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

2021-02-20 来源:步旅网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 (1)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2)皮亚杰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3)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论述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就只是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包括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从智力多元角度谈谈“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理解。(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是指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唯分数”,而是多元化。(2)智利多元化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3)智力多元论是对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就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②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论述“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分歧之一。(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2)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中自认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认发展的过程,而只是当作“自认仆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族他们的需要。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学生智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育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只是在于使学生亲身去获得某种生活的训练。(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签掉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

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教师自发诱导、鼓励帮助的结果,亦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在对待教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这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反省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近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同时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2)个

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猪腰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后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的到部分补偿。(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活改变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有言语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惩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的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3)利用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获得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简述小学生的心里发展的阶段特征。(1)小学生一般处于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

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2)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开始掌握书面言语;(3)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渡过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主柱;(4)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5)道德观念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同意来评价道德行为。

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依据。(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 形成和发展的作用。(1)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人格特征;(2)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班风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3)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4)教师本身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简述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在从具体形象性

向抽象逻辑性的过度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既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也表现为思维对象的差异。(4)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中“飞跃”或“质变”。这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也是质变发生时期或小学思维发展的“过渡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

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简述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讲授法的优点:(1)适用学生范围广。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低,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课堂的公平性。(2)有利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讲授法的缺点:(1)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忽视学生的个性及个体间的差异。

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1)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式。(2)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的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3)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式策略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和逆推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

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①直觉思维训练;②头脑风爆法;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道德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践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论法。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2)科学知识;(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4)课程理论。

道德的任务有哪些。(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健康的品德心理素质。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学生应如何维持有意注意。(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简述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自觉性的发展。小学生意志活动盲目性大,不稳定性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行动或盲目地追随他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计划和目的。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觉性逐渐

发展起来,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多种活动任务,并逐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活动。但总的来看,小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自觉完成任务的能力还较低。(2)意志果断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当机立断地处理事情,要从中年级开始才逐渐表现出意志果断性的品质。在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小学生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3)意志自制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发展较差,到三年级时会显著发展。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都是初步的、低水平的。(4)意志坚韧性的发展。小学生意志坚韧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在读、写、算等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也是在靠教师和家长等外力的影响下发展成为靠自身内部力量驱使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动机稳定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到小学三年级时,这种坚韧性才成为他们的意志品质。

简述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简述见识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有四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入职培训;③在职培训;④自我教育。

简述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途径。(1)教育理论课;(2)教学技能课;(3)学科教学法课;(4)课外活动;(5)教育教学实力;(6)教学实践。

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做到一下几点:(1)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2)善于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自尊;(3)帮助小学生发展自我调控能力;(4)帮助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体验他人的观点。

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为了防止遗忘,我们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1)及时复习。记忆后,遗忘很快就发生。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复习。另外,针对遗忘发展“先快后慢”的特点,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3)分散复习与几种复习相结合。根据复习在是将上分配的不同,复习方式有两种:一中是集中复习,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另一种是分散复习,把材料分配到几段间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可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样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的提高记忆效果,才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那个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结合。(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7)掌握复习的量。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现代学习方式的猪腰特征有哪些。(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已下的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准备、周密的计划、提高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

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知道,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6)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7)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制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兵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论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指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的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他要求现代教育培养出思维敏捷、智力发达、具有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的人。为此,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2)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第一,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是教学过程科学化;第二,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第三,要注重传授各学科中的科

学方法,教会学生独立自学的方法,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阐述马斯洛西药层次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的运用。(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本质。(2)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以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信心。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上进心。求知的需要就是学习的动、审美的需要在很大成分上也是学习的动机,他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加以培养的。(3)在学校学习中,对不同的人来讲,各种需要的重要性不同。一些人需要不断的证实自己是受人喜爱和赞赏的,有些人则对生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有更强烈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需要也不相同

简述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1)小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处在共同控制阶段,仍与父母有着亲密的关系和深厚的依恋。(2)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交往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②在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③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④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⑤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交往多在同性伙伴中进行。(3)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绝对崇拜和服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的服从、信任教师。

根据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应如何进行教育教学。(1)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质疑问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2)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短暂,要求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3)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4)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组织课堂教学。

论述如何组建一个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能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级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

论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几回,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

式改革的新特点。(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目前,这种封闭的排列方式得到了改进。不超过25个学生,可以采取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矩形、同心圆形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排列,可采取模块型。(4)探索个别化教学。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并间接地接受教师的知道和帮助。

论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涵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的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第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第五,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第一,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第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第三,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小志。第四,

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什么是问题解决?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重变式,促进只是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