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概述第一章抗原(一)
授课日期15. 9. 12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免疫的功能、抗原的概念。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抗原的两种特性 授课内容
医学免疫学
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执行免疫防卫,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及稳定的功能。免疫功能分三种:
1 .免疫防御 反应过强,将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反应过弱会导致持
续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 .免疫稳定 功能发生紊乱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监视 功能异常将导致肿瘤的发生。
二、免疫的类型
1 .非特异性免疫 也称固有性免疫,主要包括皮肤粘膜的物理阻挡作
用、局部细胞分泌的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吞噬细胞的乔噬病原体作 用、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及体液中免疫分子的抗 菌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
2 .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
其启动者和驱动力是抗原性异物。
第一章抗原(一)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及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及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几个概念:
(1)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的
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的
物质。
(3)表位:是及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 (4)载体:是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决定了抗原分子 的
免疫原性.。(半抗原若及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 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以成为完全抗原o )
>抗原的种类:(1)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及分类:(K) ①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②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Ag分为TI-lAg和TI-2Ag, TITAg具 有
B细胞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或未成熟B细胞均可对其产 生应
答,TI-2Ag表面含多个重复B表位,仅能刺激成熟B细 胞。
二、抗原的特性
①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产生抗体或效应T 淋巴细胞的性能;
②免疫反应性 指及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
第二节
一、异物性
抗原及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 性就越强。
二、理化性状 (一)分子量大小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化学性质
多数大分子蛋白质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芳香族氨基酸。 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 (三)结构的复杂性
抗原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四)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及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接触的程度。
(五)物理性状 小结
一、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二、免疫的类型 三、抗原的概念 四、抗原的特性
五、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互第一章抗原(二)
授课日期15. 9. 19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抗原决定基的概念和抗原的分类; 熟悉抗原的特异性; 重点:抗原的分类 难点:抗原的特异性 授课内容
第一章抗原(二)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一、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 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o表位的性质、数目和 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二)抗原决定基的结构
构象决定基和顺序决定基。后者又称线性决定基,多位于抗原分 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三)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免疫优势基团。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四)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结合价是指能及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半抗 原为一价,天然抗原一般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子交互结合。
(五)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往往是天然的,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T细胞 表
位为顺序决定基,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并及MHC分子结合 后才能被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识别。
(六)半抗原-载体效应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 胞,
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表位)把特异T-B细胞 之间连
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为载体效应。临床上药物 引起的超敏反应,如阿司匹林、氨基匹林、青霉素引起的过敏症及半 抗原-载体效应有关。
二、共同抗原及交叉反应
某一抗原决定基同时出现在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现象,这种决定基 称为共同抗原决定基。具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称为共同抗原。
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分别及两种抗原(共同 抗原)发生结合反应,为交叉反应。
第一节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需Hh细胞参及分类
胸腺依赖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o
(一)胸腺依赖抗原
TD-Ag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即由半抗原和载体组成,故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T细胞的辅助。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如病原 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二)胸腺非依赖抗原
TI-Ag只含有B表位,不需要T细胞辅助,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 应
答,不引起回忆反应。H-Ag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分为HTAg 和TI-2
Ago TI-lAg如细菌脂多糖,TI-2Ag如荚膜多糖。
