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广西医科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4-05-19 来源:步旅网
2022年广西医科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4、实践是指( )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5、坛经时有风吹幡动, ---- 僧曰风动,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 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 ) 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 8、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农民问题

9、“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6、在产业循环中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包括( )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 D.货币资本

17、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 )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 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 C.旧式分工的消除 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

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 2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三、辨析题

21、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2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23、“存在就是被感知”。

四、简答题

24、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2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6、简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7、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8、简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29、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

五、论述题

30、有学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为:思想是非型、利益得失型、差异互补型、交叉复合型等几种类型。请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和我国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D 5、D 6、D 7、D 8、B 9、B 10、C 11、C 12、A 13、B 14、D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6、CD, 17、CD

18、ABCD 19、ACD 20、ABC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釆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货币可以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带来了剩余价值。劳动本身不是商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

(2)资本在剰余价值生产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中,不变资本指的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其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22、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23、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 (2)评析

这种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获得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24、答:“实践第一”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就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义上的观点。对两者认识如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思想的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推动人士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发展自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2)“实践第一”的要求

“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求我们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推陈出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25、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6、答: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莫过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它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信心,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同时,力图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的经验^在民族复兴之路的选择中走出本民族的发展新路。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由于社会主义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一贯立场,它己成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在今后长时间内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7、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1)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a.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b.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指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②货币转化为资本

a.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带来了剩余价值。

b.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28、答:(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

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进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态;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但是,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顺序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有时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29、答:“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现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起来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依据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密切联系起来的:根据“两个必然”,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根据“两个决不会”,我们要明白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两个必然”而谈“两个决不会”,也不能只讲“两个决不会”而忽视“两个必然”,必须要将二者统一起来。

五、论述题

30、答: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体体现在:

(1)科学发展观竖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髙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3)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4)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5)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t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6)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

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7)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