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长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策略

2022-02-01 来源:步旅网


亲子班引领家长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策略

内容提要:

2岁反抗期是“人生第一反抗期”,反抗、叛逆、排斥是2岁孩子行为突出的特点。亲子班老师通过与家长0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发现和分析家长在与反抗期的孩子交往和互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产生的原因,利用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正常”及心理原因、应对的方法、与孩子互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智慧的策略,做到既能科学的解读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又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的目的,帮助孩子理性地把握发展方向,提高家长把握孩子年龄特点的能力和应对2岁反抗期的教育技能,增强家长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能力,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目的。通过实践引发出了家长综合运用的许多智慧的、有效的应对办法,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亲子班的孩子正处于这一年龄段,也是亲子班老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亲子班 2岁反抗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各种形式的亲子园陆续出现,家长们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促使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亲子园。尽管家长们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自身的素质在普遍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缺乏实际的教养经验,父母忙于工作,无暇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大多数孩子由保姆或隔辈老人来带,传统的带孩子的经验占主导,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变化,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依托,缺乏有效的教养技能,导致家长存在着许多的困惑问题,造成亲子

1

关系的不和谐,孩子的发展受到制约,孩子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解惑答疑、寻找应对策略的引领工作,责无旁贷地成为亲子班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亲子班孩子的年龄都是在2岁左右——2岁半,正是孩子们逐渐凸显反抗、逆反行为的时期。面对孩子发生巨变的行为表现,家长们感到很茫然,既不理解孩子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所至,更不知该如何应对。由于家长的种种困惑存在着普遍性,我们亲子班有责任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家长认识并了解2岁反抗期的年龄特点、“正常”表现、应对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策略,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更需要家长智慧的、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亲子班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因为它是亲子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老师去研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2岁反抗期 1岁半——2岁半的婴儿,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自己的探索行动不受到限制会干涉,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抗拒行为”,这是婴儿进入心理发展第一“反抗期”和萌发“自我”的意识的标志。这个时期是婴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敏感器或关键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亲子班是近年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通过专门的教师、专门为0——3岁婴幼儿和家长设置的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的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共同提高的一种科学育儿的教育形式。教师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设计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活动中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实现宝宝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宝宝互动的游戏教学模式,促进宝宝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亲子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亲子班家长认识2岁反抗期的“正常”表现、应对方法,学习了解和把握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审视、理解自己孩子的日常的反抗表现,尝试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引导方法,形成科学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理性地把握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亲子教育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从而促进亲子班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为了真正的实现研究目的,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材料,提高研究价值,更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首先通过召开家长会集中向家长进行介绍,同时采取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从个案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五、 研究对象

长椿街幼儿园2008——2009学年度亲子班的45位孩子的家长。

六、 研究过程:

(一) 在研究活动之前,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向老师反映---------

随着亲子班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家长问卷中,家长一致反映,孩子到了2岁发生了巨变——由1岁多以前的顺从家长,变化为2岁左右开始决不顺从家长;凡事都要自己来做,拒绝家长的帮忙;做事没有耐心,自己做不好还爱起急;玩玩具或吃东西不象小时候大方了,越来越小气,爱与同伴争抢;拒绝父母的要求;和父母唱反调;不理睬父母;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不待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等等表现,而且与孩子无法有效的沟通,

3

孩子极其的固持己见,家长与宝宝经常发生冲突,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出现,都会引发孩子的“哭”,所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爱哭了。最后经常是家长在无奈、迷茫、妥协或冲突中,不欢而散,闹得家长和孩子都很生气还没能解决问题,甚至孩子与家长的“顶牛”越来越厉害。总之,家长感觉孩子越来越不好带了。

也就是在孩子们初到亲子班时,这些行为表现时常发生,一会儿两个因争抢玩具的宝宝哭了;一会儿那个宝宝边哭边轮着胳膊打家长,由于与家长的交流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会儿一个宝宝被家长拎起来重重的放在地上,训斥一番;一会儿这个宝宝被妈妈“啪啪”打两巴掌,孩子哭过之后继续作前面的事情等等,只是每个孩子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年令大些的孩子,在入亲子班之初就表现出来,并越来越凸显;年龄小的孩子,进入下学期时表现明显。可以说,老师和家长一起目睹了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过程,直至伴随亲子班一年的活动。