二、根据抗原及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一)异种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2、动物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向机体提供特 异
性抗体(抗毒素),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起防治疾病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人而言它又是异种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动物血清 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受此种动物血清时,可发生超敏反应。
(二)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抗原(血型抗原)。主要有ABO (Al> A2、B、H抗原)
血型抗原和Rh (D、C、E等)血型抗原。
2、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既参及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还及移植排斥反应及某些疾病的发生有 关。
(三)自身抗原 感染、外伤。
(四)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一类及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溶血性链球菌。
三、超抗原和免疫佐剂 (一)超抗原
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的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 20%的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 裂原的作用,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Ag)o
超抗原及某些食物中毒、自身免疫病、肿瘤及AIDS的发病有关。 (二)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及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 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小结
一、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基 (二)抗原决定基的结构 (三)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四)抗原的结合价
(五)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二、共同抗原及交叉反应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及抗体 授课日期15. 10. 17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及抗体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及抗体相似的球蛋 白。 抗体(Ab):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 并分泌的能及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所有抗体都是Ig,但Ig并不都具有抗体活性。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功能区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由二硫键连接四条多肽链组成。两条重链(H链)、两条轻链(L 链),两条重链之间及重链及轻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接。
重链分为五类,分别以希腊字母Y、U、&、6、£来表示,并 由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M、IgA、IgD和IgE五大类。轻链 分为两型,即K型和人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型别总是相 同的。靠近N端称之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丫区)。C端称为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 区)。
在可变区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更是经常 出
现较大的易变性,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区), 它是抗体分子及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又被称为互补决定 区
(CDR)o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它结构成分
(一)连接链
连接链(Joining chain, J链)将Ig单体连接成双体(SIgA) 或五聚体(IgM)。
(二)分泌片
分泌片 保护SIgA免受外分泌液中蛋白酶的降解。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IgG、IgA、IgD 有 VH、CHI、CH2、CH3 四个功能区;工gM和(gE
有 VH、CHI、CH2、CH3> CH4 五个功能区。
主要功能:①VH和VL是结合特异性抗原的部位;②CH1和CL为 免疫球蛋白的遗传标记所在;③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及补体经典 途径活化,并及IgG通过胎盘有关;④CH3能及某些细胞结合。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一)木瓜蛋白酶
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Fc段,即可 结晶
片段(。
(二)胃蛋白酶
水解IgG得到大、小两个片段。大片段即F (abO 2段,具有双 价抗体活性;小片段继续被水解成小分子多肽碎片称pF」段,无任 何生物
活性。
第二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一、IgG
占血清Ig总量的75%~80%,机体抗细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的 抗体主要为IgG类。IgG也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可发挥ADCC 效应。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以及引起n、in型超敏反应 的抗体也有属于IgG类。
二、IgM
分子量最大。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新生儿脐带血IgM增高 提示有宫内感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天然血型抗体、类风 湿因子及冷凝集素属于igM。引起n、in型超敏反应。
三、IgA
分两型: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IgA (SIgA)为双体,主要存 在分泌液中,是机体局部粘膜抗感染的重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乳中获 得。
四、IgD 五、IgE
最晚出现的和血清中含量最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含量 增高。IgE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度亲和力,及I型超敏 反应的发生有关。
第三节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及抗原特异性结合 二、激活补体
三、结合细胞 四、通过胎盘和粘膜
母体的IgG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这种自然被动免疫对于新生婴 儿抵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IgG和SIgA是构成婴儿自然被动免疫的 重要因素。
五、抗体分子的抗原特异性
人1g的特异性抗原成分称为Ig的血清型,包括同种型、同种异 型和独特型。①同种型:是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间同一类Ig共有的 抗原特异性。②同种异型:在同一种系不同个体间,同类Ig存在特 异性不同的抗原决定基。③独特型:是在同一个体内,各种特异性不 同的抗体其V区的抗原特异性不同,由V区特异性抗原决定基区分的 型别,称为独特型。 小结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它结构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五、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六、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三章补体系统
