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一节的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钠》是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包括钠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能为后面金属元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为“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率”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金属的感知性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本节是金属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2、教材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本节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金属钠的重要性质和保存方法,了解钠的主要用途。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和相互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钠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敏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又具备了一定实验操作能力的具体情况,将教材中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的教学法施教.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取一些化学事实,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性质,这样的教学法能够把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把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求知的快乐,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而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难点突破,能加深学生印象,记忆更加深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力是大纲要求的四大能力之一.让学生做实验,目的是强化实验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能见度。学生亲自用小刀切开一块金属钠,观察表面情况,然后将一块用于燃烧;另一块投入水中,并且滴入酚酞试液。钠燃烧的火焰是黄色的,非常美丽;钠与水反应非常剧烈,滴入酚酞试液后呈玫瑰色也非常美丽,这是可以提醒学生“美\"无处不在,在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这时学生非常高兴和激动,此时提醒学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学会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深刻意识到实事求是、严禁治学才是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把思考题和实验中的观察要点制成幻灯片.
2、准备好学生实验用品:烧杯、Na、小刀、酚酞、镊子、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滤纸.这节课在实验中进行.
(二)、教学过程
1、从复习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初中学的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特点引入教学。导出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使学生对钠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大体、初步的印象。明确这节课用实验验证上述推断。
2、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预习情况,钠的取用,镊子夹取,用小刀切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剩下的钠要放回原试剂瓶.明确这节课要做的实验钠在氧气中燃烧,钠和水反应。
3、实验前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强调由钠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熄灭,要用细沙。
4、实验阶段
具体做法是:将幻灯片上的思考题和实验观察要点给学生展示出来。
A、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观察要点:颜色、光泽、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是否熔化?硬还是软?
B、钠具有那些化学性质
观察要点:(1)在空气中,Na有何变化,受热后,又有怎样的变化,从火焰的颜色、生成物的颜色进行观察.
(2)与水反应时,钠静止不动吗?有声音吗?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现什么颜色,点燃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在学生明确了观察角度和要点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然后请同学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但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些化学事实,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某些方面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对
实验中自己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他们期待老师的讲解.
3、分析总结:最后按钠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钠的保存和用途进行总结。
①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熔点、密度、硬度
②钠的化学性质
4Na+O2=2Na2O 2Na+O2=Na2O2 2Na+2H2O=2NaOH+H2
③钠的保存、用途
总结钠的保存方法,应紧密结合其性质,并提醒学生钠的保存方法及理由,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结合钠的性质来理解记忆,逐步克服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方法。在总结Na的用途时,指出强调Na、K合金在原子反应堆里作导热剂,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作用于社会的情感.
4、作业:教材49页1、2题,巩固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四、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
整个版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中两部分用于书写教学提纲,右边部分用于举例子.
五、教学反思与讨论
认知心理学家帕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构建式的
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游戏规则\"的挑战交给学生的勇气。这节课我努力将学生推到“舞台”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在实验中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