经过日常的观察,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变化,不难发现家长的表现是:

1.家长对孩子的表现的突变感到莫名其妙。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一岁多时还是很乖的——家长说什么听什么;到了两岁发生了巨变——不让干什么非要去做,表现出从没有过的任性,而且无法与孩子交流。带两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出现这么多的麻烦。

2.家长面对孩子们的行为发生的变化束手无策。家长不知该怎样应对孩子的变化,不知怎样做孩子的工作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每天孩子发生的事情不同,对不同的事情该采取怎样的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什么时候这种状况才会过去。家长对此感到很是棘手。

3.家长面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粗暴、强硬、顺从。家长们在感觉困惑的同时,对孩子们的表现很烦,感觉很麻烦。所以表现出不耐烦,态度生硬,或是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4

(二)对以上情景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以上情景的分析与思考,家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是:

1.家长缺乏对“2岁人生第一反抗期”的正确认识。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老人带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家长的亲子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直接的育儿经验,缺乏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面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不听话”、“任性”、“叛逆”等人生第一次的反抗期的典型表现,在家长的头脑中没有“2岁反抗期”的概念,更不能理解孩子的反抗行为表现是心理发展的需求,无法科学的解读和分析孩子们的行为表现。

2.家长缺乏必备的、有效的教育技能。

由于家长没有掌握应对2岁反抗期的有效的操作方法,家长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宝宝听之任之,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就是家长采用粗暴的高压政策,强迫孩子,或使用简单地以责怪、训斥等方式来限制孩子,其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的,使孩子的逆反情绪越来越激烈,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三) 亲子班利用多种方式对家长的引领

面对家长们的普遍问题,亲子班的家长会是非常适合对家长进行集中引导的、有效的重要途径。在孩子入园一个月的家长会上,老师向家长介绍了2岁反抗期的年龄特点,“正常”的反抗行为有哪些,从观念上帮助家长正确地认识2岁反抗期,并分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等内容,从而引领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心里接纳孩子的行为表现,拿出更过的耐心来面对孩子;

5

之后,介绍了家长与反抗期的孩子互动应该遵循的6个原则——尊重的原则;以保护孩子的安全为底线的原则;“立场坚定 态度平和”的原则;父母提出的要求要把握“合理”的原则;家长以身作则的原则;坚持是非标准的原则等,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使用转移注意法、合理满足法、故意冷淡法、后果惩罚法(2)、以恰当的忽略和隔离的方式拒绝孩子的方法等应对方法来解决孩子的不同问题,同时一定要以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家长将原则和方法综合地、灵活的、创造性地运用,为家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既能提供依据,使家长要做到“知己知彼”,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在父母的心目中要建立“不能硬碰硬”的战略观点,这样在应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时会更加行之有效。同时,强化家长的意识—— 孩子们是需要父母的帮助,需要放下家长的权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人生第一反抗期。

两岁的孩子随着跑、跳、走等方面的运动机能都有很大的提高,活动范围相应扩大,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同时,语言能力不断丰富,词汇量飞速增长,智力水平提高明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逐渐成为可能。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伴随其“身体的独立期”而来的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在日常的亲子班的活动中,教师与家长通过观察、讨论、与家长个别地交换意见等途径,来引导个别家长解决具有个性的问题,随时调整家长的行为,并对家长提出积极干预孩子的行为的建议,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达成一致的看法供家长去尝试。

(四)有效策略的运用及效果

家长们在了解应对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纷纷尝试着运用了解到的理论和方法,来

6

解读孩子的行为表现,尝试着运用各种办法,寻找着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策略一: “故意冷淡法”和“立场坚定 态度平和”的原则相结合,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更有效。