授课日期15. 10. 24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抗体的功能及单克隆抗体、补体的概念; 熟悉补体的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的激活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抗体的功能、补体的激活途径 难点:补体的激活过程
第三章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及免疫 相关的球蛋白。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固有成分。调节蛋白。受体分子。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旁路途径或替代途径。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 即C1酯酶形成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形成攻膜复合体,使靶细胞崩解。 二、补体激活的
旁路途径
1、C3b的生成及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 2、C5转化酶(C3bBb3b)的形成 3、补体激活的放大机制
表2
项目 旁路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两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
经典途径
细菌脂多糖、酵
母多糖、凝聚的IgA、IgG4等 参及补体
CrC9 C3、B因子、
D因子、P因子、C5~C9
C3 转化酶 C3bBb C5 转化酶
C3bBb3b (或 C3bnBb)
所需离子 Ca\\ Mg
作用 参及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参及非特异 性免疫,可被直接活化,自身
在疾病持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三、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
2
:+
C4b2b
C4b2b3b
Mg
2+
放大,在感
(1)均需要激活物。
(2)均为级联反应,每一步都产生扩大效应一“滚雪球”。 (3)激活过程中均产生活性裂解片段,介导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4)有共同的末端效应一一MAC溶解靶细胞。 (5)有某些共同的调节机制。
第三节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表3
补体及其裂解片段的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 溶菌、溶细胞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粘附作用
补体成分或裂解片段
crc9
C3b、C4b C3b
Clq、C4 C2a
中和、溶解病毒 激肽样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3a、C5a> C5b67 趋化因子作用
一、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①溶解细胞、溶菌及溶解病毒作用,参及病理反应,介导自身免疫病 及超敏反应.;②调理作用:补体的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 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③免疫黏附作用: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
④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5a );趋化作用(C5a)。(补体 系统可参及机体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表现为 生理(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病理性免疫应答(介导免疫病 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 大系统)
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
①旁路途经是最早出现的C3活化途径;
②MBL途径将原始的、凝集素介导的防御功能及补体相联系,更显示 补
体作为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性;
③补体经典途径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它将非特异的补体及特异的 适应性免疫相联系,成为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机制。
(2)参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诱导/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免疫 应答效应/免疫记忆)。(3)及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相互作用(补 体及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纤溶系统等存在相互作用)o 小结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二、补体成分的理化特性
三、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四、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五、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第四章免疫系统(一) 授课日期15. 11.21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T细胞的表面标志; 熟悉免疫器官、T细胞的功能; 了解T细胞的分化和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T细胞的表面标志 难点:T细胞的分化和选择
第四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机体识别自我和危险信号,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 疫效应并最终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 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发育、 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执行免疫应答及功 能的部位。
第一节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髓样干细胞分化产生粒细胞、红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分化产生B细胞、NK细胞及部分树突状 细胞。骨髓是功能性B细胞生成的场所。在禽类,法氏囊也是B细胞 分化成熟的器官。
(二)胸腺
皮质区胸腺细胞密集,且为不成熟细胞;髓质区胸腺细胞疏散并 较成熟。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二、外周免疫器官及组织
(一)淋巴结
皮质区的浅层(浅皮质区)由淋巴滤泡及散在的淋巴细胞组成,其 中主要为B细胞,称B细胞区;皮质区的深层(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
胞组成,又称T细胞区。淋巴结内T细胞约占75%, B细胞约占25%。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有:①过滤淋巴液;②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免 疫应答的场所;③参及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
脾是人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白髓中,包绕中央小动脉的淋 巴鞘的称T细胞区。淋巴鞘的外周有淋巴滤泡称B细胞区。脾中T细 胞约占35%, B细胞约占55%。
脾既是血液的滤器,能有效清除病原体及衰老的红细胞,又是免 疫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三)粘膜伴随的淋巴组织(MALT)
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及弥散的淋巴组织等。除固有免疫 外,还分泌SIgA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发挥粘膜的防御作用。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组织的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和血液
