有心理归属感的文化符号;它暗示着路遥心理世界中的边缘化心理空间,还有这个心理空间中特有
[3]37
的尴尬和焦虑∀。
二
路遥对乡村与传统的坚守,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路遥深受中国和陕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濡染。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中国较少接受近现代文化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震荡与交融中,中国历经沉疴终于在1949年走向新生。而新建立的中国也几经曲折,到改革开放才完全以开放和接纳的姿态与世界逐渐融合。!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4]6因而,在20世纪文学创作中,乡土的书写多于都市的表达,以乡野文化观照都市文明,!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表现力的创作方式之一∀[5]16。路遥身上的传统与保守,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
养育路遥的陕北热土,在历史上处于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交通、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使陕北地区对外交流偏少,相对封闭,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陕北人民因此形成了传统、保守、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直到今天,陕北民歌、剪纸、腰鼓仍然是陕北的文化符号。出生于这片厚土的路遥,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当然与陕北人民一脉相承。
第二,与路遥的成长经历有关。路遥与共和国同岁,这一代人与祖国一起经受了饥饿与痛苦。路遥比起同龄者来说更为不幸:生活环境艰苦,家庭境况贫穷,早年被迫过继,路遥形成了顽强、拼博的勇者特质,也形成了内向、忧郁的伤感情怀。后来,文革政治失意、夫妻感情离异更加剧了路遥的精神创伤,他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伤感、怀旧的特点,正如∃人生%中高加林、巧珍、德顺老汉进城拉粪的月夜和德顺老汉的初恋故事一般,路遥的精神世界总沉浸在昨天、在过去、在回忆中。路遥生前在一次报告中曾说,他觉得巧珍就是他的姐妹,她们为他缝补衣服,提供饭食,!有金子般的心∀。刘巧珍更多地寄托了路遥的感情,对巧珍的推崇代表了路遥对乡土的认同,对传统的接纳。而实际上,巧珍只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姑娘,仅管相貌姣好、多情善良,却有掩盖不住的精神缺陷,她对高加林只一味地傻爱、痴爱,无法占领!联合国都想去∀的高加林的内心。对现代姑娘黄亚萍,路遥明显地持否定态度,因此,黄出生干部家庭,却显得骄横、任性。与路遥同为陕西文学代表人物的贾平凹、陈忠实,在思想特质上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可以称为文化保守主义作家∀[6]190,笔下表现的更多是乡土生活和乡土观念,认同传统文化,对于都市文明不同程度地存在拒斥,!尽管三位作家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现代意识和批判立场的空缺是相同的∀[6]192。
路遥与夫人林达的感情离异,表面看是二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差异,当然,其中也有路遥潜心创作无法照顾家庭的原因。可是,从深层来说,一个是成长于黄土地的农民的儿子,代表是传统与保守,一个是成长于清华附中的高材生,代表现代与开放,都市的精致浪漫与乡土的朴实沉重在他们的2010年第4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95 (
家庭中无法调和。爱情、时间、子女都不能使他们完全融合,最终成为令人遗憾的爱情悲剧。
第三,与路遥的学习经历有关。路遥在文革前只有初中文化。因文学创作的天赋与成绩得以进入延安大学学习,路遥在大学期间嗜书如命,可这段光阴只有短短的三年。在文学修养方面,路遥更多地传承了陕西第一代作家,特别是柳青的文学传统,外国文学方面的给养主要来自俄苏文学。当然,这绝非路遥个人的过错,时代本身就决定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三
路遥,这位陕北人民的儿子,终身满含着对黄土地的热爱,全力书写着陕北人民在历史变革时期的欢乐与痛苦。尽管路遥的小说创作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在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在人们习惯于都市生活时,对于乡土价值观念的坚守与书写也在显示其存在的意义。
首先,路遥忠实地记录社会变革时期陕北农村的变迁。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知青插队,这些社会发展时期的名词,我们非常熟悉。可是,社会的变迁过去之后,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当人们再回首这段岁月时,学术文献、文件资料只能提供背景信息,文学作品却能形象地再现生活,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痛苦与欢乐。卡车司机、供销社主任、单位采购这些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点心、三接头皮鞋,这些代表生活富足的物质符号,无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路遥小说承载了父辈的人生感受和感情经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记∀。
其次,路遥小说成为人们了解乡土、亲近农村的最佳素材。路遥只写到高加林、孙少平的二十来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农村中的!能人∀也许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走进他们梦想的都市。即使他们留在农村,他们的子女也会进入都市。在陕北甚至西部农村,年轻人进城工作,在城市成家立业,老人随同子女落
户城市,很多村子即将消亡。在中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速度更快。拥有都市生活经验的人越来越多,而有乡村生活体验的人越来越少。自20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开始,!身体写作∀!美女写作∀!下半身写作∀充斥文坛。这些文学作品展示的是都市欲望的、感官的形态,年轻的读者捧着热读,年老的读者嗤之以鼻。这种因年龄、经历不同而形成的文学审美的代际差异,在路遥作品的阅读中也一定存在。与其让年轻的、吃着必胜客和肯德基长大的!富二代∀读那些宣泻欲望的作品,不如建议他们读读路遥。了解父辈,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
综上所述,路遥对!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其实是是时代背景、地域因素、个人经历等众多因素重合叠加产生的必然。尽管路遥对传统与乡土的坚持显得有些固执与刻板,对于现代与都市的接纳显得拘谨和保守,我们还是应该肯定、尊重、纪念作家为他的时代、为他的人民、为他的兄弟姐妹所付出的劳动和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高加林和刘巧珍,中国的当代文学史又会有什么类似的、更经典的艺术形象来代替呢?
参考文献:
[1]路遥全集(人生[M].广州:广州出版社,西安:太白文
艺出版社,2000.
[2]路遥全集(风雪腊梅夏[M].广州:广州出版社,西
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3]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
其文化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
[5]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6]梁颖.三个人的文学风景###多维视镜下的路遥、陈忠
实、贾平凹比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炳社]
ReviewingLuyao∋sSpiritualWorldfromtheUrbanProspective
ZHANXinrui
(EditorialBoard,WeinanTeachers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Abstract:TherealurbanlifeisnotinvolvedinallnovelswrittenbyLuyanandthemostdistantareaisonlytheurbanruralfringe.TheLuyao∋swritingabouttheurbanruralfringeresultsfrommanyfactors,suchasthetimes,theregion,hisexperience.
Keywords:Luyao;urbanruralfringe;tradition;moderntimes;spiritualworl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