“故意冷淡法”经常使用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故意恶作剧时,而“立场坚定 态度平和”的原则更适用于应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可以用平和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表明家长的不可改变的立场,在温和的坚持中使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立场是不能改变的,可以避免家长与孩子“硬碰硬”,避免发生直接对峙和冲突。

有一天,步凡的奶奶对我说:“这些日子步凡动不动就哭,只要想干什么我们不答应,他就哭。”爷爷怕他哭,就说:“少招他,给他吧。”我建议可以试一试“冷处理”的办法。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无理要求不予理睬。

有一天,步凡又哭闹着要吃冰棍,爷爷奶奶认为大冷天要求吃冰棍是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的,于是不理睬他,继续看电视。步凡自己哭着哭着就扒在房间门口偷偷的观察爷爷奶奶在干什么,有什么反应,结果爷爷奶奶谁也不理他,步凡的哭声随着观察越来越小,最后干脆不哭了,跑出来把电视一关,就干别的事情了。可见,步凡在让步的同时也不会放过表达不满的机会,还是把电视关掉了。可见,爷爷奶奶并没有与步凡发生冲突,也没有迁就步凡,而是尝试着采取“故意冷淡法”,在不理睬步凡的同时,用温和的态度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样冷处理之后,效果还是很好的。

策略二: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与“以身作则”的原则相结合,更易让宝宝接受。

7

“转移注意力”对待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有危险的活动,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软处理。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朱梓毓的姥姥写出了自己的突出表现。

一次, 姥姥带朱梓毓去百望山爬山,一进大门她就看见不少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玩具,就对我说:“ 姥姥,你能给我也买一个吹泡泡吗?”我当时考虑到上山时,她可能因吹泡泡耽误了爬山,很不方便,就对她说:“行,姥姥一定给你买吹泡泡,但不是现在买,一会儿等玩回来时再买,好吗?”孩子懂事的说:“好!”我怕她为此事影响情绪,就马上转移她的注意力,对她说:“梓毓,你看前面有人拄棍上山,多好玩,姥姥也给你找一根小棍拄着好吗?”梓毓愉快的答应了。我和梓毓达成了约定,就要履行,下山后,我马上给孩子买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并对她说:“姥姥说话算话了吗?”她说:“算话了!”“那么,以后梓毓也要做到说话算话,好吗?”孩子点点头,虽然孩子可能对我的话不太理解,但我说到做到,也是培养孩子对“约定”的承诺,从小让孩子知道“约定”的重要性并能身体力行,让她知道“约定”的本质是一种信任与被信任 ,能否遵守“约定”反映的是人与人诚信的品质,对孩子将来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这一互动过程中,首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习惯是合理有效的,已经形成商量的习惯。其次,家长的“以身作则”的原则和顺应孩子的“爱模仿别人拄棍”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了,说明这是一位有着丰富的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特点、有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技能的家长,姥姥做到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朱梓毓各方面的发展也是较好的。

策略三:“坚持是非标准”的原则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对2岁反抗期的孩子讲原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方法不得当,就会以失败告终——放弃原则或是“两败俱伤”,采取的方法如果能迎合孩子的兴趣,会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的。

8

文景轩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入亲子班时只有1岁7个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下学期,已经是2岁1个月,上学期与下学期的行为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与家长共同目睹了炎炎的整个的变化过程。进入下学期,炎炎的追求实现自我的行为越来越多,反抗期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上学期的吃水果的环节很顺利,能够自己吃完一份水果。进入下学期,从第一次的活动就开始拒绝吃水果,回到室内直接到地垫上去玩。无论家长怎样劝说毫无效果。

进入5月中旬,炎炎还是这种状态。我想家长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劝说毫无效果,我与妈妈沟通,一致认为是孩子反抗期行为的表现,是炎炎努力实现自我的表现形式。此时炎炎的行为已经是任性行为了,妈妈与炎炎的互动是无效的,如果对此不进行干预和纠正,就会传递给炎炎一个错误的信息:我可以不吃水果,甚至是,在这个环节我不需要吃水果,可以和大家不一样。我与妈妈统一认识:对炎炎吃水果要有要求,可以尝试着改变在吃水果环节的任性的状况。