循环,重新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的过程。
第二节免疫细胞
参及非特异性(固有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有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XK1. TT细胞、丫 8 T细胞及B-
1B 细胞等;
参及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及抗原提 呈细胞(APC,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所有的免疫细胞均来源于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 细
胞,包括淋巴区样干细胞和髓样干细胞。各种免疫细胞及同种免疫 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可表达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表面膜蛋白或分化抗 原。分化抗原统一以分化群(CD)表示。 一、T细胞
(一)T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胸腺选择
1、T细胞的分化成熟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成熟过程分为双阴 性、
双阳性和单阳性三个时期。
(1)双阴性期:此期T细胞既不表达CD4分子,也不表达CD8分 子,
不能识别抗原。
(2)双阳性期:此期T细胞既表达CD,分子,又表达CD8分子,仍 不
能识别抗原。
(3)单阳性期:此期T细胞分化为CD仃细胞或CD81细胞,是成 熟T细胞,同时表达TCR和CD3分子,能识别抗原,介导免疫应答。
2、胸腺中T细胞的选择
(1)阳性选择:能及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MHC I类、II 类
分子相互作用的双阳性T细胞克隆均被选择,进一步分化为单阳性 T细胞,此即阳性选择。而那些不能识别、结合的T细胞则发生细胞 凋亡并被克隆清除。阳性选择使T细胞在识别抗原时呈现MHC限制性。
(2)阴性选择:系指那些其TCR能识别MHC-自身抗原肽并具有高 亲
和力的细胞克隆被清除,而那些不能识别自身抗原肽或亲和力低的 T细胞克隆才能继续分化成熟。阴性选择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得 以清除,从而建立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
1、T细胞抗原受体(TCR)由a、8、丫、5四种肽链组成异二 聚体,
分TCRa 8和TCR Y 6两种类型。TCR通常及一组CD3分子以 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 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结构,其中TCR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 肽,CD3转导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CD4和CD8分子CD4和CD8分子属T细胞辅助受体,它们分 别
及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上的MHC II类和I类分子结合,参及信 号转导和T细胞的发育分化。
3、CD2分子CD2分子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或淋巴细胞 功
能相关抗原-2(LFA-2)。是一种协同信号分子,能诱导T细胞的活 化。
4、CD28和CTLA-4分子 CD28和细胞毒T细胞相关抗原
-4(CTLA-4)分子都是T细胞表面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它们有共 同
的配体CD80(B7. 1)和CD86 (B7. 2)。当CD28及配体的结合为T细胞 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而当CTLA-4及配体结合时,则抑制T细胞 的活化。 小结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二、外周免疫器官及组织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四章免疫系统(二)
授课日期15. 11.28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B细胞的表面标志、免疫细胞的功能; 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B细胞的表面标志;免疫细胞的功能 难点:B细胞的表而标志
第四章免疫系统(二) 第二节免疫细胞
二、B细胞
B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20〜25%。
(一)B细胞的分化成熟
发育分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及成熟B细胞等几个 阶段。骨髓中的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在B细胞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 用。B细胞从祖B细胞发育为未成熟B细胞时要经历免疫球蛋白重链 和轻链基因的重排。
(二)B细胞表面标志
1、B细胞抗原受体(BCR) BCR(B cell receptor)即膜表面免
疫球蛋白(mlg)o mlg由二条重链和二条轻链通过二硫键共价结合组 成。人mlg及1g a /Ig P异二聚体相连形成BCR复合体。
2、CD4O CD40是成熟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属肿瘤坏死 因
子(TNF)受体家族。
3、补体受体(CR)及相应补体成分结合后可促使B细胞活化。 4、IgGFc 受体(Fc/RlI ) 当抗 BCR 抗体(IgG)及 FeyRII-B
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及BCR及Fc/RH-B交联结合时,可抑制B细 胞的增殖分化。
5、丝裂原受体 主要有脂多糖(LPS)受体、葡萄球菌A蛋白(SPA) 受体和美洲商陆(PWM)受体。
(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
根据CD5的表达及否,可将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两个 亚群。BT细胞产生低亲和力的IgM抗体,在肠道粘膜免疫中发挥重 要作用。B-2细胞即通常所指的B细胞,不表达CD5,。三、其他免疫 细胞
(一)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包括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MC)和组织器官中的巨 噬细胞(M4))o当感染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最早到达感染部位。吞噬 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1、吞噬杀伤作用 2、介导炎症反应 3、加工提呈抗原
4、抗肿瘤作用
(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 cell) 临床一般将CD3 一、CD56\\ CD16.的淋巴样细胞认定为XK细胞。NK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1、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就可直接杀 伤肿
瘤细胞和病毒、胞内寄生菌感染的细胞,因此在机体免疫监视和 早期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其Fc段及Fc/in的结 合,使NK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称抗体依赖的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三)树突状细胞(DC)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DC分髓系DC和淋巴系DC两 大类,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但数量极少。并指状DC、朗 格汉斯细胞、间质性DC、血液DC等。成熟的DC高水平表达\\IHCII类 分子。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1、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 疫应答
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参及免疫激活,诱导免疫耐受
(四)NKL1T 细胞、LAK 及 T1L
NK1. 1斤细胞:表达NK1. 1的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 节
