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观课的几点思考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研究方法。然而在日常观课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不当一回事,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这种消极态度使教研活动失去了意义。为此笔者呼吁教师在观课时要端正态度,目标明确,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相互学习,才能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
思考一:观课前应该准备什么? 一般教师在观课时边听、边看、边记、边思考,授课教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全凭自己去揣摩、理解。至于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每个环节依据哪些教育教学理念等深层次问题却难以把握。
第一,观课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学习有关观课的理论和成功案例。只有不断地学习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才能树立正确的观课观念,居高临下地观察课堂发生、发展过程,从细微之处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使教师的素养得到发展,专业得到提升。此外,还要对授课内容有所了解,该课例的“三维目标”有何要求,有哪些教学活动,要运用到哪些教学手段,隐藏着哪些教学思想,等等,这样观课才能看得透彻。
第二,确定观课主题。观课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数据分析,不能漫无边际、走马观花,必须确定一两个问题,把它上升为主题。观课主题来源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进程,解决这些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需要,也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需要。问题有大有小,有表面的,也有实质的,教学实践表明,越是小问题越容易观察研究,关键是能否把问题上升为主题,并以此带动教师的课堂观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无论多么的细小,它都蕴含着教育理念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小见大”,通过研究小问题来达到发现大问题。
第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差别,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差别,同一班级的学生也有差别。因此,我们要对上课的班级有所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基础如何?观课前尽可能进行一些了解,增加观课的针对性及课后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思考二:观课中应关注什么? 教师观课,仅仅观察授课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恰当、板书设计是否井然有序、教态是否自然大方、是否有讲练结合、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表层的东西是不够的。当然,观课的目的不同,关注点有所侧重,但有三个方面是要着重关注的。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如何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是怎样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的?另外要注意教师是否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转变,重视揭示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否善于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是否机智、敏锐,并灵活恰当地处理;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是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是我们课堂观察的重要方向。①参与状态。
观察教学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否有独立思考、有同桌交流、有小组讨论,甚至全班讨论。②思维状态。课堂教学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观察课堂不仅仅只看学生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学生学习时间充分,不一定是有效参与教学,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真正调动起来,思维的真正参与才是有效参与,热热闹闹,人云亦云那是表象。为此,我们要观察学生获得知识是否经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展开思维,积极探索。能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观点,互动交流,使思维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③情绪状态。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始终高度集中,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
第三,关注师生交往情况。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要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民主、平等,教师怎样提问,学生如何回答,学生怎样提出质疑,教师如何解疑,师生怎样互动。注意教学评价是否有激励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情感交流是否真实流露,和谐融洽,是否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思考三:观课后该研究些什么?
观课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和分析观课记录,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求尽善尽美,结构完整、严谨、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问题,有缺憾的课未必不是好课。要改变传统的评课方式,“以教论教”,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或“就事论事”,零散地对教学几个环节的处理方法作肯定或建议。应根据授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或者是根据观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事论理”,给教师带来教学理念上的收获和教学规律上的把握。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启迪和提高,是否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发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否驾驭教材,是否有创意和创新。议课要认真,对观课产生的主题和问题,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看是否值得推广。诸如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如何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果不合理,可以如何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集思广益,教研活动才真实有意义,才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有效,如果不合理,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改进教学策略,提高业务水平,从而使教师专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