到了下一次活动的吃水果环节时,炎炎洗完手径直朝门外走去,妈妈说:“现在该吃水果了,你看姐姐都回来了。”迎面碰上走进来的朱紫毓和杨悦涵两位大姐姐。炎炎还是要出去,直至整个身子倒向了室外的方向,靠妈妈的半抱才不会摔倒。看妈妈坚持不让出去,炎炎又走到地垫旁脱去鞋上了地板,玩大型玩具去了。妈妈边劝说吃水果,炎炎边坚持玩大型玩具,妈妈说:“炎炎,快来吃水果吧。”炎炎嘴里说:“不吃水果。”当大部分孩子吃完水果到另外一间屋子玩去时,炎炎也要去。妈妈说:“他们都吃完水果了你还没吃完水果,不能去。”炎炎哭了。妈妈和气地商量说:“别哭,你吃完了不就能去玩了吗?”还是哭,坚持不吃,妈妈为转移注意力,就抱着炎炎到外面看哥哥姐姐做操去了。

两分钟之后,我们放音乐,开始玩集体游戏。炎炎非常喜欢“我有一双小小手”的歌曲,非要进去与大家一起表演,妈妈说:“吃完水果咱就可以进去,不吃水果老师不让进,因为你的第一件事情还没做呢”。在音乐的吸引下,炎炎终于同意吃水果了,妈妈一只手抱着炎炎,另一只手拿着一块瓜,就这样炎炎吃完一块后,其余三块瓜自己拿着吃完了,之后以最快的动作进到活

9

动室,参加音乐表演。家长们和老师在活动后都很鼓励炎炎做得好,长大了,和哥哥姐姐一样了。炎炎心里很美,脸上一直在笑,笑得很甜。从此以后,吃水果再也不是炎炎的“问题”环节了。

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妈妈与炎炎的互动过程。首先,妈妈保持与老师一致的要求——把水果吃完才能参加集体游戏,这是在规范孩子的集体活动的行为习惯。因为在上学期炎炎吃水果没有问题。所以现在的要求是具有可能性的,可以排除“强求孩子”的成分。炎炎之所以出现这学期不吃水果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期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他在努力的坚持着自我,尝试着“我的事情我做主”。 妈妈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引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曲线救国”的方法,避免孩子在大热的天气一直哭闹,降低孩子身体的不适感的做法是很合适的,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硬碰硬”的方式。在老师和家长的“软着陆式”的坚持下,炎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通过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鼓励,在以后的活动中,“吃水果”的环节,炎炎能和大家一样顺利通过,终于“改邪归正”了。最后兑现承诺——吃完水果马上参加集体活动了。

由此看来,在日常的带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与老师的引领能够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家长有科学的教养观念做基础,有着与老师一致的观点和标准,这样,在面对孩子的表现时,才能够科学地理解、分析孩子, 还需创造性地来运用老师的建议和方法,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宝宝的方法,在增强对宝宝引导的有效性的同时,又最大程度的降低孩子在互动过程中的不良的感觉,这样的效果是很难得的。

策略四:“以恰当的忽略和隔离的方式拒绝孩子”的方法。

这一方法需要家里有关的成人完全忽略的做法是最有效的,在忽略的同时必须以增强正确行为来代替。采用忽略的方法很有效,但较难实施。注意在对自己或对其他儿童造成伤害时,不能使用。

10

王熙尧在初来亲子班时被老师列为“ 不拒绝型”教养方式的孩子,因为妈妈对于尧尧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导致孩子及为任性。经过亲子班的一段生活以后,妈妈和孩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妈妈自己介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以恰当的忽略和隔离的方式拒绝孩子”的方法来拒绝孩子的做法很有效果。