作用。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IL-2 培养后诱导产生的一类杀伤细胞,具有广谱的杀伤肿瘤作用,其杀伤 机制及XK细胞类似。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HL)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的浸润的淋巴 样细胞,经工L-2体外培养后而诱导产生的一类杀伤细胞,杀伤活性 是LAK的50〜100倍。
第三节免疫分子
凡参及免疫应答的体液因子均可称为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 白、补体、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 粘附分子。 一、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因子(CK):由某些基质细胞和/或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具 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统称,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细胞因子的特点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IFNa和IFNB称I型干扰素;IFNy称H型 干
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 a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 称恶
液质素;TNF 8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T)。
4、集落刺激因子(CSF) 是指能刺激不同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 培养
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5、生长因子(GF) 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3、诱导细胞凋亡
4、刺激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 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而分子,能介导细胞间 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CD分子及其分布、功能。 三、粘附分子(AM)
细胞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及细胞之间或细胞 及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大多为糖蛋白。
分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钙粘 蛋白家族及未归类粘附分子等五类。参及细胞的信号转导及活化、细 胞的伸展及移动及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小结
1、免疫细胞 2、免疫分子
第五章免疫应答
授课日期15. 12. 19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熟悉免疫应答的过程; 了解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难点:免疫应答过程
第五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一、免疫应答
的概念
免疫应答(Ir)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 的全过程。分为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 免疫应答。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抗原提呈及识别阶段
是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和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 的识别过程。
1、抗原提呈细胞: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专职APC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M①)、 树突状细胞(DC)、B细胞等。M中、DC可通过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 的胞吞或内吞作用摄取抗原。B细胞可通过非特异的胞饮作用或BCR 的介导内吞抗原,
2、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被降解成具有8〜10个 氨
基酸残基的抗原肽,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1 细胞。CD8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通过CD8识别MHC I类分子 (双识别),并及其结合产生活化信号。因此,CD8F细胞识别抗原时 受
MHCI类分子限制。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被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 抗
原肽(13〜17个氨基酸残基)。形成抗原肽:MHCH类分子复合物, 表达于APC表面,供CD44细胞识别。
(二)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1、Th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 Th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 刺激。
第一信号由Th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获得。通过双识别使 Th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一信号,该信号经CD3分子传入细胞内。
Th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协同刺激分子及其 相
应受体配对构成。在Th活化过程中,若只有第一信号而没有第二 信号,则Th细胞不能被活化,进入无应答状态。
在Th细胞分化过程中,部分Th细胞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Tm)。 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Tm细胞不需经上述诱导过程可直接活化, 产生效应。
2、B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
(1)TD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B细胞活化增殖也需
耍双信号刺激。
(2) TI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特点:①TI抗原能
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不需要APC加工处理、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②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不产生记忆B细胞,因此TI抗原激发的体液 免疫应答没有再次应答;③TI抗原刺激机体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不产生T细胞应答。
(三)效应阶段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HI )是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 分泌抗体所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初次应答
①须经一定潜伏期(一般为1〜2周),血液中才出现特异性抗体; 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③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短;④产生抗体的类 型首先是IgM ,随后才出现IgG等;⑤抗体的亲和力低。
(二)再次应答
①经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② 产生的抗体滴度高;③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长;④抗体类型以IgG为 主,而IgM含量及初次应答相似;⑤抗体的亲和力高。
临床意义。疫苗接种,诊断指标,评估疾。 二、粘膜免疫应答
(一)粘膜伴随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 (二)分泌性IgA及其胞吞转运作用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