汽车是尧尧最喜欢的玩具,尧尧的汽车玩具太多了,玩着玩着就开始摔汽车,在不知不觉中摔坏了许多辆玩具车了。对于妈妈的劝说,尧尧就像没听见一样,互动毫无效果。在家长会之前,妈妈对于这一问题没有看作是问题,一直认为是孩子小,长大了就好了。家长会以后我与妈妈的一次聊天,使妈妈改变了策略。当尧尧再次把汽车摔到地上时,妈妈对尧尧讲道理:“不能摔汽车,汽车全被摔坏了,以后没有玩的了,妈妈也不会再买了。”尧尧已经习惯了妈妈在一旁无效的唠叨,继续把汽车摔到地上,妈妈严厉的说了三遍“把汽车捡起来!”尧尧仍然没有反应,妈妈抱起尧尧来到了卫生间,把尧尧放在了卫生间告诉他:“我不允许你摔汽车,你一定要把汽车捡起来!你必须在这儿呆着,不许出来,直到我叫你才能出来!”几分钟之内,不让爷爷奶奶和爸爸理采尧尧,不与他说话,也不去看望他。尧尧刚开始不以为然,没有动静,过了一会,传出了哭声,仍然不理睬他,10分钟后,妈妈叫尧尧出来,再跟他讲道理,最后,汽车由心平气和的尧尧自己捡起来,并整齐的摆放在停车场里。从此以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正是这次的亲身经历启发了妈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有要求,科学的方法在恰当的时候的运用就会很有效果,也树立了妈妈的积极干预尧尧任性、坚持原则的信心。就这样,尧尧与妈妈最突出的转变是与妈妈的互动不仅有效,而且还学会与妈妈商量:“我可以出去玩吗?”,妈妈对尧尧的变化感到非常欣慰。

策略五:亲子班形成整体氛围,互相点播,一起解读孩子的反抗行为,共同把握与处于反抗期孩子互动的“度”。

11

“反抗行为”与“培养良好习惯”、“坚持做事情的原则”是相互矛盾的,怎样做才能达到既对立又统一的效果,把握好“度”是关键,是区分“任性行为”与“合理的心理需求”的标准。

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标准”,自己已有的能力不足以解决与周围环境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过激行为、任性行为是在情理之中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来学会这些“标准”和“技能”?一位家长在亲情的左右下很容易丧失标准,在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出现偏激或不全面、不客观、不正确时,往往自己是不知晓的, 这时,“旁观者清”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来,大家的作用能够帮助每位家长随时纠正自己的教养行为,这种事情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亲子班中。

在亲子班活动的各环节中,无论是有关自理能力的培养,还是孩子的任性行为、逆反行为,都会出现家长纠正家长、家长纠正其他孩子的情况,如: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后家长的发怒、训斥孩子,老师会提醒“立场坚定,态度平和”,不要和孩子发脾气;面对孩子在活动中的影响别人的行为,家长会提醒那位孩子的家长把孩子抱离集体,单独对孩子提要求,把不良习惯在第一次就要进行纠正;在孩子操作活动中,对于过多帮助孩子的家长给予提醒,不要帮助孩子,让他自己来操作,在他做不下去时再帮助他,给孩子实现自我的机会,可以及时的鼓励孩子等等。

其实,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适应这一环境,环境是需要大家一起创设的,一样的标准,一样的要求,容不得与环境不相适宜的行为出现的,孩子的环境也如此。 犹如一个需要修剪的小树,只是选择好时机、天气,掌握好修剪的长短等附属条件,就一定能把握好生长方向,为长成参天大树打好基础。

家长们创造性的各种尝试的例子还有很多,家长们与孩子的冲突减少了,对孩子们的耐心增加了,互动的有效性提高了,孩子们行为的毛病减少了,孩子与家长均有很大的提高。

12

通过实践证明,亲子班通过对家长的引领,在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的同时,可以统一认识,形成一样的标准和活动氛围,家长在与自己的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动的基础上,还可以共同引领其他的孩子,提高了家长把握和分析2岁反抗期行为特点的能力孩子的能力和应对2岁反抗期的教育技能,引领家长完善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能力,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巩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目的。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