①中和作用;②溶菌、溶细胞等效应;③ADCC效应;④免疫调 理作用;⑤参及超俄反应。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是指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成为效应T细胞 释放淋巴因子或直接杀伤靶细胞所发挥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一、CD4,TD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D细胞即CD4-T细胞,引起以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的
炎症。Tm主要由Thl细胞组成。 二、Tc (CTL)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CD8,效应Tc细胞的形成 (二)Tc细胞的效应机制
通过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两种机制杀伤靶细胞。
1、细胞裂解
(1)特异性识别及结合阶段 (2)分泌阶段 (3)靶细胞裂解阶段:
效应Tc细胞杀伤作用的特点:①为特异性杀伤作用;②杀伤作 用受MHC I类分子限制;③效应Tc细胞可连续杀伤靶细胞。
2、细胞凋亡
(1)表达FasL (Fas配体),及靶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激活
内 源性DNA内切酶。
(2) Tc细胞活化后释放的颗粒酶。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
1、抗胞内感染作用;2、抗肿瘤免疫;3、参及移植排斥反应; 4、引起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特点:①发生缓慢,一般需要1〜3天;②多局限于抗 原所在的部位;③组织学的变化为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 应;④浸润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巨噬细胞、XK细胞起协同作用。
第四节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
一、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诱导下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无应答状态。
(一)免疫耐受的表现
1、天然免疫耐受现象;2、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
(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1、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质;(2)抗原的剂量;(3)抗原免疫途径; (4)抗原持续时间。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促进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
2、临床意义(1)防止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2)自身免疫病和
超敏反应的防治;(3)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二、免疫调节
(一)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二)抗原的免疫调节 (三)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
1、T细胞的免疫调节
(1)Th细胞的免疫调节;2、B细胞的免疫调节 3、M力细胞的免疫调节
(四)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 小结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 Ts细胞的免疫调节( 第六章抗感染免疫
授课日期15. 12. 26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机体的屏障结构; 熟悉吞噬的过程; 了解体液抗微生物物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机体的屏障结构 难点:百噬的过程 讲授内容
第六章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
第一节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①生来就有,人人都有,能稳定遗传;
②作用广泛,无特殊针对性。在感染早期,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防御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 微生物物质等。 一、屏障结构
(一)皮肤粘膜屏障
1、机械性阻挡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作用
(二)血脑屏障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故易发生脑部感染。 (三)血胎屏障
妊娠三个月内,该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此时母体若受某些病原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 儿发育导致畸形、流产或死胎。 二、吞噬细胞
两大类: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前者主要指血液中的单核细 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后者主要指中性粒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在肝称库普弗细胞,在中枢神经组织称小胶质细胞,在骨内称破 骨细胞等。
(二)中性粒细胞 (三)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吞噬及杀菌过程三个阶段:
①趋化和识别; ②吞入病原菌; ③杀死和破坏病原菌。
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大致可分为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两个系 统。
2、吞噬作用后果完全存噬。不完全吞噬。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它能杀伤病毒感染细 胞,
且远早于Tc细胞发挥作用。 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一)补体系统 (二)溶菌酶 (三)乙型溶素 (四)干扰素
干扰素IFN- a、IFN- P的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诱生宿主细胞编 码抗病毒蛋白来实现。IF\\-丫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增强巨噬细胞、 NK细胞功能和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第二节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特点:
①为后天获得,并非人人都有,不能稳定遗传;
②作用有特殊针对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力, 只对该抗原物质起作用;
③具有免疫记忆性。 一、体液免疫
某些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时, 病原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称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是胞外菌感染中 主要的特异性保护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吞噬、杀灭胞外菌 的主要力量。 二、细胞免疫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菌、军团菌等,这类细菌被 吞噬细胞吞噬后可不被杀灭,形成不完全吞噬。体液免疫对胞内寄生 菌作用不大,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清除病原菌。参及细胞免疫的效应细 胞主要是CD4*Th细胞和CD8-的Tc细胞(CTL)o 小结 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一、屏障结构 (一)皮肤粘膜屏障 (二)血脑屏障 (三)血胎屏障 二、吞噬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二)中性粒细胞
(三)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一)补体系统 (二)溶菌酶 (三)乙型溶素 (四)干扰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